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棉套管设备和连接管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8963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保温棉套管设备和连接管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管生产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温棉套管设备和连接管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连接管(如铜管)是空调等的重要部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空调的冷凝器、蒸发器以及传送制冷剂的管道中,由于这些连接管的长度通常较长,容易产生能量损失,影响制冷或制热效果,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连接管的外部设置保温棉,利用保温棉来减少能量损失。

目前,连接管与保温棉的组装过程通常是由人工完成的,当连接管切割完成之后,通常需要手工将连接管穿入保温棉中,效率较低;而且,由于连接管长度较长,通常在3米以上,因此,人工穿管难度较大,并通常需要至少两个人协同工作,导致存在穿管效率较低、人工成本较高、操作难度较高以及劳动强度较大等多方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连接管与保温棉的组装过程是由人工完成的,组装效率较低,组装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温棉套管设备,其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保温棉套管单元,保温棉套管单元包括管固定机构和保温棉输送机构,其中:管固定机构具有固定中心线并用于使连接管的中心轴线与固定中心线重合地固定连接管,管固定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管固定组件,管固定组件具有固定连接管的固定状态和释放连接管的固定解除状态;保温棉输送机构用于使保温棉沿着固定中心线向着管固定机构运动以将保温棉套设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上。

可选地,管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夹管件、第二夹管件和第一开合控制机构,第一夹管件和第二夹管件相对地设置于固定中心线的两侧并均与第一开合控制机构连接,第一开合控制机构设置于机架上并用于通过驱动第一夹管件和第二夹管件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来控制管固定组件在固定状态和固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第一夹管件和第二夹管件相互配合形成引导槽和夹紧槽,当管固定组件从固定解除状态向固定状态切换时,连接管能够在引导槽的引导作用下进入夹紧槽中并被夹紧固定于夹紧槽中。

可选地,管固定机构包括多个管固定组件,多个管固定组件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

可选地,保温棉输送机构包括导向杆和进给机构,其中:导向杆穿设于保温棉中并能够通过相对于机架运动来带动保温棉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处于套管起始位置时,导向杆的靠近管固定机构的一端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的靠近导向杆的一端接触;进给机构则用于在导向杆到达套管起始位置后使保温棉由导向杆移至连接管的外壁上并在连接管的外壁上相对于连接管移动预定距离。

可选地,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滑动架和第一驱动机构,其中:滑动架沿着固定中心线可滑动地连接于机架上;导向杆连接于滑动架上;第一驱动机构与滑动架动力连接并通过驱动滑动架相对于机架沿着固定中心线滑动来使导向杆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

可选地,进给机构包括两个滚轮组件和第二开合控制机构,两个滚轮组件相对地设置于固定中心线的两侧,每个滚轮组件均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滚轮和转动传动机构,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转动驱动机构,其中:第二开合控制机构与两个支架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滚轮组件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转动驱动机构通过每个转动传动机构分别与对应的每个滚轮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滚轮绕着各自的旋转轴线反向转动;当两个滚轮组件相互靠近至两个滚轮与保温棉接触时,两个滚轮通过二者的反向转动来带动保温棉沿着固定中心线移动,以使保温棉由导向杆移至连接管的外壁上并在连接管的外壁上相对于连接管移动预定距离。

可选地,滚轮包括滚轮本体,滚轮本体的中心轴线与滚轮的旋转轴线重合,且滚轮本体上设有用于与保温棉接触的接触面,接触面为向旋转轴线凹入的曲面。

可选地,滚轮本体上设有多个轮齿,多个轮齿绕着滚轮本体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于滚轮本体上,各个轮齿的径向外表面形成滚轮的用于与保温棉接触的接触面。

可选地,滚轮本体具有沿着旋转轴线方向位于接触面相对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径向尺寸不同,并且,在两个滚轮中,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一个滚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位置关系与另一个滚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位置关系相反。

可选地,转动传动机构包括转轴以及彼此啮合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转动驱动机构依次通过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转轴向对应的滚轮传递动力;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传动轴的中心轴线沿着两个滚轮组件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的方向设置,第一锥齿轮套设于传动轴上,第一锥齿轮能够随着传动轴一起转动,并且,第一锥齿轮沿着传动轴的轴向可滑动地与传动轴连接。

可选地,传动轴和第一锥齿轮中的一个上设有沿传动轴的轴向设置的滑槽且另一个上设有与滑槽相互配合的凸块。

可选地,保温棉输送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进给机构,至少一个进给机构中至少一个为第一进给机构,第一进给机构连接于机架上并位于导向杆的轴向两端之间,用于在导向杆到达套管起始位置后驱动保温棉相对于导向杆移动。

可选地,保温棉输送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进给机构,至少两个进给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一进给机构,且至少两个进给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二进给机构,第二进给机构连接于机架上并位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的轴向两端之间,用于在保温棉由导向杆移至连接管外壁上之后与第一进给机构一起使保温棉在连接管上相对于连接管移动预定距离。

可选地,第二进给机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

可选地,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与管固定机构的多个管固定组件中除最靠近导向杆的一个之外的其他管固定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每个第二进给机构沿着保温棉向着管固定机构的移动方向设置于对应的管固定组件的上游。

可选地,保温棉套管单元还包括检测控制装置,检测控制装置用于检测保温棉是否运动至各个第二进给机构处和/或是否运动至各个管固定组件处,并且,检测控制装置可选地,保温棉输送机构还包括棉杆夹紧机构,棉杆夹紧机构用于在导向杆带动保温棉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夹紧保温棉和导向杆。

可选地,棉杆夹紧机构包括第一棉杆夹紧件、第二棉杆夹紧件和第三开合控制机构,第一棉杆夹紧件和第二棉杆夹紧件相对地设置于导向杆的中心轴线的两侧并均与第三开合控制机构连接,第三开合控制机构用于在导向杆带动保温棉到达或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驱动第一棉杆夹紧件和第二棉杆夹紧件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其中:当相互靠近时,第一棉杆夹紧件和第二棉杆夹紧件能够将保温棉与导向杆夹紧;当相互远离时,第一棉杆夹紧件和第二棉杆夹紧件能够解除对保温棉与导向杆的夹紧。

可选地,第一棉杆夹紧件和第二棉杆夹紧件上均设有沿着导向杆的轴向间隔分布的多个U型齿,第一棉杆夹紧件上的多个U型齿与第二棉杆夹紧件上的多个U型齿交错布置,当第一棉杆夹紧件和第二棉杆夹紧件相互靠近时,第一棉杆夹紧件上的多个U型齿与第二棉杆夹紧件上的多个U型齿相互靠近并部分重叠以将保温棉与导向杆夹紧。

可选地,保温棉套管单元还包括保温棉切断机构,保温棉切断机构用于在保温棉相对于连接管移动预定距离后切断保温棉。

可选地,保温棉切断机构包括切断刀和第二驱动机构,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切断刀包括两个刀片,其中,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切断刀靠近及远离保温棉,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刀片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当两个刀片相互靠近后,切断刀能够切断保温棉。

可选地,保温棉套管设备包括至少两个保温棉套管单元,至少两个保温棉套管单元并排设置。

可选地,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连接管限位装置,连接管限位装置用于限制连接管的位移。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生产系统,其包括用于切割管材形成具有预设长度的连接管的切管设备,而且,其还包括如本发明的保温棉套管设备。

本发明所提供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其利用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管固定机构固定连接管,并利用保温棉套管单元的保温棉输送机构使保温棉相对于管固定机构运动,可以将保温棉自动套设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上,实现连接管与保温棉的自动组装,可以有效提高组装效率,并有效降低组装难度。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保温棉套管设备的主视图。

图2示出图1的俯视图。

图3示出图1中管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图3中管固定组件的第一夹管件和第二夹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图1中第一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图5中第一进给机构的剖面图。

图7示出图6中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图6中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图5中棉杆夹紧机构的第一棉杆夹紧件和第二棉杆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图1中第二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图1中保温棉切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架;11、滑轨;

21、管固定组件;211、第一夹管件;212、第二夹管件;213、第一气动夹爪;21a、引导槽;21b、夹紧槽;

31、滑动架;32、电缸;33、导向杆;34、第一进给机构;341、电机;342、带传动机构;343、传动轴;343a、滑槽;344、第一锥齿轮;345、第二锥齿轮;346、转轴;347、滚轮;347a、第一端部;347b、第二端部;347c、轮齿;348、第二气动夹爪;349、支架;35、棉杆夹紧机构;351、第一棉杆夹紧件;352、第二棉杆夹紧件;353、U型齿;36、第一气缸;37、第二进给机构;

4、承载架;

51、第二气缸;52、第三气缸;53、导向轴;54、直线轴承;55、切断刀;551、刀片;56、安装架;

6、检测装置;

7、连接管限位装置;

a、连接管;b、保温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11示出了本发明保温棉套管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11,本发明所提供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上的保温棉套管单元,保温棉套管单元包括管固定机构和保温棉输送机构,其中:管固定机构具有固定中心线并用于使连接管a的中心轴线与固定中心线重合地固定连接管a,管固定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管固定组件21,管固定组件21具有固定连接管a的固定状态和释放连接管a的固定解除状态;保温棉输送机构用于使保温棉b沿着固定中心线向着管固定机构运动以将保温棉b套设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a上。

本发明所提供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其利用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管固定机构固定连接管a,并利用保温棉套管单元的保温棉输送机构使保温棉b相对于管固定机构运动,可以将保温棉b自动套设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a上,实现连接管a与保温棉b的自动组装,可以有效提高组装效率,并有效降低组装难度。

本发明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可以只包括一个保温棉套管单元,即每次只完成对一根连接管a的保温棉套设工作,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的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可以包括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保温棉套管单元,以使保温棉套管设备能够同时给至少两根连接管a套设保温棉b,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工成本和减轻劳动强度。

下面结合图1-11所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温棉套管设备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套管设备包括机架1以及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在机架1上的四个保温棉套管单元,这样该实施例的保温棉套管设备能够同时给四根连接管a套设保温棉b,生产效率较高。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每个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结构相同,这样整个保温棉套管设备的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将不同保温棉套管单元中对应的相同结构部件进行集成化、模块化设计。

由于每个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结构相同,因此,为了描述简便,以下主要以其中一个保温棉套管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套管单元包括管固定机构和保温棉输送机构,其中:管固定机构具有固定中心线并用于使连接管a的中心轴线与固定中心线重合地固定连接管a;保温棉输送机构用于使保温棉b沿着固定中心线向着管固定机构运动以将保温棉b套设于连接管a上。

该实施例的管固定机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管固定组件21,管固定组件21具有固定连接管a的固定状态和释放连接管a的固定解除状态。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管固定组件21可以包括第一夹管件211、第二夹管件212和第一开合控制机构,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相对地设置于固定中心线的两侧并均与第一开合控制机构连接,第一开合控制机构设置于机架1上并用于通过驱动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来控制管固定组件2在固定状态和固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这样通过第一开合控制机构控制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即可控制管固定机构对连接管a的固定和释放,结构较为简单,控制较为方便。

其中,结合图3和图4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相互配合形成引导槽21a和夹紧槽21b,当管固定组件21从固定解除状态向固定状态切换时,连接管a能够在引导槽21a的引导作用下进入夹紧槽21b中并被夹紧固定于夹紧槽21b中。设置引导槽21a和夹紧槽21b,可以使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更方便地实现对连接管a的夹紧固定。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引导槽21a位于夹紧槽21b下方并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上的两个引导部,这两个引导部相对交错设置并具有重叠部分,每个引导部的用于与连接管a接触的表面均为向着远离固定中心线方向凸出且曲率半径由下至上逐渐减小的弧形表面,这样在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相互靠近的过程中,两个引导部相互靠近,并使放置于引导槽21a中的连接管a沿着弧形表面自然向上运动并被卡进夹紧槽21b中,实现夹紧固定。可见,弧形表面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引导连接管a在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向着夹紧槽21b中运动,从而更便于实现对连接管a的夹紧固定。

另外,由图3可知,该实施例的第一开合控制机构采用第一气动夹爪213,该第一气动夹爪213的两个滑爪分别与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连接,使得当第一气动夹爪213动作时,可以控制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结构简单,且控制方便。

并且,由于连接管a的长度较长,且切割下线的连接管a通常较软,因此,为了实现对连接管a更可靠地固定,使固定后的连接管a的中心轴线与固定中心线更准确地重合,在该实施例中,管固定机构优选包括多个管固定组件21,且这多个管固定组件21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

由于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固定组件21可以在较长的整个连接管a的轴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固定支撑点,因此,将管固定机构设置为包括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固定组件21能够实现对连接管a更牢固的固定,并能够有效防止连接管a因长度较长及硬度较软而发生弯曲变形,以便于将连接管a更准确地固定到指定位置,使连接管a的中心轴线更准确地与固定中心线重合,这些都有利于实现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更顺利的套设,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并进一步降低组装难度。

具体地,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管固定机构包括四个管固定组件21,这四个管固定组件21沿着固定中线的方向间隔设置于机架1上。每个管固定组件21均具有固定状态和固定解除状态,当将连接管a放于这四个管固定组件21上且这四个管固定组件21处于固定状态时,能够实现对连接管a的固定,并使连接管a的中心轴线与固定中心线重合,而当这四个管固定组件21均切换至固定解除状态时,则可以解除对连接管a的固定,释放连接管a,使得连接管a能够自由移动,以便于取放连接管a。该实施例每个管固定机构中设置沿着固定中线的方向间隔布置的四个管固定组件41,可以有效防止连接管a弯曲变形,将连接管a更准确地固定到指定高度,使连接管a的中心轴线更准确地与固定中心线重合,以便于温棉b更顺利地套设于连接管a上。而且,需要理解的是,每个管固定机构的管固定组件21的数量并不局限于四个,而是可以根据连接管a的实际长度进行相应设置,例如该实施例每个管固定机构中设置4个管固定组件,尤其适用于3米长的连接管a。

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输送机构可以包括导向杆33和进给机构,其中:导向杆33穿设于保温棉b中并能够通过相对于机架1运动来带动保温棉b到达或退出套管起始位置,处于套管起始位置时,导向杆13的靠近管固定机构的一端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a的靠近导向杆13的一端接触;进给机构则用于在导向杆33到达套管起始位置后使保温棉b由导向杆33移至连接管a的外壁上并在连接管a的外壁上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预定距离。此处“预定距离”是指连接管a需要包覆保温棉b的长度,通常,整个连接管a均需要包覆保温棉b,所以,“预定距离”通常等于整个连接管a的轴向长度。

基于该保温棉输送机构,通过导向杆33与进给机构的配合,即可方便地将保温棉b套设于连接管a上,由于无需人工套设,因此,连接管a与保温棉b的组装效率更高,组装难度更低,并可以有效减少人力占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由于保温棉b较软,因此,该实施例设置导向杆33在套设开始之前及套设过程中对保温棉b进行支撑和引导,可以使较软的保温棉b更加顺利地套设于连接管a上。而且,通过设置导向杆33,使得只需在首次上料时将导向杆33从保温棉b的起始端插入保温棉b中,后续更换不同的连接管a时,则无需再重复穿棉操作,直至一卷保温棉b全部用完、需要更换下一卷保温棉b时,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每根连接管a均需进行人工穿棉操作的情况,可以有效减少工人的操作强度,提高效率。

另外,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一方面,可以在套设开始之前,利用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到达套管起始位置,实现保温棉b与固定后的连接管a的准确定位,便于后续进给机构驱动保温棉b进给并完成最终的套设,另一方面,也便于在保温棉b进给到位后(即在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移动至预定距离后),利用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退出套管起始位置,实现导向杆33与连接管a的分离,以便于切断保温棉b,进而方便进行下一根连接管a的套设。

为了使导向杆33能够自动带动保温棉b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套管设备可以还包括滑动架31和第一驱动机构,其中:滑动架31沿着固定中心线可滑动地连接于机架1上;导向杆33连接于滑动架31上;第一驱动机构与滑动架31动力连接并通过驱动滑动架31相对于机架1沿着固定中心线滑动来使导向杆33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

基于此,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滑动架31在机架1上滑动,即可使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实现保温棉b与连接管a在套设开始之前的自动定位,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实施例保温棉套管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而且,设置第一驱动机构和滑动架31的好处还在于,各保温棉输送单元的导向杆33均可以设置于滑动架31上,从而各导向杆33能够在同一滑动架31和同一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同步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不仅各导向杆33在套设开始之前的定位过程的同步性更好,而且,结构也更加简单紧凑,便于各不同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相同结构的模块化设计。

具体地,由图5可知,机架1上设有沿着固定中心线延伸的滑轨11,滑动架31与滑轨11滑动连接,使得滑动架31能够相对于机架1沿着固定中心线滑动;该实施例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电缸32,电缸32设置于机架1上并与滑动架31动力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驱动滑动架31在滑轨11上滑动来控制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准确。

为了使该实施例的进给机构能够驱动保温棉b进给并最终完成套设,在该实施例中,进给机构可以包括两个滚轮组件和第二开合控制机构(如第二气动夹爪348),两个滚轮组件相对地设置于固定中心线的两侧,每个滚轮组件均包括支架349以及设置在支架349上的滚轮347和转动传动机构,且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转动驱动机构,其中:第二开合控制机构与两个支架349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滚轮组件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转动驱动机构通过每个转动传动机构分别与对应的每个滚轮347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滚轮347绕着各自的旋转轴线反向转动;当两个滚轮组件相互靠近至两个滚轮347与保温棉b接触时,两个滚轮347通过二者的反向转动来带动保温棉b沿着固定中心线移动,以使保温棉b由导向杆33移至连接管a的外壁上并在连接管a的外壁上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预定距离。

通过设置两个滚轮组件、第二开合控制机构以及转动驱动机构,可以在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到达套管起始位置后,利用第二开合控制机构控制两个滚轮组件相互靠近至与保温棉b接触,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驱动两个滚轮组件的两个滚轮347反向转动,使保温棉b自动进给,完成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的自动套设,方便且高效。

其中,为了使两个滚轮347能够与保温棉b更充分地接触,该实施例的滚轮347,其可以包括滚轮本体,滚轮本体的中心轴线与滚轮347的旋转轴线重合,滚轮本体上设有用于与保温棉b接触的接触面,且该接触面可以设置为向旋转轴线凹入的曲面,这样滚轮347可以更好地适应保温棉b较软的特点,与保温棉b进行更充分地接触,从而在两个滚轮347反向转动时,能够对保温棉b施加更大的作用力,更顺利地驱动保温棉b进行进给。

另外,为了使两个滚轮347更顺利地驱动保温棉b进给,该实施例的滚轮347,其滚轮本体上还可以设置多个轮齿347c,多个轮齿347c绕着滚轮本体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于滚轮本体上,各个轮齿347c的径向外表面形成滚轮347的用于与保温棉b接触的接触面。由于轮齿347c可以增加滚轮347与保温棉b接触时的摩擦力,更有效地克服保温棉b与导向杆33之间以及保温棉b与连接管a之间的摩擦力,并在滚轮347与保温棉b接触时能够较好地压入较软的保温棉b中,因此,通过设置轮齿347c,也可以使两个滚轮347在反向转动时更顺利地驱动保温棉b进给,提高保温棉套管设备的工作效率。

当然,其中更优选地,可以既在滚轮347上设置轮齿347c,又将滚轮347的用于与保温棉b接触的接触面设置为向旋转轴线凹入的曲面,也即,如图8所示,可以将轮齿347的径向外表面设置为向旋转轴线凹入的曲面,这样既可以使滚轮347与保温棉b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又可以使滚轮347与保温棉b更紧密地接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增大进给机构对保温棉b的驱动力,实现保温棉b更顺利地进给。

此外,为了使两个滚轮347能够更充分地与保温棉b接触,如图8所示,还可以将滚轮本体设置为具有沿着旋转轴线方向位于接触面相对两端的第一端部347a和第二端部347b,第一端部347a和第二端部347b的径向尺寸不同,并且,在两个滚轮347中,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一个滚轮347的第一端部347a和第二端部347b的位置关系与另一个滚轮347的第一端部347a和第二端部347b的位置关系相反,即在图8中,相邻两个滚轮347上下颠倒设置,其中一个滚轮347的第一端部347a在上并第二端部347b在下,另一个滚轮347的第二端部347b在上并第一端部347a在下。基于此,当需要进给时,两个滚轮347可以相互靠得更近,使得每个滚轮347均能够与保温棉b更紧密且更大面积地接触,进一步增大对保温棉b的摩擦力,更加顺利地实现保温棉b的进给过程。

在该实施例中,转动传动机构可以包括转轴346以及彼此啮合的第一锥齿轮344和第二锥齿轮345,转动驱动机构依次通过第一锥齿轮344、第二锥齿轮345和转轴346向对应的滚轮347传递动力;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传动轴343,传动轴343的中心轴线沿着两个滚轮组件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的方向设置,第一锥齿轮344套设于传动轴343上,第一锥齿轮344能够随着传动轴343一起转动,并且,第一锥齿轮344沿着传动轴343的轴向可滑动地与传动轴343连接。基于此,当转动轴343转动时,传动轴343能通过第一锥齿轮344、第二锥齿轮345以及转轴346带动滚轮347转动,使进给结构能够在需要时通过两个滚轮347的反向转动来驱动保温棉b进给;而且,由于第一锥齿轮344沿着传动轴343的轴向可滑动地与传动轴343连接,因此,在第二开合控制机构控制两个滚轮347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的过程中,第一锥齿轮344能够始终与第二锥齿轮345保持啮合,从而便于在第二开合控制机构控制两个滚轮347相互靠近至与保温棉b接触时,带动两个滚轮347转动。

为了实现第一锥齿轮344与传动轴343之间的沿着传动轴343的轴向可滑动的连接,结合图6和图7可知,该实施例的传动轴343上设有沿着传动轴343轴向的滑槽343a,相应地,该实施例的第一锥齿轮344上对应设置有与滑槽343a配合的凸块,这样当两个滚轮347需要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时,第一锥齿轮344能够随之一起运动,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第一锥齿轮344始终与第二锥齿轮345保持啮合。当然,不难理解,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滑槽343a和凸块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即,可以滑槽343a设置于第一锥齿轮344上且凸块相应地设置于传动轴343上,而该实施例将滑槽343a设置于传动轴343上的好处在于,只需设置一个滑槽343a,即可满足各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第一锥齿轮344的滑动需求,结构更加简单,也更便于各保温棉套管单元的进给机构的集成化和模块化,可以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由图5和图6可知,在该实例中,转动驱动机构还包括电机341和带传动机构342,且电机341通过带传动机构与传动轴343动力连接,使得电机341转动时,即可带动不同保温棉套管单元的两个滚轮347反向转动,实现对各保温棉b的驱动,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

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输送机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进给机构,且这至少一个进给机构中至少一个为第一进给机构34,该第一进给机构34连接于机架1上并位于导向杆33的轴向两端之间,用于在导向杆33到达套管起始位置后驱动保温棉b相对于导向杆33移动。通过设置第一进给机构34,可以利用一个或多个第一进给机构34来驱动保温棉b相对于导向杆33移动,使得保温棉b能够由导向杆33移至被固定后的连接管a上并最终进给到位。

但为了进一步改善保温棉b进给的顺利性,其中优选地,保温棉输送机构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进给机构,并且,在这至少两个进给机构中,至少有一个进给机构为第一进给机构34,同时,至少有一个进给机构为第二进给机构37,其中,区别于第一进给机构34,第二进给机构37为连接于机架1上并位于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a的轴向两端之间的进给机构,用于在保温棉b由导向杆33移至连接管a外壁上之后与第一进给机构34一起使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预定距离。

由于第一进给机构34可以驱动保温棉b相对于导向杆33移动,第二进给机构37又可以驱动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移动,因此,同时设置第一进给机构34和第二进给结构41,可以在进给过程中增大对保温棉b的驱动力,使保温棉b无论相对于导向杆33,还是相对于连接管a,均可以更加顺利地移动,其中由于增设第二进给机构37,尤其可以使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的移动过程更加顺利地进行。

其中更优选地,第二进给机构37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这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37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如前所述,连接管a的长度较长,且保温棉b与连接管a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因此,随着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进给距离的增长,保温棉b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的难度增大,而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37,可以使得第二进给机构37的数量随着保温棉b进给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从而能够在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进给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加大对保温棉b的驱动力,更有效地克服因进给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进给难度,使保温棉b能够更顺利并更高效地进给至预定距离。而且,这些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布置的第二进给机构37,同时还可以对连接管a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可以与管固定组件21一起来降低因连接管a较软和较长所造成的连接管a出现弯曲现象的风险,这也有助于提高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进给的顺畅性。

更进一步地,当保温棉输送机构包括沿着固定中心线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37时,这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37与前述管固定机构的多个管固定组件21可以按照如下关系进行布置:这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37与管固定机构的多个管固定组件21中除最靠近导向杆33的一个之外的其他管固定组件21一一对应地设置,每个第二进给机构37沿着保温棉b向管固定机构的移动方向设置于对应的管固定组件21的上游。由于基于此,第一进给机构34与最上游的一个管固定组件21对应,各个第二进给机构37与其余的各个管固定组件21对应,因此,各个进给机构可以与各个管固定组件21更有效地配合,使得在保温棉b进给至每个管固定组件21所在位置之前,均有对应的进给机构加入,增加对保温棉b的驱动力,所以,可以使得保温棉b更加顺畅高效地完成在连接管a上每段距离的进给。

而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各管固定组件21与各对应进给机构的配合,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套管单元还可以包括检测控制装置,检测控制装置用于检测保温棉b是否运动至各个第二进给机构37处和/或是否运动至各个管固定组件21处,并且,检测控制装置根据检测结果控制各个第二进给机构37是否开始驱动保温棉b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和/或控制各个管固定组件21从固定状态切换至固定解除状态。通过设置检测控制装置,可以更及时地根据保温棉b的实际进给位置来自动控制相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和/或管固定组件21的动作,进一步提高整个进给过程的顺畅性。

作为该实施例检测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检测控制装置可以包括与前述至少两个第二进给机构37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检测装置6,每个检测装置6用于检测保温棉b是否运动至对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处,和/或,每个检测装置6用于检测保温棉b是否运动至各个管固定组件21处。通过设置与各个第二进给机构37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检测装置6来对保温棉b的进给位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因此可以使得对第二进给机构37和/或管固定组件21的控制更加准确和及时。

具体地,由图1、图2、图5可知,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输送机构包括一个第一进给机构34、三个第二进给机构37和三个检测装置6,其中,第一进给机构34设置于滑动架31上,位于导向杆33的轴向两端之间,以便于对导向杆33上的保温棉b施加作用,驱动导向杆33上的保温棉b相对于保温棉b移动;三个第二进给机构37则均分别与四个管固定组件21中除最靠近导向杆33的一个之外的其余三个管固定组件21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机架1上,并分别沿着保温棉b向管固定机构的移动方向位于各自对应的管固定组件21的上游;三个检测装置6则与三个第二进给机构37一一对应地设置,每个检测装置6用于检测保温棉b是否运动至对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处,当每个检测装置6检测到保温棉b运动至对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处时,检测控制装置控制对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开始驱动保温棉b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并且,检测控制装置控制对应的管固定组件21的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开始相互远离。

基于此,在工作过程中,各个管固定组件21可以处于常闭状态,且每个第二进给机构37可以处于常开状态,即当保温棉b尚未进给至某个第二进给机构37处时,该第二进给机构37处于打开状态,且对应的管固定组件21处于闭合状态,而当保温棉b进给至该第二进给机构37处时,对应的检测装置6发出信号,使得检测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进给机构37向闭合状态切换,并控制对应的管固定组件21向打开状态切换,以便于该第二进给机构37对保温棉b施加驱动力,且便于保温棉b能够顺利经过对应的管固定组件21,从而使保温棉b能够更加顺利且连贯地进行进给,直至完成对连接管a的套设。

并且,为了使该实施例保温棉套管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如图10所示,不同保温棉套管单元的处于连接管a同一轴向位置的第二进给机构37,可以集成安装于承载架4上,这样可以将四个保温棉套管单元的共12个第二进给机构37分为三组,每组中的四个第二进给机构37设置于同一承载架4上,实现每组第二进给机构37的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使保温棉套管设备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还便于利用同一转动驱动机构(该实施例具体为同一套电机341、带传动机构342和传动轴343)来驱动每组中的各第二进给机构37进行转动,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每组中的各第二进给机构37转动的同步性。

而且,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保温棉输送机构,除了包括前述的导向杆33和进给机构之外,还可以包括棉杆夹紧机构35,该棉杆夹紧机构35用于在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夹紧保温棉b和导向杆33,这样可以使得在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保温棉b能够与导向杆33具有更好的同步性,防止在该过程中保温棉b相对于导向杆33发生窜动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使保温棉b可以在导向杆33的带动下更准确地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

通过设置棉杆夹紧机构35,可以更灵活且方便地满足整个工作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对温棉b与导向杆33之间是否处于夹紧状态的不同需求。其中,在准备开始套设、需要到达套管起始位置时,以及在套设完成后、需要退出套管起始位置时,可以利用棉杆夹紧机构35夹紧保温棉b与导向杆33,提高保温棉b与导向杆33在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的运动同步性;而在需要驱动保温棉b进给时,则利用棉杆夹紧机构35放松保温棉b与导向杆33,以便于保温棉b在进给机构的作用下实现进给。

具体地,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棉杆夹紧机构35,其包括第一棉杆夹紧件351、第二棉杆夹紧件352和第三开合控制机构,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相对地设置于导向杆33的中心轴线的两侧并均与第三开合控制机构连接,第三开合控制机构用于在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到达或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驱动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其中:当相互靠近时,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能够将保温棉b与导向杆33夹紧;当相互远离时,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能够解除对保温棉b与导向杆33的夹紧。这样利用第三开合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即可方便地夹紧和放松保温棉b与导向杆33。

更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上均设有沿着导向杆33的轴向间隔分布的多个U型齿353,第一棉杆夹紧件351上的多个U型齿353与第二棉杆夹紧件352上的多个U型齿353交错布置,当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相互靠近时,第一棉杆夹紧件351上的多个U型齿353与第二棉杆夹紧件352上的多个U型齿353相互靠近并部分重叠以将保温棉b与导向杆33夹紧。

将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设置为多齿结构,可以使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更充分地压紧保温棉b与导向杆33,且U型齿353的凹陷也能够使第一棉杆夹紧件351和第二棉杆夹紧件352与保温棉b和导向杆33更充分地接触,从而使得该实施例的棉杆夹紧机构35能够在需要时实现对导向杆33和保温棉b的更牢固的夹紧作用,更有效地避免在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导向杆33和保温棉b发生相对移动。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三开合控制机构可以在同一第一气缸36的作用下动作,结构更简单,控制更方便。

并且,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不同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第一进给机构34以及棉杆夹紧机构35均设置于同一滑动架31上,实现了模块化设计。与每组第二进给机构37均设置于同一承载架4上类似地,不同保温棉套管单元的第一进给机构34以及棉杆夹紧机构35均设置于同一滑动架31上,可以使得保温棉套管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并便于利用同一转动驱动机构(该实施例具体为同一套电机341、带传动机构342和传动轴343)来驱动各第一进给机构34进行转动,提高各第一进给机构34的进给同步性。而且,对于每一个保温棉套管单元而言,将第一进给机构34以及棉杆夹紧机构35均设置于滑动架31上,其好处还在于,可以使得导向杆33在到达及退出套管起始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进给机构34以及棉杆夹紧机构35能够随之一起移动,即,第一进给机构34以及棉杆夹紧机构35与导向杆33及套设于导向杆33上的保温棉b的轴向位置保持相对不变,从而更便于第一进给机构34以及棉杆夹紧机构35对导向杆33及套设于导向杆33上的保温棉b施加作用。

另外,该实施例的保温棉套管单元,除了包括前述管固定机构和保温棉输送机构之外,还可以包括保温棉切断机构,该保温棉切断机构用于在保温棉b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预定距离后切断保温棉b。基于此,当保温棉b进给到位后,可以利用保温棉切断机构实现保温棉b的自动切断,进一步提高本发明保温棉套管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切断机构包括切断刀55和第二驱动机构,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切断刀55包括两个刀片551,其中,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切断刀55靠近及远离保温棉b,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刀片551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当两个刀片551相互靠近后,切断刀55能够切断保温棉b。

具体地,由图11可知,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二气缸51,两个第二气缸51用于控制两个刀片551反向运动,以控制两个刀片551相互靠近及相互远离;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气缸52,利用第三气缸52的伸缩来控制各切断刀55靠近及远离保温棉b。

而为了便于利用同一第三气缸52来实现对各保温棉套管单元中的所有切断刀55的控制,该实施例的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安装架56,且各保温棉套管单元中的保温棉切断机构均设置在安装架56上,第三气缸52与安装架56动力连接,使得利用同一第三气缸52的伸缩,即可控制各保温棉切断机构的切断刀55同时靠近及远离保温棉b,从而进一步简化结构,提高效率。

而且,为了提高切断刀55在第三驱动机构作用下运动的准确性,该实施例的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可以包括导向结构,对切断刀55在第三驱动机构作用下的运动进行导向,以使切断刀55更准确地靠近及远离保温棉b。具体地,如图11所示,该实施例的导向结构可以包括导向轴53和与导向轴53对应设置的直线轴承54,在导向轴53和直线轴承54的导向作用下,第三气缸52可以更准确地控制各切断刀55竖直上下运动,更准确地靠近及远离保温棉b。更具体地,多个导向轴53可以设置于安装架56上,每个直线轴承54则套设于对应的导向轴53上。

另外,由图1和图2可知,在该实施例中,保温棉套管设备还包括连接管限位装置7,该连接管限位装置7用于限制连接管a的位移。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连接管限位装置7可以沿着保温棉b向着管固定机构的移动方向(即进给方向)设置于管固定机构的下游。通过设置连接管限位装置7,可以更方便地使固定于各个管固定机构上的各个连接管a的末端(即远离导向杆33的一端)大致处于同一位置,从而更便于各保温棉输送机构将各保温棉b套设于各连接管a上。而且,该实施例的连接管限位装置7可以沿着固定中心线可移动地连接于机架1上,使得连接管限位装置7能够靠近和远离被管固定机构固定后的连接管a,这样当导向杆33移动至套管起始位置并与连接管a接触时,可以控制连接管限位装置7朝向连接管a移动,使连接管限位装置7靠近连接管a,并最终与管固定机构一起固定连接管a,进一步提高连接管a的固定可靠性。

该实施例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其工作过程可以如下进行:

(1)首先将导向杆33从保温棉b的起始端塞入保温棉b中后放置于滑动架31的指定位置处;同时,在保温棉b的末尾处可以充入气体,以将保温棉b的内径撑开,减少保温棉b在进给过程中与导向杆33及连接管a之间的摩擦力;

(2)将连接管a固定于管固定机构上;

(3)利用棉杆夹紧机构35夹紧保温棉b与导向杆33,并由电缸32驱动滑动架31在滑轨11上向着管固定机构的方向滑动,直至导向杆33带动保温棉b移动至套管起始位置处,使导向杆33的靠近管固定机构的一端与连接管a的内径贴合;

(4)启动各第一进给机构34,利用其第二气动夹爪348驱动其相两个滚轮组件的两个滚轮347相互靠近,并由电机34驱动相邻两个滚轮347反向转动,使保温棉b在相邻两个滚轮347的作用下开始移动,进行进给;

(5)当保温棉b由导向杆33移至连接管a上之后,利用每个检测装置6检测保温棉b是否运动至对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处,当每个检测装置6检测到保温棉b运动至对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处时,检测控制装置控制对应的第二进给机构37开始驱动保温棉b相对于连接管a移动,并且,检测控制装置控制对应的管固定组件21的第一夹管件211和第二夹管件212开始相互远离,直至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进给至预定距离;

(6)保温棉b在连接管a上进给至预定距离后,利用棉杆夹紧机构35放松保温棉b与导向杆33,并由电缸32驱动导向杆33退出套管起始位置,使导向杆33与连接管a分离,然后,由第三气缸52驱动切断刀55靠近保温棉b,并由第二气缸51控制同一切断刀55的两个刀片551向相反方向运动,将保温棉b切断;

(7)重复步骤(2)-(6),进行新的连接管a的保温棉套设操作,直至将步骤(1)中的保温棉b用完;

(8)待步骤(1)中的保温棉b用完后,重复步骤(1)-(7)。

可见,该实施例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其只需要一个人负责初次的保温棉上料工作,后续即能够实现整个保温棉套管过程中的连接管固定、保温棉进给以及保温棉切断的自动化作业,自动完成对连接管a的保温棉套设作业,且能够同时给四根连接管a套设保温棉b,生产效率高,人工成本低,劳动强度轻。

本发明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可以应用于空调连接管的生产系统当中,实现空调等的连接管与保温棉的自动组装,有效提高空调连接管的生产效率,降低空调的生产成本。所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生产系统,其包括切管设备和本发明的保温棉套管设备,切管设备用于切割管材形成具有预设长度的连接管a,保温棉套管设备则可以沿着连接管a的流转方向设置于切管设备的下游。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