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1400阅读:1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器械配件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拉筋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构件是指以混凝土为基本材料且预先在工厂内制成的建筑构件,也即在施工现场实施安装前已制作完成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混凝土预制构件一般常见的有预制混凝土楼盖板、桥梁用混凝土箱梁、工业厂房用预制混凝土屋架梁、涵洞框构、地基处理用预制混凝土桩等等。随着建筑工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国家构建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具有降耗增效、绿色环保、节能安全的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预制构件生产方式主要有固定台模生产方式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其中,流水线生产方式由于具有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节能降耗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国内预制外墙板和预制内墙板的生产。流水线生产作业中,预制构件模具按照规定工艺顺序通过生产线传送系统传输到每个工序对应的工位,各工位的操作人员再在该工位完成相应的操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流水线生产工序一般包括组模工序、钢筋笼体构建工序、混凝土浇注工序等。其中,钢筋笼体构建工序是预制构件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钢筋笼体构建工序中,常常需要将模具上架设的钢筋拉长,而且平行布置的钢筋需保持一样的拉长率,以使钢筋具备一定的弹性,然后在浇注后带动混凝土一起同步回缩,从而增加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强度与致密性。现有设计中,由于缺乏专门的可以针对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筋的拉筋装置,钢筋需要拉长时,需要通过油缸将钢筋一根根单独拉长,如此,常常导致不同钢筋的拉长率不同,致使不同钢筋的回缩率也不同,从而导致浇注后不同区域的混凝土收缩强度不统一,极大影响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拉筋装置,该拉筋装置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实现不同的钢筋保持同样的拉长率,减小不同钢筋的拉伸率差异,确保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

一种拉筋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油缸、第二油缸、铰接板与拉板,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油缸相同且平行相间隔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油缸连接在所述铰接板的一端,所述拉板包括相对布置的用于传导拉力的导力端与用于连接待拉钢筋的拉筋端且所述拉板的导力端连接在所述铰接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铰接板之间的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油缸与所述铰接板之间的第二连接点及所述拉板与所述铰接板之间的第三连接点三者呈等腰三角形布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处,所述第三连接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处。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点位于所述拉板沿钢筋拉伸方向的中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油缸上均安装有位移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拉板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对面设置有导槽,所述导轨与所述导槽之间设置有导向座,所述导轨及所述导槽均沿钢筋拉伸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油缸上连接有液压控制机构,所述液压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中央换向阀、同步分流阀及变量泵,其中,所述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所述中央换向阀的主进油口均与所述变量泵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所述中央换向阀的主回油口及所述变量泵的进油口均与外设油箱连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工作进油口及工作回油口上连通有所述第一油缸,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工作进油口及工作回油口上连通有所述第二油缸,所述中央换向阀的工作进油口及工作回油口通过所述同步分流阀与所述第一油缸及所述第二油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所述中央换向阀均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优选地,所述变量泵的出油口与外设油箱之间设置有电磁溢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拉筋装置具体实施时,待拉钢筋固定在拉板的拉筋端上,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先将拉力传导到铰接板上,再通过铰接板集中传递到拉板上,在结合上述机构之间巧妙的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实现不同的钢筋保持同样的拉长率,确保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公开的一种拉筋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公开的导轨与导槽连接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公开的液压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提供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筋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公开的一种拉筋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公开的导轨与导槽连接处俯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筋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油缸2、第二油缸3、铰接板4与拉板5。

本实施例中,该拉筋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用于给第一油缸2及第二油缸3的安装提供基础,同时用于承受钢筋6拉伸时第一油缸2及第二油缸3传递来的反作用力。

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相同且平行相间隔安装在基座1上,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用于提供钢筋拉伸所需的动力。

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连接在铰接板4的一端,拉板5包括相对布置的用于传导拉力的导力端与用于连接待拉钢筋6的拉筋端,拉板5的导力端连接在铰接板4的另一端。

第一油缸2与铰接板4之间的第一连接点a、第二油缸3与铰接板4之间的第二连接点b及拉板5与铰接板4之间的第三连接点c三者呈等腰三角形布置,其中,第一连接点a与第二连接点b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处,第三连接点c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处。

对于第一连接点a、第二连接点b及第三连接点c三处的连接方式,一般选择铰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固定连接。

整体来说,通过上述巧妙的布局,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收缩时两者的回缩量会相互限制,确保两者基本同步回缩,从而可以使拉板5沿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回缩方向平移时上下两侧同步移动,减小连接在拉筋端上端的钢筋6与连接在拉筋端下端的钢筋6的拉伸率差异。

具体实施时,先将待拉钢筋6一端固定在外部钢筋锚座7上,将待拉钢筋6另一端连接在拉板5的拉筋端上,一般的,待拉钢筋6沿第三连接点c两侧对称布置,然后第一油缸2和第二油缸3先将拉力传导到铰接板4上,再通过铰接板4集中传递到拉板5上,在结合上述机构之间巧妙的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实现不同的钢筋保持同样的拉长率,减小不同钢筋的拉伸率差异,确保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确保钢筋6拉伸时的拉伸率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点c位于所述拉板5沿钢筋6拉伸方向的中线上。

本实施例中,为方便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回缩长度的监测,优选地,所述第一油缸2与所述第二油缸3上均安装有位移传感器8。具体的,位移传感器8一般与外设控制系统连接,从而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更直观的了解到拉伸情况,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使两油缸行程相同。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方便拉板5拉筋时方向的控制,保证张拉方向无错位,消除油缸不同步产生的偏差,优选地,所述拉板5上设置有导轨9,所述导轨9对面设置有导槽10,所述导轨9与所述导槽10之间设置有导向座11,所述导轨9及所述导槽10均沿钢筋6拉伸方向设置。

实施例2:

参见图3,图3提供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控制机构的具体实施例,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公开的液压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上连接有液压控制机构12,液压控制机构12包括第一换向阀121、第二换向阀122、中央换向阀123、同步分流阀124及变量泵125,其中,第一换向阀121、第二换向阀122、中央换向阀123的主进油口均与变量泵125的出油口连通,第一换向阀121、第二换向阀122、中央换向阀123的主回油口及变量泵125的进油口均与外设油箱126连通,第一换向阀121的工作进油口及工作回油口上连通有第一油缸2,第二换向阀的工作进油口及工作回油口上连通有第二油缸3,中央换向阀123的工作进油口及工作回油口通过同步分流阀124与第一油缸2及第二油缸3连通。

其中,第一换向阀121、第二换向阀122及中央换向阀123用于系统油路的通断控制,变量泵125用于给液压油的流动提供动力输出,同步分流阀124用于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的同步分流,油箱126用于液压油的存储。

通过上述液压控制机构8,可以更好地实现第一油缸2与第二油缸3的同步控制。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方便系统的油路通断控制,优选地,第一换向阀121、第二换向阀122、中央换向阀123均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本实施例中,为防止第一换向阀121、第二换向阀122、中央换向阀123进油时油压过高,优选地,变量泵125的出油口与外设油箱126之间设置有电磁溢流阀127。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拉筋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