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2544阅读:20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料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毂盖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料板。



背景技术:

轮毂盖是汽车、车桥上的重要配件,因轮毂内部是车轮的轴,上面有轴承和轴头螺母等,盖上轮毂盖不但可以保护轴头、轴承,起到防尘、防锈、防漏油的作用。而轮毂盖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凹模和凸模在合模中对轮毂的材料施加很大的压力,凸模会造成轮毂盖在拉深中开裂,进而造成报废的情况。如图1所示的压料板,包括环形柱体1和环形挡台2。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料板,结构简单轻巧,能够有效防止轮毂盖在冲压拉深中开裂,同时可增大轮毂盖的拉深深度,保证整个冲压过程的顺利进行,制造容易,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料板的技术方案包括:

具有空心的环形柱体;

所述环形柱体的外壁上包围有周向设置的环形挡台;

所述环形柱体的顶部设有凹槽,使得所述环形柱体的顶面由第一水平面、特征面和第二水平面组成,所述第一水平面和所述第二水平面具有高度差,所述特征面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面和所述第二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高度差≤10mm。

优选的,所述特征面为第一倒角面,且所述第一倒角面由外向内倾斜。

优选的,所述倒角面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夹角为15~45°。

优选的,所述倒角面与第一水平面的夹角为20°。

优选的,所述特征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第一竖直面。

优选的,所述特征面由与所述第一水平面连接的第二竖直面和与所述第二水平面连接的第二倒角面组成。

优选的,所述空心位于环形柱体的中心。

优选的,所述环形柱体和环形挡台同心设置。

优选的,所述环形柱体与环形挡台为一体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压料板位于冲压模具的上模上,上模为凹模,下模为凸模。冲压时,凸模进入压料板的空心内,由于冲压速度快压力大,当凹模与凸模合模瞬间,凸模先与压料板顶部的第二水平面接触,顶部承担了部分冲压力,可以防止凸模对轮毂盖顶部的边缘伤害而防止拉深开裂;同时可增大轮毂盖的拉深深度,制造容易,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压料板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压料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压料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压料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料板,结构简单轻巧,能够保证轮毂盖放上去之后不会产生摇晃或偏移的情况,保证整个冲压过程的顺利进行,制造容易,成本较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压料板的技术方案为:

具有空心的环形柱体1,所述空心位于环形柱体1的中心。

所述环形柱体1的外壁上包围有周向设置的环形挡台2,所述环形柱体1和环形挡台2同心设置;所述环形柱体1与环形挡台2为一体结构。

所述环形柱体1的顶部设有凹槽3,使得所述环形柱体1的顶面由第一水平面、特征面和第二水平面组成,所述第一水平面和所述第二水平面具有高度差,所述特征面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面和所述第二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高度差≤10mm。

下面结合图2至图4分别说明凹槽3的特正面的形状。

如图2所示,所述特征面为第一倒角面,且所述第一倒角面由外向内倾斜,所述倒角面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夹角为15~45°。进一步的,所述倒角面与第一水平面的夹角为20°。

如图4所示,所述特征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第一竖直面。

如图3所示,所述特征面由与所述第一水平面连接的第二竖直面和与所述第二水平面连接的第二倒角面组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压料板位于冲压模具的上模上,上模为凹模,下模为凸模。冲压时,凸模进入压料板的空心内,由于冲压速度快压力大,当凹模与凸模合模瞬间,凸模先与压料板顶部的第二水平面接触,顶部承担了部分冲压力,可以防止凸模对轮毂盖顶部的边缘伤害而防止拉深开裂;同时可增大轮毂盖的拉深深度,制造容易,成本较低。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