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下导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6892发布日期:2020-05-12 17:5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电极下导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极下导向器。



背景技术:

电火花穿孔机也称电火花打孔机、电火花细孔放电机,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连续上下垂直运动的中空细金属管(成为电极)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蚀除金属成孔。电火花穿孔机一般作为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配套设备,用于加工穿丝孔、化纤喷丝头、喷丝板的喷丝孔、滤板、筛板的群孔、发动机叶片、缸体的散热孔、液压、气动阀体的油路、气路孔等,与电火花穿孔机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成型机不同的是,它电脉冲的电极是空心铜管,介质从铜管孔中间的细孔穿过,起冷却和排屑作用。

穿孔机的电极需要经常进行更换,而电极需放进铜管内,现有的更换电极的装置在固定铜管时通常需要人工利用螺丝将其侧壁顶住,然后再将电极放入铜管内,不仅浪费人力及时间,且使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铜管的自动夹持的电极下导向器。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极下导向器,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夹持板连接,所述夹持板内设置有夹持槽,所述夹持槽包括相互连通的推动部及放置部,所述放置部纵向贯穿夹持板,所述放置部底部放置有铜管,所述铜管中心与放置部顶部连通,所述夹持板远离铜管一端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推杆连接且推杆位于推动部内,所述气缸能驱动推杆在推动部内做靠近/远离铜管的运动,当所述活塞杆完全伸出时,所述推杆能与铜管相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下导向器,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连接板与自动换电极装置连接,在夹持板内设置夹持槽,将铜管放入夹持槽的放置部中,同时在夹持板一端设置气缸,使气缸的活塞杆与设置在夹持槽推动部内的推杆连接,推动推杆靠近铜管并与其相抵,实现对铜管的自动定位夹持,电极能从放置部顶部进入铜管中心,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板上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夹持板能通过导向板与连接板连接,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导向通孔,所述导向通孔呈漏斗状,呈漏斗状的所述导向通孔包括斗部及与其连通的管部,所述斗部的开口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斗部最底端与管部连接,所管部位于放置部上方,利用导向通孔的形状增加电极放置时的便利性和准确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底部能与夹持板接触,增加密封性的同时减小部件间的摩擦。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板与气缸连接一端设置有固定槽,所述气缸的气缸筒一端位于固定槽内,所述气缸筒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固定槽呈凸字型且螺母位于凸字型固定槽内,所述气缸与夹持板能通过螺母与固定槽配合进行卡合,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槽底面和推杆相抵,实现存储和释放能量。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板远离气缸一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放置部连通,当所述螺纹孔内放入螺丝时,所述螺丝的一端能与铜管相抵,用以提高对铜管的定位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铜管上设置有卡合槽,所述推杆一端设置有能与卡合槽相匹配的卡合面,当所述铜管放入放置部底部时,所述卡合槽与推杆卡合面位置相对,增加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夹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缸与推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夹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导向通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铜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连接板;2-夹持板;21-固定槽;22-螺纹孔;3-夹持槽;31-推动部;32-放置部;4-气缸;41-活塞杆;42-气缸筒;43-螺母;5-推杆;6-铜管;61-卡合槽;7-导向板;71-导向通孔;72-斗部;73-管部;74-缓冲槽;75-密封圈;8-滑槽;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7所示,一种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1,连接板1一端与夹持板2连接,夹持板2内设置有夹持槽3,夹持槽3包括相互连通的推动部31及放置部32,放置部32纵向贯穿夹持板2,放置部32底部放置有铜管6,铜管6中心与放置部32顶部连通,夹持板2远离铜管6一端设置有气缸4,气缸4的活塞杆41与推杆5连接且推杆5位于推动部31内,气缸4能驱动推杆5在推动部31内做靠近/远离铜管6的运动,推动部31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滑槽8,推杆5能通过气缸4驱动其在滑槽8的槽内进行水平滑动,当活塞杆41完全伸出时,推杆5能与铜管6相抵,铜管6上设置有卡合槽61,推杆5一端设置有能与卡合槽61相匹配的卡合面,当铜管6放入放置部32底部时,卡合槽61与推杆5卡合面位置相对,夹持板2远离气缸一端设置有螺纹孔22,螺纹孔22与放置部32连通,当螺纹孔22内放入螺丝时,螺丝的一端能与铜管6相抵;

夹持板2上设置有导向板7,夹持板2能通过导向板7与连接板1连接,导向板7上设置有导向通孔71,导向通孔71呈漏斗状,呈漏斗状的导向通孔71包括斗部72及与其连通的管部73,斗部72的开口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斗部72最底端与管部73连接,所管部73位于放置部32上方,导向板7上设置有缓冲槽74,缓冲槽74内设置有密封圈75,密封圈75底部能与夹持板2接触;

夹持板2与气缸4连接一端设置有固定槽21,气缸4的气缸筒42一端位于固定槽21内,气缸筒42上螺纹连接有螺母43,固定槽21呈凸字型且螺母43位于凸字型固定槽21内,气缸4与夹持板2能通过螺母43与固定槽21配合进行卡合,活塞杆41上套设有弹簧9,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槽21底面和推杆5相抵。

通过连接板1与自动换电极装置连接,在与连接板1连接的夹持板2内设置夹持槽3,将铜管6放入夹持槽3的放置部32中,同时在夹持板2一端设置气缸4,使气缸4的活塞杆41与设置在夹持槽3推动部31内的推杆5连接,推动推杆5靠近铜管6并与其相抵,实现对铜管6的自动定位夹持,电极能从放置部32顶部进入铜管6中心,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1),所述连接板(1)一端与夹持板(2)连接,所述夹持板(2)内设置有夹持槽(3),所述夹持槽(3)包括相互连通的推动部(31)及放置部(32),所述放置部(32)纵向贯穿夹持板(2),所述放置部(32)底部放置有铜管(6),所述铜管(6)中心与放置部(32)顶部连通,所述夹持板(2)远离铜管(6)一端设置有气缸(4),所述气缸(4)的活塞杆(41)与推杆(5)连接且推杆(5)位于推动部(31)内,所述气缸(4)能驱动推杆(5)在推动部(31)内做靠近/远离铜管(6)的运动,当所述活塞杆(41)完全伸出时,所述推杆(5)能与铜管(6)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2)上设置有导向板(7),所述夹持板(2)能通过导向板(7)与连接板(1)连接,所述导向板(7)上设置有导向通孔(71),所述导向通孔(71)呈漏斗状,呈漏斗状的所述导向通孔(71)包括斗部(72)及与其连通的管部(73),所述斗部(72)的开口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斗部(72)最底端与管部(73)连接,所管部(73)位于放置部(32)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7)上设置有缓冲槽(74),所述缓冲槽(74)内设置有密封圈(75),所述密封圈(75)底部能与夹持板(2)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31)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滑槽(8),所述推杆(5)能通过气缸(4)驱动其在滑槽(8)的槽内进行水平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2)与气缸(4)连接一端设置有固定槽(21),所述气缸(4)的气缸筒(42)一端位于固定槽(21)内,所述气缸筒(42)上螺纹连接有螺母(43),所述固定槽(21)呈凸字型且螺母(43)位于凸字型固定槽(21)内,所述气缸(4)与夹持板(2)能通过螺母(43)与固定槽(21)配合进行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41)上套设有弹簧(9),所述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槽(21)底面和推杆(5)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2)远离气缸一端设置有螺纹孔(22),所述螺纹孔(22)与放置部(32)连通,当所述螺纹孔(22)内放入螺丝时,所述螺丝的一端能与铜管(6)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下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6)上设置有卡合槽(61),所述推杆(5)一端设置有能与卡合槽(61)相匹配的卡合面,当所述铜管(6)放入放置部(32)底部时,所述卡合槽(61)与推杆(5)卡合面位置相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极下导向器,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夹持板连接,所述夹持板内设置有夹持槽,所述夹持槽包括相互连通的推动部及放置部,所述放置部纵向贯穿夹持板,所述放置部底部放置有铜管,所述铜管中心与放置部顶部连通,所述夹持板远离铜管一端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推杆连接且推杆位于推动部内,所述气缸能驱动推杆在推动部内做靠近/远离铜管的运动,当所述活塞杆完全伸出时,所述推杆能与铜管相抵,装置结构简单,实现铜管的自动夹持。

技术研发人员:翁红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亚马森机床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6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