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124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手持电锯,具体指一种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
背景技术
手持电锯通常包括用于手握的壳体,壳体内设有驱动锯片工作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穿过所述壳体位于壳体外,锯片安装在位于壳体外的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上。由于手持电锯效率高、使用方便,能完成一些精巧的切割,因此而深受欢迎。现有的手持电锯基本上都是单锯片结构,切割时,需要将工件固定或夹持住,而一些小型工件比较难固定,因此无法使用手持电锯;另外,对一些已经成型或安装好的成品进行再加工时,例如顶棚的操作等,切割时,由于单锯片的往复动作所产生的作用力,会影响顶棚的原有结构,甚至造成开裂,从而影响切割效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不需要固定工件即可平稳地进行切割操作的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包括与位于该手持电锯的壳体外的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第一锯片,其特征在于该锯片结构还包括第二锯片,所述第二锯片与所述第一锯片上下叠合设置,该第二锯片的尾部设置在第一连接轴上,所述第一连接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二锯片的尾端转动连接该连接轴,并且所述第二锯片在外力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锯片反向往复摆动。为了对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的相对运动进行进一步的导向和限位,可以在所述第一锯片和所述第二锯片上分别设有插槽和插片,所述插片可移动地容置的所述插槽内。该结构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切割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上述第二锯片的驱动可以通过在手持电锯的壳体内再设置一套驱动机构来驱动,此时,第一连接轴即为该套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较好的,考虑到节能降耗的要求,以及能在现有的手持电锯结构不做大的改变,能便易地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做简单的添加即可实现双锯片的运行,可以将所述第一锯片的中部连接所述的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一锯片的尾部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二锯片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一锯片、所述第二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两两之间的配合间隙均为0.005 0.1毫米;所述第二锯片的尾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该结构通过在壳体外设置第一连接轴即可实现手持电锯的双锯片结构。较快的,所述第一锯片、所述第二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两两之间的配合间隙为
0.005 0.05 毫米。上述各方案中,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二锯片能在第一锯片的带动下平稳的往复摆动,所述第二连接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轴至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的距离:所述动力输出 轴至所述锯齿之间的距离为1:1 3:2 5。[0010]较好的,所述第二连接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轴至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的距离:所述动力输出轴至所述锯齿之间的距离为1:2:4。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设计了手持电锯用双锯片结构,不仅提高了切割效率和切割精度,而且工件不需固定即可稳定地对其进行切割操作,简化了操作,不再需要使用特定的夹具对工件进行夹持;优选方案中利用第一锯片带动第二锯片的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节能降耗效果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使用状态装配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装配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锯片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纵向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二锯片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图5的纵向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使用状态装配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装配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9为图8的纵向剖视图;图10为本 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锯片的平面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纵向剖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二锯片的平面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至图6所示,该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包括:第一锯片1,第一锯片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手持电锯的锯片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个插片U。其具体结构包括第一锯片连接座12,第一锯片连接座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3的连接孔13。连接座12与第一动力输出轴3之间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例如采用螺丝连接、卡扣连接等等,连接孔的结构可以为圆孔,也可以是带有缺口的插孔,或者是可适配多种连接结构的多功能孔,等等。第一锯片连接座的前端连接有第一锯片主体14。第一锯片主体14与连接座12可以通过焊接连接,或者也可以一体成型。第一锯片主体14的尾部向后外凸于第一锯片连接座12形成插片11。第二锯片2,包括第二锯片连接座21和第二锯片主体22。其中第二锯片连接座可拆卸连接第二动力输出轴4,并能在第二动力输出轴的带动下以第二动力输出轴为支点摆动。第二锯片连接座和第二锯片主体可以通过焊接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第二锯片主体对向第一锯片的下表面上设有用于容置插片15的插槽23,插槽23的尺寸大于插片15的尺寸,以便于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之间的相对摆动。插槽和插片的配合对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的摆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工作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配套使用的驱动装置有两套,这两套驱动装置分别带动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锯片反向摆动,完成切割任务。第二动力输出轴即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轴。在两个反向摆动的锯片的配合工作下,待切割工件不需要作任何支撑和加固即可平稳地进行切割,并且切割效率和切割精度均较现有技术中的单锯片高。实施例2如图1至图13所示,该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包括:第一锯片5,第一锯片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手持电锯的锯片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个插片。其具体结构包括第一锯片连接座51,第一锯片连接座的中部设有用于连接动力输出轴7的第一连接孔52,第一锯片连接座的尾部设有用于连接第二锯片的第二连接孔53。连接座51与动力输出轴7之间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例如采用螺丝连接、卡扣连接等等,连接孔的结构可以为圆孔,也可以是带有缺口的插孔,或者是可适配多种连接结构的多功能孔,等等。第一锯片连接座的前端连接有第一锯片主体54。第一锯片主体54与连接座51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或者也可以一体成型。第一锯片主体54的尾部外凸向后外凸于第一锯片连接座51形成插片55。第二锯片6,包括第二锯片连接座61和第二锯片主体62。其中第二锯片连接座的尾部设有缺口 63 ;缺口 63也可以采用连接孔的结构,缺口的方式更方便装配和拆卸。该手持电锯的壳体10上设有第一连接轴8,第一连接轴8插设在缺口 63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轴不是动力驱动轴,其仅仅起到支撑并限位第二锯片6的作用。第二锯片连接座的中部设有与第二连接孔53相适配的第三连接孔64,第二锯片连接座的前部设有供动力输出轴7的夹紧螺丝穿过的第四连接孔65。第二连接轴9·穿过第一锯片连接座上的第二连接孔53和第二锯片连接座上的第三连接孔64,将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轴可以采用铆接的方式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轴也可以是“工”字结构,用螺丝连接。第二连接孔53、第三连接孔64和第二连接轴9三者之间为间隙配合,配合间隙以小于0.1毫米、大于0.005毫米为佳,这样,第二锯片既能够在第一锯片的带动下反向摆动,同时又能保证第一锯片、第二锯片相对于第二连接轴的转动。本实施例的配合间隙在
0.005 0.05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8至第二连接轴的距离L2为36毫米,第二连接轴至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距离LI为18毫米,动力输出轴至锯片前端锯齿之间的距离L3为72毫米。L1:L2:L3可在1:1 3:3 5之间选择,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两个锯片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第二锯片连接座和第二锯片主体可以通过焊接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第二锯片主体对向第一锯片的下表面上设有用于容置插片55的插槽66,插槽66的尺寸大于插片55的尺寸,以便于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之间的相对摆动。插槽和插片的配合对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的摆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工作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壳体10内的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只有一套,该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锯片摆动,第二锯片在第一锯片的带动下摆动。具体工作原理描述如下:[0040]该手持电锯的驱动装置工作,通过动力输出轴带动第一锯片以动力输出轴为原点摆动,第一锯片连接座的尾部则相对于第一锯片的前部反向摆动,由于第二连接轴的配合特点,第一锯片连接座的尾部带动与之通过第二连接轴相连接的第二锯片连接座的尾部相对于第一锯片主体同向摆动,从而驱动第二锯片主体相对于第一锯片主体反向摆动。第一锯片和第二锯片配合完成切割动作。该多功能手持电锯在工作时,不需要对待切割工件进行夹固即可进行切割,切割精度和切割效率高;且两个锯片在同一个驱动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相互之间结构上的配合同时工作,耗电量小,节能降耗效果好,且不需要对现有电锯的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锯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可以使用原有的单锯片进行切割工作;也拆下单锯片 替换上双锯片进行切割工作。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包括与位于该手持电锯的壳体外的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第一锯片,其特征在于该锯片结构还包括第二锯片,所述第二锯片与所述第一锯片上下叠合设置,该第二锯片的尾部设置在第一连接轴上,所述第一连接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二锯片的尾端转动连接该连接轴,并且所述第二锯片在外力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锯片反向往复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锯片和所述第二锯片上分别设有插槽和插片,所述插片可移动地容置的所述插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锯片的中部连接所述的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一锯片的尾部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二锯片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一锯片、所述第二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两两之间的配合间隙均为0.005 0.1毫米;所述第二锯片的尾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锯片、所述第二锯片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两两之间的配合间隙为0.005 0.0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轴至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的距离:所述动力输出轴至所述锯齿之间的距离为1:1 3:2 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轴至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的距离:所述动力输出轴至所述锯齿之 间的距离为1:2: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多功能手持电锯用锯片结构,包括与位于该手持电锯的壳体外的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第一锯片,其特征在于该锯片结构还包括第二锯片,所述第二锯片与所述第一锯片上下叠合设置,该第二锯片的尾部设置在第一连接轴上,所述第一连接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二锯片的尾端转动连接该连接轴,并且所述第二锯片在外力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锯片反向往复摆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设计了手持电锯用双锯片结构,不仅提高了切割效率和切割精度,而且工件不需固定即可稳定地对其进行切割操作,简化了操作,不再需要使用特定的夹具对工件进行夹持。
文档编号B23D51/10GK203140882SQ201320103970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7日
发明者徐雪峰, 卢韬 申请人:宁波捷美进出口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