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80164发布日期:2021-11-18 12:4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边坡支护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边坡治理工程中,预应力锚索框格梁结构应用广泛。框格梁机构压合在边坡表面,锚索作为受力结构插入边坡深层土层,以加强框格梁与边坡土层的连接强度。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格梁结构加固边坡,不仅有较好的固土效果,还能在框格梁围成的区域内种植植被,从而有利于减少边皮水土流失,改善边坡生态环境。
3.当锚索预埋完毕后,锚索还有一部分伸出框格梁,因此,需使用手提式切割机将多余的锚索切断,以便进行封锚操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由于锚索伸出框格梁的长度较长,在使用切割机将多余的锚索切断的过程中,锚索会晃动,不仅影响切割效率,切割机还容易空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锚索在被切割的过程中不易晃动,以提高锚索的切割效率,减小施工风险。本技术提供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和安装在固定杆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夹持锚索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所述第一夹持条的一端与连接板铰接,所述第二夹持条的一端与连接板铰接,所述第一夹持条与连接板的铰接轴、所述第二夹持条与连接板的铰接轴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的转动平面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的转动轨迹均伸出连接板的外周边缘,所述第一夹持条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条的自由端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锁紧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切割锚索时,将固定杆插入边坡土层,固定杆通过连接板对夹持机构提供支撑。转动第一夹持条和第二夹持条以使得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之间形成供锚索插入的夹角,当第一夹持条配合第二夹持条将锚索夹住后,再通过锁紧组件将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锁紧,从而将锚索固定,以使得锚索在被切割机切割的过程中不易晃动,有利于提高锚索的切割效率。同时,因切割机的锯片具有稳定的着力点,不易空锯,有利于提高施工安全。
9.优选的,所述锁紧组件包括活动管,所述活动管的一端与第一夹持条的自由端铰接,所述活动管的转动平面水平设置,所述活动管远离第一夹持条的一端连接有挂环,所述第二夹持条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与挂环配合的挂钩,所述挂环与挂钩挂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夹持条配合第二夹持条将锚索夹持后,拉动挂环以带动活动杆转动并将挂环挂接在挂钩上,挂环配合挂钩将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锁紧,从而使得锚索在切割过程中不易晃动。
11.优选的,所述活动管内设置有弹簧,所述活动管包括外管和内杆,所述内杆与外管滑动插接,所述弹簧固定在内杆插入外管的一端与外管的管底之间,所述挂环与内杆伸出外管的一端铰接,所述挂环的转动平面竖直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锚索一般设置由多根钢筋缠绕在一起组成,钢筋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导致不同锚索的直径不一致,因此,通过将活动管的长度可变设置,当拉动挂环时,内杆跟随挂环移动,弹簧受拉处于拉绳状态,当挂环挂接在挂钩上后,弹簧回弹以使得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将锚索夹紧,提高了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对锚索夹持的稳定性。同时,使得夹持机构能够夹持不同直径的锚索,提高了夹持机构的适用性。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条靠近第二夹持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二夹持条靠近第一夹持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相对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增大了夹持机构与锚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夹持机构对锚索的夹持更加稳定。
15.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与固定杆转动套接,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限制连接板沿固定杆的轴线方向移动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夹持机构能够在水平面内转动,以便工作人员在边坡上寻找好的落脚位置以安装固定杆,提高锚索切割的便利性。限位组件用于限制连接板沿固定杆方向移动,以使得连接板与固定杆的连接稳定。
17.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板与支撑环,所述固定板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固定杆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固定板固定在固定杆的一端,所述支撑环与固定杆套接固定,所述连接板转动卡接在固定板与支撑环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环对连接板和夹持机构起支撑作用,固定板配合支撑板限制连接板沿固定杆的轴线方向移动。同时,固定板还作为固定杆的杆帽,以便将固定杆敲入边坡土层内。
19.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包括连接管与插杆,所述插杆与连接管螺纹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固定杆的长度可变,以便携带固定装置。
21.优选的,所述插杆伸出连接管的一端呈圆锥型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将固定杆插入边坡土层内。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第一夹持条、第二夹持条在锁紧组件的作用下将锚索夹紧,并通过固定杆固定在边坡上,从而使得锚索在被切割机切割的过程中不易晃动,以提高锚索的切割效率,同时,使得切割机不易空锯,有利于提高施工安全;
25.2.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增大了夹持机构与锚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夹持机构对锚索的夹持更加稳定;
26.3.通过将固定杆包括连接管与插杆设置,且插杆与连接管螺纹连接,使得固定杆的长度可变,以方便携带固定装置。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中活动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杆;11、连接管;12、插杆;2、连接板;3、第一夹持条;4、第二夹持条;5、锁紧组件;51、活动管;511、外管;512、内杆;52、挂环;53、挂钩;54、弹簧;6、第一弧形板;7、第二弧形板;8、限位组件;81、固定板;82、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参照图1,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1和安装在固定杆1上的连接板2,连接板2上设置有用于夹持锚索的夹持机构。固定杆1包括连接管11与插杆12,连接板2设置在连接管11上。插杆12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杆设置有内螺纹,插杆12和连接管11螺纹连接,从而使得固定杆1的长度可变设置,以便携带固定装置。插杆12伸出连接管11的一端呈圆锥型设置,以便将固定杆1插入边坡土层内。
32.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板2上表面的第一夹持条3与第二夹持条4,第一夹持条3的一端与连接板2铰接,第一夹持条3的转动平面水平设置,第一夹持条3的转动轨迹伸出连接板2的外周边缘。第二夹持条4的一端与连接板2铰接,第二夹持条4的转动平面水平设置,第二夹持条4的转动轨迹伸出连接板2的外周边缘。第一夹持条3与连接板2的铰接轴、第二夹持条4与连接板2的铰接轴相邻设置,以使得第一夹持条3与第二夹持条4之间形成夹角。第一夹持条3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条4的自由端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锁紧组件5。
33.参照图2,锁紧组件5包括活动管51,活动管51与第一夹持条3的自由端铰接设置,活动管51的转动平面水平设置,活动管51远离第一夹持条3的一端设置有挂环52,第二夹持条4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与挂环52配合的挂钩53,挂环52与挂钩53挂接。
34.参照图2,活动管51为伸缩管,活动管51内设置有弹簧54。活动管51包括外管511与内杆512,内杆512与外管511滑动插接,弹簧54固定在内杆512插入外管511的一端与外管511的管底之间。外管511与第一夹持条3铰接设置,挂环52与内杆512伸出外管511的一端铰接设置,挂环52的转动平面竖直设置。当第一夹持条3与第二夹持条4将锚索夹持后,拉动挂环52以带动活动管51转动,内杆512跟随挂环52移动,弹簧54受拉处于拉伸状态,将挂环52挂接在挂钩53上,弹簧54回弹以使得第一夹持条3和第二夹持条4将锚索夹紧。
35.参照图2,第一夹持条3与活动管51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弧形板6、第二夹持条4与挂钩53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弧形板7。第一夹持条3与第一弧形板6外弧面的中部焊接固定,第二夹持条4与第二弧形板7外弧面的中部焊接固定。当第一夹持条3与第二夹持条4夹持在锚索两侧后,第一弧形板6的内弧面与第二弧形板7的内弧面相对设置。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板6和第二弧形板7,间接增大了第一夹持条3、第二夹持条4与锚索的接触面积,以使得第一夹持条3、第二夹持条4对锚索的夹持更加稳固。
36.参照图2,连接管11穿过连接板2并与连接板2转动连接,连接管11上设置有限位组件8,限位组件8用于限制连接板2沿连接管11的轴线方向移动。限位组件8包括固定板81和支撑环82。固定板81焊接固定在连接管11远离插杆12的一端,固定板81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固定板81的直径大于连接管11的外径。支撑环82套接固定在连接管11上,连接板2转动
卡接在固定板81与支撑环82之间。通过将连接板2与连接管11竖直转动连接设置,方便工作人员寻找较好的落脚点以将插杆12插入边坡土层内。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锚索切割用固定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38.当对锚索进行切割作业时,旋转插杆12以调整固定杆1的长度,利用锤子等工具将固定杆1打入边坡土层内,从而将固定杆1固定。转动第一夹持条3和第二夹持条4以使得第一夹持条3和第二夹持条4分别位于锚索两侧。拉动挂环52并将挂环52挂接在挂钩53上,即将锚索固定,从而使得锚索在被切割机切割的过程中不易晃动,不仅有利于提高锚索的切割效率,而且使得切割机的锯片有一个稳定的着力点,切割机不易空锯,从而提高施工安全。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