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插铣加工的插铣点位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33295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转角插铣加工的插铣点位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角插铣加工的插铣点位构建方法,属于飞机结构件数字化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cad/cam系统中,转角插铣加工编程需要人工交互创建所有的插铣点位,但是,由于转角残留区域的多样性,使得人工创建插铣点位非常繁琐复杂,而且,目前,针对转角插铣点位创建也没有固定有效的方法,因此,许多编程人员在转角加工编程中,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加工效率较低的轮廓铣削加工,这样,一方面造成了转角程序的加工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深窄型的转角,表面加工质量较差甚至是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为此,亟需提供一种有效的转角插铣加工插铣点位自动构建的方法,以满足插铣加工数控编程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角插铣加工的插铣点位构建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转角残留区域,在保证加工刀具极限切宽的前提下,以刀具加工切宽为步距,采用残留退缩的方式进行分层布点,进而实现转角插铣点位的构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转角插铣加工的插铣点位构建方法,步骤如下:

(1)转角残留区域的构建:依据上把加工刀具的相关加工参数,获取上把刀具加工后形成的转角残留区域,该区域就是插铣加工的待加工区域;

(2)初始刀位轨迹线构建:将上把刀具加工的圆弧边界线向其圆心方向偏置一定距离(该距离等于刀具半径减去刀具切宽),即可获得初始刀位轨迹线,后续以此轨迹线为基准,在残留区域进行分层;

(3)插铣布点域:依据当前加工的加工参数以及转角边界,求得插铣点位的布置区域;

(4)残留退缩式分层:以初始刀位轨迹线为基准,刀具切宽为步距,沿残留逐渐缩小的方向进行分层,这样可以保证每层插铣达到允许的最大切宽,有助于节约插铣刀位点,提升加工效率;

(5)计算有效布点轮廓线:通过边界约束和切宽约束,获取有效布点轮廓线,这样可保证刀位点不浪费,加工不过切;(

6)进刀点计算:依据用户定制的允许残留量,沿残留退缩的方向,逐层在有效布点轮廓线上进行进刀点布置;

(7)退刀点计算:与进刀点对应,在由进刀点指向上把加工刀具圆心的方向,计算相应的退刀点,这样可以避免退刀对已加工表面造成过切等;

(8)插铣点位集计算:每一步插铣加工,都包含进刀和退刀两阶段,进刀阶段包括进刀起始点和进刀终止点,退刀阶段包括退刀起始点和退刀终止点,按照前面计算的进、退刀点位,以转角轴向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为边界,计算出转角插铣加工的完整点位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结构件中转角插铣加工点位的构建,该方法为转角插铣快速数控编程提供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残留域的转角插铣加工数控程序的快速编制,同时,该方法对于其它结构特征的插铣加工编程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附图说明

图1转角残留区域示意图。

图2初始刀位轨迹构建示意图。

图3插铣布点域ec示意图。

图4残留退缩式分层示意图。

图5有效布点轮廓线示意图。

图6进刀点计算示意图。

图7退刀点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建立在cad/cam系统平台上,实现转角插铣加工的插铣点位构建的一种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实例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实例是在以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实现过程,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实例。本发明实施详细步骤如下:

1)转角残留区域构建

(1)将转角切入端轮廓线li向转角圆心方向偏置切入端余量δi,得到上把刀具加工切入边界线lpi,同理,将lo向圆心侧偏置余量δo,得到上把刀具加工切出边界线lpo;

(2)以上把刀具半径rp为半径,对边界线lpi、lpo进行倒圆角,获得圆弧线lpc,切点a为切宽增大起始点,切点b为切宽增大结束点,至此,由边界线li、lc、lo以及lpc包围形成的区域σp即为转角残留区域(图1)。

2)初始刀位轨迹线构建

(1)偏置量δ计算:

δ=rc-wc;

式中:

rc为当前加工刀具的半径,

wc为当前刀具的切宽。

(2)以上把刀具加工边界线lpc为基准,向上把刀具所形成残留圆角的圆心op一侧偏置δ,即可获得初始刀位轨迹线f1,其中fs为起始点,fe为终止点(图2)。

3)插铣布点域ec构建

(1)偏置量δc计算:

δc=rc+ac

式中:

rc为当前加工刀具的半径,

ac为当前刀具加工后的余量。

(2)将转角轮廓线li、lc、lo向圆心op所在内侧方向偏置δc,获得基于转角轮廓线的刀位轨迹边界线,包括边界线bi、bc、bo,当rc>=rc时(rc为待加工转角半径),边界线bc不存在。连接aop,与bi相交于bs,连接bop,与bo相交于be,bs为边界线起始点,be为边界线终止点。

由边界线bi、bc、bo、beop和opbs组成的环所包围的区域ec为插铣布点域(图3)。

4)基于残留域进行残留退缩式分层

当初始刀位轨迹线f1与bi、bc、bo均不相交,且fi不包含在插铣布点域ec时,分层结束,加工转角残留需要分层数n=1;否则,以初始刀位轨迹线f1为基线,沿去除余量的方向(由op指向oc的方向)逐层进行偏置,偏置量为当前刀具切宽wc,每层偏置线fi=f1+(i-1)×wc。当fi与bi、bc、bo均不相交,且fi不包含在插铣布点域ec时,分层结束,加工转角残留需要分层数n=i。

5)计算每层有效布点轮廓线

设第i层插铣布点域为ei。当i=1时,ei=ec;当i≧2时,ei=ei-1-vi-1;

设第i层刀位轮廓域为ti。延长线段opbe和opbs,与分层圆弧偏置线fi分别交于fei、fsi,则由fi、opfei、opfsi组成环所包围区域即为ti;

设第i层有效布点域为vi,则有vi=ei∩ti,提取vi边界环li,由此即可求得,第i层有效布点轮廓线lvi(图5):

lvi=li∩{fi,bi,bc,bo};

6)计算插铣进刀点位集pa

设第i层有效布点轮廓线lvi={mi,mc,mf,mo},其中mi∈bi,mc∈bc,mf∈fi,mo∈bo,针对不同分层,mi,mc,mf,mo可以为空,但不能全部为空。

lvi包含多段线段,需要分段进行布点。

(1)在mf上进行布点:

以mf为基准,向残留退缩方向偏置rc,获得理论加工边界线b。取mf两端点,分别以两端点为圆心,作半径均为rc的圆c1和c2,当c1和c2相交且二者相交所形成的尖点(取距离理论加工边界线b较近的交点,该点为实际加工中真实的残留尖点)与b的距离h≤wcmax(wcmax表示当前刀具的极限切宽)时,完成mf上插铣布点;当c1和c2不相交或者二者相交所形成的尖点与b的距离h>wcmax时,等距递增1个插铣点位,再次判别相邻两刀所形成残留是否满足h≤wcmax,如果不满足条件,继续等距递增1个插铣点位,直至相邻两刀间残留满足条件h≤wcmax,完成该段区域插铣布点。

(2)在mi,mc,mo上布点:

在mi,mc,mo上布点时,除判别条件有所区别外,其余方法同上。首先对待布点边线向残留退缩方向偏置rc,获得理论加工边界线,然后以待布点边线两端点开始,判别相邻两刀的残留h是否满足条件h≤a(a为用户定制的允许最终残留量),如果满足条件h≤a,则停止布点,否则,等距增加1个插铣点,并判别相邻两刀残留h是否满足判别条件,直至满足条件h≤a,完成该段区域的插铣布点。

(3)分段完成布点后,形成点位集pi,对pi进行去重复处理,然后以op为参考点,对pi包含点进行逆时针排序,至此完成第i层有效布点轮廓线lvi上的插铣布点,求得点位集pi。

(4)按照上述方法,依次获得每层的点位集p1、p2……pn,由此,可求得进刀点位集pa为:

7)计算插铣退刀点位集pr

设退刀方向向量则有

设pai为进刀点位集pa中第i个点,以pai为基点,按方向偏置距离dret,即可求的当前进刀点pai对应的退刀点pri,据此,求得与进刀点位集pa对应的退刀点位集pr。

8)计算插铣点位集p

设进刀点位集pa中第i个点为pai,将点pai沿着转角轴线方向分别向转角的顶面和底面进行投影,得到进刀阶段的两极限位置点paui、padi;

设退刀点位集pr中第i个点为pri,将点pri沿着转角轴线方向分别向转角的底面和顶面进行投影,得到退刀阶段的两极限位置点prdi、prui;

由此可求得转角残留区域插铣加工的插铣点位集p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