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动上部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77247发布日期:2020-07-14 17:0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脉动上部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总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脉动上部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发动机装配以固定站位式手工装配为主,装配质量不稳定、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管理困难,为提升发动机装配技术水平,急需设计、建造一条适合大涵道比的发动机总装的脉动上部运输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脉动上部运输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脉动上部运输系统,包括装配工位、缓冲工位、换线工位和回线工位,其中,装配工位用于实现装配脉动小车的调姿动作;缓冲工位用于实现装配脉动小车的机动调整;换线工位用于实现装配脉动小车的水平纵向移动;回线工位用于实现脉动装配小车的回线运输功能;其中,所述装配工位、换线工位、回位工位形成为环形循环体,所述缓冲工位与换线工位对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装配工位设置有五个,五个装配工位并列布置;每个装配工位包括框型支架、第一横梁、第一滑动杆和第一滑轨,其中,第一横梁设置有两个,且平行布置;第一滑动杆设置有四个,分别固定在框型支架的立柱上,且与立柱之间呈固定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一横梁固定在第一滑动杆上,且与第一滑动杆之间呈滑动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一滑轨固定在第一横梁上;所述第一滑轨的布置方向与第一横梁的布置方向互相垂直;同时,所述装配脉动小车安装在第一滑轨上。

优选地,所述装配脉动小车与第一滑轨之间设置有第二滚轮传输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一滑动杆之间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第一滑动杆之间滑动连接;与第一横梁之间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回线工位设置有五个,五个回线工位并列布置;所述回线工位与装配工位平行布置;每个回线工位包括第一框型支撑架和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固定在第一框型支撑架上;且置于第一框型支撑架的中间;所述第二滑轨的布置方向与装配工位上的第一滑轨的布置方向平行布置。

优选地,所述缓冲工位设置有两个,两个缓冲工位对接连接;所述缓冲工位布置在装配工位的一侧;每个所述缓冲工位包括第二框型支架、第三滑轨、第二横梁和第二滑动杆,其中,第二横梁布置有两个,且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滑动杆设置有四个,分别布置在第二框型支架的四个立柱上,且与立柱之间呈固定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二横梁固定在第二滑动杆上,且与第二滑动杆之间呈滑动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三滑轨固定在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滑轨的布置方向与第二横梁的布置方向互相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三滑轨与装配工位上的第一滑轨对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装配脉动小车与第三滑轨之间设置有第二滚轮传输装置。

优选地,所述换线工位设置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回线工位的两端;其中一个换线工位置于缓冲工位和回线工位之间;每个所述换线工位包括第二框型支撑架和第四滑轨,其中,第四滑轨安装在第二框型支撑架上。

优选地,置于回线工位置于缓冲工位和装配工位之间的换线工位的第四滑轨分别与装配工位的第一滑轨、回线工位上的第二滑轨和缓冲工位上的第三滑轨对接连接;

所述另一个换线工位上的第四滑轨分别与装配工位的第一滑轨和回线工位上的第二滑轨对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脉动上部运输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工艺需求在预留区域增加装配工位和缓冲工位,扩大装配生产能力;突破国内航空发动机装配上部运输的空白,采用模块化设计,机动调节发动机装配姿态,调整发动机姿态符合装配对接要求,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学高度要求,移动符合装配工艺需求,实现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的水平脉动装配,提高发动机的装配质量一致性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运输系统结构图;

图2是装配工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回线工位结构示意图;

图4是缓冲工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换线工位结构示意图;

其中,1、装配工位2、换线工位3、缓冲工位4、回线工位5、导轨101、第一框型支架102、第一滑轨103、第一横梁104、第一滑动杆201、第二框型支撑架202、第四滑轨301、第二框型支架302、第三滑轨303、第二横梁304、第二滑动杆401、第一框型支撑架402、第二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脉动上部运输系统,用于实现装配脉动小车按照装配工艺需求循环移动,完成航空发动机的大部件对接总装工作;

具体包括装配工位、缓冲工位、换线工位和回线工位,其中,装配工位用于实现发动机的吊装、升降、旋转的调姿动作,使发动机的姿态符合各部件对中需求、安装姿态的调整需求;同时实现发动机在装配工位间水平横向移动;

缓冲工位具备升降和旋转功能,用于实现发动机的机动调整,符合人体工程学调整维修装配功能。

换线工位具备水平纵向移动功能,用于实现装配脉动小车的水平纵向移动,按照需求将脉动装配小车转移到缓冲工位和回线工位。

回线工位只有水平横向移动功能,用于实现脉动装配小车的回线运输功能。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工艺需求在预留区域增加装配工位和缓冲工位,扩大装配生产能力。

所述装配工位设置有五个,五个装配工位1并列布置。

所述回线工位设置有五个,五个回线工位4并列布置;每个所述装配工位1对接连接有一个回位工位4。

所述换线工位2设置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回位工位4的两端。

所述缓冲工位3设置有两个,两个缓冲工位3对接连接;且其中一个缓冲工位3与一个换线工位2连接。

五个装配工位1、两个换线工位2和五个回线工位4形成一个圆形循环,两个缓冲工位3分别对应左端换线工位2的两个位置。

如图2所示,每个装配工位包括第一框型支架101、第一横梁103、第一滑动杆104和第一滑轨102,其中,第一横梁103设置有两个,且平行布置;第一滑动杆104设置有四个,分别固定在框型支架101的立柱上,且与立柱之间呈固定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一横梁103固定在第一滑动杆104上,且与第一滑动杆之间呈滑动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一滑轨102固定在第一横梁103上;所述第一滑轨102的布置方向与第一横梁103的布置方向互相垂直。

所述装配脉动小车安装在第一滑轨102上,且与第一滑轨102之间设置有第二滚轮传输装置,所述第二滚轮传输装置可以按照控制要求滚动,脉动小车上拖板吊在第二滚轮传输装置的滚轮上,滚轮的正传和反转拖动脉动小车前进和后退。

五个装配工位1并列串联布置;第一横梁103可以上下移动,在需要脉动小车移动下一工位时,需将相邻两个框架的第一横梁103调整在同一高度,且两个相邻滑轨102之间处于同一高度上对齐,两个相邻第一滑轨102的第二滚轮传输装置滚动,脉动小车就可以从一个装配工位转移到另一个装配工位上。

所述第一横梁103与第一滑动杆104之间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第一滑动杆104之间滑动连接;与第一横梁103之间固定连接。第一横梁103可以带着滑轨102和装配脉动小车沿着第一滑动杆104上下移动。

所述连接体为丝杠结构;通过丝杠转动实现上下移动。

五个装配工位1的第一框型支架101并列布置;且两个相邻的第一滑轨102之间对接连接。

所述装配脉动小车和第一滑轨102上的上拖板之间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与上拖板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盘与装配脉动小车之间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每个回线工位4包括第一框型支撑架401和第二滑轨402,所述第二滑轨402固定在第一框型支撑架401上;且与装配脉动小车滑动连接。

每个回线工位4的第一框型支撑架401和第二滑轨402都不可以移动,通过布置在滑轨402上的滚轮带动脉动小车前进或后退,所述滚轮每隔1米布置3对。

所述第二滑轨402与第一滑轨102之间互相平行。

所述回线工位4上布置有电气控制柜,用于控制脉动线各工位运行。

如图4所示,所述缓冲工位3的结构与装配工位的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缓冲工位3包括第二框型支架301、第三滑轨302、第二横梁303和第二滑动杆304,其中,第二横梁303布置有两个,且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滑动杆304设置有四个,分别布置在第二框型支架301的四个立柱上,且与立柱之间呈固定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二横梁303固定在第二滑动杆上,且与第二滑动杆之间呈滑动式结构布置;所述第三滑轨302固定在第二横梁303上;所述第三滑轨302的布置方向与第二横梁303的布置方向互相垂直。

所述装配脉动小车安装在第三滑轨302上,且与第三滑轨302之间设置有第二滚轮传输装置,所述第二滚轮传输装置可以按照控制要求滚动,脉动小车上拖板吊在第二滚轮传输装置的滚轮上,滚轮的正传和反转拖动脉动小车前进和后退。

两个缓冲工位3上的第三滑轨302之间互相平行布置。

所述装配脉动小车与第三滑轨302之间设置有第二滚轮传输装置。

如图5所示,所述换线工位2包括第二框型支撑架201、第四滑轨202和导轨5,其中,导轨5安装在第二框型支撑架201上,第四滑轨202安装在导轨5上,且与导轨5之间滑动连接。

换线工位2不可上下移动,第四滑轨202可以在两个工位间水平移动。

所述第四滑轨202与装配脉动小车之间滑动连接。

所述第四滑轨202分别与第一滑轨102、第二滑轨402和第三滑轨302之间对接连接。

所述第二框型支撑架201置于第一框型支架101和第二框型支架301之间。

所述第四滑轨202沿导轨5的滑动方向与装配脉动小车沿第四滑轨202的滑动方向互相垂直。

本发明的工作流程:

装配前必须有一个脉动小车到达第一个装配工位1的滑轨102上,第一横梁103向下移动,将脉动小车调整到适合高度,将发动机的中介机匣的主吊点通过吊装绳吊装在脉动小车上,进行第一工位的零部件安装。

在完成第一个装配任务后,第一横梁103向上移动到转运高度,使第一工位的滑轨102和下一个工位的滑轨202对齐,通过机动操作,将装配脉动小车横向移动到第2工位。

在第二个装配工位,第一横梁203向下移动,将脉动小车调整到适合高度,经过调整姿态,配合对中调姿系统实现低涡主单元体的对接装配任务。

在完成第二工位装配任务后,第一横梁203向上移动到转运高度,使第二工位的滑轨202和下一个工位的滑轨302对齐,通过机动操作,将脉动小车横向移动到第三工位,通过工位升降系统调整姿态,实现附件单元体的对接装配任务。

在完成第三工位装配任务后,第一横梁303向上移动到转运高度,使第二工位的滑轨302和下一个工位的滑轨402对齐,通过机动操作,将脉动小车横向移动到第四工位,通过工位升降系统调整姿态,实现部分外部管路和外部线缆的装配任务。

在完成第四工位装配任务后,第一横梁403向上移动到转运高度,使第二工位的滑轨402和下一个工位的滑轨502对齐,通过机动操作,将脉动小车横向移动到第五工位,通过工位升降系统调整姿态,实现部分外部管路和外部线缆的装配任务。

在完成五个安装工位的安装后,第一横梁503向上移动到转运高度,使第二工位的滑轨502和下一个换线工位2的换线滑轨102对齐,将发动机通过换线系统将脉动小车转移到缓冲工位,检验合格后下线进入试车工序完成发动机的装配任务,如果不合格将脉动小车经过换线工位和缓冲工位对齐,将脉动小车转运至缓冲工位进行机动维修检查。

装配脉动小车将通过回线工位和换线工位的配合,返回至第一装配工位,再进行下一台发动机的装配运输任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