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精密检测与校直长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2976发布日期:2018-09-07 23:07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与校直装置,具体为一种新型精密检测与校直长轴装置,属于精密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精密制造业主要有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和制造自动化两大领域,前者追求加工上的精度和表面质量极限,后者包括了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的自动化,它不仅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举措,两者有密切关系,许多精密和超精密加工要依靠自动化技术得以达到预期指标,而不少制造自动化有赖于精密加工才能准确可靠地实现,而长轴是机械精密加工尤为重要的一个零件,一个长轴的好坏决定了机械加工成品的精密性。

现有的技术中对长轴的检测与校直需要单独完成,现有的检测设备,一是凭经验用肉眼观察,这种方法误差较大;二是送到机加车间的平台上去进行划线测量,浪费人力物力,而现有的校直设备大部分是先对一侧方向进行矫直,再对另一方向矫直,这样一来容易使长轴变形,从而影响机械加工的精密性,也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精密检测与校直长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精密检测与校直长轴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新型精密检测与校直长轴装置,包括机体以及安装在机体内腔的电机,所述机体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条,所述滑条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顶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滚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顶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一端开设有卡槽,所述滑槽一侧设有固定块,且所述固定块与滑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开设有T形通孔,所述T形通孔竖直方向端口卡合连接有千分表,所述固定块一侧设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与机体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轴杆,所述第四轴杆表面依次套接有第二单齿轮和小锥齿轮,所述第二单齿轮表面通过第三链条绕缠有第一双齿轮,且纵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双齿轮通过第四链条绕缠,所述第一双齿轮轴心部位套接有第一轴杆,所述第一轴杆顶端表面套接有第二矫直轮,所述小锥齿轮啮合连接有大锥齿轮,所述大锥齿轮轴心部位套接有第三轴杆,所述第三轴杆表面套接有第一单齿轮,所述第一单齿轮通过第二链条绕缠有第二双齿轮,且竖向相邻的所述第二双齿轮通过第一链条绕缠,所述第二双齿轮轴心部位套接有第二轴杆,所述第二轴杆中间位置套接有第一矫直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矫直轮和第二矫直轮数目为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矫直轮和第二矫直轮分别平均分为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一矫直轮和第二矫直轮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杆和第三轴杆均与机体内腔侧壁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槽、T形通孔以及竖直方向两个第一矫直轮之间间隙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轴杆数目为四个,且四个所述第二轴杆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第二轴杆与机体内腔转动连接,另一组所述第二轴杆与固定板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千分表的侧头延伸至T形通孔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种新型精密检测与校直长轴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功能性强,设计新颖,通过对长轴的检测,可更快速的、更精确、更及时的对杆件进行检测,避免了机械因长轴不直导致精密性不足,同时节约了时间和人力物力。

2.通过设置第一矫直轮和第二矫直轮交叉设置,可以更好的对长轴的校直,增强了机械的精密性,同时提高及机械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第一轴杆,3、第一双齿轮,4、第一链条,5、滑条,6、滑板,7、滚轮,8、滑块,9、卡槽,10、滑槽,11、固定块,12、千分表,13、T形通孔,14、固定板,15、第二轴杆,16、第一矫直轮,17、第二双齿轮,18、第二链条,19、第二矫直轮,20、第一单齿轮,21、第三轴杆,22、大锥齿轮,23、小锥齿轮,24、第四轴杆,25、第二单齿轮,26、第三链条,27、第四链条,28、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新型精密检测与校直长轴装置,包括机体1以及安装在机体1内腔的电机28,所述机体1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条5,所述滑条5滑动连接有滑板6,所述滑板6顶端开设有滑槽10,所述滑槽10滚动连接有滚轮7,所述滚轮7顶端固定连接有滑块8,便于滑块8的一端,所述滑块8一端开设有卡槽9,便于对长轴的卡合,所述滑槽10一侧设有固定块11,且所述固定块11与滑板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11开设有T形通孔13,所述T形通孔13竖直方向端口卡合连接有千分表12,便于检测长轴是否弯曲,所述固定块11一侧设有固定板14,且所述固定板14与机体1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28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轴杆24,所述第四轴杆24表面依次套接有第二单齿轮25和小锥齿轮23,所述第二单齿轮25表面通过第三链条26绕缠有第一双齿轮3,且纵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双齿轮3通过第四链条27绕缠,所述第一双齿轮3轴心部位套接有第一轴杆2,所述第一轴杆2顶端表面套接有第二矫直轮19,便于对长轴竖直方向的矫直,所述小锥齿轮23啮合连接有大锥齿轮22,所述大锥齿轮22轴心部位套接有第三轴杆21,所述第三轴杆21表面套接有第一单齿轮20,所述第一单齿轮20通过第二链条18绕缠有第二双齿轮17,且竖向相邻的所述第二双齿轮17通过第一链条4绕缠,所述第二双齿轮17轴心部位套接有第二轴杆15,所述第二轴杆15中间位置套接有第一矫直轮16,便于对长轴水平方向矫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一矫直轮16和第二矫直轮19数目为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矫直轮16和第二矫直轮19分别平均分为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一矫直轮16和第二矫直轮19交错设置,便于对长轴的矫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一轴杆2和第三轴杆15均与机体1内腔侧壁转动连接,便于对第一轴杆2和第三轴杆15的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卡槽9、T形通孔以及竖直方向两个第一矫直轮16之间间隙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便于将长轴导入矫直轮中进行矫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二轴杆15数目为四个,且四个所述第二轴杆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第二轴杆15与机体1内腔转动连接,另一组所述第二轴杆15与固定板14转动连接,便于对第二轴杆15的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千分表12的侧头延伸至T形通孔13底端,便于对长轴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对长轴的检测时,首先使长轴一端穿过T形通孔13,另一端与卡槽9卡合,在推动滑块8,使滑块8在滚轮7和滑槽10的作用下向固定块11方向一端移动,使滑块8推动长轴向第一矫直轮16方向移动,使长轴与千分表12的测头接触,使千分表12的测头带动千分表12指针的变化,同时观察千分表12指针的读数的变化,若检测指针变化在固定范围内,将长轴取出放置,若检测指针变化超出固定范围,再开启电机28,使电机28输出端通过第四轴杆24带动小锥齿轮23和第二单齿轮25转动,使小锥齿轮23带动大锥齿轮23转动,使大锥齿轮23通过第三轴杆21带动第一单齿轮20转动,使第一单齿轮20通过第二链条18带动第二双齿轮17转动,使第二双齿轮17通过第二轴杆15带动第一矫直轮16转动,同时使第二单齿轮25通过第三链条26带动第一双齿3轮转动,使第一双齿轮3通过第一轴杆2带动第二矫直轮19转动,在推动滑板6,使滑板6在滑条5的作用向第一矫直轮16方向移动,使滑板6带动长轴向第一矫直轮16方向移动并导入第一矫直轮16内并进行矫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