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6494发布日期:2019-12-27 15:57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



背景技术:

氧化镁电缆由于其防火、防爆、耐高温、不燃烧,且外径小、载流量大、机械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在高层建筑、机场、码头、地下、化工厂、核电站及矿井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氧化镁电缆通常为外层采用无缝铜管护套、中间充填氧化镁晶体粉作绝缘材料,并内置铜棒作为导体。氧化镁电缆通过电缆桥架固定,随着空间利用率的提高,常遇到狭小空间内电缆的敷设施工,特别是对于狭小空间内氧化镁电缆需要弯转施工时,施工难度较大、精度差,传统的操作方法是手工将电缆拉直拉弯后,利用榔头敲击以校正,最终绑定在桥架上,这种施工方法很难将电缆的弯角拉至统一的弧度,且传统的校正方式往往会出现因用力不当而造成的电缆铜套破损,从而增加电缆的受潮的可能性,直接影响电缆的使用。

现有的电缆校正工具以实现电缆拉直功能的为主,比如申请号为201410298870.1、201320561417.6、201420513318.5等专利文献。而能实现电缆弯折的,虽能将氧化镁电缆拉至一定弧度,但由于设备占用一定的体积,无法用于桥架和天花板之间的狭小空间;再者,上述专利所涉及的工具只适用于某种型号的电缆,而无法对其他直径的电缆进行调节校正。

综上所述,目前在机电安装行业中,急需提供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氧化镁电缆弯折校正专用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该折弯工具具有构造简单、调节灵活、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且占用体积小等优点。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包括:

手动液压泵,包括液压油缸、设置于液压油缸一端的手柄以及设置于液压油缸另一端的伸缩杆;

一对支杆,固定在液压油缸上,与液压油缸形成y字形;支杆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电缆的滚轴;

电缆校正头,与所述伸缩杆可拆卸连接,用于在伸缩杆的推力作用下校正电缆的弯转部位。

进一步,所述校正头为圆弧形金属板,圆弧的半径与电缆的弯转半径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校正头上设置有圆弧形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电缆半径相匹配,凹槽内设置有橡胶垫。

进一步,所述电缆校正头为滚轮,滚轮的半径与氧化镁电缆的弯转半径相匹配。

进一步,滚轮上设置有凹槽,凹槽中设置有橡胶垫片,凹槽为圆弧形,圆弧的半径与氧化镁电缆的半径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滚轴为橡胶材质,氧化镁电缆的弯转部位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相邻的滚轴卡扣。

进一步,支杆上最外侧的两个滚轴之间的间距可调节。

进一步,所述支杆上设置有用于临时固定的槽口。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所述折弯校正工具,通过两个支杆上的滚轮固定电缆,电缆校正头抵住氧化镁电缆弯转部位,然后按压手柄,使伸缩杆推动电缆校正头移动,从而使氧化镁电缆的弯转部位折弯,直至氧化镁电缆的弯转角度满足要求。所述折弯校正工具构造简单、操作方便、调节灵活、成本低廉,可应用于狭小空间内的氧化镁电缆校正,可避免氧化镁电缆的铜套损坏,且敷设后的氧化镁电缆较好的整体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电缆;10-手动液压泵,11-液压油缸;12-手柄;13-伸缩杆;20-支杆;21-滚轴;22-槽口;30-电缆校正头;31-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结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包括手动液压泵10、一对支杆20和一个电缆校正头30,其中,手动液压泵10包括液压油缸11、设置于液压油缸11一端的手柄12以及设置于液压油缸11另一端的伸缩杆13;两个支杆20固定在液压油缸11上,与液压油缸11形成y字形;两个支杆20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电缆1的滚轴21;电缆校正头30与所述伸缩杆13可拆卸连接,用于在伸缩杆13的推力作用下校正电缆1的弯转部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电缆1通过两个支杆20上的滚轴21固定,电缆校正头30抵住氧化镁电缆1弯转部位,然后按压手柄12,使伸缩杆13推动电缆校正头30移动,从而使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部位折弯,直至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角度满足要求。所述校正工具构造简单、操作方便、调节灵活、成本低廉,可应用于狭小空间内的氧化镁电缆1校正,可避免氧化镁电缆1的铜套损坏,且敷设后的氧化镁电缆1较好的整体观感。

进一步,如图1所示,所述校正头为圆弧形金属板,圆弧的半径与电缆1的弯转半径相匹配,从而使氧化镁电缆1不但能够满足弯转角度的要求,同时要能满足弯转半径的要求。进一步,所述校正头上设置有圆弧形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电缆1半径相匹配,凹槽内设置有橡胶垫,从而保证氧化镁电缆在弧形槽中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弯转效果。

进一步,所述滚轴21为橡胶材质,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部位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相邻的滚轴21卡扣,在氧化镁电缆1弯转的过程中,电缆1受到滚轮31的顶推力,滚轴21在氧化镁电缆1拉力作用下可转动,使滚轴21与氧化镁电缆1之间形成滚动摩擦,降低摩擦力,并防止氧化镁电缆1表面在拉力作用下破损,从而使氧化镁电缆1达到较好的弯转效果。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如图1所示,所述支杆20上设置有用于临时固定的槽口22,通过槽口22可将折弯校正工具与电缆桥架临时固定。

优选的实施方案为,支杆20上最外侧的两个滚轴之间的间距可调节设置,作为举例,支杆20上设置有条形槽,在氧化镁电缆1放置于支杆20上最外侧的两个滚轴之间后,调节最外侧的滚轴在条形槽中的位置并固定,从而使折弯校正工具适用于不同直径的氧化镁电缆。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与实施例一中的折弯校正工具的原理相同,工作原理及相同部件不再赘述,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缆校正头为滚轮31,滚轮31的半径与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半径相匹配。进一步,滚轮31上设置有凹槽,凹槽中设置有橡胶垫片,凹槽为圆弧形,圆弧的半径与氧化镁电缆1的半径相匹配。

本实施例提供的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工具,通过设置滚轮31可以使氧化镁电缆在校正过程中通过牵引调整长度,使氧化镁电缆与滚轮之间保持滚动摩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氧化镁电缆敷设的折弯校正方法,利用所述的折弯校正工具对氧化镁电缆的进行折弯校正,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该折弯校正方法作进一步描述。所述折弯校正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氧化镁电缆1敷设在电缆桥架上,根据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半径,选择相匹配的电缆校正头30并安装在手动液压泵10的伸缩杆13的端部,将折弯校正工具固定在电缆桥架上。利用支杆20上的槽口22进行固定,作为举例,可采用卡扣在槽口22上的连接件将支杆20固定。

步骤二,将氧化镁电缆1弯转部两侧通过滚轴21固定,将电缆校正头30抵在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部。图1和图2中每一个支杆20上设置4个滚轮31,有三个滚轴21位置固定,最外侧的滚轴21位置可调节,作为举例,支杆20上设置有条形槽,在氧化镁电缆1放置于支杆20上最外侧的两个滚轮31之间后,调节最外侧的滚轮31的滚轴21在条形槽中的位置并固定,从而使校正工具适用于不同直径的氧化镁电缆1。

步骤三,按压手柄12,使伸缩杆13伸出并推动电缆校正头30移动,从而使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部位折弯。手动液压泵10是在手柄12的压力下,使油缸中的液压油推动与伸缩杆13工作。

步骤四,至氧化镁电缆1的弯转部的角度达到预定值时,将氧化镁电缆1与滚轴21分离,移除折弯工具。

当电缆桥架上并排设置有多根氧化镁电缆时,依次调节每一根氧化镁电缆的弯转角度,在校正中通过控制伸缩杆13的推进距离,从而控制氧化镁电缆的弯转角度。比如,伸缩杆13可实现0~300mm距离内的伸缩,以便校正不同弯转角度的电缆1,在施工中配备有6个型号不一的电缆校正头30,电缆校正头30的滚轮31半径或弧形金属板的弧形半径分别与不同的氧化镁弯转半径相匹配,现场可根据施工图选择对应型号的电缆校正头30进行校正。

作为举例,某超高层建筑中,低区设备层中的氧化镁电缆1由于电缆桥架的顶部施工空间只有27cm左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校正工具仅占用8cm的建筑空间,留出的19cm有利于校正作业。氧化镁电缆1直径为2.6cm,首先经过90°弯,然后穿墙从机房进入走廊a,再经过120°弯角进入走廊b,最后再经过90°弯进入供电间。在施工中,先将氧化镁电缆1穿墙处设置折弯校正工具的,将滚轴21固定在支杆20的滚轮31上,使电缆校正头30抵在电缆1弯折部位,按压手柄12推动伸缩杆13,使电缆1弯折到需要角度和弯转半径。在施工中,伸缩杆13分别伸出15cm和19cm,使氧化镁电缆1呈120°和90°,敷设好的电缆1经过确认弯折角度一致,再轻轻敲击使贴附桥架并固定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