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356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在底座上设有底座护罩的机床。
背景技术
以往,日本特许公开2007年第61998号公报所述的机床具有机床主体和护罩。机床主体用于对エ件进行加工。护罩用于覆盖机床主体。机床主体具有底座、立柱、主轴、エ作台。底座成为基座。立柱设置在底座后部。主轴设置在立柱上。主轴用于安装加工刀具并高速旋转。底座由铸件形成为箱形。底座在立柱前侧上表面上具有支承部。支承部用于支承工作台。在底座中央及立柱与支承构件之间设有下落孔。下落孔使切削屑、切削液落至指定位置。为了使切削屑流到下落孔而在支承部的周围设置底座护罩。底座护罩具有使切削屑流动的功能。底座护罩的流路部朝向下落孔倾斜。上述机床存在有由于底座较大而不能轻量化这样的问题。也可以使底座小型化而使底座护罩前端侧从底座前端侧呈檐状突出,承受护罩前侧下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底座护罩由构成檐部的板材与构成流路的板材连接而成。因此,存在有切削液从接合处泄漏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构成底座护罩的构件的接合处泄漏的切削液流到底座外的机床。技术方案I的机床具有支承部,其设置在使エ件和刀具相对移动来对上述エ件进行加工的机床的作为基座的底座上,支承用于配置上述エ件的工作台部;底座护罩,其沿着上述支承部设置,将上述エ件的切削粉和切削液排出到上述底座的外部的罐体内;其中,上述底座护罩具有前护罩,其从上述底座的端部壁呈檐形状突出,该前护罩接收上述切削粉和上述切削液;一对流路部,其与上述前护罩相连接,并且沿着上述支承部形成供上述切削粉和上述切削液流通的流路;上述流路部的与上述前护罩重叠的ー侧的端部形成在比上述端部壁靠上述底座内侧的上方的位置。从前护罩与流路部重叠的部分泄漏的切削液从流路部的端部下落。由于流路部的端部位于底座内侧的上方的位置,因此下落的切削液落入底座内。故而切削液不会流到底座外。技术方案2的机床的前护罩具有前护罩底板,其在上述支承部上接收上述切削粉和上述切削液;前壁部,其从该前护罩底板的前端立起;一对侧壁部,其从该前护罩底板的两侧端部立起;后壁部,其从该前护罩底板的后端的中央部分立起;一对延设部,其位于该后壁部的两端与上述一对侧壁部之间,延伸到比上述后壁部靠后方的位置;上述ー对延设部的后端位于上述底座内侧的上方的位置。从流路的侧壁与侧壁部之间泄漏的切削液从延设部的后端下落。由于延设部的后端位于底座内侧的上方的位置,因此下落的切削液落入底座的前壁内側。故而切削液不会流到底座外。技术方案3的机床具有从上述前护罩的下表面朝向比上述前壁靠上述底座内侧的方向倾斜而延伸的倾斜板,上述倾斜板使上述切削液从上述前壁流向上述底座内側。倾斜板引导切削液,使其落入底座前壁内側。故而能够防止切削液流到底座外。

图I是机床I的立体图。图2是机床I的右侧视图。图3是图2的X-X向视方向剖视图。图4是底座2的立体图。图5是底座2的俯视图。图6是在底座2上安装了底座护罩7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在底座2上安装了底座护罩7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是底座护罩70的立体图。图9是底座护罩70的立体图。图10是底座护罩70的俯视图。图11是底座护罩70的左侧视图。图12是底座护罩70的接合处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图12的XI-XI向视方向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XII-XII向视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參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机床的ー实施方式的机床I。图4的左斜下侧、右斜上侧分别是底座2的前方、后方。图10的下侧、上侧分别是底座护罩70的前方、后方。图3的左右方向、深度方向、上下方向分别是机床I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说明机床I的大概结构。图I的机床I使エ件(省略图示)和刀具(省略图示)相对移动,对エ件实施期望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例如是铣削、钻孔、切削等。机床I具有底座2、机床主体60 (參照图3)、主体护罩3、底座护罩70。底座2为铁制并成为基座。机床主体60设置在底座2的上部。机床主体60对エ件进行加工。主体护罩3呈箱状,固定在底座2的上部。主体护罩3覆盖底座2的上部与机床主体60。底座护罩70固定在底座2的上部,承受主体护罩3下部。控制箱9设置在主体护罩3后方。控制箱9容纳用于控制机床I的动作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如图I 图3所示,主体护罩3具有前壁3a、右侧壁3b、左侧壁3c、顶壁3d、右底壁3e、左底壁3f、右后壁3g、左后壁3h。右底壁3e从底座2的上部向右斜上方侧伸出。左底壁3f从底座2的上部向左斜上方侧伸出。右后壁3g从立柱5的前表面向右侧伸出。左后壁3h从立柱5的前表面向左侧伸出。如图I所示,开ロ部10设置在前壁3a的大致中央。开ロ部10呈纵长长方形状。滑动开闭式的开闭门11设置在开ロ部10上。操作者使用开闭门11的把手部Ila使开ロ部10开ロ,进行配置在工作台8(參照图3)上的エ件的装卸。操作面板12设置在开闭门11的右側。操作面板12用于进行机床I的加工程序、參数等的设定输入。如图I、图2所示,开ロ部14设置在右侧壁3b上。开ロ部14呈长方形状。盖状的检查盖15能够装卸地固定在开ロ部14上。当卸下检查盖15、打开开ロ部14时,操作者能够进行工作台8(參照图3)上的エ件的装卸作业、机床主体60的各种装置的维护作业。左侧壁3c具有与检查盖15、开ロ部14相同的构件。如图I、图2所示,顶壁3d具有开ロ部(省略图示)。主轴头、线缆、刀库马达等(省略图示)从该开ロ部突出。线缆是与设置在主轴头上的马达相连接的配线。刀库马达驱动刀具更换装置6 (參照图3)。箱状的护罩17、18覆盖开ロ部。报警灯16设置在主体护罩3的前壁3a的上部左侧的角部上。报警灯16向操作者告知有关机床I动作的错误等。如图3所示,机床主体60设置在主体护罩3的内侧。机床主体60进行エ件的切削加工。机床主体60具有立柱5 (參照图2)、主轴头、主轴7、刀具更换装置6。立柱5呈柱状。立柱5固定在设置于底座2的上部的后方的立柱座部4(參照图2)上。主轴头设置在立柱5的前表面侧。立柱5以使主轴头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主轴头。主轴7能够旋转地设置在主轴头下部。刀具更换装置6自动地更换安装在主轴7上的刀具。工作台8设置在底座2上。工作台8能够装卸地固定エ件。工作台8能够分别沿X轴、Y轴方向移 动。參照图3、图4说明工作台8。工作台8设置在底座2的工作台支承台24 (參照图4)上。在工作台8的下侧设有移动体50。ー对X轴输送引导件(省略图示)设置在移动体50上。X轴输送引导件沿X轴方向延伸。X轴移动机构具有滚珠丝杠轴、螺母及X马达等(省略图不)。X轴移动机构使移动体50沿着ー对X轴输送引导件移动。ー对Y轴输送引导件30设置在移动体50上。Y轴输送引导件30沿Y轴方向延伸。Y轴移动机构与X轴移动机构一祥,具有未图示的滚珠丝杠轴、螺母及Y马达等。Y轴移动机构使移动体50沿着ー对Y轴输送引导件30移动。因此,工作台8能够沿XY轴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护罩52、53将工作台8夹持在中央并在左右两侧覆盖在X轴输送引导件上。护罩52、53能够伸縮。护罩54与Y轴后护罩(省略图示)覆盖Y轴输送引导件30。Y轴后护罩设置在工作台8与立柱5(參照图2)的前表面侧之间。Y轴后护罩是截面大致呈山形状的金属板。当工作台8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时,护罩52、53、Y轴后护罩覆盖X轴输送引导件和Y轴输送引导件30。因此,在X轴输送引导件和Y轴输送引导件30上未堆积有切削粉。參照图I 图5说明底座2。底座2呈在Y轴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在前部具有前壁2b。底座2为了实现轻量化、低成本化而设有多个开ロ。腿部2a设置在底座2的下部的四角处。一对立柱座部4(參照图4)设置在底座2的上部的后方侧的两角部。ー对立柱座部4相互远离。立柱座部4呈大致长方体状。沿Z轴方向延伸的柱状的立柱5(參照图2)的下部位于立柱座部4上。说明底座2的上部的结构。如图4所示,容纳部20左右一体设置在底座2的上部。容纳部20呈上表面开ロ的凹状,具有底部21与周板22。底部21呈俯视大致长方形状,沿Y轴方向延伸。周板22从底部21竖立设置,包围底部21周缘。底部21从底座2前方朝向后方平缓地向下方倾斜。如图4、图5所示,工作台支承台24设置在底部2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工作台支承台24呈大致长方体状,大致水平地支承工作台8。工作台支承台24具有支承台主体25、右支承壁26、左支承壁28。支承台主体25呈大致长方体状。右支承壁26和左支承壁28分别从支承台主体25的左右两端部大致垂直地立起。说明支承台主体25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支承台主体25的上表面的后方侧具有ー对支承块47。支承块47以能够使Y轴移动机构(省略图示)的滚珠丝杠轴的一端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滚珠丝杠轴的一端。在支承台主体25的上表面的前方侧具有ー对支承块48。支承块48以能够使该滚珠丝杠轴的另ー端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滚珠丝杠轴的另一端。Y轴移动机构位于比右支承壁26和左支承壁28的上端部靠下側。说明右支承壁26与左支承壁28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右支承壁26与左支承壁28的上端部设有引导安装面27、29。引导安装面27、29呈俯视长方形。引导安装面27、29用于安装Y轴输送弓I导件30 (參照图3)。水平板34设置在立柱座部4的下部与周板22的上端部之间。水平板34呈俯视梯形。冷却剂通路35设置在水平板34下側。冷却剂通路35呈通道状,将下落的冷却剂从工作台支承台24的两侧朝向底座2的后方排出。肋45设置在水平板34的上表面与立柱 座部4的外侧面之间。肋45设置在左右的水平板34与立柱座部4上。肋45呈大致三角形状,用于加强水平板34与立柱座部4。參照图6 图11说明底座护罩70的结构。如图6、图7所示,底座护罩70设置在底座2的上部。如图10所示,底座护罩70呈俯视U字形状及横截面凹状,具有前护罩71和一对流路部72。前护罩71从底座2的前端部的前壁2b呈檐形状突出。一对流路部72从前护罩71的后端侧的两端侧向底座2的后端部方向延伸。工作台支承台24位于ー对流路部72之间。如图6所示,一对流路部72嵌入底座2的容纳部20中,利用螺栓(省略图示)进行固定。底座护罩70具有使冷却剂和在加工エ件时产生的切削粉向底座2后方流动的功能。详细说明底座护罩70的结构。如图8 图11所示,底座护罩70是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并进行焊接而形成的。倾斜板80设置在前护罩71的下表面上。倾斜板80形成为大致L字状,其ー边固定在前护罩的下表面上,其另ー边形成为越往下方越靠向底座2的内部方向的倾斜面。前护罩71与流路部72在焊接位置83处被焊接。到达倾斜板80的冷却剂下落到底座2内。前护罩71具有前护罩底板73、前壁部79、一对侧壁部75、后壁部78、一对延设部71a。前护罩底板73沿X轴方向延伸。前护罩底板73呈俯视大致长方形。前壁部79设置在前护罩底板73的前端部上。前壁部79是将前护罩底板73的规定宽度的部分呈大致直角弯折而形成的。一对侧壁部75设置在前护罩底板73的左右端部上。一对侧壁部75是将前护罩底板73的规定宽度的部分呈大致直角弯折而形成的。后壁部78设置在前护罩底板73的与前壁部79相対的端部上。后壁部78是将前护罩底板73的规定宽度的部分呈大致直角弯折而形成的。一对延设部71a设置在与流路部72相连接的部分上。一对延设部71a是ー对板构件。延设部71a的宽度稍微大于流路部72的宽度。延设部71a的后端部位于底座2内。延设部71a向后侧延伸规定长度。规定长度例如是大约3cm。如图9所示,支承构件81、82设置在流路部72下侧的两端部上。支承构件81、82用干支承流路部72。流路部72具有流路部底板74和侧壁部76、77。流路部底板74呈俯视长方形。流路部底板74沿Y轴方向延伸。侧壁部76是将流路部底板74外侧(与工作台支承台24所在的ー侧相反的ー侧)端部的规定宽度的部分呈大致直角弯折而形成的。侧壁部77是将流路部底板74内侧(工作台支承台24所在的ー侧)端部的规定宽度的部分呈大致直角弯折而形成的。流路部底板74的前护罩71侧的端部72a位于延设部71a下側。端部72a与延设部71a重叠规定宽度。端部72a在焊接位置83处与延设部71a相焊接。侧壁部76、77的后端部分被切除一部分。因此,流路部72的后端部72b能够插入冷却剂通路35 (參照图4)内。參照图12 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图12所示,机床I的延设部71a比以往长。作为延设部71a与端部72a重叠的连接位置的连接部72c位于比底座2(參照图4)的前壁2b靠底座2内侧的上方的位置。如图13所示,在连接部72c的中央部(图12的XI-XI线)附近即使有冷却剂90泄漏,冷却剂90也下落至比底座2的前壁2b靠底座2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冷却剂漏到底座2外側。如图14所示,在连接部72c的外侧(图12的XII-XII线)附近即使有冷却剂90泄漏,由于延设部71a的后端部位于底座2的内部,因此冷却剂90也下落至比底座2的前壁2b靠底座2的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冷却剂漏到底座2的外側。以往的机床的与前护罩71相当的部分也由铸铁形成。机床I通过使用底座护罩70,使前护罩71由金属板形成而不是由铸铁形成。因此,机床I能够使底座2小型轻量化。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前护罩71的延设部71a的长度并不限于3cm。延设部71a只要使连接部72c位于比底座2的前壁2b靠底座2内侧的上方并且延设部71a后端部位于底座2内侧的上方即可。
权利要求1.ー种机床,其具有 支承部(24),其设置在使エ件和刀具相对移动来对上述エ件进行加工的机床(I)的作为基座的底座(2)上,支承用于配置上述エ件的工作台部(8); 底座护罩(70),其沿着上述支承部(24)设置,将上述エ件的切削粉和切削液(90)排出到上述底座(2)的外部的罐体内;其中, 上述底座护罩(70)具有 前护罩(71),其从上述底座(2)的端部壁(2b)呈檐形状突出,该前护罩(71)接收上述切削粉和上述切削液(90); 一对流路部(72),其一部分重叠在上述前护罩(71)的下表面上,并且沿着上述支承部(24)形成供上述切削粉和上述切削液流通的流路; 上述流路部(72)的与上述前护罩重叠的ー侧的端部(72c)位于比上述端部壁(2b)靠上述底座(2)内侧的上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床,其中, 前护罩(71)具有 前护罩底板(73),其在上述支承部(24)上接收上述切削粉和上述切削液; 前壁部(79),其从上述前护罩底板(73)的前端立起; 一对侧壁部(75),其从上述前护罩底板(73)的两侧端部立起; 后壁部(78),其从上述前护罩底板(73)的后端的中央部分立起; 一对延设部(71a),其位于上述后壁部(78)的两端与上述一对侧壁部(75)之间,延伸到比上述后壁部(78)靠后方的位置; 上述一对延设部(71a)的后端位于上述底座(2)内侧的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床,其中, 该机床具有从上述前护罩(71)的下表面朝向比上述前壁(2b)靠上述底座内侧的方向倾斜而延伸的倾斜板(80), 上述倾斜板(80)的下端位于上述底座内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构成底座护罩的构件的接合处泄漏的切削液流到底座外的机床。前护罩的延设部与流路部底板的端部的连接部位于比底座的前壁靠底座内侧的上方。当在连接部中央部附近有切削液泄漏时,切削液下落至比前壁靠底座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切削液漏到底座外侧。
文档编号B23Q11/08GK202447979SQ201220023889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1日
发明者下坂京平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