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2720发布日期:2019-05-31 22:57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刀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



背景技术:

7系铝合金是一种常用的合金,它包含有锌和镁,特点是硬度高,抗腐蚀性差,要求工件一次加工成型,现有的刀具由于强度、锋税性等技术性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不能满足7系铝合金工件镜面机加工一次性成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具有优异的结构强度、锋锐性,能保证7系铝合金工件镜面机加工一次成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包括:刀具本体,所述刀具本体包括安装部和一体加工在所述安装部后端的切削部,所述切削部由三组呈螺旋结构的刀刃组成,每组刀刃与所述切削部的中轴线的夹角均为45°,且所述切削部的横截面呈均匀分布的三叶形。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刀刃的前角θ的角度为13°~15°。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刀刃与切削部的水平面形成有弧状的第一后角弧面和第二后角弧面,所述第一后角弧面与切削部水平面形成的第一后角α1的角度为11°~12°,所述第二后角弧面与切削部水平面形成的第二后角α2的角度为28°~30°。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刀具本体材料采用晶粒度为0.8μm的硬质钴合金。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刀具本体的表面粗糙度≤0.01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刀具的切削部采用由三组呈螺旋结构的刀刃组成,并且每组刀刃与切削部的中轴线的夹角均为45°,即采用3刃45°螺旋设计,使刀具切削部具有可靠的结构强度及锋锐性,对7系铝合金材料切削较轻快,使工件表面光洁度较高,保证7系铝合金工件镜面机加工一次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A-A面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刀刃B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安装部,2、切削部,21、刀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包括:刀具本体,所述刀具本体包括安装部1和一体加工在所述安装部1后端的切削部2,所述切削部2由三组呈螺旋结构的刀刃21组成,每组刀刃21与所述切削部2的中轴线的夹角均为45°,且所述切削部2的横截面呈均匀分布的三叶形,即所述切削部2采用了3刃45°螺旋结构,一方面可以整体上提高切削部2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切削部2具有优异的锋锐性。

具体地,所述刀刃21的前角θ的角度为13°~15°,所述刀刃21与切削部2的水平面形成有弧状的第一后角弧面和第二后角弧面,所述第一后角弧面与切削部2的水平面形成的第一后角α1的角度为11°~12°,所述第二后角弧面与切削部2的水平面形成的第二后角α2的角度为28°~30°,即刀刃21采用13°~15°前角结合双后角结构设计,使刀刃21具有排屑通畅、锋锐性好的特点,适合对7系铝合金材料进行高速铣削,并能满足对7系铝合金工件镜面机加工一次成型。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刀具本体材料采用晶粒度为0.8μm的硬质钴合金,该材料钴含量10.0wt%,密度14.42g/cm,硬度91.5HRA,抗弯强度4000N/mm,580.0KPSI,使得刀具切削部2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

更进一步地,所述刀具本体的表面粗糙度≤0.01微米。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加工7系铝合金刀具,其切削部采用由三组呈螺旋结构的刀刃组成,并且每组刀刃与切削部的中轴线的夹角均为45°,即采用3刃45°螺旋设计,使刀具切削部具有可靠的结构强度及锋锐性;此外刀刃采用13°~15°前角结合双后角结构设计,使刀刃具有排屑通畅、锋锐性好的特点。综上本实用新型刀具具有优异的强度、锋锐性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表面光洁度,适合对7系铝合金材料进行高速铣削,能满足对7系铝合金工件镜面机加工一次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