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06407发布日期:2020-07-07 14:40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工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



背景技术:

在生产微型电机定子机壳时,需要在筒状的机壳的开口处冲压多个不同形状的槽口,由于机壳的形状为筒状,无法平整地放置,用现有的装置进行冲压时,会造成机壳的开口处发生形变,导致冲槽后的机壳无法正常安装。

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圆筒壁冲孔专用工装”,其公告号为cn201520105426.3,包括冲头装置和固定装置,其不足之处在于,用该装置进行对圆筒状壳体的冲压后,壳体的开口处会由于受到冲压力而发生形变,导致壳体无法正常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进行圆筒状壳体开口处的冲压时,其开口部分由于受力较大,容易发生形变,导致壳体无法正常安装的问题,提供一种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可以减小筒状壳体在冲压时的形变,并且在冲压后可以对壳体开口处进行整形,保证其能够正常安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包括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上设有凹模和凸模,所述凸模的外径与筒状壳体的内径适配,所述凹模的内径与筒状壳体的外径适配,所述凸模位于凹模内的部分为凸模的内部,位于凹模外的部分为凸模的外部,所述凸模的外部上设有冲压槽,所述凹模内设有与筒状壳体口部的槽口形状大小适配的整形台阶。

所述筒状壳体的开口部分可以套在凸模的外部进行冲压,所述冲压槽为冲压的压头提供缓冲空间,从而保证冲压时的冲压力,冲压后的落料掉落在冲压槽中;通过筒状壳体在凸模上的旋转和平移,可以在筒状壳体的不同位置进行冲压,通过更换冲压的压头可以冲压出不同形状的槽口;冲压全部完成后,将筒状壳体的开口部分移动到凹模中,通过凹模内侧和凸模外侧对筒状壳体进行挤压整形,所述整形台阶可以在挤压筒状壳体的同时保证冲压而成的槽口的形状。

作为优选,所述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还包括第二支座,筒状壳体安装在第二支座内,所述第二支座安装在滑轨上,第二支座的两侧设有用于固定筒状壳体的顶丝;通过滑轨可以使第二支座连同筒状壳体一起相对第一支座平移;通过顶丝可以在冲压过程时将筒状壳体固定,防止冲压时筒状壳体抖动导致冲压而成的槽口形状与所需形状不符,导致难以壳体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座内设有轴承,筒状壳体位于所述轴承内;通过所述轴承可以在顶丝松开的情况下使筒状壳体在第二支座内更顺畅地转动,当需要对筒状壳体开口的不同位置进行冲槽时,可以方便地转动筒状壳体。

作为优选,所述轴承内侧安装有弹性垫圈,所述弹性垫圈可以在筒状壳体装入轴承内时与筒状壳体发生相互挤压,从而保证筒状壳体可以与轴承内圈一同转动,并且可以防止轴承内侧直接与筒状壳体接触导致筒状壳体表面受到磨损。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通过若干根连接轴连接,所述连接轴的长度方向与筒状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连接轴包括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与第一支座螺纹连接,主动轴与第二支座通过转动轴承连接,所述从动轴与第一支座通过直线轴承连接,从动轴与第二支座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轴上安装有把手;通过所述连接轴可以保证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相对移动时,移动的方向始终与筒状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同,并且,通过所述把手可以控制主动轴转动,通过主动轴与第一支座之间的螺纹连接可以将主动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水平移动,从而更省力地调整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的距离;所述从动轴可以抵消主动轴在第一支座上产生的弯矩。

作为优选,所述凸模的端部设有倒角,所述凹模的开口处设有倒角,通过所述倒角可以使开口发生形变的筒状壳体可以方便地装入凹模和凸模中。

作为优选,所述凸模上设有用于将冲压部分磨平的磨削带;冲压完成后,在筒状壳体的槽口处会形成毛刺或向内的凸起,通过调整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的位置,可以使槽口位于磨削带上,通过转动筒状壳体,可以使槽口在磨削带上去除毛刺和向内的凸起。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以在筒状壳体冲槽完毕后对其开口进行整形,防止其因开口变形而导致无法安装;(2)通过转动把手完成对筒状壳体的整形,操作方便省力;(3)可以冲槽、去毛刺、整形的操作均可通过本装置完成,过程中无需将筒状壳体取下,操作方便,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在冲压阶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第一支座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在整形阶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座2、凹模3、凸模4、筒状壳体5、冲压槽6、整形台阶7、第二支座8、滑轨9、顶丝10、轴承11、弹性垫圈12、主动轴13、从动轴14、转动轴承15、直线轴承16、把手17、倒角18、磨削带19、冲压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包括第一支座1,第一支座固定在工作台面上,所述第一支座上设有凹模2和凸模3,所述凸模的外径与筒状壳体4的内径适配,所述凹模的内径与筒状壳体的外径适配,凸模有一部分位于凹模内,另一部分位于凹模外,所述凸模位于凹模内的部分为凸模的内部,位于凹模外的部分为凸模的外部,所述凸模的外部上设有冲压槽5,所述冲压槽的深度大于冲压头冲压后需缓冲的距离,所述冲压槽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筒状壳体需要冲压的冲压槽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所述凹模内设有与筒状壳体口部的槽口形状大小适配的整形台阶6,所述整形台阶嵌在凸模的底部;所述筒状壳体口部冲压整形模具还包括第二支座7,第二支座内设有用于插入筒状壳体的圆孔,该圆孔与凸模同轴心,筒状壳体安装在第二支座内,所述第二支座安装在滑轨8上,第二支座可以在滑轨上进行水平滑动,第二支座的两侧设有用于固定筒状壳体的顶丝9,所述顶丝的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支座内设有轴承10,筒状壳体位于所述轴承内,所述轴承的宽度小于第二支座的宽度,所述顶丝在宽度方向上避开所述轴承的位置;所述轴承内侧安装有弹性垫圈11;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通过四根连接轴连接,所述连接轴的长度方向与筒状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同,均为水平方向,所述连接轴包括一根主动轴12和三根从动轴13,所述主动轴与第一支座螺纹连接,主动轴上有一段外螺纹,第一支座上有与之适配的螺纹孔,主动轴与第二支座通过转动轴承14连接,所述转动轴承为深沟球轴承,所述从动轴与第一支座通过直线轴承15连接,从动轴与第二支座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轴上安装有把手16;所述凸模的端部设有倒角17,所述凹模的开口处设有倒角;所述凸模上设有用于将冲压部分磨平的磨削带18,所述磨削带上设有较多的小颗粒,使其表面凹凸不平。

用该装置进行筒状壳体的加工时,先在筒状壳体的开口处画出要冲压的槽口的位置,并将筒状壳体插入第二支座中,筒状壳体的外侧面与第二支座中的弹性垫圈相互挤压,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值了筒状壳体在轴向上的移动,而由于第二支座内轴承的存在,筒状壳体可以绕其轴心旋转;通过转动把手移动第二支座、转动筒状壳体,使筒状壳体的开口部分上需要冲压出槽口的位置位于冲压槽上,筒状壳体在凸模端部倒角的作用下可以顺畅地套入凸模;拧紧第二支座上的顶丝,使筒状壳体的位置固定;启动冲压机,对筒状壳体的开口部分进行冲压,冲压后的落料落在冲压槽中;若需要冲压多个槽口,则松开顶丝,再次转动筒状壳体,使下一个槽口的位置位于冲压槽上,并且更换该槽口所对应的冲压头;所有的槽口冲压完成后,在槽口处会形成毛刺、朝向筒状壳体内的凸起,此时,再次转动把手,使槽口的位置移动到磨削带上,松开顶丝,转动筒状壳体,通过槽口与磨削带的摩擦去除毛刺、磨掉向内的凸起;然后再次转动把手,使筒状壳体进入凹模内,由于凹模开口处设有倒角,发生一定形变的筒状壳体开口仍可以进入凹模,由于连接轴的存在,筒状壳体在进入凹模的过程中始终水平运动,进入凹模的筒状壳体内外分别收到凸模和凹模的挤压,通过该挤压使筒状壳体的开口部分形状还原;继续转动把手,使筒状壳体开口处的各个槽口与凹模内的整形台阶相嵌合,使槽口的形状不会因为筒状壳体开口的整形而变形;整形完成后,反向转动把手,将筒状壳体从凹模、凸模中脱离,并从第二支座中取出。

当需要对不同的筒状壳体进行冲压整形时,只需更换与筒状壳体对应的冲压头、凹模、凸模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