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削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210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钻削工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钻头领域,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同时钻多个间距较小孔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钻削装置,该钻削装置可以同时以小间距钻孔。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钻削工具,包括壳体,其特征是:有进流孔、出流孔,在壳体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定轴盖下方还对应设置有定轴座,且定轴座固定连接在壳体内部的下表面,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钻头的上方嵌入定轴盖,且钻头旋转轴线与定轴盖、定轴座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且位于壳体的外部,钻头还固定连接有叶片,叶片的位置在壳体内部,且叶片的位置在定轴盖和定轴座之间。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钻削工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钻头领域,尤其是可以多个钻头同时工作的钻头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钻孔加工要求:需要往待加工材料钻多个孔,并且这些孔间距比较小。这样的加工要求,倘若用一个电钻来加工,就要一个一个孔的钻,非常麻烦。为什么不可以把很多电钻简单的捆绑到一起然后同时钻呢?因为这些孔的间距比较小,而电钻的夹持部位体积较大,即使把多个电钻简单捆绑到一起,钻孔的间距仍然太大,无法满足间距较小的钻孔加工要求。
[0003]钻多个间距较小的孔,其应用广泛,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零件加工、汽车加工、塑料加工,电路板加工,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名称也可以变更为:用于加工食品的钻削装置,或:用于加工机械部件的钻削装置,或:用于汽车制造的钻削装置,或:用于加工塑料的钻削装置,或:用于加工电路板的钻削装置等。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同时钻多个间距较小孔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钻削装置,该钻削装置可以同时钻多个孔,并且可以以小间距钻孔。
[0005]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6]1,一种钻削工具,包括壳体1,其特征是:壳体I有进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壳体I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21,定轴盖21下方还对应设置有定轴座22,且定轴座22固定连接在壳体I内部的下表面,
[0007]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31,钻头31的上方嵌入定轴盖21,且钻头31旋转轴线与定轴盖21、定轴座22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31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22且位于壳体I的外部,钻头31还固定连接有叶片3,叶片3的位置在壳体I内部,且叶片3的位置在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
[0008]2,所述定轴盖21、定轴座22、钻头31的数量是三个以上。
[0009]3,所述壳体I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连接而成,且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连接方式是可拆卸连接。
[0010]4,所述叶片3由多个矩形平板固定连接在钻头31而成,且矩形平板所在平面和钻头31圆柱体表面相切。
[0011]5,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遮挡叶片3的遮挡片23,遮挡片23的横截面呈圆弧形,遮挡片23位于叶片3外围,且遮挡片23连接在壳体I内部的下表面。
[0012]6,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堵塞定轴座22、用于阻止壳体I漏气的塞子13。
[0013]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头31还设有环形凹槽41,还包括套设于凹槽41的传动带4,且凹槽41位于定轴盖21和叶片3之间。
[0014]8,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顶杆42,顶杆位于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且顶杆42设置有环形凹槽41。
[0015]9,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壳体I上方的辅助壳5,辅助壳5和壳体I固定连接,且辅助壳5设置有第二进流孔52和第二出流孔53,还包括:在辅助壳5内部设置有可转动的转动增力杆51,转动增力杆51设置有叶片和环形凹槽,且叶片位于辅助壳5内部,转动增力杆51穿过壳体I且延伸至壳体I内部,直至转动增力杆51的环形凹槽和壳体I内的传动带4接触。
[0016]10,所述的转动增力杆51数量是两个以上。
[0017]11,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这样的:还包括:电动机61、用于固定电动机的支架6,电动机61位于壳体I上方,且电动机61和支架6固定连接,支架6在壳体I上方,且支架6和壳体I固定连接,且电动机61的轴设有环形凹槽,电动机61的轴延伸至壳体I内部,直至电动机61的环形凹槽和传动带4接触。
[0018]12,进一步:电动机61的数量是两个以上。
[0019]13,还包括用于控制电动机61转速的的控制器7。
[0020]14,遮挡片23和壳体I为可拆卸连接,且遮挡片23设置有多个突起231,壳体I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用于配合突起231、并且可让突起嵌入的夹持体232,夹持体232以圆形分布在叶片3外围。
[0021]15,遮挡片23还设置有多个孔233。孔的面积为0.5平方毫米------0.8平方毫米。
[0022]16,孔233的形状为矩形,且孔233的长为1mm——1.2mm,宽为0.5mm——0.6mm。
[0023]17,孔233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2mm----4mm。
[0024]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合理范围内组合使用上述实用新型内容所表述的技术方案。
[002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同时钻多个间距小的孔,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是有益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实施例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8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9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0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1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2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3是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4是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15是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6是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7是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18是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19是实施例1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5]图20是实施例1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6]图21是实施例1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7]图22是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23是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中:1-壳体,21-定轴盖,22-定轴座,3_叶片,31-钻头,41-进流孔,42-出流孔,4-传动带,42-顶杆,5-辅助壳,51-转动增力杆,52-第二进流孔,53-第二出流孔,6-支架,61-电动机,7-控制器,23-遮挡片,231-突起,232-夹持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233-孔,13-塞子,4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为方便起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位(如上、下)均指图中所表述的方位。钻头31的上部分没有钻削刀刃,钻头31的下部分是有钻削刀刃的。
[0051]实施例1。
[0052]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53]钻削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是:壳体I有进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壳体I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21,定轴盖21下方还对应有定轴座22,且定轴座22固定连接在壳体I内部的下表面,
[0054]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31,钻头31的上方嵌入定轴盖21,且钻头31旋转轴线与定轴盖21、定轴座22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31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22且位于壳体I的外部,钻头31还固定连接有叶片3,叶片3的位置在壳体I内部,且叶片3的位置在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
[0055]由进流孔41流入气体或者液体,也可以流入液体和固体的混合物,冲击叶片3,造成叶片3旋转,从而带动钻头31旋转。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流入的物质从出流孔42流出。钻头31的上方:也就是钻头31的上部分,也指钻头31无钻削刀刃的那一端。
[0056]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为提高工作效率,流入的物质应当具有较大的流速。
[0057]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钻头31和定轴座22应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叶片3和定轴座22之间应当具有限制钻头沿着轴线滑动的装置,否则,叶片3旋转就会和定轴座22摩擦,导致叶片3损坏。这样的技术属于现有技术。
[0058]实施例2。
[0059]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定轴盖21、定轴座22、钻头31的数量是三个以上。这样就可以同时多个钻头工作,并且可以让钻头间距较小。
[0060]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可以根据加工要求排布钻头31的位置。比如需要构成某个形状,就把钻头31排布成对应的形状。
[0061]实施例3。
[0062]图3是实施例3的局部结构不意图。所述壳体I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连接而成,且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连接方式是可拆卸连接。
[0063]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可以用螺杆连接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本实用新型壳体I为可拆卸的原因是:便于拆卸、安装钻头。
[0064]实施例4。
[0065]图4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是俯视图。所述叶片3由多个矩形平板固定连接在钻头31而成,且矩形平板所在平面和钻头31圆柱体表面相切。这样设计的益处在于:1,叶片3旋转时,可以有较小的阻力。2,容易确定旋转的方向:钻头旋转的方向影响加工效率和质量,用实施例4所述的叶片3,能实现确定的旋转方向。
[0066]实施例5。
[0067]图5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是俯视图。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遮挡叶片3的遮挡片23,遮挡片23的横截面呈圆弧形,遮挡片23位于叶片3外围。
[0068]这样设计的技术效果是:叶片3在旋转的时候,一部分受到流动物质冲击施加的动力,另一个部分往回旋转,受到阻力。为减小旋转时的阻力而设置遮挡片。在没有遮挡片23遮挡的地方,有流动物质吹动叶片,有遮挡片23遮挡的部位,流动物质对叶片3造成的影响小。
[0069]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为了确定叶片3旋转方向,遮挡片23应当不去遮挡叶片的受动力部分。
[0070]实施例6。
[0071]图6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堵塞定轴座22、用于阻止壳体I漏气的塞子13。
[0072]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钻削装置,因为钻孔需求,有时不需要把所有的钻头31都安装到壳体1,这时候,定轴座22就会漏气(因为定轴座22有个用于让钻头穿过的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削装置能适应多种形状的钻孔需要,可以配备至少一个塞子。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至少一个堵塞定轴座22、用于阻止壳体I漏气的塞子13。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为了气密性应当采用合适的材料(比如橡胶)来制作塞子13。
[0073]实施例7。
[0074]图7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6所述的钻削装置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流动物质在壳体内无法完全均匀施加力量,所以,各个钻头的转速可能是不一样的,转速不一样,造成两个问题:1,手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削装置时,钻孔方向容易变歪斜,容易导致钻头折断。这个问题可以打个比方来解释:假设把板凳放到软硬程度不同的平面上,板凳容易歪斜。钻削加工的时候,也存在类似的问题。2,无论是手持还是机器夹持,存在这样的不足:整体效率下降,假设某一个钻头旋转很快,那么,该钻头在很多时候呈空转的工作状态,这样使壳体I内的流动物质消耗能量。如何解决该问题呢?可以这样设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头31还设有环形凹槽41,还包括套设于凹槽41的传动带4,且凹槽41位于定轴盖21和叶片3之间。
[0075]因为有传动带4,所以,各个钻头31达到了相同的转速。
[0076]为更清楚的说明传动带4的位置,可以参见图8和图9。图9是俯视图,用于表示传动带4和环形凹槽的传动连接。
[0077]实施例8。
[0078]图10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是俯视图。图10所展示的是一种连接方式欠佳的传动带连接方式:传动带4需要和凹槽41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图10所展示的三个凹槽中,显而易见,有两个凹槽41和传动带4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还有一个凹槽41和传动带只有较小的接触面积,这样,传动带控制那个接触面积较小的钻头效果不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参见图11,图11是俯视图,可以加入一个顶杆42,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顶杆42,顶杆位于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且顶杆42设置有环形凹槽41。为了清楚表示顶杆的位置,还可以参见图12。顶杆42用于改变传动带4的形状,以便于传动带4能和钻头的凹槽41形成更大的接触面积。
[0079]看了本说明书,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顶杆42还应当在定轴座22处起到对壳体I的密封作用。顶杆42不是钻头,但是,在壳体I内部安装的位置和钻头31的位置一样:位于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顶杆42和钻头应当和定轴盖21、定轴座22具有良好的润滑。
[0080]实施例9。
[0081]安装了传动带4,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因为本实用新型体积小,所以,所用的传动带4较细,受到拉力后,形变量较大。当壳体内钻头安装数量较多的时候,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举例来说,无传动带时,有一个转动较快的钻头(命名为a钻头),有一个转动较慢的钻头(命名为b钻头),安装了传动带4后,a钻头就用较大的力牵引b钻头,于是,传动带4每次经过ab钻头之间,就会有一次较大的形变。因为转动较快,所以,传动带4被拉伸形变的频率很高,传动带4容易损坏,特别是ab相距较远的时候,传动带4受损的几率大大增力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壳体I上方的辅助壳5,辅助壳5和壳体I固定连接,且辅助壳5设置有第二进流孔52和第二出流孔53,还包括:在辅助壳5内部设置有可转动的转动增力杆51,转动增力杆51设置有叶片和环形凹槽,且叶片位于辅助壳5内部,转动增力杆51穿过壳体I且延伸至壳体I内部,直至转动增力杆51的环形凹槽和壳体I内的传动带4接触。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辅助壳5和壳体I之间应当为气密性连接。
[0082]第二进流孔52以较高速度流入气体或者液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的混合物,流动物质冲击转动增力杆51的叶片,转动增力杆51带动传动带。转动增力杆51设置在上一段所述的a钻头和b钻头之间为优选方案。
[0083]也可以说:转动增力杆51设置在无传动带时转动较快的钻头和无传动带时转动较慢的钻头之间,。
[0084]传动带4有了转动增力杆51的带动,不容易损坏。这个有益效果在钻头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表现的更好。虽然转动增力杆51本身会消耗一点点能量,但是整体来说,转动增力杆51有助于提升本实用新型的钻孔功率。
[0085]实施例10。
[0086]图14是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转动增力杆51数量是两个以上。
[0087]实施例11。
[0088]图15是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不用转动增力杆51,而用电动机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这样的:还包括:电动机61、用于固定电动机的支架6,电动机61位于壳体I上方,且电动机61和支架6固定连接,支架6在壳体I上方,且支架6和壳体I固定连接,且电动机61的轴设有环形凹槽,电动机61的轴延伸至壳体I内部,直至电动机61的环形凹槽和传动带4接触。
[0089]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应当合理控制电动机转速。
[0090]电动机也有助于提升本实用新型的钻孔功率。因为电动机可以对传动带做正功。
[0091]实施例12。
[0092]图16是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电动机61的数量是两个以上。
[0093]实施例13。
[0094]图17是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当采用电动机61辅助传动带转动时,采用控制器是比较好的选择。尤其是壳体I内安装了多个钻头31时。控制器不但可以让电动机变快以加速旋转,还可以让电动机变慢,永磁直流电动机也可以作为能量回收装置,因为永磁直流电动机可以作为发电机来发电。电动机是易于控制的:控制转动方向、控制转速、能量回收都是现有技术。
[0095]实施例14。
[0096]有时候,需要钻头反方向旋转,这时候怎么操作呢?可以让流进流动物质的口变成流出的口 ; 原来流出的口,变成流进的口。参见图18,图18是俯视图,当需要改变钻头旋转方向时,最好能调整遮挡片23的位置,图中左边的遮挡片位置适宜钻头正转(定义:进流孔流入流动物质时钻头旋转的方向为正转,出流孔流入流动物质时钻头旋转的方向为反转),图中右边的遮挡片位置适宜钻头反转。那就需要这样:遮挡片23和壳体I为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方便改变遮挡片的位置。
[0097]如何设计这种可拆卸呢?参见图19、图20、图21。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方案:遮挡片23和壳体I为可拆卸连接,且遮挡片23设置有多个突起231,壳体I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用于配合突起231、并且可让突起嵌入的夹持体232,夹持体232以圆形分布在叶片3外围。
[0098]圆弧形的遮挡片可以取下,从一个位置嵌入另一个位置。这样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所述钻头反转的时候,可以提高反转的钻头功率。
[0099]为绘图方便起见,实施例14画出的遮挡片均为平面状,也可以理解为把圆弧形的遮挡片23变形为平面后的图。相应的,夹持体232的绘图也做了相应调整。
[0100]实施例15。
[0101]图22是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遮挡片有利于提高钻削功率,倘若遮挡片的结构不合理,对提高功率的效果不够大。为了进一步提高钻削功率,本实用新型可以这样优化:遮挡片23还设置有多个孔233。孔的面积为0.5平方毫米------0.8平方毫米。为什么这样可以提高钻削功率呢?原因在于无孔的遮挡片存在功率损耗的情况:叶片旋转速度很大,叶片进入遮挡片所包围的范围时,对流动物质起到了压缩的效果;叶片出遮挡片的时候,甩出流动物质,进而压缩周围的流动物质。这样的压缩是消耗功率的,并且会造成发热量大的不足。设置有孔233的遮挡片可以减小压缩损耗的功率。
[0102]设置有孔233的遮挡片23可以进一步提高钻削功率。但是孔233的大小(指面积大小)要合适,孔太小,不足以提高功率,孔太大,钻削功率反而会下降。
[0103]实施例16。
[0104]图23是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无孔233的遮挡片除了造成功率提高不足够高的不足以外,还造成噪声大的不足。这是因为压缩流动物质会造成流动物质的振动,从而形成声波,这种声波是噪声。利用声波的干涉原理,并且考虑到多普勒效应,合理设置孔233的形状、大小、间距,可以有效减小常规操作下的主要频率噪声。孔233的形状为矩形,且孔
233的长为1_----1.2mm,宽为0.5mm----0.6mm。孔233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2_----4mm
为优选方案。
[0105]本实用新型为钻削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钻削工具,包括壳体,其特征是:壳体有进流孔和出流孔,在壳体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定轴盖下方还对应设置有定轴座,且定轴座固定连接在壳体内部的下表面, 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钻头的上方嵌入定轴盖,且钻头旋转轴线与定轴盖、定轴座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且位于壳体的外部,钻头还固定连接有叶片,叶片的位置在壳体内部,且叶片的位置在定轴盖和定轴座之间, 还包括:顶杆,顶杆位于定轴盖和定轴座之间,且顶杆设置有环形凹槽。
【文档编号】B23B39/16GK203853582SQ201420277557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7日
【发明者】喜英, 吴浩彦, 曾飞 申请人:曾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