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合装置和压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9201发布日期:2021-12-12 21:4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压合装置和压合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压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合装置和压合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元件压合装置往往通过两个驱动源驱动两个压合部件进行相互靠近,以完成电子元件管脚(又称pin脚)的压合,但是这样的结构不够简单,使用两个驱动源成本也会相应增高。
3.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压合装置和压合机,旨在简化压合装置的结构且降低成本。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压合装置,用于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包括:
6.机座;
7.第一挤压臂,所述第一挤压臂连接于所述机座;
8.第二挤压臂,所述第二挤压臂连接于所述机座;所述第二挤压臂与所述第一挤压臂相对设置;
9.单个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座,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相互靠近形成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区。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源,以及与所述驱动源水平方向的动力输出侧连接的冲击构件;
11.所述冲击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之间;所述冲击构件至少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或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抵接的斜台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臂与所述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挤压臂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所述冲击构件朝向所述第二挤压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抵接的斜台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臂与所述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挤压臂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所述冲击构件朝向所述第一挤压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抵接的斜台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的接触面抵接
的转轮。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臂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挤压臂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所述冲击构件朝向所述第一挤压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抵接的斜台部,所述冲击构件朝向所述第二挤压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抵接的斜台部。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座上还设有压合分隔部,所述压合分隔部设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之间。
19.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压合机,用于在输送带上对电子元件进行管脚压合,其包括所述的压合装置。
2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实施例通过在机座上设置单个驱动组件,单个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相互远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相互靠近形成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区,以进行电子元件管脚上的压合。本实施例通过单个驱动组件实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和相互靠近压合电子元件管脚,从而结构更加简单,单独使用一个驱动组件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一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5.图4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一实施例的左视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一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又一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30.图9为本实用新型冲击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现有的电子元件压合装置往往通过两个驱动源驱动两个压合部件进行相互靠近,以完成电子元件管脚(又称pin脚)的压合,但是这样的结构不够简单,使用两个驱动源成本也会相应增高。
37.鉴于上述现有的压合装置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压合装置和压合机,旨在简化压合装置的结构且降低成本。
38.请参照图1至图5,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装置,本实施例的压合装置100用于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
39.压合装置100包括:机座10、第一挤压臂20、第二挤压臂30以及单个驱动组件40。
40.第一挤压臂20,所述第一挤压臂20连接于所述机座10;第一挤压臂20包括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第二挤压臂30,所述第二挤压臂30连接于所述机座10;第二挤压臂30包括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相对设置。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对设置。
41.单个驱动组件40,所述驱动组件40设于所述机座10,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互靠近形成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区50。
42.本实施例通过在机座10上设置单个驱动组件40,单个驱动组件40通过驱动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相互远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互靠近形成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区50,以进行电子元件管脚上的压合。本实施例通过单个驱动组件40实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和相互靠近压合电子元件管脚,从而结构更加简单,单独使用一个驱动组件40也降低生产成本。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驱动源(未图示),以及与所述驱动源水平方向的动力输出侧连接的冲击构件4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驱动源可以是伺服电机、气缸、滚珠丝杆等驱动源。当然,驱动源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做直线运动的动力输出侧的驱动源。
44.所述冲击构件41位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之间;所述冲击构件41至少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或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抵接的斜台部411。通过驱动源驱动冲击构件41在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之间往复移动,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互靠近和远离,实现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
45.可以理解地,为了使得冲击构件41运动更加稳定,机座10上设有承接柱11,承接柱11上设有通孔,冲击构件41穿过承接柱11的通孔活动设于承接柱11上。
46.进一步地,所述机座10上还设有压合分隔部12,所述压合分隔部12固定设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之间。压合分隔部12可设置成长条状,通过设置压合分隔部12,本实施例的压合装置100可实现多排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提高对电子元件管脚压合的工作效率。
47.由于电子元件管脚和塑胶件需要组合进行固定,通过在电子元件管脚上压出个加强槽,加强电子元件管脚与塑胶件的保持力,防止电子元件管脚与塑胶件对插时滑出塑胶件。请参照图4,因此,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以及压合分隔部12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有用于在电子元件上形成加强槽的凸刺部70。在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互靠近时,电子元件管脚在凸刺部70的压合下形成加强槽。可以理解的,凸刺部7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这里不具体限制。凸刺部70的形状可设置成连续的或间断的。这里也不具体限制。
48.具体地,请参照图6,在一个典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挤压臂20和第二挤压臂30呈在竖直方向一上一下连接于机座10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挤压臂20与所述机座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挤压臂30与所述机座10转动连接;所述冲击构件41朝向所述第二挤压臂3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抵接的斜台部411。
49.第二挤压臂3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挤压臂3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可通过枢轴连接实现转动连接。
50.通过驱动源驱动冲击构件41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冲击构件41朝向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运动时,由于冲击构件41上设置有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抵接的斜台部411,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远离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向外转动,从而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对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之前的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冲击构件41背离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运动时,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靠近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向内转动复位。通过驱动源驱动冲击构件41往复运动实现多个电子元件管脚压合。
5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411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60。通过设置在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设置转轮60,使得冲击构件41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减小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与冲击构件41摩擦时的磨损,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
52.可以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冲击构件41运动顺畅性,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也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411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60。这样冲击运动时同时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和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进行滑动接触,提高冲击构件41运动顺畅性。
53.另外,请参照图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所述第二挤压臂30与所述机座
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挤压臂20与所述机座10转动连接;所述冲击构件41朝向所述第一挤压臂2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抵接的斜台部411。
54.第一挤压臂2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挤压臂2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可通过枢轴连接实现转动连接。
55.通过驱动源驱动冲击构件41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冲击构件41朝向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运动时,由于冲击构件41上设置有与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抵接的斜台部411,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远离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向外转动,从而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对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之前的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冲击构件41背离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运动时,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靠近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向内转动复位。通过驱动源驱动冲击构件41往复运动实现多个电子元件管脚压合。
56.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411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60。通过设置在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设置转轮60,使得冲击构件41与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减小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与冲击构件41摩擦时的磨损,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
57.可以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冲击构件41运动顺畅性,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也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411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60。这样冲击运动时同时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和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进行滑动接触,提高冲击构件41运动顺畅性。
58.除此之外,请参照图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所述第一挤压臂20与所述机座1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挤压臂30与所述机座10转动连接;所述冲击构件41朝向所述第一挤压臂2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抵接的斜台部411,所述冲击构件41朝向所述第二挤压臂3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抵接的斜台部411。
59.第二挤压臂3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挤压臂3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可通过枢轴连接实现转动连接。第一挤压臂2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挤压臂20与机座10转动连接可通过枢轴连接实现转动连接。
60.通过驱动源驱动冲击构件41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冲击构件41朝向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运动时,由于冲击构件41上设置有与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抵接的斜台部411,以及冲击构件41上设置有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抵接的斜台部411,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相互远离向外转动,从而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对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之前的电子元件管脚的压合。冲击构件41背离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运动时,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相互向内转动复位。通过驱动源驱动冲击构件41往复运动实现多个电子元件管脚压合。
61.请参照图9,为了防止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过度靠近,斜台部411的末端设有与水平方向平行的平台部412。当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或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与平台部412接触时,第一挤压臂的第二端22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二端32不再相互靠近压合电子元件管脚。
62.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411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60。通过设置在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设置转轮60,使得冲击构件41与第一挤
压臂的第一端21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减小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与冲击构件41摩擦时的磨损,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
6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也活动设有与所述斜台部411的接触面抵接的转轮60;这样冲击运动时同时与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和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进行滑动接触,提高冲击构件41运动顺畅性。
64.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一挤压臂20和第二挤压臂30还可设置成呈在水平方向一左一右连接于机座10上。但并不固定于一上一下的方式设于机座10上。
6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压合机,用于在输送带上对电子元件进行管脚压合,包括输送带(未图示)、用于将输送带上的电子元件输送到第一挤压臂的第一端21和第二挤压臂的第一端31之间的送料机构(未图示)以及前述压合装置100。压合装置100设于输送带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输送带可采用各种用于送料的传送带,送料机构也可采用各种用于电子元件的送料机构,例如机械手等。
66.通过使用上述压合装置100,压合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且成本更低。
67.所述压合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压合机采用了上述所述压合装置100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