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钢筋引出预拉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4266发布日期:2020-05-12 17:33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钢筋引出预拉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拉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细钢筋引出预拉直装置。



背景技术:

钢筋(rebar)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交货状态为直条和盘圆两种,光圆钢筋实际上就是普通低碳钢的小圆钢和盘圆。变形钢筋是表面带肋的钢筋,通常带有2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横肋的外形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种。用公称直径的毫米数表示。变形钢筋的公称直径相当于横截面相等的光圆钢筋的公称直径。钢筋的公称直径为8-40毫米。钢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应力。变形钢筋由于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钢筋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大型、重型、轻型薄壁和高层建筑结构;

在钢筋加工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将盘圆的盘圆钢筋或盘螺钢筋进行拉直,然后再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而在现有的技术中,一般是由线圈状钢筋直接从拉伸调整机构进入,受到挤压轮的挤压短时间内产生形变,而将钢筋拉直,但此种方法对钢筋的强度需要有较大要求,如细钢筋等强度不足的钢筋,可能使得钢筋在拉直时折断,而造成经济损失,且降低了加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钢筋引出预拉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钢筋引出预拉直装置,包括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拉直组件,且所述框体的一侧设有引伸装置;所述引伸装置包括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设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设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远离所述主动齿轮的一侧设有第一牵引轮,所述第一牵引轮的底端设有第二牵引轮,所述第二牵引轮靠近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一侧设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底端设有第二从动齿轮;

所述拉直组件包括有入筋口,所述入筋口靠近所述引伸装置的一侧设有转动框,所述转动框远离所述入筋口的一侧设有出筋口,所述出筋口远离所述转动框的一侧设有皮带轮。

优选的,所述框体的顶端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包括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的外表面上设有皮带,且所述驱动齿轮通过所述皮带与所述皮带轮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框的内部对称设有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上交错设有多个拉直件,多个所述拉直件靠近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螺栓,多个所述螺栓分别贯穿两个所述固定板并与所述转动框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外圆周表面上设有防滑链条,所述防滑链条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啮合,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通过所述防滑链条与所述主动齿轮相连接;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均贯穿所述外壳,且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螺钉与所述框体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入筋口和所述出筋口的外表面上均设有连接件,且所述入筋口和所述出筋口均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框体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通过拉直组件与引伸装置的配合,可以实现对细钢筋的拉直,且不需对钢筋的强度做过多要求,从而提高了钢筋加工的效率,避免了因钢筋折断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具体表现为:通过拉直组件中的入筋口放入圆盘钢筋,再通过不断转动转动框以及入筋口与出筋口内部设置的螺纹,从而使得圆盘钢筋不断相前延伸,与此同时,通过钢筋两侧交错设置的多个拉直件对细钢筋进行一个向内的挤压,从而为细钢筋规定了一个垂直的延伸方向,从而使得圆盘壮的细钢筋被拉直,而通过框体顶端为驱动齿轮提供扭矩,再通过皮带传递给皮带轮,从而使得转动框自动进行旋转,而在钢筋进行初步的拉直后,通过第一电机为其一侧的主动齿轮提供扭矩,再通过防滑链条的作用,从而使得主动齿轮带动第一从动齿轮进行逆时针的运动,再通过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彼此啮合,进而使得第二从动齿轮进行瞬时针的运动,进而为初步拉直的钢筋做进一步的拉直的同时,牵引钢筋向前继续延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拉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切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体;2、拉直组件;2a、入筋口;2b、转动框;2c、出筋口;2d、皮带轮;2e、固定板;2f、拉直件;2g、螺栓;2h、连接件;3、引伸装置;3a、外壳;3b、第一电机;3c、主动齿轮;3d、第一旋转轴;3e、第一牵引轮;3f、第二牵引轮;3g、第二旋转轴;3h、第一从动齿轮;3i、第二从动齿轮;3j、防滑链条;4、第二电机;4a、驱动齿轮;4b、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细钢筋引出预拉直装置,如图1所示,一种细钢筋引出预拉直装置,包括有框体1,框体1的内部设有拉直组件2,且框体1的一侧设有引伸装置3;框体1的顶端设有第二电机4,第二电机4包括有驱动齿轮4a,从而使得将第二电机4所产生的扭矩传递给驱动齿轮4a,驱动齿轮4a的外表面上设有皮带4b,且驱动齿轮4a通过皮带4b与皮带轮2d相连接,进而使得在驱动齿轮4a的带动下,进一步的将扭矩传递给皮带轮2d,第二电机4通过螺钉与框体1相连接,从而实现第二电机4与框体1的固定。

如图2和3所示,拉直组件2包括有入筋口2a,通过入筋口2a将细钢筋放入转动框2b内,入筋口2a靠近引伸装置3的一侧设有转动框2b,转动框2b远离入筋口2a的一侧设有出筋口2c,出筋口2c远离转动框2b的一侧设有皮带轮2d,转动框2b的内部对称设有两个固定板2e,两个固定板2e可以调节两侧的拉直件2f的距离,进而适应不同粗细的钢筋,两个固定板2e上交错设有多个拉直件2f,多个拉直件2f靠近固定板2e的一侧设有螺栓2g,多个螺栓2g分别贯穿两个固定板2e并与转动框2b相连接,从而使得通过螺栓2g,调节两个固定板2e之间的距离,入筋口2a和出筋口2c的外表面上均设有连接件2h,且入筋口2a和出筋口2c均通过连接件2h与框体1相连接,从而实现转动框2b与框体1的固定。

如图4所示,引伸装置3包括有外壳3a,外壳3a的内部设有第一电机3b,第一电机3b的一侧设有主动齿轮3c,通过第一电机3b的设置,为主动齿轮3c提供扭矩,进而带动第一旋转轴3d的旋转,主动齿轮3c远离第一电机3b的一侧设有第一旋转轴3d,第一旋转轴3d远离主动齿轮3c的一侧设有第一牵引轮3e,通过第一旋转轴3d的旋转带动第一牵引轮3e在瞬时针方向上的运动,第一牵引轮3e的底端设有第二牵引轮3f,第二牵引轮3f靠近外壳3a的一侧设有第二旋转轴3g,第二旋转轴3g的一侧设有第一从动齿轮3h,第一从动齿轮3h的底端设有第二从动齿轮3i,第一从动齿轮3h的外圆周表面上设有防滑链条3j,防滑链条3j与第一从动齿轮3h相啮合,且第一从动齿轮3h通过防滑链条3j与主动齿轮3c相连接;通过防滑链条3j的作用以及第一从动齿轮3h的转动,从而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i的转动,第一从动齿轮3h与第二从动齿轮3i相啮合,第一旋转轴3d和第二旋转轴3g均贯穿外壳3a,且第一旋转轴3d和第二旋转轴3g分别与主动齿轮3c和第一从动齿轮3h相连接。

本实用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对钢筋进行拉直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盘状钢筋放到入筋口2a处,再通过入筋口2a的螺纹以及转动框2b内的转动,使得盘状钢筋不断向前延伸,然后通过框体1的顶端设置的第二电机4产生扭矩,并将这股扭矩利用驱动齿轮4a和皮带4b传递到皮带轮2d上,进而带动转动框2b的自动旋转,与此同时,通过固定板2e上交错设置的多个拉直件2f的作用,为盘状钢筋提供一个垂直的轨道,从而实现对钢筋的初步拉直,然后通过引伸装置3中的第一电机3b为其一侧设置的主动齿轮3c提供扭矩,从而利用主动齿轮3c的转动,带动第一旋转轴3d和第一牵引轮3e的转动,再通过防滑链条3j的作用将扭矩进一步的传递到第一从动齿轮3h上,再通过第一从动齿轮3h与第二从动齿轮3i彼此之间的啮合关系,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i呈现顺时针的运动,而通过第二从动齿轮3i的作用,可以使得第二牵引轮3f的同步逆时针转动,进而使得盘状钢筋在继续向前延伸的同时,进一步的对其进行拉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