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焊接装置及其滚焊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23533发布日期:2021-02-20 20:5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焊接装置及其滚焊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涉及一种焊接装置及其滚焊机。


背景技术:

[0002]
焊接装置是滚焊机的核心结构,现有滚焊机的焊接装置包括上电极和下电极,上电极与下电极通电后对工件进行焊接,将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焊接在一起形成网格。上电极一般安装在上电极座上,下电极安装座下电极座上,而上电极座需要通过导线和导线连接块等结构与下电极座连接,制造成本高,装配调整复杂,设备稳定性差,一旦导线发生磨损、断裂等故障时整机将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焊接装置,结构简单,连接稳定,焊接效果好。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滚焊机,包括上述焊接装置,焊接效果好。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一种焊接装置,包括电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电源的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电源的另一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移动部和第一电极导电体,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导电体;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在所述第二电极导电体上交汇,焊接位置为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的交汇点;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在第一电极移动部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所述焊接位置,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具有到达所述焊接位置后对所述交汇点施力通电焊接的状态。
[0007]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移动部、导电盘和第二电极基体;所述第二电极导电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基体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相对设置;所述导电盘具有在所述第二电极移动部的作用下升降并与所述第二电极导电体保持电接触的状态。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基体包括第一筋体固定块、与所述第一筋体固定块连接的基体;所述第二电极导电体包括安装板和第一筋体导电块,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基体上;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筋体的凹槽,所述第一筋体导电块罩设在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固定转盘的一端上,并与所述凹槽形成供所述第一筋体通过的通槽;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与所述焊接位置对应的空位;和/或,所述安装板为方形结构,且两侧边上设有倒角。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筋体导电块的顶面为圆弧面,所述导电盘为圆盘,所述导电盘在所述第二电极移动部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筋体导电块的顶面点接触或线接触。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通过应力调节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极移动部上,以缓解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与所述交汇点的冲撞力;所述应力调节部包括固定件,所述电极导电体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应力调节部还包括周向力缓冲组件,所述周向力缓冲组件位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电极移动部之间;和/或,和所述应力调节部还包括径向力缓冲组
件,所述径向力缓冲组件位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电极移动部之间。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包括焊接导电板和接电导电板;所述接电导电板上设有用于与电源的一极电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焊接导电板与所述接电导电板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用于与所述交汇点直接接触;所述焊接导电板包括至少一个可更换的导电体。
[0012]
优选地,还包括电极座,所述电极座包括第一电极支撑架、第二电极支撑架、第一电极连接板和第二电极连接板;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移动部与所述第一电极支撑架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一电极导电体和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板沿所述第一电极支撑架上的第一导槽移动;所述第二电极导电体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板连接,第二电极移动部与所述第二电极支撑架连接,并带动第二电极导电体和第二电极连接板沿第二电极支撑架上的第二导槽移动;所述第一电极支撑架与所述第二电极支撑架并排设置。
[001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4]
一种滚焊机,包括第一筋体装配部和上述的焊接装置,所述第一筋体装配部包括供第一筋体依次穿过的固定装配组件和移动装配组件,所述焊接装置设置所述固定装配组件上,焊接位置为所述第一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的交汇点;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筋体与所述第二筋体的交汇点构成导电回路,以将第二筋体与第一筋体焊接固定。
[0015]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电极相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交汇点形成通电回路,从而对交汇点进行焊接。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导电体设置在第一电极移动部上,使其可跟随第一电极移动部靠近或远离焊接位置,且可控制第一电极导电体对交汇点的施力状态,准确地对交汇点进行按压焊接,从而保证交汇点焊接牢固,再控制第一电极导电体对交汇点的通电状态,保证了第一电极导电体直接对交汇点通电焊接,且控制难度低,不影响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的运动,对不在焊接位置的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的影响小。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装置设置在固定装配组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滚焊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
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0023]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5]
参看附图1至附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装置、滚焊机及焊接方法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通过第一电极移动部控制第一电极导电体靠近或远离焊接位置,并控制第一电极导电体对交汇点施力通电焊接,解决了现有的焊接方式焊接质量差和容易漏焊的问题。
[0026]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焊接装置,包括电源(未画出)、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第一电极10与电源的一极电连接,第二电极20与电源的另一极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极10包括第一电极移动部11和第一电极导电体12,第二电极20包括第二电极导电体22;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 在第二电极导电体22上交汇,焊接位置3为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的交汇点4;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焊接位置3,第一电极导电体12具有到达焊接位置3后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焊接的状态。
[0027]
本实用新型中的焊接装置主要是对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的交汇点4 进行焊接,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均为金属材料,将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的交汇点4作为焊接位置3,且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在第二电极导电体22上交汇,且位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第二电极导电体22之间,第一电极导电体12随着第一电极移动部11靠近焊接位置3,并与交汇点4接触。当第一电极导电体12处于焊接位置3时,其具有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的状态,且第二电极导电体22也处于通电桩体,第一电极导电体12、第二电极导电体22以及交汇点4形成回路,交汇点4升温软化,并被挤压,进而焊接在一起。第一电极导电体12对交汇点4施力的方式有多种形式,以下举例说明。
[0028]
实施例一
[0029]
开始焊接时,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带动下,靠近焊接位置3,而后到达焊接位置3,此时,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继续移动,从而对交汇点4挤压施力,第一电极导电体12 处于通电状态,与交汇点4以及第二电极导电体22构成回路,交汇点4受热升温,并被挤压施力,从而使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在交汇点4被焊接;而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离开焊接位置3,不与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接触,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相对移动,并在第二电极导电体22上形成下一交汇点4,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再次靠近焊接位置3,持续上述过程,直至焊接完成。在此过程中,第一电极导电体12相对焊接位置3持续进行往复运动,
并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对交汇点4挤压施力。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导电体12可以在焊接过程中始终保持导电状态,也可以在与交汇点4接触时才通电,第一电极导电体12的通电状态由控制系统控制。
[0030]
实施例二
[0031]
开始焊接时,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带动下,靠近焊接位置3,而后到达焊接位置3,并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停留在焊接位置3,当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在焊接位置3交汇,形成交汇点4,第一电极导电体12停留在焊接位置3,与交汇点4保持接触,可通过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使第一电极导电体12保持位置但对交汇点4挤压施力,第一电极导电体12处于通电状态,与交汇点4以及第二电极导电体22构成回路,交汇点4受热升温,并被挤压施力,从而使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在交汇点4被焊接;而后,撤销第一电极移动部11对第一电极导电体12赋予的力,第一电极导电体12虽停留在焊接位置3,但仅与第一筋体1或第二筋体2保持接触,不对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施力,防止移动中的第一筋体1或第二筋体2受力变形,此时,第一电极导电体12由控制系统控制,处于不通电状态,对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的影响更小;第一筋体1和第二相对移动,形成下一交汇点4,第一电极导电体12再次通电,且在第一电极移动部 11的作用下对交汇点4施力,持续上述过程,直至焊接完成。在此过程中,第一电极导电体12相对焊接位置3静止,依靠第一电极移动部11或其他附加机构对交汇点4施力。当焊接完成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离开焊接位置3,方便将焊接好的钢筋笼从焊接设备上拆下。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移动部11包括弹簧或气缸,弹簧或气缸可以对交汇点4施加挤压力,使第一电极导电体12对交汇点4挤压施力,第一筋体1 和第二筋体2焊接牢固。
[0032]
为实现第二电极导电体22的通断电,第二电极20包括第二电极移动部 21、导电盘23和第二电极基体24;第二电极导电体22设置在第二电极基体 24上,并与第一电极导电体12相对设置;导电盘23具有在第二电极移动部 21的作用下升降并与第二电极导电体22保持电接触的状态。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导电盘23和第二电极移动部21设置在第二电极导电体22和第二电极基体24的上方,导电盘23与电源的一极电连接,导电盘23与第二电极移动部21连接,并在第二电极移动部21的作用下与第二电极导电体22 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第二电极导电体22的通断电。该种结构中的第二电极导电体22不直接与电源的电极连接,避免第二电极导电体22在焊接过程将震动传导至与电源的连接结构上,影响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导电盘23 与第二电极导电体22的接触通电,只要控制好导电盘23的位置,就可以保证第二电极导电体22的通断电。而在焊接装置不工作时,第二电极移动部 21将导电盘23带离第二电极导电体22,第二电极导电体22自然断电,不会再与第一电极导电体12产生回路,保证了存放安全和人员安全。
[0033]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第二电极导电体22设置在第二电极基体24上,为固定第二电极导电体22,第二电极基体24包括第一筋体固定块241、与第一筋体固定块241连接的基体242,基体242与第一筋体固定块241采用螺丝固定连接,第一筋体固定块241上设有第一筋体穿孔243,第一筋体1 由第一筋体穿孔243穿过第一筋体固定块241。第二电极导电体22设置在基体242上。为使基体242与第一筋体固定块241连接更牢固,需要增大基体 242与第一筋体固定块241的接触面积,优选地,基体242为l型基体242,较长边用于承载第二电极导电体22,较短边用于与第一筋体固定块241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二电极导电体22安装更稳
定,在焊接过程中也不易晃动,影响正常焊接。
[0034]
需要焊接的第一筋体1穿过第一筋体固定块241后,位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第二电极导电体22之间,而为了限位第一筋体1,避免其发生位移而导致交汇点4偏移,第二电极导电体22包括安装板221和第一筋体导电块222,安装板221设置在基体242上;安装板22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筋体1的凹槽223,第一筋体1位于凹槽223中,凹槽223与第一筋体 1的形状相适配,且第一筋体1部分露出于凹槽223,使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能够交汇,且交汇点4位于第二电极导电体22上,位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第二电极导电体22之间。第一筋体导电块222用于导电盘23接触,而导电盘23位于第二电极20导电块的上方,因此,第一筋体导电块222 罩设在安装板221靠近固定转盘的一端上,并与凹槽223形成供第一筋体1 通过的通槽224,第一筋体1穿过通槽224并部分置于凹槽223中。为使位于安装板221上方的第一电极导电体12可以接触到交汇点4,安装板221上设有与焊接位置3对应的空位。凹槽223可以为半圆形或倒梯形。安装板221 为方形结构,且两侧边上设有倒角,防止横跨在第一主筋和安装板221上的第二主筋与安装板221碰撞。
[0035]
当焊接装置应用在滚焊机中时,第二电极20设置在固定装配组件41上,第二电极导电体22和第二电极基体24对应地周向设置在固定转盘上,并需要跟随固定转盘转动,而导电盘23和第二电极移动部21固定在固定装配组件41上,第二电极导电体22和第二电极基体24相对导电盘23转动,且导电盘23需要依次与每个第二电极导电体22的第一筋体导电块222接触,使第二电极导电体22在焊接位置3时通电,因此,第一筋体导电块222对导电盘23具有周向的摩擦力,而为了避免第一筋体导电块222和导电盘23过度磨损,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第一筋体导电块222的顶面为圆弧面,导电盘23为圆盘,导电盘23在第二电极移动部21的作用下与第一筋体导电块222的顶面点接触或线接触。同时,导电盘23转动设置在第二电极移动部21,在与第一筋体导电块222接触的过程跟随转动,从而减小摩擦力,减少磨损。
[0036]
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第一电极导电体12通过应力调节部13连接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上,以缓解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交汇点4的冲撞力。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彼此搭接形成交汇点4,而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 2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会在交汇点4形成较高的凸起,若第二筋体2横跨在第一筋体1上,而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于交汇点4接触挤压时,受交汇点4的凸起冲击,长时间使用后,会对第一电极导电体12、其与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连接部123分造成冲击损伤,从而导致第一电极导电体12损坏。
[0037]
为安装第一电极导电体12,应力调节部13包括固定件131,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固定件13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 分别为钢筋笼中的主筋和箍筋,而钢筋笼在焊接过程中,主筋会带动箍筋转动,则主筋和箍筋对第一电极导电体12具有周向冲击力和径向冲击力,因此,应力调节部13还包括周向力缓冲组件,周向力缓冲组件位于固定件131 和第一电极移动部11之间;和应力调节部13还包括径向力缓冲组件,径向力缓冲组件位于固定件131和第一电极移动部11之间。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对第一电极导电体12的冲击力仅为周向冲击力,则应力调节部13还包括周向力缓冲组件,周向力缓冲组件位于固定件 131和第一电极移动部11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 2对第一电极导电体12的冲击力仅为径向冲击力,则应力调节部13还包括径向力缓冲组件,径向力缓冲组件位于固定件131和第一电极移动部11之间。径向力缓冲组件可以包括径向缓冲弹簧或径向缓冲气缸,在第一电极导电体12受到径向力时压缩,不仅
可以缓冲保护第一电极导电体12,还可使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交汇点4接触更紧密,对交汇点4施加更大的挤压力,使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焊接更牢固。径向缓冲弹簧或径向缓冲气缸设置在第一电极导电体12交汇点4的径向延伸方向上。
[0038]
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周向力缓冲组件包括容纳槽132、滑杆133和弹性件134,固定件131位于容纳槽132中,套设在滑杆133上,弹性件134套设在滑杆133上,一端与容纳槽132内壁相抵,另一端与固定件131相抵。由于弹性件134的可收缩性,使固定件131可以适当地在滑杆 133上移动,当箍筋不平整,使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交汇点4接触时出现周向位移,固定件131可沿受力方向适当移动,由于弹性件134的存在,第一电极导电体12的位移有限,不至于偏离焊接位置3,又可以避免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交汇点4发生硬性碰撞,有效保护第一电极导电体12。而固定件 131、滑杆133还有弹性件134位于容纳槽132中,可以对这些部件起到保护作用,也有利于缩小周向力缓冲组件的体积,进而缩小整个第一电极10 的体积。
[0039]
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分别与电源,比如变压器的两极连接,变压器受控制系统控制,以实现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通断电。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移动部11和第二电极移动部21中包含金属导电材料,因此,需要在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第一电极移动部11之间设置绝缘件(未画出),在导电盘23与第二电极移动部21之间设置绝缘件。
[0040]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第一电极导电体12包括焊接导电板121和接电导电板122;接电导电板122上设有用于与电源的一极电连接的连接部 123;焊接导电板121与接电导电板122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用于与交汇点4 直接接触。将第一电极导电体12分为焊接导电板121和接电导电板122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变压器等电源连接通电,同时,避免了与交汇点4直接的撞击影响了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变压器的连接结构,保证了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电源的连接稳定性。
[0041]
由于焊接导电板121在使用时会对交汇点4施力,与交汇点4发生摩擦,若如实施例一中的焊接方式,则焊接导电板121的冲击力更大,从而导致焊接导电板121变形、磨损,最终导致焊接导电板121偏离焊接位置3,出现焊接力度不够或错位的问题,优选地,焊接导电板121包括至少一个可更换的导电体,当焊接导电板121出现损伤后,将与交汇点4接触的导电体拆卸下来,换上新的导电体,保证焊接不出现偏差。而这样的结构也无需将整个第一电极导电体12更换掉,有利于降低使用成本。导电体通过螺钉彼此固定安装,焊接导电板121与接电导电板122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0042]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接电导电板122的一端设有延伸部(未画出),延伸部朝向电源方向延伸,用于安装一接电铜板(未画出),接电铜板用于实现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电源一极的电连接。
[0043]
优选地,为增强第一电极导电体12的导电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引导电流,在交汇点4形成电流回路,接电导电板122、焊接导电板121均采用导电铜材料制成。
[0044]
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通电和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热量,而为了保护第一电极导电体12,避免出现过热现象,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上设有冷却结构,冷却结构包括冷却剂进口124、冷却通道(未画出)和冷却剂出口 (未画出),冷却通道位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内部,冷却剂进口124和冷却剂出口与冷却通道连通。
[0045]
基于上述实施例,冷却结构可以设置在接电导电板122中,也可以设置在焊接导电
板121中的任一导电体中,接电导电板122和焊接导电板121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导热效果良好,因此,冷却结构的冷却剂可以作用到未设置冷却结构的其他导电体上。
[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安装第一电极移动部11和第二电极移动部21,焊接装置还包括电极座30,电极座30包括第一电极支撑架31、第二电极支撑架32、第一电极连接板33和第二电极连接板34;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与第一电极连接板33连接,第一电极移动部11与第一电极支撑架31连接,并带动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第一电极连接板33沿第一电极支撑架31上的第一导槽移动;第二电极导电体22与第二电极连接板34连接,第二电极移动部21与第二电极支撑架32连接,并带动第二电极导电体22和第二电极连接板34沿第二电极支撑架32上的第二导槽移动;第一电极支撑架31与第二电极支撑架32并排设置。
[0047]
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第一电极支撑架31包括第一侧板314和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包括与第一侧板314连接的第一定位板311、用于安装第一移动缸111的第一顶板312和第一导向板313,第一定位板311、第一顶板312和第一导向板313彼此垂直,第一顶板312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移动缸111的活动杆穿过第一通孔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连接板33连接,第一导向板313上安装有导向滑轨35,第一电极连接板33 与导向滑轨35滑移配合,在第一移动缸111的活动杆的作用下沿导向滑轨 35移动,第一电极导电体12通过周向力缓冲组件设置在第一电极连接板33 的底部,并可跟随第一电极连接板33沿导向滑轨35移动。第一移动缸111 可以为液压缸或气缸,其可以作为第一电极导电体12对交汇点4的施力装置,也可以作为径向缓冲结构,控制电极导电体小幅移动即可。
[0048]
第二电极支撑架32包括第二侧板321和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包括与第二侧板321连接的第二定位板322、用于安装第二移动缸211的第二顶板323和第二导向板324,第二定位板322、第二顶板323和第二导向板324 彼此垂直,第二顶板323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移动缸211的活动杆穿过第二通孔与其下方的第二电极连接板34连接,第二导向板324上安装有导向滑轨35,第二电极连接板34与导向滑轨35滑移配合,在第二移动缸211的活动杆的作用下沿导向滑轨35移动,导电盘23设置在第二电极连接板34 的下半部,并可跟随第二电极20连接沿导向滑轨35移动。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连接板34的下半部设有转轴安装座,导电盘23的中心设有转轴孔或转轴,导电盘23通过转轴与转轴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分别设置第一导向板313和第二导向板324上的导向滑轨35上。
[0049]
为了方便加工和安装,第一电极支撑架31和第二电极支撑架32设置在同一固定板上,固定板上分别设有与第一电极支撑架31和第二电极支撑架 32对应的调节槽,用于微调第一电极支撑架31和第二电极支撑架32与固定转盘的相对位置。
[0050]
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一种焊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焊接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0051]
第二电极20接电,第一筋体1穿过第二电极导电体22并与第二电极导电体22接触,引导第二筋体2横跨在第一筋体1上方,使第二筋体2与第一筋体1搭接,形成交汇点4,交汇点4位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第二电极导电体22之间;接电的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靠近焊接位置3,并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和第一筋体1与第二筋体2的交汇点4构成导电回路,以将第二筋体2与第一筋体1的一个交汇点4焊接固定;第一筋体1在固定转盘和移动转盘的作用下持续转动,拉扯第二筋体2,使第二筋体2在第一电极导电体12下方与第一筋体1形成新的交汇点4;第一电极导电体12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直至焊接完成。
[0052]
优选地,第二电极20的接电方式可以为:导电盘23接电,并在第二电极移动部21的作用下与第二电极导电体22电接触,第二电极导电体22通电。对应的,第二电极20断电的方式为:第二电极导电体22在第二电极移动部21的作用下上升,与第二电极导电体22分离。
[0053]
第二电极导电体22不直接与电源的电极连接,避免第二电极导电体22 在焊接过程将震动传导至与电源的连接结构上,影响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导电盘23与第二电极导电体22的接触通电,只要控制好导电盘23的位置,就可以保证第二电极导电体22的通断电。而在焊接装置不工作时,第二电极移动部21将导电盘23带离第二电极导电体22,第二电极导电体22 自然断电,不会再与第一电极导电体12产生回路,保证了存放安全和人员安全。
[0054]
基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电极导电体12的结构,采用的焊接方式可以为: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靠近焊接位置3,并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焊接,完成一个交汇点4的焊接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远离焊接位置3,下一交汇点4形成并位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之间,与此同时,第一电极导电体12再次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靠近焊接位置3,并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焊接,如此往复,直至焊接完成。
[0055]
基于实施例二中的第一电极导电体12的结构,采用的焊接方式可以为:第一电极导电体12在第一电极移动部11的作用下靠近焊接位置3,并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焊接,完成一个交汇点4的焊接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停留在焊接位置3,并停止对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施力和导电,下一交汇点4形成并位于第一电极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之间,第一电极导电体12 再次对交汇点4施力通电焊接,如此往复,直至焊接完成。
[0056]
如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一种滚焊机,包括第一筋体装配部40 和如上述的焊接装置,第一筋体装配部40包括供第一筋体1依次穿过的固定装配组件41和移动装配组件42,焊接装置设置固定装配组件41上,焊接位置3为第一筋体1和第二筋体2的交汇点4;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 和第一筋体1与第二筋体2的交汇点4构成导电回路,以将第二筋体2与第一筋体1焊接固定。
[0057]
本实用新型的焊接电极可以设置在固定装配组件41的上部、左右两侧或者底部,而焊接电极中的电极导电体和电极移动部的位置关系会随装配的位置而改变,比如,若焊接电极设置在固定装配组件41的上部,则电极移动部位于电极导电体的上方,带动电极导电体上下移动;若焊接电极设置在固定装配组件41的两侧,则电极移动部位于电极导电体的外侧,带动电极导电体左右移动;若焊接电极设置在固定装配组件41的底部,则电极移动部位于电极导电体的下方,带动电极导电体左右移动。本实用新型为方便描述,以附图中的方位来表述位置关系,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不影响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位置关系。如附图3和附图4中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焊接电极位于固定装配组件41的上部。
[0058]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