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辊、贴合治具及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87099发布日期:2020-01-24 13:43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贴合辊、贴合治具及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柔性屏的贴合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贴合辊、贴合治具及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显示产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曲面显示产品因其曲面屏具有更好的感官体验、因柔性曲面屏弯曲可塑性强具有更舒适的穿戴体验或更好的立体显示效果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曲面屏包括相贴合的弯曲盖板和柔性屏。如图1和图2所示,弯曲盖板包括曲率相对较小的底面主体,以及曲率相对较大的底面端部或端角。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底面主体相对应的为主体部,需要弯曲的程度较小;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底面端部或端角相对应的为弯折端部或弯折端角,需要弯曲的程度较大。

现有的曲面屏生产方式通常为,如图3所示,将柔性屏与弯曲盖板分别限制于两模具上,通过对合两模具使得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相贴合,得到曲面屏。在柔性屏与弯曲盖板贴合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柔性屏的弯折端部或弯折端角处的变形十分复杂,与弯折盖板的底面端部或端角之间很容易出现气泡等不良现象,甚至发生柔性屏碎裂。并且随着曲面屏弯折面数量的增多,柔性屏的弯折端部或弯折端角处的变形将会愈加复杂,使得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愈加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贴合辊、贴合治具及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柔性屏与弯曲盖板贴合困难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辊,包括:辊筒和贴合件;

贴合件为弹性材质,贴合件具有第一底面、第二底面和周面;

第二底面与辊筒的表面相贴合;

第一底面包括主贴合面和端贴合面;主贴合面与第二底面平行,用于与弯曲盖板的底面主体相配合;端贴合面凸起于主贴合面;

周面连接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周面用于与弯曲盖板的弯曲面相配合。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治具,包括:基座,以及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提供的贴合辊;

基座用于限制弯曲盖板;

贴合辊用于将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相贴合。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包括步骤:

将弯曲盖板限制于上述第二个方面提供的贴合治具中的基座上;

将柔性屏限制于上述第二个方面提供的贴合治具中的贴合辊的贴合件处;

将贴合辊的贴合件上的柔性屏与基座上的弯曲盖板对位;

使柔性屏的一端与弯曲盖板的对应端相贴合,驱动贴合辊沿基座向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另一端滚压;滚压过程中,贴合辊的贴合件上的端贴合面将柔性屏的对应部位与弯曲盖板的底面端角紧密压合。

第四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滚轮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铸造辊筒,辊筒内部留有真空腔、与真空腔连通的真空通道、以及电路通道;

根据弯曲盖板的内腔表面,制备得到用于制作贴合件的初始模具的内腔,根据待制备的贴合件的曲率半径对初始模具的内腔进行处理,得到模具;

将熔融状态的弹性材料注入模具冷却成型,得到贴合件;

将贴合件与辊筒的表面过盈配合;或者,将贴合件与辊筒的表面相粘连。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采用辊筒的辊式贴合结构以实现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辊压贴合,贴合时柔性屏与弯曲盖板之间为线接触,可减少同一时刻柔性屏的弯折端角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因此能显著改善柔性屏受力情况,降低碎裂的风险;并且随着辊筒的推进,能很好的将柔性屏与弯曲盖板之间的空气挤出去,显著减少贴合气泡;

2、贴合件采用弹性材质,为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提供柔性贴合力,使贴合更为充分的同时能保护柔性屏;

3、贴合件的第一底面上的端贴合面较主贴合面更为凸起,能够在贴合过程中率先将柔性屏的弯折端角与弯曲盖板的对应底面端角紧密贴合,在此基础上,贴合件再通过第一底面的主贴合面将柔性屏的主体部与弯曲盖板的底面主体逐步贴合,优化了柔性屏的局部贴合顺序,进一步减少了柔性屏的弯折端角处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简化了柔性屏的弯折端角处的变形,从而能实现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充分贴合,提高了曲面屏的良品率。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弯曲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对合方式的两贴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采用图3所示贴合模具的贴合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辊的贴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辊的贴合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辊的贴合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中将柔性屏限制于贴合治具中的贴合辊的贴合件处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

100-弯曲盖板;100a-盖板底面;100a1-底面主体;100a2-底面端角;100b-弯曲面;

200-柔性屏;

300-上部模具;400-下部模具;

500-贴合辊;

510-辊筒;510a-真空腔;

520-贴合件;

520a-第一底面;520a1-主贴合面;520a2-端贴合面;520b-第二底面;520c-周面;

521-吸附孔;522-加热件;522a-环形加热管;522b-条形加热管;

600-基座;

700-气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步骤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曲面屏的弯曲面100b数量的增多,柔性屏200的弯折端部或弯折端角处的变形将会愈加复杂,使得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愈加困难。以四边弯曲盖板100为例,如图1所示,弯曲盖板100的四边均具有弯曲形态的弯曲面100b,弯曲面100b与弯曲盖板100的盖板底面100a的交汇处形成了复杂的交汇区——弯曲盖板100的盖板底面100a端部或端角,如图2所示,此处是柔性屏200最难贴合的区域,易出现crack(碎裂)、气泡700等不良。现有的采用两模具对合的贴合方式,如图3所示,柔性屏200随下部模具400整体向上部模具300移动,与弯曲盖板100呈面接触,在贴合过程中由于柔性屏200的各弯折端角同时受弯折盖板的底面端角100a2以及弯曲面100b的应力而导致受力复杂,柔性屏200的各弯折端角变形不可控。而且随着模具的变形有可能导致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边缘弯曲面100b先贴合,而柔性屏200的主体部还未与弯曲盖板100的底面主体100a1相贴合的情况,如图4所示,这将导致严重的贴合气泡700。因此,对于目前曲面屏的弯曲面100b数量越来越多,现有的贴合方法无法满足贴合要求。

本申请提供的贴合辊、贴合治具及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辊500,该贴合辊5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8所示,包括:包括:辊筒510和贴合件520;

贴合件520为弹性材质,贴合件520具有第一底面520a、第二底面520b和周面520c;

第二底面520b与辊筒510的表面相贴合;

第一底面520a包括主贴合面520a1和端贴合面520a2;主贴合面520a1与第二底面520b平行,用于与弯曲盖板100的底面主体100a1相配合;端贴合面520a2用于与弯曲盖板100的底面端角100a2相配合;端贴合面凸起于主贴合面520a1;

周面520c连接第一底面520a和第二底面520b;周面520c用于与弯曲盖板100的弯曲面100b相配合。

本实施例采用辊筒510的辊式贴合结构以实现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辊压贴合,贴合时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之间为线接触,可减少同一时刻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例如在弯曲盖板100的底面端角100a2以及弯曲面100b的过渡区域贴合时柔性屏200只承受底面端角100a2或单一弯曲面100b的应力,而不是同时受多个弯曲面100b和底面端角100a2的应力,因此能显著改善柔性屏200受力情况,降低碎裂的风险;并且随着辊筒510的推进,能很好的将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之间的空气挤出去,显著减少贴合气泡。

贴合件520采用弹性材质,例如,可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硅胶、橡胶、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tpf(tetrafluoroethylenepr-opylenecopolymer,四丙氟橡胶)等主体材料,配合导热系数较高的辅材混合制成。为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提供柔性贴合力,使贴合更为充分的同时能保护柔性屏200。

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的端贴合面520a2较主贴合面520a1更为凸起,具体为更向远离第二底面520b的方向凸起,能够在贴合过程中率先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与弯曲盖板100的对应底面端角100a2紧密贴合,在此基础上,贴合件520再通过第一底面520a的主贴合面520a1将柔性屏200的主体部与弯曲盖板100的底面主体100a1逐步贴合,优化了柔性屏200的局部贴合顺序,进一步减少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处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简化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处的变形,从而能实现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充分贴合,提高了曲面屏的良品率。

可选地,贴合件520可以沿辊筒510的周向,通过第二底面520b与辊筒510的表面贴合;也可以是,贴合件520沿与辊筒510的轴向呈一定夹角的方向,通过第二底面520b与辊筒510的表面贴合,以适应指定贴合需要,例如异形曲面屏的贴合要求,或是贴合辊500与用于固定弯曲盖板100的基座600之间的异形安装角度等。

可选地,辊筒510表面可以设置与贴合件520相配合的凹槽,用于将贴合件520部分嵌合安装,进一步地可采用过盈配合安装;或者,贴合件520采用粘胶贴附于辊筒510表面。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的端贴合面520a2较主贴合面520a1更为凸起。为此,本申请为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端贴合面520a2凸起于主贴合面520a1的高度为h,100μm≤h≤150μm(微米);

端贴合面520a2为半径为3mm(毫米)的扇面。

本实施例中,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的端贴合面520a2高度较主贴合面520a1相对增加100μm~150μm(微米),例如120μm,可以促使此区域对应的柔性屏200的对应弯折端角与弯曲盖板100的对应底面端角100a2保持足够的贴合压力,确保柔性屏200的对应弯折端角与弯曲盖板100的对应底面端角100a2之间没有贴合气泡。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的端贴合面520a2为半径为3mm的扇面,以适应弯曲盖板100的底面端角100a2处的曲率变化区域,为柔性屏200的对应弯折端角提供足够的贴合支撑。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是与弯曲盖板100的盖板底面100a相配合的,贴合件520的周面520c也是与弯曲盖板100的弯曲面100b相配合的。为此,本申请为贴合件52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底面520a的轮廓与弯曲盖板100的盖板底面100a的轮廓相比,内缩0.4mm~0.7mm(毫米),例如0.5mm;

周面520c为与弯曲盖板100的弯曲面100b相配合的圆弧面,周面520c的圆弧半径为r1,弯曲盖板100的弯曲面100b的圆弧半径为r2,r2-r1=0.7mm。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配合方式,可以使贴合件520与弯曲盖板100之间存在一定的配合间隙,而该配合间隙正好可以容纳与弯曲盖板100相贴合的柔性屏200,而且能够使柔性屏200实现指定尺寸的弯折,并与弯曲盖板100充分贴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现有的贴合方法是采用承载膜吸附的方式将柔性屏200限制于模具上,由于承载膜的存在,柔性屏200在贴合前变形不完善,无法与盖板内腔很好的匹配,这导致贴合时柔性屏200产生较大的变形,增大碎裂概率,尤其是受力复杂的弯曲盖板100的底面端角100a2处,难以实现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充分贴合,降低贴合良率。为此,本申请为贴合辊5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辊筒510具有真空腔510a,真空腔510a用于连接真空设备;辊筒510还具有真空通道(图中未绘出),真空通道的一端开口与真空腔510a连通,另一端开口布置于辊筒510与贴合件520的第二底面520b对应的表面处;

如图6和图7所示,贴合件520具有多个吸附孔521,任一吸附孔521的一端开口与辊筒510的真空通道连通,另一端开口布置于第一底面520a的主贴合面520a1处、或端贴合面520a2处;吸附孔521的直径为0.5mm~1mm。

在本实施例中,贴合件520上的吸附孔521通过辊筒510内的真空腔510a与外部真空设备连接,构成了真空吸附系统。吸附孔521可以将柔性屏200紧密吸附于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保证贴合过程中,柔性屏200始终处于正确的对位位置,提高贴合的精度。通过吸附孔521的吸附,可使柔性屏200发生一定的预变形,柔性屏200表面形状与弯曲盖板100的内腔形状接近,提高贴合时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度,降低碎裂风险,提高良品率。吸附孔521的直径选为0.5~1mm,例如1mm,可提供必要的真空吸附力,同时可避免孔径过大而对柔性屏200造成破坏。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贴合件520上的吸附孔521需要将柔性屏200紧密吸附于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保证贴合过程中,柔性屏200始终处于正确的对位位置。为此,本申请为第一底面520a的主贴合面520a1处的吸附孔521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底面520a的主贴合面520a1处的吸附孔521的开口,在主贴合面520a1的长度方向的间距为d1,在主贴合面520a1的宽度方向的间距为d2,d1:d2=5:4;

或,d1为25mm,d2为20mm。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底面520a的主贴合面520a1处的吸附孔521的布局方式,可以将柔性屏200紧密吸附于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保证贴合过程中,柔性屏200始终处于正确的对位位置,还可以控制贴合件520的制造成本。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吸附孔521的对柔性屏200的吸附作用可使柔性屏200发生一定的预变形,柔性屏200表面形状与弯曲盖板100的内腔形状接近,提高贴合时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度。为此,本申请为第一底面520a的端贴合面520a2处的吸附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底面520a的端贴合面520a2处的吸附孔521的开口至少有3个,且分布于靠近端贴合面520a2的顶点处。

由于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的变形最复杂,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难度最大,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针对第一底面520a的端贴合面520a2处的吸附孔521的开口数量进行了强化设计,保证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能紧密吸附于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的端贴合面520a2处。

可选地,当吸附孔521的开口为3个或更多时,至少其中3个开口呈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布置,以强化吸附孔521对柔性屏200的吸附效果。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仅依靠真空吸附等冷变形方式对柔性屏200进行预变形,变形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为此,本申请为贴合辊5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贴合辊500还包括加热件522,加热件522包括环形加热管522a和若干条形加热管522b;

贴合件520具有环形容纳腔(图中未绘出)和若干条形容纳腔(图中未绘出),环形容纳腔沿贴合件520的边缘布置,若干条形容纳腔间隔布置于环形容纳腔围成的区域内;相邻两条形容纳腔之间,和/或环形容纳腔与相邻的条形容纳腔之间,布置吸附孔521;

环形加热管522a布置于环形容纳腔内,若干条形加热管522b一一对应布置于若干条形容纳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贴合辊500的贴合件520内增设了加热件522,可对柔性屏200加温,并与吸附孔521的吸附变形共同作用,实现柔性屏200的热变形,预变形的效果更自然、更充分,有利于与弯曲盖板100之间的充分贴合。而且,加热件522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布局方式,能为柔性屏200提供均匀的供热,充分配合吸附孔521的吸附功能,也能充分利用贴合件520的空间,不影响吸附孔521的正常工作。环形加热管522a还能确保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处能充分受热软化。

可选地,加热件522可采用管式电红外加热元件,电红外加热具有设备结构简单、设备费用低、易维护的优点;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易于被物体吸收,并一旦为物体吸收,立即转变为热能;红外线加热前后能量损失小,温度容易控制,加热质量高。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治具,该贴合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贴合治具包括:基座600,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贴合辊500;

基座600用于限制弯曲盖板100;

贴合辊500用于将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相贴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治具,其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请参阅上文详细说明的贴合辊500,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贴合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包括步骤:

s701:将弯曲盖板限制于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治具中的基座上;

s702:将柔性屏限制于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治具中的贴合辊的贴合件处;

s703:将贴合辊的贴合件上的柔性屏与基座上的弯曲盖板对位;

s704:使柔性屏的一端与弯曲盖板的对应端相贴合,驱动贴合辊沿基座向柔性屏与弯曲盖板的另一端滚压;滚压过程中,贴合辊的贴合件上的端贴合面将柔性屏的对应部位与弯曲盖板的底面端角紧密压合。

本实施例采用辊筒510的辊式贴合结构以实现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辊压贴合,贴合时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之间为线接触,可减少同一时刻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例如在弯曲盖板100的底面端角100a2以及弯曲面100b的过渡区域贴合时柔性屏200只承受底面端角100a2或单一弯曲面100b的应力,而不是同时受多个弯曲面100b和底面端角100a2的应力,因此能显著改善柔性屏200受力情况,降低碎裂的风险;并且随着辊筒510的推进,能很好的将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之间的空气挤出去,显著减少贴合气泡。

利用贴合件520所采用的弹性材质,为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提供柔性贴合力,使贴合更为充分的同时能保护柔性屏200。

在贴合过程中,利用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较主贴合面520a1更为凸起的端贴合面520a2,率先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与弯曲盖板100的对应底面端角100a2紧密贴合,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的主贴合面520a1将柔性屏200的主体部与弯曲盖板100的底面主体100a1逐步贴合,优化了柔性屏200的局部贴合顺序,进一步减少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处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简化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处的变形,从而能实现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充分贴合,提高了曲面屏的良品率。

在上述步骤s702中,将柔性屏限制于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治具中的贴合辊的贴合件处的具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可以包括:

s7021:将柔性屏的主体部真空吸附于贴合件的主贴合面处,将柔性屏的弯折端角真空吸附于贴合件的端贴合面处;

s7022:将柔性屏加热到预设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真空吸附使柔性屏200始终处于正确的对位位置,提高贴合的精度。并且对柔性屏200加温软化,与吸附孔521的吸附变形共同作用,实现柔性屏200的热变形,预变形的效果更自然、更充分,有利于与弯曲盖板100之间的充分贴合。可选地,预设温度可以是60~80℃,例如60℃,在60~80℃的温度下的柔性屏200各膜层热膨胀系数较小,完成与弯曲盖板100贴合后,不会因冷却收缩而出现反弹气泡等新增不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滚轮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铸造辊筒,辊筒内部留有真空腔、与真空腔连通的真空通道、以及电路通道;

根据弯曲盖板的内腔表面,制备得到用于制作贴合件的初始模具的内腔,根据待制备的贴合件的曲率半径对初始模具的内腔进行处理,得到模具;

将熔融状态的弹性材料注入模具冷却成型,得到贴合件;

将贴合件与辊筒的表面过盈配合;或者,将贴合件与辊筒的表面相粘连。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辊筒510的辊式贴合结构以实现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辊压贴合,贴合时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之间为线接触,可减少同一时刻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因此能显著改善柔性屏200受力情况,降低碎裂的风险;并且随着辊筒510的推进,能很好的将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之间的空气挤出去,显著减少贴合气泡;

2、贴合件520采用弹性材质,为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提供柔性贴合力,使贴合更为充分的同时能保护柔性屏200;

3、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的端贴合面520a2较主贴合面520a1更为凸起,能够在贴合过程中率先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与弯曲盖板100的对应底面端角100a2紧密贴合,在此基础上,贴合件520再通过第一底面520a的主贴合面520a1将柔性屏200的主体部与弯曲盖板100的底面主体100a1逐步贴合,优化了柔性屏200的局部贴合顺序,进一步减少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处所受应力的方向数量,简化了柔性屏200的弯折端角处的变形,从而能实现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充分贴合,提高了曲面屏的良品率;

4、贴合件520上的吸附孔521通过辊筒510内的真空腔510a与外部真空设备连接,构成了真空吸附系统。吸附孔521可以将柔性屏200紧密吸附于贴合件520的第一底面520a上,保证贴合过程中,柔性屏200始终处于正确的对位位置,提高贴合的精度。通过吸附孔521的吸附,可使柔性屏200发生一定的预变形,柔性屏200表面形状与弯曲盖板100的内腔形状接近,提高贴合时柔性屏200与弯曲盖板100的贴合度,降低碎裂风险,提高良品率;

5、贴合辊500的贴合件520内增设了加热件522,可对柔性屏200加温,并与吸附孔521的吸附变形共同作用,实现柔性屏200的热变形,预变形的效果更自然、更充分,有利于与弯曲盖板100之间的充分贴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