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插装圆形插件的插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6612发布日期:2019-01-02 21:2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插装圆形插件的插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插装圆形插件的插装机构。



背景技术:

耳机插孔座完成插端子的工序后,需要再插装上圆形的塑料插件以完成最后的封装。但圆形的插件不易于夹持,当利用常规的夹持单元夹持圆形插件时,圆形插件非常容易从夹持单元上跌落而导致插装失败。如何能够稳定地夹持圆形插件并将其插装在耳机插孔座上,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插装圆形插件的插装机构,能够稳定地夹持圆形插件并将其插装在耳机插孔座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插装圆形插件的插装机构,包括基座、送料单元以及均设于基座上的阻挡单元和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设有夹持口,所述送料单元的出料端与所述夹持口连通;阻挡单元包括第一阻挡块、用于带动第一阻挡块阻挡或打开夹持口的联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联动组件移动的插件驱动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第一导行斜槽、与所述第一导行斜槽滑动连接的第一导行柱以及与所述插件驱动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的移动座,所述第一导行柱固定于所述第一阻挡块,所述移动座与所述第一阻挡块滑动连接,所述夹持单元设于所述移动座上。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均固定于所述移动座的连接块和夹持驱动件、均与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的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均与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以及与所述移动座滑动连接的驱动滑块,所述夹持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之间;所述驱动滑块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驱动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滑块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导行斜槽和第三导行斜槽,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导行斜槽活动连接的第二导行柱,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块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导行斜槽活动连接的第三导行柱,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块活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持块凹陷形成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夹持块凹陷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座固定有用于阻挡夹持口的第二阻挡块,所述第二阻挡块设置在所述夹持口远离所述第一阻挡块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单元包括振动盘以及送料轨道,所述送料轨道的进料端与所述振动盘的出料端连通,所述送料轨道的出料端与所述夹持口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轨道设有用于供圆形插件通过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侧壁凸出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滑槽的底壁之间形成有供圆形插件的插脚伸入的固定槽。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轨道固定有用于检测送料轨道上是否有圆形插件的感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用于阻挡夹持口的第一阻挡块以使圆形插件不会从夹持口上跌落,并使得第一阻挡块在夹持单元到达耳机插孔座前端时自动打开夹持口以防阻碍插装,从而达到令夹持单元能够稳定地夹持圆形插件并将其插装在耳机插孔座上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单元和阻挡单元配合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单元和阻挡单元隐藏连接块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送料轨道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基座,11—第一导行斜槽,21—夹持驱动件,23—插件驱动件,24—移动座,25—第一夹持块,251—第一弧形凹槽, 26—第二夹持块,261—第二弧形凹槽,27—第一阻挡块,271—第一导行柱,28—第二阻挡块,3—送料单元,31—振动盘,32—送料轨道,321—滑槽,322—凸块,41—驱动滑块,411—第二导行斜槽, 412—第三导行斜槽,42—连接块,43—第一连接杆,431—第二导行柱,44—第二连接杆,441—第三导行柱,5—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用于插装圆形插件的插装机构,包括基座1、送料单元3以及均设于基座1上的阻挡单元和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设有夹持口,所述送料单元3的出料端与所述夹持口连通;阻挡单元包括第一阻挡块27、用于带动第一阻挡块27阻挡或打开夹持口的联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联动组件移动的插件驱动件23,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1上的第一导行斜槽11、与所述第一导行斜槽11滑动连接的第一导行柱271以及与所述插件驱动件23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的移动座24,所述第一导行柱271固定于所述第一阻挡块27,所述移动座24与所述第一阻挡块27滑动连接,所述夹持单元设于所述移动座24上。

圆形插件从送料单元3出料后,被夹持在夹持口内,此时由于第一阻挡块27阻挡夹持口,因此圆形插件不易从夹持单元上跌落。随后插件23驱动移动座24移动,使得移动座24上的夹持单元靠近耳机插孔座。在移动座24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阻挡块27的第一导行柱 271在第一导行斜槽11中滑动,第一导行斜槽11驱使第一阻挡块27 逐渐不再阻挡夹持口,当夹持单元到达耳机插孔座的前端时,第一阻挡块27完全与夹持口分离并不再阻挡夹持口,移动座24继续向靠近耳机插孔座的方向移动,使得夹持单元上的圆形插件插入耳机插孔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用于阻挡夹持口的第一阻挡块27,并使得第一阻挡块27在夹持单元到达耳机插孔座前端时自动打开夹持口以防阻碍插装,从而达到令夹持单元能够稳定地夹持圆形插件并将其插装在耳机插孔座上的效果。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均固定于所述移动座24 的连接块42和夹持驱动件21、均与所述连接块42滑动连接的第一夹持块25和第二夹持块26、均与所述连接块42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杆43和第二连接杆44以及与所述移动座24滑动连接的驱动滑块 41,所述夹持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块25和第二夹持块26之间;所述驱动滑块41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驱动件21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滑块4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导行斜槽411和第三导行斜槽412,所述第一连接杆43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导行斜槽411活动连接的第二导行柱431,所述第一连接杆4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块25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44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导行斜槽 412活动连接的第三导行柱441,所述第二连接杆4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块26活动连接。传统技术中,需要两个驱动件才能实现令第一夹持块25互相靠近或互相分离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气缸来驱动第一夹持块25和第二夹持块26互相靠近或互相分离,减少了驱动件的数量,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夹持驱动件21的活塞杆伸出并驱动滑块41移动后,第一连接杆43的第二导行柱431沿第二导行斜槽411移动,使得第一连接杆43设有第二导行斜槽411柱的一端上升而与第一夹持块25连接的一端下降,从而使得第一夹持块25向下移动;第二连接杆44的第三导行柱441沿第三导行斜槽412移动,使得第二连接杆44设有第三导行柱441的一端下降而与第二夹持块 26连接的一端上升,从而使得第二连接块42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夹持块25和第二夹持块26互相靠近。同理,当夹持驱动件21的活塞杆收缩时第一夹持块25和第二夹持块26互相远离。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持块25凹陷形成有第一弧形凹槽251,所述第二夹持块26凹陷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251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261,第一弧形凹槽251和第二弧形凹槽261均用于容纳圆形插件,从而使得第一夹持块25和第二夹持块26能够更稳定地夹持圆形插件。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移动座24固定有第二阻挡块28,所述第二阻挡块28设置在所述夹持口远离所述第一阻挡块27的一端,进一步防止圆形插件从夹持口远离第一阻挡块27的一端跌落。

如图1所示,所述送料单元3包括振动盘31以及送料轨道32,所述送料轨道32的进料端与所述振动盘31的出料端连通,所述送料轨道32的出料端与所述插料单元的进料端连通,通过振动盘31使得圆形插件一个个地依次进入插料单元,使得使用者无需人工一个个地上料。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送料轨道32设有用于供圆形插件通过的滑槽321,所述滑槽321的侧壁凸出形成有凸块322,所述凸块322 与所述滑槽321的底壁之间形成有供圆形插件的插脚伸入的固定槽,从而保证圆形插件整齐地排列在送料导轨上并防止圆形插件从送料轨道32上跌落。

如图1所示,所述送料轨道32固定有用于检测送料轨道32上是否有圆形插件的感应器5。感应器5能够起到提醒使用者是否需要上料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