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6783发布日期:2018-08-10 20:32阅读:11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变位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



背景技术:

焊接变位机是制造业焊接生产中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焊接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设备,在焊接领域把它划为焊接辅机。近年来,焊接变位机在我国各个装备制造领域取得较大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需求量与日俱增,尤其是在采用机器人进行自动焊接的生产场合,焊接变位机已经成为与机器人互相配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

一般说来,焊接变位机按照负重、功能、尺寸大小、驱动方式不同可分为若干形式,以适应不同应用场合的需要。各种类型的变位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非标行业内的标准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变位机上再加载各种工装卡具以满足不同产品的具体焊接需求。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和“机器换人”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焊接变位机将迎来越来越广的市场。

现有的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多是利用螺纹将头箱和尾箱固定在所述底座平台上,而头箱中设置有驱动装置,而尾箱中设置有从动部件,因此一但损坏,需要利用工具将头箱以及尾箱打开,维修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无需利用外部工具即可拆卸,方便维修的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包括头箱、尾箱、底座平台、U型支撑、以及控制系统,所述底座平台上设置与所述头箱相配合的第一容置槽,以及与所述尾箱相配合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以及第二容置槽的侧壁均设置有若干凹陷的卡合槽,所述头箱以及所述尾箱的箱体结构相同,均包括外壁以及嵌设在所述外壁中的内壁,所述内壁与外壁之间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为“凹”型结构,所述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块的两端相配合的通孔,且所述卡块的中部与所述内壁铰接,所述卡块的第一端为控制端,第二端为与所述卡合槽配合的卡合端,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方,所述内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端相配合,用以吸合第一端的第一磁铁。

较佳的,所述卡合槽内设置有第二磁铁。

较佳的,所述卡块的第一端长于所述卡块的第二端,且始终露出在所述外壁之外。

较佳的,所述卡合槽的侧壁设置有橡胶垫。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头箱和尾箱的箱体中设置卡块,在底座平台中设置容置槽,在容置槽的侧壁设置卡合槽,进而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控制卡块第一端的运动,控制第二端与卡合槽的卡合状态,实现底座平台与头箱以及尾箱的连接状态。

(2)同时,所述第一端始终位于所述外壁之外,方便对第二端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中底座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中头箱与底座平台的安装示意图一;

图4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中头箱与底座平台的安装示意图二。

附图中,1、头箱;11、外壁;12、内壁;13、第一磁铁;2、尾箱;3、底座平台;31、卡合槽;32、第二磁铁;33、橡胶垫;34、第一容置槽;35、第二容置槽;4、U型支撑;41、自转花盘;5、卡块;51、第一端;5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具体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中底座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中头箱与底座平台的安装示意图一;图4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包括头箱1、尾箱2、底座平台3、U型支撑4、以及控制系统,其中所述U型支撑4设置在所述头箱1与尾箱2之间,所述头箱1中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所述驱动装置控制所述U型支撑4翻转。所述底座平台3上设置与所述头箱1相配合的第一容置槽34,以及与所述尾箱2相配合的第二容置槽35,所述第一容置槽34以及第二容置槽35的侧壁均设置有若干凹陷的卡合槽31,所述头箱1以及所述尾箱2的箱体结构相同,均包括外壁11以及嵌设在所述外壁11中的内壁12,所述内壁12与外壁11之间设置有卡块5,所述卡块5为“凹”型结构,所述外壁11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块5的两端相配合的通孔,且所述卡块5的中部与所述内壁12铰接,所述卡块5的第一端51为控制端,第二端52为与所述卡合槽31配合的卡合端,所述第一端51位于所述第二端52的上方,所述内壁12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端51相配合,用以吸合第一端51的第一磁铁13,进而使得第二端52伸出所述外壁11与所述卡合槽31相卡合,进而使得头箱1或者尾箱2与所述底座平台3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头箱1和尾箱2的箱体中设置卡块5,在底座平台3中设置容置槽,在容置槽的侧壁设置卡合槽31,进而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控制卡块5第一端51的运动,控制第二端52与卡合槽31的卡合状态,实现底座平台3与头箱1以及尾箱2的连接状态。

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意图。

更具体的,所述卡合槽31内设置有第二磁铁32,当卡块5的第二端52嵌设在所述卡合槽31中时,与所述第二磁铁32相吸合进一步的使所述头箱1或者尾箱2固定在所述底座平台3中。

所述卡块5的第一端51长于所述卡块5的第二端52,且始终露出在所述外壁11之外,进而方便对所述卡块5的第一端51进行控制。

所述卡合槽31的上侧壁设置有橡胶垫33,进而可以防止头箱1或尾箱2振动,而产生噪音。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头尾式双轴U型焊接变位机中头箱与底座平台的安装示意图二,请结合图5所示,具体的使用方式:在安装时,将所述卡块5的第一端51向外拉出,进而所述第二端52进入内壁12与外壁11的间隙之间,随后将所述箱体放置入对应的容置槽中,随后将所述第一端51内壁12方向按压,使得第二端52伸出,进入卡合槽31中,第一端51与第一磁铁13吸合,第二端52与第二磁铁32吸合,进而使得箱体固定在所述底座平台3上,如图3和图4所示。需要拆卸时,只需将所述第一端51向外壁11方向拉出,即可使得第二端52缩回外壁11与内壁12的间隙之间,如图5所示。

此外,更具体的,所述底座平台3由型钢方管组对焊接而成,上表面采用薄钢板盖面,在与头箱1尾箱2连接处的表面需要进行机加工保证平面度。

所述头箱1为整个变位机的驱动端,内部装有伺服电机、伺服控制器、精密减速机、控制系统等,头箱1下部有接线端子与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型通讯,头箱1侧面有控制面板进行启动、暂停、急停操作,头箱1上端有吊环方便吊装,头箱1输出端为花盘,用于连接夹具框,头箱1底面需要进行机加工保证平面度,与底座平台4台配合。伺服电机输出轴为键槽连接,插入减速机适配的中心孔内,减速机通过外部安装孔直接安装在变位机头箱1壳体上,电机输出的高速转动通过减速机减速后再传递到U型支撑4上,驱动U型支撑4转动。

所述尾箱2为变位机的从动端,内部装有调心轴承,同样连接到夹具框上,尾箱2底面需要进行机加工保证平面度,与底台配合。

所述U型支撑4与头箱1、尾箱2相连进行侧向翻转,U型支撑4中心有自转花盘41,实现第二自由度的自转,支撑底部有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机进行驱动,伺服电机与减速机的驱动方式与前述相同,U型支撑4在尺寸设计上采取下沉结构,保证焊接工件的中心尽量与第一翻转轴轴线重合,从而减少翻转时的力矩输入。

所述控制系统采用PLC作为主要控制单元,通过其自带的I/O输入输出信号实现与机器人控制系统之间的实时通讯应答,再通过输出端向伺服电机驱动器发送高频脉冲信号,精确控制变位机头箱1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速度等参数,从而实现变位机运动与机器人运动的协调一致。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头箱1和尾箱2的箱体中设置卡块5,在底座平台3中设置容置槽,在容置槽的侧壁设置卡合槽31,进而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控制卡块5第一端51的运动,控制第二端52与卡合槽31的卡合状态,实现底座平台3与头箱1以及尾箱2的连接状态。同时,所述第一端51始终位于所述外壁11之外,方便对第二端52的控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