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切削动力头竖向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床设备领域,尤其是用于加工大直径工件的回转式机床。
背景技术:
大直径工件如牵引索、近海漂浮结构、电波望远镜及压力容器等,需要在工字梁结构的外缘面表面加工一些导轨面,以及加工通孔,一个工件上有几百个孔,而且孔要求有一定的加工精度;由于目前没有那么大的专用设备,其他一些相关设备又不同时具有加工平面和孔的功能,传统加工时镗削动力头的竖向进给是全自动进给或者全手动进给,各自都有一定的弊端全自动进给时,如果机床的电气系统出现一些小故障,那样将导致整个机床无法进行加工,影响加工效率;而全手工进给时,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的依靠全自动或者全手动方式实现镗削动力头自动竖向进给存在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回转式机床的切削动力头竖向进给机构,从而可以根据加工时的要求自动或者手动完成竖向进给运动,为工件的加工提供一个准确高效的加工平台。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切削动力头竖向进给机构,切削动力头固定在移动托板的一侧,移动托板通过直线导轨副可滑移的设置在机架上;固定于机架的电机输出端设置有丝杠,与丝杠相啮合的丝母连接在移动托板上;在移动托板上端面设置有与手柄同轴的蜗杆,与固结在丝母外周上的蜗轮组成蜗轮蜗杆副。其进一步特征在于丝杆通过固定在轴承座上的深沟球轴承和推力球轴承共同支承。本发明由直流减速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丝杆相连接,带动丝杆转动,丝杠再通过丝母,将丝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丝母的直线运动,丝母的一个面固定在移动托板上,镗削动力头固定在移动托板上。经过直线导轨和滑块的导向,这样电机的转动就带动移动托板作上下的直线运动,从而完成镗削动力头的自动竖向进给。在移动托板的一端面还设置有蜗杆, 在蜗杆的一端设置有手轮和手柄,通过转动手轮,可以带动蜗杆转动,蜗杆与丝母座上的蜗轮配合,带动蜗轮转动,也即带动了丝母的转动,从而完成了镗削动力头的手动竖向进给。 丝杆由安装在轴承座内的各两个推力球轴承和深沟球轴承完成对其的支承,深沟球轴承用来承担镗削进给时的径向力,推力球轴承用来承担镗削进给时的轴向力;轴承座固定在镗削动力头的机架上。本发明可以灵活实现手动进给与自动进给的切换,满足了多样化的加工要求,为工件的加工提供一个准确高效的加工平台。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镗削动力头竖向进给机构包括直流减速电机1,联轴器 2,深沟球轴承3,轴承座4,推力球轴承5,丝母6,传动键7,丝杆8,移动托板9,蜗杆10,直线导轨副11,手轮12,手柄13。直流减速电机1通过联轴器2连接丝杆8,丝杆8通过固定在轴承座4上的深沟球轴承3和推力球轴承5起到支承作用,并通过电机带动其转动。轴承座4固定在镗削动力头机架上。丝杆8的转动带动丝母6作上下的直线运动,丝母6通过传动键7带动移动托板9作上下直线运动,并在直线导轨副11的导向作用下完成镗削动力头的自动竖向进给运动。在移动托板9的上端面固定有蜗杆座,蜗杆10由蜗杆座支撑,可以通过手轮12的转动带动蜗杆10转动,蜗杆10和固结在丝母上的蜗轮组成蜗轮蜗杆副,从而完成镗削动力头的手动竖向进给。本发明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流减速电机完成其自动竖向进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轮的转动,借助蜗轮蜗杆副的传动,完成镗削动力头的手动竖向进给。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切削动力头竖向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切削动力头固定在移动托板的一侧, 移动托板通过直线导轨副可滑移的设置在机架上;固定于机架的电机输出端设置有丝杠, 与丝杠相啮合的丝母连接在移动托板上;在移动托板上端面设置有与手柄同轴的蜗杆,与固结在丝母外周上的蜗轮组成蜗轮蜗杆副。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动力头竖向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丝杆通过固定在轴承座上的深沟球轴承和推力球轴承共同支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削动力头竖向进给机构,切削动力头固定在移动托板的一侧,移动托板通过直线导轨副可滑移的设置在机架上;固定于机架的电机输出端设置有丝杠,与丝杠相啮合的丝母连接在移动托板上;在移动托板上端面设置有与手柄同轴的蜗杆,与固结在丝母外周上的蜗轮组成蜗轮蜗杆副。本发明可以灵活实现切削动力头竖向的手动进给与自动进给的切换,满足了多样化的加工要求,为工件的加工提供一个准确高效的加工平台。
文档编号B23Q5/40GK102328236SQ20111020227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9日
发明者周冰峰, 武文, 蒋建新, 薛静清, 邵燕瑛, 陆松茂 申请人:无锡华联精工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