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地板前横梁前加强板切边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8995发布日期:2018-12-28 20:0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地板前横梁前加强板切边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地板前横梁前加强板切边模。



背景技术:

模具(mújù),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

我国模具产业的发展给予制造业以有力支撑,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模具产业的发展。我国也成为模具生产大国,国内的模具生产厂家已增至2万余家,从业人员大约100万人,模具年产总值已达到550亿元人民币。但是,我国的模具机床业产业仍“大而不强”。虽然目前我国模具行业以每年巨大的进出口总额被誉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由于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都相对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而高端市场对国内模具企业而言,经济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模具素有“工业之母”美称,目前我国模具企业达3万家,年产值达2200亿元人民币,年出口接近50亿美元,已成为模具制造大国和模具贸易大国。

切边模,是利用冲模修边工序件的边缘,使其具有一定高度、直径和形状的冲压模具。切边模主要用于修整拉伸件的边缘,让端面平整美观,便于下一步装配。切边模广泛用于机械制造、汽车零件生产、饮料瓶加工、紧固件模具配套等领域。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后地板前横梁前加强板切边模往往结构复杂,使用价值不高,工艺难度大,模具操作繁琐,不能起到良好的定位导向作用,不能起到良好的限位格挡作用,无法对模具进行合理调节,生产产品质量低下,加工精度过低,稳定性差,容易造成模具损坏,模具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后地板前横梁前加强板切边模,结构简单,使用价值高,工艺难度小,模具操作便捷,能起到良好的定位导向作用,能起到良好的限位格挡作用,能对模具进行合理调节,提高了产品质量与加工精度,稳定性强,不易造成模具损坏,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下模1、托料器2、浮料组件3、废料刀4、浮料限位块5、限位块6、定位具7、上模8、安全压板9、调节键10、压料器11,所述下模1中间位置左侧设置有托料器2,托料器2上前后位置各设置有浮料组件3,托料器2左侧设置有废料刀4,托料器2右侧设置有浮料限位块5,且浮料限位块5设置在下模1上表面后方,下模1上表面四角位置各设置有限位块6,托料器2四周设置有定位具7,下模1上方设置有上模8,上模8下表面左右侧各设置有安全压板9,下模1下表面前后方各设置有调节键10,下模1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压料器11。

所述浮料组件3包含模浮料块31、下模浮料氮气缸垫块32、浮料导柱33,模浮料块31设置在托料器2上,模浮料块31上方设置有下模浮料氮气缸垫块32,下模浮料氮气缸垫块32上表面一侧设置有浮料导柱33。

所述下模1前后方表面设置有二级后滑道101,二级后滑道101连接处设置有一级滑道102,下模1左侧表面设置有二级左滑道103,下模1右侧表面设置有多级滑道104,下模1上表面四角位置各设置有连接板105,连接板105内侧设置有下模导套106,下模导套106一侧设置有缓冲套107,缓冲套107内部设置有缓冲柱108。

所述上模8前后方表面各设置有两个吊钩81,上模8左右侧表面各设置有连个上模圆柱82,上模8下表面四角位置各设置有上模导柱83,上模8下表面后方中间位置设置有上模垫块84,上模8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上连接柱85,上连接柱85四周设置有数个定位柱86,定位柱86一侧设置有上模连接座87,且上模连接座87设置在模8下表面中间位置,上模连接座87前后位置各设置有上圆柱88。

所述二级后滑道101、二级左滑道103为波纹板滑道。

所述压料器11左右侧表面各设置有压料前导板112,压料器11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柱111,压料器11前后方表面各设置有数个压料侧导板113。

所述上模8与压料器11通过上连接柱85、上模连接座87和连接柱111连接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使用价值高,工艺难度小,模具操作便捷,能起到良好的定位导向作用,能起到良好的限位格挡作用,能对模具进行合理调节,提高了产品质量与加工精度,稳定性强,不易造成模具损坏,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模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8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压料器1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对应图1的A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下模1、托料器2、浮料组件3、废料刀4、浮料限位块5、限位块6、定位具7、上模8、安全压板9、调节键10、压料器11、二级后滑道101、一级滑道102、二级左滑道103、多级滑道104、连接板105、下模导套106、缓冲套107、缓冲柱108、吊钩81、上模圆柱82、上模导柱83、上模垫块84、上连接柱85、定位柱86、上模连接座87、上圆柱88、连接柱111、压料前导板112、压料侧导板113、下模浮料块31、下模浮料氮气缸垫块32、浮料导柱33。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下模1、托料器2、浮料组件3、废料刀4、浮料限位块5、限位块6、定位具7、上模8、安全压板9、调节键10、压料器11,所述下模1中间位置左侧设置有托料器2,托料器2上前后位置各设置有浮料组件3,托料器2左侧设置有废料刀4,托料器2右侧设置有浮料限位块5,且浮料限位块5设置在下模1上表面后方,下模1上表面四角位置各设置有限位块6,托料器2四周设置有定位具7,下模1上方设置有上模8,上模8下表面左右侧各设置有安全压板9,下模1下表面前后方各设置有调节键10,下模1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压料器11。

所述浮料组件3包含模浮料块31、下模浮料氮气缸垫块32、浮料导柱33,模浮料块31设置在托料器2上,模浮料块31上方设置有下模浮料氮气缸垫块32,下模浮料氮气缸垫块32上表面一侧设置有浮料导柱33。

所述下模1前后方表面设置有二级后滑道101,二级后滑道101连接处设置有一级滑道102,下模1左侧表面设置有二级左滑道103,下模1右侧表面设置有多级滑道104,下模1上表面四角位置各设置有连接板105,连接板105内侧设置有下模导套106,下模导套106一侧设置有缓冲套107,缓冲套107内部设置有缓冲柱108。

所述上模8前后方表面各设置有两个吊钩81,上模8左右侧表面各设置有连个上模圆柱82,上模8下表面四角位置各设置有上模导柱83,上模8下表面后方中间位置设置有上模垫块84,上模8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上连接柱85,上连接柱85四周设置有数个定位柱86,定位柱86一侧设置有上模连接座87,且上模连接座87设置在模8下表面中间位置,上模连接座87前后位置各设置有上圆柱88。

所述二级后滑道101、二级左滑道103为波纹板滑道。

所述压料器11左右侧表面各设置有压料前导板112,压料器11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柱111,压料器11前后方表面各设置有数个压料侧导板113。

所述上模8与压料器11通过上连接柱85、上模连接座87和连接柱111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下模1中间位置左侧设置有托料器2,修整拉伸件放置在托料器2上,托料器2上前后位置各设置有浮料组件3,浮料组件3对废料进行清楚废料,托料器2左侧设置有废料刀4,废料刀4对修整拉伸件进行边缘清除,托料器2右侧设置有浮料限位块5,且浮料限位块5设置在下模1上表面后方,浮料限位块5起到合理限位的作用,防止修整拉伸件在修整时发生意外,下模1上表面四角位置各设置有限位块6,限位块6起到对上模8的限位,托料器2四周设置有定位具7,定位具7起到对上模8的定位,下模1上方设置有上模8,上模8下表面左右侧各设置有安全压板9,下模1下表面前后方各设置有调节键10,下模1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压料器11,调节键10调节压料器1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使用价值高,工艺难度小,模具操作便捷,能起到良好的定位导向作用,能起到良好的限位格挡作用,能对模具进行合理调节,提高了产品质量与加工精度,稳定性强,不易造成模具损坏,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