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5085发布日期:2021-11-25 10:51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工件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利用铣床、磨床等机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对该工件进行支承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这种工件支架中,以往存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307205 号公报)所记载的工件支架。该现有技术如下那样地构成。
3.插入到壳体的上壁的筒状的支撑杆能够在壳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输出构件以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该壳体的下部。在支撑杆的筒孔中螺合有压紧螺栓。在该压紧螺栓与输出构件之间安装有进入弹簧,该进入弹簧以使支撑杆与输出构件分离的方式施力。并且,通过输出构件向上方的驱动,该输出构件经由进入弹簧使支撑杆向上方移动。于是,支撑块的上端面从下方支承放置在载置台上的工件的下表面。该进入弹簧的作用力具有克服支撑杆的自重、摩擦阻力等的程度的作用力,但被设定为具有不从载置台举起工件的程度的作用力。另外,在输出构件的上端部与压紧螺栓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足够的间隙,在支撑杆移动到下限位置并且输出构件移动到上限位置时,压紧螺栓和输出构件也不会抵接。由此,输出构件构成为经由进入弹簧间接地按压工件支架。其结果,输出构件不会经由工件支架将工件从载置台举起,从而防止工件的加工精度变差。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3072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8.在上述工件支架为释放状态时,有时因某些原因、例如堆积的切屑和切削油而成为支撑杆粘着于壳体的上壁的粘着状态。在该情况下,即使如上述那样输出构件经由具有不举起工件的程度的作用力的进入弹簧向上方按压支撑杆,也无法解除上述粘着状态。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除工件支架的支撑杆和壳体由于某些原因而被粘着到一起的状态的工件支架。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技术方案例如如图1至图3、图4、图 5a及图5b所示,如下那样地构成了工件支架。
12.在壳体1内能够向轴向的顶端侧以及基端侧移动的支撑杆2插入该壳体1的顶端壁1a。在所述支撑杆2的外周外嵌有环状的夹头5。插入向轴向形成在所述壳体1内的缸孔11的活塞12通过该活塞12 的向轴向的驱动而经由所述夹头5将所述支撑杆2锁定。输出构件24 以能够向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所述壳体1的基端壁1b。所述支撑杆2 和所述输出构件24被施力部件施力成分离。在位于所述基端侧的极限位置的所述支撑杆2由于某些异常而处于
粘着于所述壳体1的粘着状态时,通过所述输出构件24从所述基端侧向所述顶端侧移动,形成于所述输出构件24的卡合部70从所述基端侧推压形成于所述支撑杆2 的卡定部71而解除所述粘着状态。此外,从释放状态的所述支撑杆2 的顶端面到被搬入到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方向位置的工件w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所述输出构件24利用所述卡合部70使所述支撑杆2向顶端侧移动的距离长。
13.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工件支架中,在向基端侧的极限位置移动的释放状态下,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堆积到壳体的顶端部的切屑和切削油将支撑杆粘着于壳体的顶端壁。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输出构件向顶端侧移动,使该输出构件的卡合部与支撑杆的卡定部抵接(碰撞)。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解除支撑杆与壳体的粘着状态。
14.上述第一技术方案优选加入下述的(1)~(3)的结构。
15.(1)例如,如图1至图3、图4、图5a及图5b所示,从所述输出构件24的基端侧的极限位置到所述顶端侧的极限位置的距离s被设定为,比从所述输出构件24的卡合部70到所述支撑杆2的所述卡定部71的距离h长。
16.在该情况下,输出构件的卡合部与位于基端侧的极限位置的支撑杆的卡定部可靠地抵接(碰撞)。因此,通过该碰撞的冲击,能够可靠地解除支撑杆与壳体的粘着状态。
17.(2)所述施力部件由形成于所述支撑杆2的所述基端侧的工作室 15和向所述工作室15供给的工作用压力流体构成。
18.在该情况下,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施力部件使支撑杆可靠地上升。
19.(3)所述施力部件由安装在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输出构件24之间的进入弹簧43构成。
20.在该情况下,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施力部件使支撑杆可靠地上升。
2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技术方案例如如图6a及图6b所示,如下那样地构成工件支架。
22.在壳体1内能够向轴向的顶端侧以及基端侧移动的支撑杆2插入该壳体1的顶端壁1a。在所述支撑杆2的外周外嵌有环状的夹头5。在向轴向形成所述壳体1内的缸孔11中插入有活塞12。通过该活塞12的驱动使该活塞经由所述夹头5将所述支撑杆2锁定。输出构件24 以能够向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所述壳体1的基端壁1b。安装在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输出构件24之间的进入弹簧43进行施力,以使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输出构件24分离。在所述进入弹簧43被最大压缩时,该进入弹簧43的相邻的绕线彼此成为贴紧状态。在位于所述基端侧的极限位置的所述支撑杆2由于某些异常而处于粘着于所述壳体1的粘着状态时,通过所述输出构件24从所述基端侧向所述顶端侧移动,所述输出构件24经由所述贴紧状态的所述进入弹簧43从所述基端侧推压所述支撑杆2而解除所述粘着状态。
附图说明
23.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且表示工件支架的释放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24.图2是表示上述工件支架的锁定状态的主视剖视图,且是与上述图1类似的图。
25.图3是表示上述工件支架的第二活塞将支撑杆上推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且是与上述图1类似的图。
26.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且是与图3类似的图。
27.图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工件支架的释放状态的与图1类似的图。
28.图5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剖视图,且是表示上述工件支架的第二活塞将支撑杆上推的状态的与图3类似的图。
29.图6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工件支架的释放状态的与图1类似的图。
30.图6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剖视图,且是表示上述工件支架的第二活塞将支撑杆上推的状态的与图3类似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空压式的工件支架的情况。首先,对上述工件支架的构造进行说明。
32.在形成于作为固定台的工作台t的收容孔中,螺纹固定有工件支架的壳体1。该壳体1具备上壁(顶端壁)1a、构成下壁(基端壁) 的下块1b、以及主体部分1c。支撑杆2能够向上下方向(轴向的顶端侧以及基端侧)移动地插入到该壳体1内。在该支撑杆2的上部设置有与工件w抵接的压紧螺栓3。
33.在上述支撑杆2的外周面的下半部分设置有夹持固定区域r,且在该夹持固定区域r外嵌有筒状的夹头5。该夹头5具备上部缩窄的锥形外周面5a,通过向上下方向延伸的1个狭缝5b弹性地缩径。在该夹头5的外周侧配置有环状的传动件6,该传动件6的锥形内周面 6a从上侧与夹头5的锥形外周面5a相对。在形成于该锥形外周面5a 与锥形内周面6a之间的环状锥形间隙7中插入有多个滚珠8。
34.工作用的第一缸10具备:第一缸孔(缸孔)11,形成于壳体1 的主体部分1c内;环状的第一活塞(活塞)12,插入到该第一缸孔 11与传动件6之间;工作室13,使该第一活塞12下降;以及第一弹簧14,使该第一活塞12上升。该第一弹簧14安装于形成在传动构件 6的下侧的弹簧室15。
35.更详细而言,上述第一活塞12的上部被密封构件16以密封状引导到上壁1a,并且第一活塞12的下部被其他的密封构件17以密封状引导到下块1b。并且,通过向工作室13供给压缩空气,向下的力作用于形成于第一活塞12的上端的大面积的环状受压面,并且向上的力作用于形成于第一活塞12的下端的小面积的环状受压面,第一活塞 12由于上述上下的压力差而下降。
36.上述第一弹簧14在此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安装在安装于传动件 6的下表面的上弹簧座19与安装于夹头5的下端的下弹簧座20之间。另外,上弹簧座19接住多个滚珠8。另外,第一弹簧14的作用力经由下弹簧座20使夹头5的下端与下块1b抵接。
37.在上述下块1b内设置有进退用的第二缸21。该第二缸21如下那样地构成。在下块1b上,大径的第二缸孔22和小径的杆孔23向上地串联连通。输出构件24的第二活塞25经由密封构件25a以密封状插入该第二缸孔22,并且输出构件24的活塞杆26插入杆孔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活塞25和活塞杆26这两者分体地构成,但也可以将这两者一体地构成。
38.上述第二缸孔22的下壁30由收容孔的底壁构成,在该下壁30 与第二活塞25之间形成有入口室31。压缩空气的供排口32与该入口室31连通。另外,在第二缸孔22的上壁34与第二活塞25之间形成有出口室35。使该第二活塞25向下后退的第二弹簧36安装于杆孔23 的上壁与活塞杆2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36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输出构件24向上方移动的驱动部件由入口室31和向该入口室31供给的压缩空气构成。使输出构件 24向下方移动的驱动部件由第二弹簧36构成。
39.在上述活塞杆26的顶端部形成有凸缘部42,该凸缘部42从上侧与支撑杆2的被操作部2a卡合。在该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与压紧螺栓3之间安装有对支撑杆2向上施力的进入弹簧(施力部件)43。在本实施方式中,进入弹簧43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40.而且,设置有使工作室13向入口室31和出口室35中的一方连通的切换部件48。更详细而言,在工作室13与第二缸孔22的上部之间形成有连通孔49。由该连通孔49的开口部和第二活塞25的外周面构成切换部件48。
41.利用图1及图2对上述工件支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所示的释放状态下,第一活塞12及传动件6由于第一弹簧14而上升,由此,夹头5的缩径被解除。另外,第二活塞25及活塞杆26由于第二弹簧 36而下降。由此,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使支撑杆2克服进入弹簧43 而下降。
42.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输出构件24能够从图1所示的下限位置(基端侧的极限位置)移动到图2所示的上限位置(顶端侧的极限位置),在图1中表示该输出构件24的可动行程s。另外,在图1所示的工件支架的释放状态下,从位于下限位置(基端侧的极限位置)的输出构件24的卡合部70分离至安装于位于下限位置(基端侧的极限位置) 的支撑杆2的压紧螺栓3的卡定部71,在图1中用h表示该距离。上述输出构件24的可动行程s设定为比从卡合部70到卡定部71的距离 h长。另外,压紧螺栓3是构成支撑杆2的一部分的构件。
43.在上述释放状态下,将工件w向水平方向搬入到压紧螺栓3的上方位置。
44.并且,在将上述工件支架从图1的释放状态向图2的锁定状态驱动时,将压缩空气从供排口32向入口室31供给。于是,首先,入口室31的压缩空气使第二活塞25及活塞杆26克服第二弹簧36而上升。接着,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经由进入弹簧43和压紧螺栓3使支撑杆 2上升。于是,压紧螺栓3的上端面与工件w抵接。在该状态下,在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的下表面与支撑杆2的被操作部2a之间沿上下方向形成有间隙,并且在活塞杆26的上端面与压紧螺栓3的下端面之间也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抵接间隙。
45.接着,通过上述第二活塞25向上限位置的移动,第二活塞25的密封构件25a通过连通孔49。于是,供排口32的压缩空气依次通过入口室31和连通孔49向工作室13供给。并且,当该工作室13的压力超过规定的设定压力时,从该工作室13向第一活塞12作用的空气压力的上下方向的压力差作用于传动件6。若该向下的压力差使传动件6向下方移动,则该传动件6的锥形内周面6a一边使滚珠8滚动一边与夹头5的锥形外周面5a顺畅地卡合,使该夹头5缩径。由此,该缩径的夹头5朝向轴心按压支撑杆2的外周面,将该支撑杆2锁定(夹持固定)在图2所示的高度位置。在锁定状态下对工件w的上表面进行机械加工,利用支撑杆2的支撑力从下方强力地承受该加工时的下压力。
46.在上述机械加工结束后,将入口室31的压缩空气排出。于是,首先,第二活塞25及活塞杆26下降,该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从上侧与锁定状态的支撑杆2的被操作部2a抵接。因
此,凸缘部42可靠地阻止支撑杆2由于进入弹簧43而上升,之后,解除支撑杆2的锁定状态。更详细而言,如下所述。
47.通过上述压缩空气的排出,首先,第二活塞25和活塞杆26由于第二弹簧36而下降。接着,工作室13的压缩空气通过上述连通孔49、出口室35、杆孔23、支撑杆2的筒孔、形成在下壁1b与支撑杆2的下表面之间的连通槽45、弹簧室15和向上下方向形成于下壁的纵孔 46向外部排出。并且,若工作室13的压力低于规定的设定压力,则第一活塞12及传动件6被第一弹簧14向上侧按压,该传动件6的锥形内周面6a一边使滚珠8滚动一边顺畅地向上方移动,解除夹头5 的锥形外周面5a的按压状态。由此,夹头5因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而扩径,从而解除支撑杆2的锁定状态。因此,第二活塞25及活塞杆26 进一步下降,使支撑杆2恢复到图1的下降位置。
48.上述工件支架在下述那样的异常状态下,如下那样地动作。
49.在上述释放状态下,有时因切屑、切削油等堆积到工件支架的上壁1a与支撑杆2之间、由于老化而导致支撑杆2相对于壳体1的滑动阻力增加等,使上壁1a与支撑杆2的外周壁粘着到一起(异常状态)。在该异常状态下,在前述的以往的工件支架中,即使第二活塞经由活塞杆和进入弹簧向上方推压支撑杆,支撑杆也由于上述粘着而无法上升。
50.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件支架中,在上述异常状态下进行锁定驱动时,若从供排口32向入口室31供给压缩空气,则入口室31的压缩空气克服第二弹簧36的作用力而使第二活塞25上升。此时,支撑杆2粘着于壳体1的上壁1a,限制支撑杆2向上方的移动。接着,形成于活塞杆26的上部的卡合部70与形成于压紧螺栓3的下端部的卡定部71 碰撞。由此,该碰撞的冲击力或按压力经由压紧螺栓3作用于支撑杆 2,之后,活塞杆26将支撑杆2上推(在本实施方式中)0.2mm左右。其结果是,支撑杆2与上壁1的粘着状态被解除。接着,通过进入弹簧43的弹簧作用力使支撑杆2上升,使压紧螺栓3的上端面与工件 w的下端面抵接。之后,如上所述,第一活塞12经由夹头5将支撑杆2锁定(夹持固定)在规定高度位置。活塞杆26上推支撑杆2的距离(上推量)不限于0.2mm左右,例如也可以是0.2mm~0.5mm。在该情况下,从释放状态的压紧螺栓3的上端面到上述工件w的下表面的距离被设定为比上述上推量长。即,从释放状态的支撑杆2的顶端面到被搬入到支撑杆2的顶端方向位置的工件w的距离被设定为,比输出构件24利用卡合部70使支撑杆2向顶端侧移动的距离长。由此,在活塞杆26将支撑杆2上推的期间,该支撑杆2的上端面(构成支撑杆2的一部分的压紧螺栓3的上端面)不会与工件w的下表面接触,能够防止活塞杆26经由支撑杆2将工件w直接上推。
51.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发挥如下的优点。
52.在上述工件支架为释放状态下,在支撑杆2为粘着于壳体1的上壁1a的粘着状态时,使输出构件24向上方移动,使该输出构件24 的卡合部70与支撑杆2的卡定部71碰撞,由此可靠地解除支撑杆2 与壳体1的粘着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杆24能够在从自上限位置稍微靠下方的上限位置附近到上限位置之间与位于下限位置的支撑杆2抵接。另外,输出杆24构成为,若支撑杆2从图1所示的释放位置(下限位置)稍微向上方移动,则无法抵接。因此,进入弹簧43与以往的进入弹簧同样地,具有克服支撑杆的自重、摩擦阻力等的程度的作用力,但能够采用具有不会从载置台举起工件的程度的作用力的进入弹簧43。
53.图4、图5a及图5b、图6a及图6b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在该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原则上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构件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
记,对与该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54.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
55.在插入壳体1内的支撑杆2的外周面,外嵌有筒状的夹头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夹头5由橡胶制的弹性体51按压于下块1b。另外,弹性体51也可以代替橡胶而由波形垫圈、碟形弹簧、螺旋弹簧等弹簧构件构成。
56.在壳体1的下部内设置有进退用的第二缸21。该第二缸21如下那样地构成。
57.在该壳体1的下块1b形成有第二缸孔22,在该第二缸孔22中以密封状插入有第二活塞25。活塞杆26从该第二活塞25向上方突出设置,活塞杆26插入支撑杆2的筒孔。形成于第二活塞25的下侧的第二工作室52能够经由连通路53与所述第一工作室13连通。另外,通过形成于第一缸孔11的内周面与第一活塞12的外周面之间的环状间隙构成节流路54。由上述第二活塞25和活塞杆26构成输出构件24。
58.在上述工件支架为释放状态时,从第二工作室52排出压力油。因此,第一活塞12由于第一弹簧14上升而解除夹头5的缩径。另外,第二活塞25及活塞杆26由于第二弹簧36而下降。由此,凸缘部42 使上述支撑杆2下降。另外,通过形成于壳体1的下壁1b的供给路 46向弹簧室(工作室)15供给压缩空气(工作用压力流体)。该弹簧室15的压缩空气对支撑杆2向上方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撑杆 2相对于壳体1向上方施力的施力部件由弹簧室15和向该弹簧室15 供给的压缩空气构成。
59.在使上述工件支架从释放状态向锁定状态动作时,将工件w向水平方向搬入到压紧螺栓3的上方位置。之后,压油源的压力油通过供排口32向第二工作室52供给。于是,当第二活塞25及活塞杆26由于第二工作室52的压力油而克服第二弹簧36上升时,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从支撑杆2的被操作部2a向上方离开。接着,供给到弹簧室 15的压缩空气使支撑杆2向上方移动。接着,压紧螺栓3与工件w 抵接。在该状态下,在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与支撑杆2的被操作部 2a之间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抵接间隙。
60.接着,第二工作室52的压力油通过连通路53缓慢地供给到第一工作室13。在第一工作室13的压力不充分(低于规定压力)时,通过第一弹簧14的向上方的作用力将第一活塞12保持在上限位置。之后,在第一工作室13的压力超过规定的压力的时刻,从该第一工作室 13向第一活塞12作用的压力的上下方向的压力差克服第一弹簧14向上方的作用力而使第一活塞12向下移动。于是,该第一活塞12的锥形内周面6a一边使滚珠8滚动一边与夹头5的锥形外周面5a顺畅地卡合,使该夹头5缩径。由此,该缩径的夹头5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按压支撑杆2的外周面,将该支撑杆2夹持固定在规定的高度位置。在该锁定状态下对工件w的上表面进行机械加工,支撑杆2承受该加工时的下压力,承受作用于上下方向的强力的外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杆2的规定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比输出构件24的卡合部70 与支撑杆2的卡定部71能够抵接的高度位置靠上方(顶端侧)。即,在支承工件w时的支撑杆2的卡定部71与输出构件24的卡合部70 之间形成间隙。由此,能够防止输出构件24经由支撑杆2将工件w 从载置台举起,其结果,能够防止工件w的加工精度变差。
61.在使上述工件支架从锁定状态向释放状态动作时,在机械加工结束后,将第二工作室52的压力油向外部排出。于是,首先,第一弹簧 14向上方按压第一活塞12,该第一活塞12的锥形内周面6a一边使滚珠8滚动一边顺畅地向上移动,解除夹头5的锥形外周面5a的按压状态。由此,夹头5因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而扩径,从而解除支撑杆2的锁定状态。与此大致
同时,第二弹簧36使第二活塞25下降,凸缘部 42使支撑杆2下降。
62.上述工件支架在图4所示的异常状态下,如下那样地动作。
63.在上述释放状态下,由于切屑、切削油等堆积到工件支架的上壁 1a与支撑杆2之间,上壁1a与支撑杆2的外周壁有时粘着(异常状态)。
64.在上述异常状态下,在对本实施方式的工件支架进行锁定驱动时,若从供排口32向第二工作室52供给压力油,则第二工作室52的压力油克服第二弹簧36的作用力而使第二活塞25上升。此时,支撑杆2 粘着于壳体1的上壁1a,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接着,形成于活塞杆26的挡圈72的卡合部70与形成于支撑杆2的被操作部2a的卡定部71碰撞。由此,活塞杆26直接强力地上推支撑杆2。其结果是,支撑杆2与上壁1a的粘着状态被解除。于是,通过弹簧室15的压缩空气向上方的作用力使支撑杆2上升,使压紧螺栓3的上端面与工件 w的下端面抵接。之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活塞12 经由夹头5将支撑杆2夹持固定在规定高度位置。
65.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
66.在工件支架的壳体1的下部中央朝上设置有筒状的中央构件56,该中央构件56的下凸缘56a由下块1b按压固定于壳体1。
67.支撑杆2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承于上述壳体1。在该支撑杆2 的上端部螺纹固定有筒构件57。支撑杆2的下半部隔开规定的间隙地外嵌于中央构件56。通过该间隙构成后述的空气流路58的一部分。
68.在上述中央构件56的筒孔中,以密封状插入有第二活塞25。
69.在工作台t上形成有供给和排出压缩空气的供排口32,供排口 32通过连通路53与工作室52连通。在该连通路53的中途部分支的流路73与第一工作室13连通。在该流路73设置有节流部74。
70.在上述壳体2的右上部设置有供给压缩空气的空气供给端口59。另外,阀构件61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筒构件57的筒孔中。在阀构件61的外周壁与筒构件57的筒孔以及上端面之间形成有出口路60。构成该出口路60的一部分的槽状的连通路62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阀构件61的杆部分61a的外周壁。另外,设置于阀构件61 的上部的扩径部61b的外周向下突出,在其向下突出部形成有向下的阀面63。与此对应,在筒构件57的上端部设置有阀座64。
71.上述阀构件61因自重而被向下按压,利用扩径部61b的下侧的压力室65的空气压力克服自重而向上方的打开位置切换。在图5b所示的打开位置,在阀面63与阀座64之间形成有俯视时呈环状的间隙。另外,在支撑杆2上升而使阀构件61与工件w抵接时,阀构件61 的阀面63与筒构件57的阀座64抵接,空气流路58被遮蔽。由此,空气流路58内的压力上升,通过压力开关检测其上升压力。其结果,确认到阀构件61上升到与工件w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另外,筒构件57及阀构件61是构成支撑杆2的一部分的构件。
72.上述空气供给端口59和出口路60通过空气流路58连通。该空气流路58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壳体1的右上部的倾斜路66、弹簧室15、夹头5的狭缝5b、支撑杆2的下端部的外周空间及下侧空间、形成于支撑杆2的下半部内周面与中央构件56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67、设置于支撑杆2的被操作部2a的纵槽68、和支撑杆2的筒孔。
73.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工件支架在下述的异常状态下,如下那样地动作。
74.在图5a所示的释放状态下,有时工件支架的上壁1a与支撑杆2 由于切屑、切削油等而粘着(异常状态)。在该异常状态下,在对上述工件支架进行锁定驱动时,若从供排口32向工作室52供给压缩空气,则工作室52的压缩空气克服第二弹簧36的作用力而使第二活塞 25上升。此时,支撑杆2粘着于壳体1的上壁1a,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接着,活塞杆26的卡合部70将阀构件61的卡定部71上推。于是,形成于该阀构件61的下端的凸缘部75与筒构件57下端面碰撞。通过该碰撞的冲击或按压力,上壁1a与支撑杆2的粘着状态被解除。接着,通过进入弹簧43的弹簧作用力使支撑杆2上升。此时,利用从压缩空气源通过空气流路58向出口路60供给的压缩空气使压力室65 的压力上升,该压力室65的空气压力从筒构件57将阀构件61向上方举起而开阀。接着,阀构件61的上端面与工件w的下端面抵接。接着,筒构件57的阀座64与阀构件61的阀座63抵接而闭阀。此时,流路58的压力上升,通过(未图示)压力开关检测其上升压力,由此可靠地检测阀构件61与工件w的下表面抵接。之后,第一活塞12 经由夹头5将支撑杆2夹持固定在规定高度位置。另外,由上述第二活塞25和活塞杆26构成输出构件24。
75.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
76.如图6a所示,在活塞杆26的凸缘部42与压紧螺栓3之间安装有对支撑杆2向上施力的进入弹簧(施力部件)43。在此,该进入弹簧43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另外,如图6b所示,构成为在该进入弹簧43被最大压缩时,该进入弹簧43的相邻的绕线彼此成为贴紧状态。并且,在图6a所示的下限位置,支撑杆2由于某些异常而处于粘着于壳体1的粘着状态时,输出构件24从下侧(基端侧)向上侧(顶端侧)移动,由此输出构件24经由上述贴紧状态的进入弹簧43从下侧按压支撑杆2而解除粘着状态。
77.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那样地变更。
78.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部件也可以代替由入口室31和向该入口室31供给的压缩空气构成,而由入口室31和向该入口室31供给的其他压力流体构成。使输出构件24向下方移动的驱动部件可以是橡胶等弹性体来代替例示的第二弹簧36,还可以是压缩空气等。
79.也可以代替上述多个滚珠8而由具备低摩擦功能的圆柱构件构成。
80.第一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切换部件48只要使工作室13向入口室31和出口室35切换而连通即可。因此,即使存在第二活塞25 的外周面完全关闭连通孔49的开口部的瞬间也没有问题,或者即使存在连通孔49与入口室31和出口室35双方连通的瞬间也没有问题。而且,该切换部件48当然不限定于连通孔49的开口部与第二活塞25 的外周面的组合。
81.另外,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连通孔49设置节流路,另外,优选的是,代替节流路或者在此基础上,将第一缸孔11与第一活塞12 之间的环状间隙设定为较小的值。在该情况下,由于环状间隙、连通孔49的流动阻力变大,因此工作室13的升压时间和降压时间变长。由此,第一活塞12的下降开始以及上升开始推迟。由此,能够推迟第一活塞12对支撑杆2的锁定开始以及锁定解除的开始,因此能够在活塞杆26上升以及下降后可靠地锁定支撑杆2以及解除支撑杆2的锁定。
82.另外,本实用新型能够代替应用于例示的构造的工件支架,而应用于其他构造的工件支架,进而也能够应用于与工件支架不同的用途。例如,代替利用夹头5的锥形传动机构,考虑在薄壁套筒的外周形成环状的气体工作室,利用压力气体使该薄壁套筒缩径而将支撑杆等锁定。
83.上述出口路60只要是使支撑杆2的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通路即可,当然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构造。
84.另外,也可以从支撑杆2省略筒构件57。在该情况下,构成支撑杆2的上述阀构件61被支撑杆2直接支承。
85.而且,也可以从上述支撑杆2省略上述阀构件61,在该支撑杆2 的上端面直接开设形成为细径的上述出口路60。在该情况下,在上述支撑杆2的上端面与上述工件w抵接时,上述出口路60的开口部被堵塞而关闭该出口路60。
86.附图标记的说明
87.1:壳体;1a:上壁(顶端壁);1b:下壁(基端壁);2:支撑杆;5:夹头;11:缸孔;12:第一活塞(活塞);15:弹簧室(工作室);24:输出构件;43:进入弹簧;70:卡合部;71:卡定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