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床上料运输辊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76968发布日期:2021-09-18 00:1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床上料运输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床部分(1)、轧钢机部分(2)、分钢器部分(3)和辊道部分(4);所述分钢器部分(3)设置在轧钢机部分(2)的出料口处;所述辊道部分(4)和冷床部分(1)数量均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分钢器部分(3)的两侧;所述辊道部分(4)设置在冷床部分(1)和分钢器部分(3)之间;所述辊道部分(4)包括第一辊道(4

1)、第二辊道(4

2)、第三辊道(4

3)和第四辊道(4

4);所述第一辊道(4

1)、第二辊道(4

2)、第三辊道(4

3)和第四辊道(4

4)首尾相连,且第一辊道(4

1)设置在分钢器出料口(3

1)处,第四辊道(4

4)与冷床部分(1)上料处连接;所述分钢器出料口(3

1)有两个,且均与两端的第一辊道(4

1)连接;所述轧钢机部分(2)出料口辊道的延长线和分钢器出料口(3

1)中心线角度差为20度;所述第一辊道(4

1)中心线与分钢器出料口(3

1)中心线角度差为5度,且第一辊道(4

1)相比分钢器出料口(3

1)偏向内侧;所述第二辊道(4

2)、第三辊道(4

3)和第四辊道(4

4)的中心线均比上一辊道的中心线角度向内偏转5度;所述第四辊道(4

4)中心线与冷床部分(1)上料处边沿直线角度差为零;所述第一辊道(4

1)、第二辊道(4

2)、第三辊道(4

3)和第四辊道(4

4)均包括辊道架(5)、动力辊(6)和立辊(7);所述动力辊(6)和立辊(7)均设置在辊道架(5)上,且呈交替设置;所述立辊(7)包括立辊轴(7

1)、辊身(7

2)、轴承(7

3)和立辊架(7

4);所述立辊架(7

4)设置在辊道架(5)上;所述立辊轴(7

1)设置在辊道架(5)上;所述辊身(7

2)套接在立辊轴(7

1)上,且辊身(7

2)和立辊轴(7

1)之间设置有轴承(7

3);所述立辊轴(7

1)在轴向方向上设置有注油通孔(8),且此注油通孔(8)内还设置有多个注油分支通孔,此注油分支通孔通向轴承(7

3)内;增设有输油部分(9);所述注油通孔(8)的输油口出设置有输油部分(9);所述输油部分(9)包括润滑油输送管(10)、电磁阀(11)和cpu控制芯片;所述润滑油输送管(10)分出若干个分支管路分别连接注油通孔(8)的输油口,且每个分支管路上均设置有电磁阀(11);所述电磁阀(11)的控制端连接plc的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床上料运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辊轴(7

1)采用45号钢材质;所述辊身(7

2)采用gl15轴承(7

3)钢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床上料运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辊(6)包括电动机和转辊;所述转辊设置在辊道架(5)上;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转辊的一端;所述第一辊道(4

1)、第二辊道(4

2)、第三辊道(4

3)和第四辊道(4

4)上动力辊(6)内的电动机转速不一,且按第一辊道(4

1)、第二辊道(4

2)、第三辊道(4

3)和第四辊道(4

4)的顺序,其上的电动机转速依次增加。

技术总结
一种冷床上料运输辊道,包括冷床部分、轧钢机部分、分钢器部分和辊道部分;所述分钢器部分设置在轧钢机部分的出料口处;所述辊道部分和冷床部分数量均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分钢器部分的两侧;所述辊道部分设置在冷床部分和分钢器部分之间;所述辊道部分设置有立辊;所述立辊内的立辊轴在轴向方向上设置有注油通孔,且此注油通孔内还设置有多个注油分支通孔,此注油分支通孔通向轴承内;增设有输油部分;所述输油部分包括润滑油输送管、电磁阀和CPU控制芯片;所述润滑油输送管分出若干个分支管路分别连接注油通孔的输油口,且每个分支管路上均设置有电磁阀;所述PLC的输出端连接电磁阀的控制端。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松涛 吕绍权 张景林 周东升 王玉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1
技术公布日:2021/9/1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