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736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主要是改变传统电动钻仅靠置设于内壳体的钢珠抵制内齿轮前端面的齿部,而在扭力过大时产生滑齿的现象及扭力输出装置内枢设的内齿轮,因为粉末冶金且为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导致在使用上产生作用力传导至后端,造成应力无法隔绝且组装不便的缺点,而加以设计改良,特将内齿轮及内壳体与固定齿圈以插合方式,而相互嵌合使其具有抵制的机能,在使用上发挥工具最大的效能进而解决滑齿的现象,藉由一中垫片固设于粉末冶金的内齿轮与固定齿圈间,而可阻隔前端的作用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且于整体轴距不变,故可缩减内齿轮的尺寸,进而节省粉末冶金所产生高昂的费用,因应力的隔绝,在后方的马达板便可以扣合方式实施,提升整体组装及效果。
2、如第1点所述,因为整体性的传动,当使用时作用于被作用端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过大造成马达板易于弹开,所以内壳体与马达板需以螺锁方式固位,组装上亦造成时间的浪费,降低其生产的速度。
3、已知结构的内齿轮及粉末小齿轮,因为中间无任何的阻隔物,且前、后的粉末小齿轮均置入于内齿轮内部与其咬合造成直接受力,所以需以成本昂贵的粉末冶金方式实施制作,故造成费用的提升,实不符经济效益。
4、已知结构的内齿轮,因尺寸较大且为粉末冶金,故材料使用上较为浪费,亦提高其生产成本。
另,该结构固然有其一定的扭力产生,但扭力值的大小影响内部结构的不稳定而失去其部份的效能,而结构产生的问题就出在于内壳体(A10)与内齿轮(A22)在作动时,仅靠内壳体(A10)内部的钢珠(A101)抵制内齿轮(A22)前端表面的齿部(A221),由于此种结构在扭力输出档1~20的档内可以承受而不致产生内齿轮(A22)滑齿的现象,若使用时调整大于20档以上便会因为扭力输出过大,钢珠(A101)打滑而产生滑齿的现象,降低机具使用的效能。
如何有效将上述发生的弊端予以避免,乃为各产业界与相关业者的努力与发展的方向。
有鉴于已知技术的弊端,本实用新型设计人遂以从事该行业多年的经验,并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积极研究改良,遂有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另一目的,在于使得轴距不变,故内齿轮的尺寸得以缩小,因其为粉末冶金所以亦降低材料的浪费又减少成本的支出,符合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再一目的,在于结构上,因中垫片阻隔前端所产生的作用力,令应力分布无法传至后端,而得以使马达板以扣合的方式与内壳体固位,进而加快其组装的速度,提升生产效能。
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又一目的,在于结构上,因中垫片阻隔前端所产生的作用力,令应力分布无法传至后端,如此来,固定齿圈及塑胶小齿轮即可以强度较为弱的塑胶材质替代,其塑胶射出成型亦较粉末冶金的成本低,而得以降低其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式电动钻于扭力输出过大的使用下所产生滑齿的现象,而于内齿轮外侧壁面及内壳体的内侧壁面对位设以开放式凹槽,于固定齿圈的外侧壁面相对于内齿轮及内壳体的开放式凹槽位置处凸设有制动片,而相互嵌合具抵制的机能,不致造成滑齿的现象,进而提供使用者使用电动钻获致最大效能的输出。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包括有一扭力调整装置及一扭力输出装置,该扭力调整装置则由扭力调整单元及内壳体所组成,该扭力输出装置则由一主轴、一内齿轮、小齿轮、中垫片、传动齿盘、固定齿圈、马达板、马达板垫片及马达齿轮所构成,其主要特征是在于内齿轮外侧壁面及内壳体的内侧壁面对位设以开放式凹槽,于固定齿圈的外侧壁面相对于内齿轮及内壳体的开放式凹槽位置处凸设有制动片,因内齿轮与固定齿圈中间夹设固位有一中垫片,故于中垫片的缘边亦同样设以对位于开放式凹槽及制动片位置处的缺口,而相互嵌合。特于内齿轮及固定齿圈间设以中垫片,于马达板的两侧设有可供扣合的卡扣件,另于内壳体的后端缘部两侧设有对位于马达板两侧卡扣件的扣孔。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藉由上述结构,而可获致扭力输出过大时不致产生滑齿的现象及降低零组件因粉末冶金所产生的高昂费用,更提升组装的速度,而加快其生产效能。内齿轮与固定齿圈中间夹设固位有一中垫片,于中垫片的缘边亦同样设以对位于开放式凹槽及制动片位置处的缺口,相互嵌合具抵制的机能,不致造成滑齿的现象。内齿轮及固定齿圈间设以中垫片,避免了前端作用时应力的传导及昂贵材料的节省。于马达板的两侧设有可供扣合的卡扣件,隔绝了应力。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图2是


图1的平面组合局部剖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动钻扭力调整及输出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平面组合局部剖示图。元件符号说明如下扭力调整装置A1扭力调整单元A11内壳体 A10钢珠A101扭力输出装置A2主轴A21梢 A211内齿轮 A22齿部A221粉术小齿轮 A23传动齿盘A25梢 A251粉末小齿轮 A27马达板 A28马达板垫片 A281螺锁元件A282马达齿轮A29扭力调整装置1内壳体 10钢珠101开放式凹槽 102缺口103扣孔104扭力调整单元11扭力输出装置2主轴21梢 211套环212主轴垫片213内齿轮 22齿部221开放式凹槽 222齿部223粉末小齿轮 23中垫片 24缺口 241传动齿盘 25梢 251齿部 252固定齿圈 26齿部 261制动片 262定位块 263塑胶小齿轮 27马达板 28马达板垫片 281卡扣件 282马达齿轮 29
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于固定齿圈(26)外侧壁面等分凸设的制动片(262)系呈一微小厚度高于固定齿圈(26)的壁面,而得以嵌入内壳体(10)内侧设置的开放式凹槽(102),呈一抵制的状态,另在固定齿圈(26)外侧壁面等分凸设的制动片(262)前端则向固定齿圈(26)中心位置呈一微小的厚度,为嵌入内齿轮(22)外侧壁面末端等分设置的开放式凹槽(222)内,同样呈一抵制的状态,藉此以可获致加强内壳体(10)前端设置钢珠(101)与内齿轮(22)前端齿部(223)止滑的机能,当使用者使用上需较大扭力输出时不致产生滑齿的现象。
另于固定齿圈(26)外侧壁面的上位,设有一定位块(263),该定位块(263)凸伸设位于内壳体(10)后端对位的缺口(103)内,为一定位固定齿圈(26)作一水平轴向的运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的确能藉由上述所揭露的构造,达到所述的功效。且本实用新型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亦未公开使用,诚已符合新型专利的新颖、进步等要件。
上述所揭示的图式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非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大凡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士,其所依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范畴,所作的其它等效变化或修饰,皆应涵盖在以下本案的专利申请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包括有一扭力调整装置及一扭力输出装置,该扭力调整装置由扭力调整单元及内壳体所组成,该扭力输出装置由一主轴、一内齿轮、小齿轮、中垫片、传动齿盘、固定齿圈、马达板、马达板垫片及马达齿轮所构成,其主要特征在于内齿轮外侧壁面及内壳体的内侧壁面对位设以开放式凹槽,在固定齿圈的外侧壁面相对于内齿轮及内壳体的开放式凹槽位置处凸设有制动片,因内齿轮与固定齿圈中间夹设固位有一中垫片,故于中垫片的缘边亦同样设以对位于开放式凹槽及制动片位置处的缺口,而相互嵌合具抵制的机能,不致造成滑齿的现象,为避免前端作用时应力的传导及昂贵材料的节省,特于内齿轮及固定齿圈间设以中垫片,因应力的隔绝而于马达板的两侧设有可供扣合的卡扣件,另在内壳体的后端缘部两侧设有对位于马达板两侧卡扣件的扣孔,藉由上述结构,而可获得扭力输出过大时不致产生滑齿的现象及降低零组件因粉末冶金所产生的高昂费用,更提升组装的速度,而加快其生产效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齿圈外侧壁面的上位,设有一定位块,该定位块凸伸设位于内壳体后端对位的缺口内,是一定位固定齿圈作一水平轴向的运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电动钻的扭力输出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扭力调整装置及扭力输出装置,藉由扭力调整装置可使得电动钻在使用上可依使用者的需求而调整扭力输出的大小,因扭力输出于被作用端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易导致扭力输出装置及其后端的传动元件受损,故在扭力输出装置的内齿轮与固定齿圈间设以可隔离前端扭力作用所产生反作用力破坏的中垫片,藉由中垫片的隔离应力,更可将固定齿圈及齿轮以塑胶射出成型的方式实施,以节省粉末冶金所带致昂贵的成本,在组装上则可以马达板扣合方式组建,针对扭力输出过大时造成扭力输出装置的内齿轮产生滑齿降低其使用的效能的情形,特在内齿轮的外侧壁而靠近后方缘边等分设以开放式凹槽,藉由内齿轮后方设置的固定齿圈,其外侧壁面对位于内齿轮外侧缘边的开放式凹槽位置处等分凸设的制动片,予以插抵嵌合,制动片高于固定齿圈外侧壁面的厚度则嵌入扭力调整装置的内壳体内侧对位等分设置的开放式凹槽中,以此可使得电动钻于高扭力输出下不致产生滑齿,进而提升整体使用的效能及寿命。
文档编号B23B47/06GK2510211SQ0220025
公开日2002年9月1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7日
发明者蔡逢春 申请人:蔡逢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