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轮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08346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凸轮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实现一种紧凑的新凸轮装置。该凸轮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旋转体;联轴器部件,其通过设置在该旋转体上的第一联轴器部和第二联轴器部的结合,从而进行所述旋转体的定位;固定凸轮随动件;以及槽凸轮,其具有槽,该槽与所述固定凸轮随动件卡合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槽凸轮移动,该槽凸轮向所述联轴器部件侧移动而将所述第一联轴器部及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推压,由此,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移动,从而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和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结合。
【专利说明】凸轮装置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凸轮装置。
[0002]【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一种具有旋转体、以及通过设置在该旋转体上的第一联轴器部和第二联轴器部的结合而对所述旋转体进行定位的联轴器部件的装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713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为了使第一联轴器部和第二联轴器部结合,需要使两者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运动,在现有技术中,该动作是使用液压机构等实现的。但是,在所述情况下,由于液压机构存在而产生装置大型化的课题。
[0005]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紧凑的新凸轮装置。
[0006]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一种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旋转体;
联轴器部件,其通过设置在该旋转体上的第一联轴器部和第二联轴器部的结合,从而
进行所述旋转体的定位;
固定凸轮随动件;以及
槽凸轮,其具有槽,该槽与所述固定凸轮随动件卡合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槽凸轮移动,该槽凸轮向所述联轴器部件侧移动而将所述第一联轴器部及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推压,由此,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移动,从而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和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结合。
[000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可以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明确。
[0008]【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凸轮装置的应用事例的说明概念图。
[0009]图2是表示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要部的立体图。
[0010]图3是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俯视图。
[0011]图4是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侧视图。
[0012]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13]图6是表示固定凸轮随动件66与通常位置的槽62b卡合的情况、以及固定凸轮随动件66与偏移位置的槽62b卡合的情况的图。
[0014]图7是表示输入轴32 (平行凸轮20)的旋转角度和输出轴34 (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的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0015]标号的说明
10自动托盘交换装置 12托盘 12a第一托盘 12b第二托盘 18平行凸轮机构 20平行凸轮 22板凸轮 22a上板凸轮 22b下板凸轮 22c凸出部分 22d第一凸出部分 22e第二凸出部分 22f第三凸出部分 22g第四凸出部分 24卡合部 26输出旋转部 28凸轮随动件支撑部 28a上凸轮随动件支撑部 28b下凸轮随动件支撑部 29凸轮随动件 32输入轴 34输出轴 40旋转台 50联轴器部件 50a上内侧联轴器 50b上外侧联轴器 50c下侧联轴器 50d销槽
60下侧联轴器驱动机构
62槽凸轮
62a外周面
62b槽
62c轮齿
66固定凸轮随动件 68槽凸轮驱动齿轮 70推压盘 70a凸出部 72碟形弹簧 74球轴承 76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以明确下述事项。[0017]一种凸轮装置,其具有:
旋转体;
联轴器部件,其通过设置在该旋转体上的第一联轴器部和第二联轴器部的结合,从而进行所述旋转体的定位;
固定凸轮随动件;以及
槽凸轮,其具有槽,该槽与所述固定凸轮随动件卡合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槽凸轮移动,该槽凸轮向所述联轴器部件侧移动而将所述第一联轴器部及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推压,由此,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移动,从而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和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结合。
[0018]在所述情况下,可以实现紧凑的新凸轮装置。
[0019]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固定凸轮随动件至少设置有3个。
[0020]在所述情况下,可以提高稳定性。
[0021]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槽凸轮和所述联轴器部件之间设置有弹簧部件,所述槽凸轮经由所述弹簧部件推压所述一个联轴器部件。
[0022]在所述情况下,不需要精密的槽凸轮的位置控制。
[0023]另外,也可以具有驱动源,其通过动作而使所述旋转体及所述槽凸轮这两者一起旋转。
[0024]在所述情况下,可以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0025]关于凸轮装置的应用事例
图1是用于说明凸轮装置的应用事例的说明概念图(从上方观察的图)。
[002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凸轮装置,举出用于工作机械中的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0027]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具有作为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的旋转台40,在旋转台40的径向最外侧设置有具备工件W的托盘12。另外,托盘12设置有两个,两个托盘12的位置关系为:旋转台40的中心C位于连结一个托盘12 (称为第一托盘12a)和另一个托盘12 (称为第二托盘12b)的假想线的中央。
[0028]并且,在图1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旋转台40静止)下,第一托盘12a位于工件加工位置,该第一托盘12a上具有的工件W被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在上述时刻,第二托盘12b位于工件交换位置,在第一托盘12a上具有的工件W在工件加工位置被加工的期间,在工件交换位置上,将完成加工的工件W从第二托盘12b取下,将未加工的工件W新安装在第二托盘12b上(进行工件W的交换)。
[0029]并且,上述的工件W的加工及交换结束后,则旋转台40旋转180度。这样,使得第二托盘12b移动至工件加工位置,安装在第二托盘12b上的未加工的工件W被进行加工。另一方面,第一托盘12a从工件加工位置移动至工件交换位置,将第一托盘12a上具有的已完成加工的工件W从第一托盘12a取下(然后,将未加工的工件W新安装在第一托盘12a上)。
[0030]如上所示,在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中,旋转台40反复进行180度旋转的旋转移动(也称为“分度”)和静止。
[0031]关于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结构
下面,使用图2至图7,说明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结构。图2是表示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要部的立体图。图3是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俯视图。图4是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侧视图。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固定凸轮随动件66与通常位置的槽62b卡合的情况、以及固定凸轮随动件66与偏移位置的槽62b卡合的情况的图。此外,图7在后面记述。
[0032]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具有:作为凸轮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平行凸轮机构18;前述旋转台40 ;作为定位部件的一个例子的联轴器部件50 ;以及用于驱动联轴器部件50的下侧联轴器驱动机构60。
[0033]平行凸轮机构18是具有作为凸轮的一个例子的平行凸轮20和作为旋转部件的一个例子的输出旋转部26的平面凸轮机构。
[0034]平行凸轮20固定在输入轴32上,具有与该输入轴32 —体旋转的两个板凸轮22(两个板凸轮22沿输入轴32的轴向排列而固定)。即,如果输入轴32被电动机等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则输入轴32和两个板凸轮22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输入轴32的轴向沿铅垂方向,所以两个板凸轮22沿上下方向排列(为了方便,将上侧的板凸轮22称为上板凸轮22a,将下侧的板凸轮22称为下板凸轮22b)。
[0035]输出旋转部26固定在输出轴34上,具有与该输出轴34 —体旋转的两个圆形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 (两个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沿输出轴34的轴向并列而固定),其中,该输出轴34设置为其轴向与所述输入轴32的轴向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输出轴34的轴向也沿铅垂方向,所以两个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沿上下方向排列(为了方便,将上侧的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称为上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a,将下侧的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称为下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b)。
[003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多个(8个)凸轮随动件29设置在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上(凸轮随动件29沿圆形的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这些凸轮随动件29与平行凸轮20的卡合部24 (具体地说为板凸轮22的周侧面)卡合。由此,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力经由输入轴32及平行凸轮20 (两个板凸轮22)传递至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然后传递至输出轴34。即,输出轴34 (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伴随着输入轴32(平行凸轮20)的旋转而旋转。
[0037]如果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8个凸轮随动件29中的4个凸轮随动件29(在图3中为第2、4、6、8号凸轮随动件29)设置在上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a上,剩余4个凸轮随动件29(在图3中为第1、3、5、7号凸轮随动件29)设置在下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b上。并且,由于上板凸轮22a与上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a对应,下板凸轮22b与下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b对应,所以,如果输入轴32旋转,则上板凸轮22a的卡合部24(具体地说为上板凸轮22a的凸出部分即凸出部分22c的卡合部24)推压上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a的凸轮随动件29 (第
1、3、5、7号的凸轮随动件29),另外,下板凸轮22b的卡合部24(体地说为下板凸轮22b的凸出部分即凸出部分22c的卡合部24)推压下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b的凸轮随动件29 (第
2、4、6、8号凸轮随动件29),由此,使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及输出轴34旋转。
[0038]图7是表示输入轴32 (平行凸轮20)的旋转角度和输出轴34 (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的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0039]作为前述凸出部分22c,如图3所示设置有4个凸出部分,S卩,设置在下板凸轮22b上的第一凸出部分22d、设置在上板凸轮22a上的第二凸出部分22e、设置在下板凸轮22b上的第三凸出部分22f以及设置在上板凸轮22a上的第四凸出部分22g,当平行凸轮20随输入轴32的旋转而旋转,则以第一凸出部分22d、第二凸出部分22e、第三凸出部分22f、第四凸出部分22g的顺序,分别推压第1、2、3、4号凸轮随动件29 (在图7中,输入轴32的旋转角度从O度至270度为止)。并且,如果第四凸出部分22g对第4号凸轮随动件29的推压结束(在图7中,输入轴32的旋转角度为270度),则板凸轮22的并非凸出部分22c的部分即卡合部24与凸轮随动件29卡合,虽然平行凸轮20旋转,但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及输出轴34成为不旋转的状态(在图7中,输入轴32的旋转角度从270度至360度为止)。
[0040]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行凸轮机构18具有输出旋转部26 (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随平行凸轮20的旋转而旋转的非停留区间、以及即使平行凸轮20旋转但输出旋转部26 (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不旋转的停留区间。并且,如果输入轴32 (平行凸轮20)旋转一周,则如前述所示,板凸轮22的凸出部分22c仅对8个凸轮随动件29中的4个(第I?4号)凸轮随动件29进行推压(第5?8号凸轮随动件29在输入轴32 (平行凸轮20)第二次旋转时被推压),因此,输出轴34及凸轮随动件支撑部28旋转1/2周(旋转180度)(在图7中,输出轴34的旋转角度从O度至180度为止)。
[0041]另外,由于旋转台40与所述输出旋转部26相同地固定在输出轴34上,所以与输出旋转部26—体旋转。由此,通过上述(以及图7所示的)输出旋转部26的动作,实现了前面所述的旋转台40的动作,S卩,反复进行180度旋转的旋转移动(也称为“分度”)和静止的动作。
[0042]联轴器部件50是在旋转台40静止时(换言之位于所述停留区间中),对旋转台40进行定位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联轴器部件50为所谓齿式联轴器(TeethCoupling)。
[0043]如图5所示,该联轴器部件50具有:作为第一联轴器部的一个例子的环状的上内侧联轴器50a,其设置在旋转台40的下方部分上;环状的上外侧联轴器50b,其设置在壳体上,并且位于上内侧联轴器50a的外侧,比上内侧联轴器50a大一圈;以及作为第二联轴器部的一个例子的环状的下侧联轴器50c,其位于上内侧联轴器50a及上外侧联轴器50b的下方,与上内侧联轴器50a及上外侧联轴器50b (也将它们合起来称为上侧联轴器)相对地设置。
[0044]由于上内侧联轴器50a设置在旋转台40上,所以与旋转台40的旋转相伴而旋转,另一方面,上外侧联轴器50b和下侧联轴器50c不旋转。此外,上内侧联轴器50a和上外侧联轴器50b不沿上下(铅垂)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下侧联轴器50c可以通过后述的下侧联轴器驱动机构60而沿上下方向移动。
[0045]并且,通过下侧联轴器50c朝向上侧联轴器向上方移动,从而下侧联轴器50c和上侧联轴器结合(啮合),由此进行旋转台40的定位。
[0046]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轴器部件50在停留区间中的规定时点(即一部分区间)中对旋转台40进行定位。
[0047]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通过后述的下侧联轴器驱动机构60,在输入轴32的旋转角度为300度至330度为止的区间(称为定位区间),利用联轴器部件50实现定位。具体地说,使得在旋转角度为300度时,下侧联轴器50c开始上升,在旋转角度为330度时,下侧联轴器50c下降结束。并且,该定位区间与工件W的加工实施期间对应,因此,可以在旋转台40及工件W位于正确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工件W的加工。另外,利用联轴器部件50的结合力,可以提高刚性,并且在抑制颤动产生的状态下进行对应加工。
[0048]另外,如前述所示,旋转台40与输出旋转部26—体旋转。因此,如果旋转台40被定位,则输出旋转部26也被定位。即,联轴器部件50通过设置在旋转台40上的上内侧联轴器50a和下侧联轴器50c的结合而对旋转台40及输出旋转部26进行定位。
[0049]下侧联轴器驱动机构60用于使下侧联轴器50c上下移动。该下侧联轴器驱动机构60具有槽凸轮62、槽凸轮驱动齿轮68、推压盘70和碟形弹簧72。
[0050]槽凸轮62向联轴器部件50侧(换言之向上方)移动而将第一联轴器部及第二联轴器部中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侧联轴器50c)朝向另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内侧联轴器50a)推压,从而使下侧联轴器50c移动而使得下侧联轴器50c和上内侧联轴器50a
口口 ?
[0051]该槽凸轮62为环状的部件,其中心轴与前述输出旋转部26同轴。但是,该槽凸轮62可以相对于输出旋转部26 (以及输出轴34及旋转台40)独立旋转。并且,该槽凸轮62的外周面62a上沿周向形成槽62b,该槽62b与固定凸轮随动件66 (即,固定在壳体上而无法移动的凸轮随动件)卡合。
[0052]在这里,上下方向上的槽62b的形成位置(槽62b形成在槽凸轮62的上下方向上的哪个位置),在槽整个圆周的几乎所有部分都位于恒定位置(称为通常位置UP。参照图6的上侧图),但在局部向所述恒定位置的下方偏移(称为偏移位置SP。参照图6的下侧图)。因此,如果槽凸轮62的槽62b与固定凸轮随动件66卡合的同时旋转,则固定凸轮随动件66从通常位置UP到达偏移位置SP时(B卩,从图6的上侧图的状态变化到下侧图的状态时),槽凸轮62整体向上方(即向联轴`器部件50侧)移动(由于固定凸轮随动件66无法移动,因此,槽凸轮62进行移动。对比参照图6的上侧图和下侧图)。
[0053]此外,固定凸轮随动件66设置至少3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凸轮随动件66如图3所示,沿周向等间隔地(即,以120度的间隔)设置有3个。另外,相同地,所述偏移位置SP也沿周向等间隔地(即,以120度的间隔)设置在3个位置。因此,在固定凸轮随动件66到达偏移位置SP时,3个固定凸轮随动件66全部同时到达偏移位置SP。并且,在所述状况下,3个固定凸轮随动件66成为支点而抬升(推压)槽凸轮62。
[0054]另外,槽凸轮62在外周面62a的槽62b下方的位置上,具有沿周向形成的轮齿62c。并且,该轮齿62c与固定在输入轴32上的槽凸轮驱动齿轮68啮合,当通过所述驱动源使输入轴32旋转,则利用槽凸轮驱动齿轮68而使槽凸轮62旋转。即,通过该驱动源进行动作而使旋转台40 (以及输出轴34及输出旋转部26)及槽凸轮62这两者一起旋转。
[0055]此外,槽凸轮驱动齿轮68和槽凸轮62的齿轮比为1:3。因此,输入轴32(平行凸轮20)旋转I周的期间,槽凸轮62旋转1/3周。另一方面,由于固定凸轮随动件66和偏移位置SP如前述所示,等间隔地设置有3个,因此,每当槽凸轮62旋转120度,固定凸轮随动件66就到达偏移位置SP。因此,输入轴32 (平行凸轮20)旋转I周的期间,必然有I次固定凸轮随动件66到达偏移位置SP而使槽凸轮62向上方移动,从而使联轴器部件50结合。
[0056]另外,如前述所示,槽凸轮62向联轴器部件50侧(换言之为上方)移动而将下侧联轴器50c朝向上侧联轴器(上内侧联轴器50a)推压,但并非直接推压下侧联轴器50c,而是经由若干部件间接推压。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槽凸轮62经由后述的推压盘70和作为弹簧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碟形弹簧72 (这些部件设置在槽凸轮62和联轴器部件50之间),推压下侧联轴器50c,使下侧联轴器50c移动而使下侧联轴器50c和上侧联轴器结合。
[0057]推压盘70是设置在槽凸轮62的上侧且下侧联轴器50c的下侧的部件。该推压盘70载置于槽凸轮62上,因此,可以与槽凸轮62的上下移动连动而进行上下移动。另一方面,相对于槽凸轮62可旋转的情况,推压盘70无法旋转(对于实现该情况(无法旋转)的机构在后面记述)。因此,推压盘70相对于槽凸轮62进行相对旋转,由此,为了使该相对旋转顺畅,而在推压盘70和槽凸轮62之间安装有球轴承74。
[0058]另外,在推压盘70上,在与前述3个固定凸轮随动件66分别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各个固定凸轮随动件66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70a。S卩,凸出部70a沿周向等间隔地(即,以120度的间隔)设置在3个部位上。并且,该3个部位的凸出部70a各自具有碟形弹簧72,该碟形弹簧嵌入该凸出部70a中。
[0059]并且,下侧联轴器50c以夹持碟形弹簧72的状态设置在推压盘70上。因此,推压盘70经由碟形弹簧72推压下侧联轴器50c。
[0060]此外,下侧联轴器50c在设置在该下侧联轴器50c上的孔部嵌合有凸出部70a的状态下设置在推压盘70上(B卩,下侧联轴器50c与推压盘70嵌合)。此外,在下侧联轴器50c的侧面设置有销槽50d,由于该销槽50d中插入有作为制动器的销76,所以下侧联轴器50c变得无法旋转。由此,推压盘70也与下侧联轴器50c相同地,变得无法旋转。并且,由此,可以使设置在推压盘70的凸出部70a上的碟形弹簧72始终位于固定凸轮随动件66的上方,可以利用作为支点的3个固定凸轮随动件66稳定地推压碟形弹簧72。
[0061]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轮装置(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的有效性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具有:旋转台40 ;联轴器部件50,其通过设置在该旋转台40上的第一联轴器部(上内侧联轴器50a)和第二联轴器部(下侧联轴器50c)的结合而进行所述旋转台40的定位;固定凸轮随动件66 ;以及槽凸轮62,其具有槽62b,通过该槽62b与所述固定凸轮随动件66卡合的同时进行旋转而移动,该槽凸轮62向所述联轴器部件50侧移动而将所述第一联轴器部及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推压,由此,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移动而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和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结
口 ο
[0062]如前述所示,为了使第一联轴器部和第二联轴器部结合,需要使两者中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但在现有技术中,该动作是通过使用液压机构等而实现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液压机构的存在,产生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0063]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上述固定凸轮随动件66及槽凸轮62,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向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移动,从而与现有例子相比,可以实现极为紧凑的新的自动托盘交换装置10。
[006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凸轮随动件66至少设置有3个。因此,可以实现下述结构,即,3个以上的固定凸轮随动件66成为支点,提升(推压)槽凸轮62而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下侧联轴器50c)向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上内侧联轴器50a)移动。
[0065]在现有技术中,不存在使用固定凸轮随动件66及槽凸轮62的机构,如果实际观察公知的产品,则对应的支点仅有2个。并且实现下述结构,即,一边利用该2个支点进行支撑,一边将所述一个联轴器部向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移动。但是,由于支点仅有两个而导致产生缺乏稳定性这一问题。
[0066]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上述使用固定凸轮随动件66及槽凸轮62的机构,可以简单地增加固定凸轮随动件66的数量,从而设置3个以上的支点。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固定凸轮随动件66至少设置有3个,所以可以一边利用3个以上的支点稳定地支撑所述一个联轴器部,一边使该一个联轴器部向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移动。
[0067]另外,在槽凸轮62和联轴器部件50之间设置有碟形弹簧72,槽凸轮62经由碟形弹簧72推压所述一个联轴器部(下侧联轴器50c)。因此,产生下述优势。
[0068]如果在不存在碟形弹簧72的情况下,为了输出所期望的推压力,就需要进行精密的槽凸轮62的位置控制(这是由于,在不存在碟形弹簧72的情况下,槽凸轮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略微偏移就会使推压力发生大幅变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槽凸轮62经由碟形弹簧72推压所述一个联轴器部(下侧联轴器50c),所以不需要精密的槽凸轮62的位置控制(这是由于,由于存在碟形弹簧72,所以即使槽凸轮62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偏移,推压力也不怎么变化)。
[0069]另外,还具有驱动源,其通过进行动作而使旋转台40及槽凸轮62这两者同时旋转。具体地说,将平行凸轮20和槽凸轮驱动齿轮68 —起设置在通过驱动源进行旋转的输入轴32上,分别通过平行凸轮20使旋转台40旋转,通过槽凸轮驱动齿轮68使槽凸轮62旋转。并且,这样可以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0070]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凸轮装置,但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举出的,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当然包含等同物。
[007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体而举出旋转台40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输出旋转部26。即,也可以是输出旋转部26中具有联轴器部件50(第一联轴器部)。
[007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联轴器部件50具有上内侧联轴器50a、上外侧联轴器50b和下侧联轴器50c,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具有上外侧联轴器50b。
[007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弹簧部件而以碟形弹簧7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线圈弹簧。
【权利要求】
1.一种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旋转体; 联轴器部件,其通过设置在该旋转体上的第一联轴器部和第二联轴器部的结合,从而进行所述旋转体的定位; 固定凸轮随动件;以及 槽凸轮,其具有槽,该槽与所述固定凸轮随动件卡合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槽凸轮移动,该槽凸轮向所述联轴器部件侧移动而将所述第一联轴器部及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推压,由此,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移动,从而使所述一个联轴器部和所述另一个联轴器部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凸轮随动件至少设置有3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槽凸轮和所述联轴器部件之间设置有弹簧部件, 所述槽凸轮经由所述弹簧部件推压所述一个联轴器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源,其通过动作而使所述旋转体及所述槽凸轮这两者同时旋转。
【文档编号】B23Q16/06GK103801984SQ201310474926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5日
【发明者】加藤寿尚, 早川明宏 申请人:技术力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