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印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26757发布日期:2020-05-06 22:4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压印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印盘。



背景技术:

抽芯铆钉,是一类单面铆接用的铆钉,将铆体和钉芯压接后,再将铆体压印成型,但现有的压印盘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也存在着各个抽芯铆钉的压印位置不固定,压印一致性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压印盘,它可以很好地压印抽芯铆钉,并且在压印块压印抽芯铆钉的过程中,通过伸缩杆抵接抽芯铆钉,进而可以很好地保证压印位置的准确性及一致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印盘,用于抽芯铆钉的压印,它包括:

内盘,所述内盘滑配有四个沿所述内盘的周向均布、且沿所述内盘的径向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的头部设置有压印块,所述滑块的尾部铰接一连接臂;

外盘,所述外盘可转动地套装于所述内盘的外围,且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外盘相铰接;

往复转动驱动机构,所述往复转动驱动机构与所述外盘相连以驱动外盘往复转动以使得外盘通过四个连接臂带动四个滑块开合,其中,在四个滑块合拢时,四个压印块压印抽芯铆钉;

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可伸缩地插装在内盘的中心位置,所述外盘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伸缩杆相连,以便在外盘朝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合拢时,外盘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伸出以抵接抽芯铆钉;和在外盘朝向另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散开时时,外盘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缩回以松开抽芯铆钉。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往复转动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所述往复转动驱动机构包括:

转动轴;

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转动轴直接相连或与所述转动轴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动轴旋转;

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动轴偏心活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盘活动连接。

进一步为了方便连杆与所述转动轴的连接,所述往复转动驱动机构还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与所述转动轴同轴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动盘偏心活动连接。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传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中间部位铰接在一外部固定件上,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与所述伸缩杆相铰接;

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相铰接;

l型拨块,所述l型拨块的角部与外部固定件相铰接,所述l型拨块的竖向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相铰接,所述外盘的侧壁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l型拨块的横向自由端相压接,以便在外盘朝向另一方向转动时通过凸块推动l型拨块转动;

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l型拨块的竖向自由端和外部固定件之间,以便在外盘朝向一方向转动时通过弹性元件带动l型拨块复位。

进一步,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进一步为了使得伸缩杆更好地固定抽芯铆钉,所述伸缩杆的用于与抽芯铆钉相抵接的端部设置有用以供抽芯铆钉的一部分插入的插装孔。

进一步,压印盘还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具有支撑体,所述内盘固定在支撑体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往复转动驱动机构驱动外盘往复转动,外盘又通过四个连接臂带动四个滑块开合,在四个滑块合拢时,四个压印块压印抽芯铆钉,并且在外盘朝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沿内盘的径向向内盘圆心合拢时,外盘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伸出以抵接抽芯铆钉,在外盘朝向另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沿内盘的径向向内盘周向散开时时,外盘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缩回以松开抽芯铆钉,本实用新型可以很好地压印抽芯铆钉,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在压印时,通过伸缩杆抵接抽芯铆钉,进而使得压印块在每个抽芯铆钉上的压印位置固定,保证了压印位置的准确性及一致性,也可以有效防止在压印块压印抽芯铆钉的过程中,抽芯铆钉发生偏移,降低了次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印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印盘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5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压印盘,用于抽芯铆钉的压印,它包括:

内盘1,所述内盘1滑配有四个沿所述内盘1的周向均布、且沿所述内盘1的径向滑动的滑块2,所述滑块2的头部设置有压印块,所述滑块2的尾部铰接一连接臂3;

外盘4,所述外盘4可转动地套装于所述内盘1的外围,且所述连接臂3与所述外盘4相铰接;

往复转动驱动机构,所述往复转动驱动机构与所述外盘4相连以驱动外盘4往复转动以使得外盘4通过四个连接臂3带动四个滑块2开合,其中,在四个滑块2合拢时,四个压印块压印抽芯铆钉;

伸缩杆5,所述伸缩杆5可伸缩地插装在内盘1的中心位置,所述外盘4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伸缩杆5相连,以便在外盘4朝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2合拢时,外盘4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5伸出以抵接抽芯铆钉;和在外盘4朝向另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散开时时,外盘4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5缩回以松开抽芯铆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盘1沿其径向设置有与所述滑块2一一对应的滑槽,所述滑块2滑配于相应滑槽。

如图1、2、3所示,所述往复转动驱动机构包括:

转动轴61;

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转动轴61直接相连或与所述转动轴61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动轴61旋转;

连杆62,所述连杆6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轴61偏心活动连接,所述连杆62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盘4活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件为电机63,所述电机63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动轴61传动连接,在电机63驱动旋转轴转动的过程中,旋转轴通过连杆62带动外盘4往复转动。

如图1、2、3所示,为了方便连杆62与所述转动轴61的连接,所述往复转动驱动机构还包括转动盘64,所述转动盘64与所述转动轴61同轴连接,所述连杆6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盘64偏心活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盘上偏心设置有套装柱,所述套装柱可转动地支承在连杆内。

如图1、2、5所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第一拉杆71,所述第一拉杆71的中间部位铰接在一外部固定件上,所述第一拉杆71的一端与所述伸缩杆5相铰接;

第二拉杆72,所述第二拉杆7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杆71的另一端相铰接;

l型拨块73,所述l型拨块73的角部与外部固定件相铰接,所述l型拨块73的竖向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拉杆72的另一端相铰接,所述外盘4的侧壁设置有凸块41,所述凸块41与所述l型拨块73的横向自由端相压接,以便在外盘4朝向另一方向转动时通过凸块41推动l型拨块73转动;

弹性元件74,所述弹性元件74设置在l型拨块73的竖向自由端和外部固定件之间,以便在外盘4朝向一方向转动时通过弹性元件74带动l型拨块73复位。

如图1~5所示,所述弹性元件74为弹簧。

如图4所示,为了使得伸缩杆5更好地固定抽芯铆钉,所述伸缩杆5的用于与抽芯铆钉相抵接的端部设置有用以供抽芯铆钉的一部分插入的插装孔。

如图1、2、3所示,压印盘还包括架体8,所述架体8具有支撑体9,所述内盘1固定在支撑体9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往复转动驱动机构驱动外盘4往复转动,外盘4又通过四个连接臂3带动四个滑块2开合,在四个滑块2合拢时,四个压印块压印抽芯铆钉,并且在外盘4朝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2沿内盘1的径向向内盘1圆心合拢时,外盘4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5伸出以抵接抽芯铆钉,在外盘4朝向另一方向转动以使得四个滑块2沿内盘1的径向向内盘1周向散开时时,外盘4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伸缩杆5缩回以松开抽芯铆钉,本实用新型可以很好地压印抽芯铆钉,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在压印时,通过伸缩杆5抵接抽芯铆钉,进而使得压印块在每个抽芯铆钉上的压印位置固定,保证了压印位置的准确性及一致性,也可以有效防止在压印块压印抽芯铆钉的过程中,抽芯铆钉发生偏移,降低了次品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