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7131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压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装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往往是通过手动将机械零件与待装工件的安装孔进行对位,然后再手动将机械零件压入到待装工件的安装孔中,从而实现机械零件的压装操作。当机械零件较多时,压装工作量加大,不仅使得人力成本增大,且人工手动操作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压装机,它能够实现自动压装,工作效率较高,且能降低人力成本。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装机,包括:第一储料机构,所述第一储料机构设有第一零件储料位;第一移动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储料机构传动相连,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一压装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与待装工件的第一安装孔相应;及第一压装机构,所述第一压装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中的零件压入到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上述的压装机,可以先通过第一储料机构将零件进行储存,然后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将第一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一压装位置,且可将待装工件置于第一压装位置相应的位置,使得第一零件储料位与待装工件的第一安装孔相对应,便可以通过第一压装机构将第一零件储料位中的零件压入到第一安装孔中。如此,便无需人手动来进行压装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减低了人力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一顶料机构与第一送料通道;所述第一送料通道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一顶料机构的顶料杆相应的第一顶料孔;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一预装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顶料孔与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相应;所述第一顶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顶料孔处的零件顶入到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中。如此,第一移动机构将第一储料机构移动至与所述第一顶料孔相应的第一预装位置后,第一零件储料位与第一顶料孔位置相应,第一顶料机构便可以将第一送料通道上的零件顶入到第一零件储料位中,便无需人工将零件预装到第一零件储料位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减低了人力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储料机构之间设置有第二移动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传动相连,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储料机构传动相连;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为两个以上;当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将所述第一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一预装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储料机构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顶料孔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相对应。如此,第二移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储料机构移动,以使得第一顶料孔与任意一个第一零件储料位相对应,这样便可以使得第一储料机构装设有两个以上零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三移动机构与工件固定座,所述工件固定座用于装设所述待装工件,所述第三移动机构与所述工件固定座传动相连;第三移动机构用于移动所述工件固定座,以使得所述待装工件中的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压装机构的压头位置相应。如此,当待装工件上有两个以上第一安装孔时,可以通过第三移动机构移动工件固定座,使得待装工件上任意一个第一安装孔均能够与第一压装机构的压头位置相应。同时可以通过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对第一储料机构进行移动,能使得待装工件上任意一个第一安装孔、第一零件储料位均能够与第一压装机构的压头位置相应,能实现待装工件上两个以上第一安装孔的压装操作,无需人为操作,工作效率较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料机构包括第一储料板,所述第一储料板设有用于形成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零件的形状相适应。第一顶料机构的顶料杆将第一零件顶入到第一通孔中,由于第一零件与第一通孔侧壁之间具有一定摩擦,能使得第一零件预装在第一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一压紧机构,所述第一储料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压紧机构的压紧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伸入至所述第一通孔中。如此,第一压紧机构能够将第一零件压紧于第一通孔中,避免第一零件预装至第一通孔中后从第一通孔中掉落的不良现象,并在第一零件压装操作时,松开第一零件,使第一零件能够顺利被压入到第一安装孔中。当然,第一压紧机构的压紧件也可以位于第一零件的底部,这样也能够起到避免第一零件预装至第一通孔中后从第一通孔中掉落的不良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一储料容器与第一振动机构,所述第一储料容器底部设有用于第一零件穿过的第一开口区,所述第一送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开口区相连通,所述第一送料通道由所述第一开口区逐渐倾斜至所述第一顶料孔。第一振动机构对第一储料容器进行振动后,能够使得第一储料容器中的第一零件通过第一送料通道送入至第一顶料孔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二储料机构、第四移动机构、工件固定座、第五移动机构及第二压装机构;所述第二储料机构设有第二零件储料位,所述第四移动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二压装位置,所述工件固定座用于装设待装工件;所述第五移动机构用于将所述工件固定座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压装位置或者所述第二压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与所述待装工件的第一安装孔相应或者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与所述待装工件的第二安装孔相应;所述第二压装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中的零件压入到所述第二安装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二顶料机构与第二送料通道;所述第二送料通道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顶料机构的顶料杆相应的第二顶料孔;所述第四移动机构还用于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二预装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二顶料孔与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相应;所述第二顶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顶料孔处的零件顶入到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中。如此,第四移动机构将第二储料机构移动至与所述第二顶料孔相应的第二预装位置后,第二零件储料位与第二顶料孔位置相应,第二顶料机构便可以将第二送料通道上的零件顶入到第二零件储料位中,便无需人工将第二零件预装到第二零件储料位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减低了人力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储料机构之间设置有第六移动机构,所述第四移动机构与所述第六移动机构传动相连,所述第六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储料机构传动相连;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为两个以上;当所述第四移动机构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二预装位置时,所述第六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储料机构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顶料孔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相对应。如此,第六移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储料机构移动,以使得第二顶料孔与任意一个第二零件储料位相对应,这样便可以使得第二储料机构装设有两个以上零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七移动机构,所述第七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压装机构传动连接;当所述第四移动机构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移动至第二压装位置、且所述第五移动机构将所述工件固定座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压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储料机构中的第二零件储料位与所述待装工件中的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七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压装机构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七移动机构的压头与所述第二储料机构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相对应。如此,可以将第二储料机构中的第二零件储料位与待装工件中的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通过第七移动机构驱动第二压装机构移动,使得第七移动机构的压头与第二储料机构中的任意一个第二零件储料位相对应,便能够将第二储料机构中的两个以上第二零件储料位上的第二零件依次装入到待装工件的第二安装孔中,实现两个以上第二零件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压装机的第一储料机构位于第一预装位置、第二储料机构位于第二预装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压装机的第一储料机构位于第一压装位置进行压装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压装机的第一储料机构进行上料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压装机的第一储料机构位于第一压装位置进行压装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压装机的储料容器及振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压装机的第二储料机构位于第二压装位置进行压装的状态示意图。

10、第一储料机构,11、第一零件储料位,12、第二通孔,20、第一移动机构,30、待装工件,31、第一安装孔,32、第二安装孔,40、零件,50、第一送料通道,51、第一顶料孔,60、第一顶料机构,70、第二移动机构,80、第三移动机构,90、工件固定座,100、第一压紧机构,101、压紧件,110、第一储料容器,111、第一开口区,120、第一振动机构,130、第二储料机构,131、第二零件储料位,140、第四移动机构,150、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中,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压装机,包括第一储料机构10、第一移动机构20及第一压装机构。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设有第一零件储料位11。所述第一移动机构20与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传动相连,所述第一移动机构20用于将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移动至第一压装位置(如图2所示),以使得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与待装工件30的第一安装孔31相应。所述第一压装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中的零件40压入到所述第一安装孔31中。

上述的压装机,可以先通过第一储料机构10将零件40进行储存,然后通过第一移动机构20将第一储料机构10移动至第一压装位置,且可将待装工件30置于第一压装位置相应的位置,使得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与待装工件30的第一安装孔31相对应,便可以通过第一压装机构将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中的零件40压入到第一安装孔31中。如此,便无需人手动来进行压装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减低了人力成本。

此外,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一顶料机构60与第一送料通道50。所述第一送料通道50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一顶料机构60的顶料杆相应的第一顶料孔51。所述第一移动机构2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移动至第一预装位置(如图1、3所示),以使得所述第一顶料孔51与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11相应。所述第一顶料机构60用于将所述第一顶料孔51处的零件40顶入到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中。如此,第一移动机构20将第一储料机构10移动至与所述第一顶料孔51相应的第一预装位置后,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与第一顶料孔51位置相应,第一顶料机构60便可以将第一送料通道50上的零件40顶入到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中,便无需人工将零件40预装到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减低了人力成本。

另外,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移动机构20与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之间设置有第二移动机构70。所述第一移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70传动相连,所述第二移动机构70与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传动相连。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为两个以上。当所述第一移动机构20将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移动至第一预装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机构7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顶料孔51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11相对应。如此,第二移动机构70驱动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移动,以使得第一顶料孔51与任意一个第一零件储料位11相对应,这样便可以使得第一储料机构10装设有两个以上零件40。

进一步的,请再参阅图1,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三移动机构80与工件固定座90。所述工件固定座90用于装设所述待装工件30,所述第三移动机构80与所述工件固定座90传动相连。第三移动机构80用于移动所述工件固定座90,以使得所述待装工件30中的第一安装孔31与所述第一压装机构的压头位置相应。如此,当待装工件30上有两个以上第一安装孔31时,可以通过第三移动机构80移动工件固定座90,使得待装工件30上任意一个第一安装孔31均能够与第一压装机构的压头位置相应。同时可以通过第一移动机构20、第二移动机构70对第一储料机构10进行移动,能使得待装工件30上任意一个第一安装孔31、第一零件储料位均能够与第一压装机构的压头位置相应(请参阅图2与图4),能实现待装工件30上两个以上第一安装孔31的压装操作,无需人为操作,工作效率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储料机构10包括第一储料板。所述第一储料板设有用于形成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零件的形状相适应。一般的,第一零件为筒状。第一顶料机构60的顶料杆将第一零件顶入到第一通孔中,由于第一零件与第一通孔侧壁之间具有一定摩擦,能使得第一零件预装在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一压紧机构100。所述第一储料板设有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压紧机构100的压紧件101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通孔12伸入至所述第一通孔中。如此,第一压紧机构100能够将第一零件压紧于第一通孔中,避免第一零件预装至第一通孔中后从第一通孔中掉落的不良现象,并在第一零件压装操作时,松开第一零件,使第一零件能够顺利被压入到第一安装孔31中。当然,第一压紧机构100的压紧件101也可以位于第一零件的底部,这样也能够起到避免第一零件预装至第一通孔中后从第一通孔中掉落的不良现象。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通孔中可以设置弹性层,第一压紧机构100的压紧件101将第一零件顶入到第一通孔中后,弹性层能使得第一零件固定于第一通孔中,能避免第一零件预装至第一通孔中后从第一通孔中掉落的不良现象。

其中,请参阅图5,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一储料容器110与第一振动机构120。所述第一储料容器110底部设有用于第一零件穿过的第一开口区111。所述第一送料通道50与所述第一开口区111相连通,所述第一送料通道50由所述第一开口区111向下逐渐倾斜至所述第一顶料孔51。第一振动机构120对第一储料容器110进行振动后,能够使得第一储料容器110中的第一零件通过第一送料通道50送入至第一顶料孔51处。

另外,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二储料机构130、第四移动机构140、工件固定座90、第五移动机构(同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移动机构80)及第二压装机构。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设有第二零件储料位131。所述第四移动机构140用于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移动至第二压装位置(如图4所示)。所述工件固定座90用于装设待装工件30。所述第五移动机构用于将所述工件固定座90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压装位置或者所述第二压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如图6所示),以使得所述第一零件储料位11与所述待装工件30的第一安装孔31相应或者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与所述待装工件30的第二安装孔32相应。所述第二压装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中的零件压入到所述第二安装孔32中。第二储料机构130中所储存的第二零件可以与第一储料机构10中所储存的第一零件可以为不同的规格,并通过第二压装机构实现将第二零件装入至待装工件30中。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导轨150。第三移动机构80或者第五移动机构能够沿着导轨150进行移动。

此外,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二顶料机构与第二送料通道(与第一顶料机构60与第一送料通道50结构相类似,未进行示意,可以参阅图3)。所述第二送料通道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顶料机构的顶料杆相应的第二顶料孔。所述第四移动机构140还用于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移动至第二预装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二顶料孔与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相应。所述第二顶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顶料孔处的零件40顶入到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中。如此,第四移动机构140将第二储料机构130移动至与所述第二顶料孔相应的第二预装位置后,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与第二顶料孔位置相应,第二顶料机构便可以将第二送料通道上的零件40顶入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中,便无需人工将第二零件预装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减低了人力成本。

另外,所述第四移动机构140与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之间设置有第六移动机构。所述第四移动机构140与所述第六移动机构传动相连。所述第六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传动相连。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为两个以上。当所述第四移动机构140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移动至第二预装位置时,所述第六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顶料孔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相对应。如此,第六移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移动,以使得第二顶料孔与任意一个第二零件储料位131相对应,这样便可以使得第二储料机构130装设有两个以上零件40。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装机还包括第七移动机构(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七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压装机构传动连接。当所述第四移动机构140将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移动至第二压装位置、且所述第五移动机构将所述工件固定座90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压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中的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与所述待装工件30中的第二安装孔32一一对应(请参阅图6)。所述第七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压装机构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七移动机构的压头与所述第二储料机构130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零件储料位131相对应。如此,可以将第二储料机构130中的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与待装工件30中的第二安装孔32一一对应,通过第七移动机构驱动第二压装机构移动,使得第七移动机构的压头与第二储料机构130中的任意一个第二零件储料位131相对应,便能够将第二储料机构130中的两个以上第二零件储料位131上的第二零件依次装入到待装工件30的第二安装孔32中,实现两个以上第二零件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机构、压装机构均可以采用丝杆电机、液压缸、油缸或者气缸进行驱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