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66244发布日期:2022-03-16 14:2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


背景技术:

2.光伏焊带又称镀锡铜带或涂锡铜带,应用于光伏组件电池片的连接。光伏焊带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铜线的压延、退火、涂锡和收带等几个步骤,其中铜线压延是依靠焊带压延机进行加工,由于压辊在对圆铜丝进行压延加工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压辊的温度升高产生变形,而微小的尺寸变化也会影响到铜带的成型质量,进而影响其抗拉强度、伸长率等重要性能,因此出现了对压辊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3.申请号为cn201721118816.x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压延冷却装置,包括于压延轮支架内安装两个压延轮,压延轮通过压延轮中间的轴安装在压延轮支架内的法兰轴承上,两个压延轮为上下设置,光伏焊带从两个压延轮的中间穿过并与压延轮相互接触,压延轮的轴为空心水管,压延轮的轴内部通水,每个压延轮的轴左端各通过水管旋转接头与排出管相连,两个排出管通过三通管与回水管相连,回水管与常温水箱相连,常温水箱通过管道泵与制冷机组相连,每个压延轮的轴右端各通过水管旋转接头与排入管相连,两个排入管通过三通管与冷却水管相连,冷却水管与制冷机组相连。
4.该压延冷却装置通过于压延轮的内腔设置冷却水的循环管路,将压延轮上的热量带出达到散热降温作用,但压延轮热量主要是在压延轮与圆铜丝的接触面上产生,压延轮在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压延轮自身的转动下,其内腔存在冷却水无法完全蓄满的情况,在冷却水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上压延轮能保证其与焊带的接触面始终与冷却水接触进行降温,但下压延轮与焊带的接触面与下压延轮内腔里的空气接触,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被带走,下压延轮与焊带的接触面容易在高温下发生形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对焊带进行压延加工的同时,提升下轧辊与焊带接触面的冷却效率,避免下压辊变形,提高焊带的质量。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包括机体以及于机体上平行正对设置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端部分别设置有驱使两者转动的驱动结构,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设置有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包括于上轧辊上设置的第一冷却结构和下轧辊上设置的第二冷却结构,第二冷却结构包括下轧辊内部中空形成的容置冷却液的第二储液腔、于下轧辊上设置的供冷却液进出第二储液腔的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分别设置于下轧辊垂直于其轴向的两侧上并与下轧辊密封转动配合,下轧辊、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同心设置,在第二储液腔内部与第二进液管连通设置有对第二储液腔内环壁喷液降温的喷液结构。
7.采用上述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压延轮在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压延轮自身的转动下,其内腔存在冷却水无法完全蓄满的情况,在冷却水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压延轮与焊
带的接触面与下压延轮内腔里的空气接触,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被带走,下压延轮与焊带的接触面容易在高温下发生形变,本方案中下轧辊中空形成第二储液腔,于第二储液腔内设置有喷液结构,冷却液经第二进液管进入喷液结构,再经喷液结构喷出与第二储液腔内环壁顶部碰撞换热后落入第二储液腔内,随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经第二出液管排出,对下轧辊进行降温,当第二储液腔内冷却液未完全蓄满的情况下,经喷液结构喷出的冷却液可直接对下轧辊与焊带的接触处进行临时降温,避免该接触处无法接触到冷却液造成的瞬时温度过高,引起下轧辊形变,随着下轧辊的转动,该接触处与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接触,进行后续冷却降温。
8.进一步的,喷液结构包括于第二储液腔内部设置的与第二进液管连通的喷液管以及于喷液管上设置的正对第二储液腔内环壁顶部的喷嘴,喷液管远离第二进液管的一端密封设置。
9.采用上述方案,冷却液经第二进液管进入喷液管内,由于喷液管远离第二进液管的一端密封设置,进入喷液管的冷却液经喷嘴喷出与第二储液腔内环壁顶部碰撞换热后落入第二储液腔内,对下轧辊与焊带的接触处进行临时冷却降温。
10.进一步的,喷嘴沿喷液管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
11.采用上述方案,设置一个即可对下轧辊与焊带的接触处喷液进行降温,设置多个使更多的冷却液与第二储液腔内环壁顶部碰撞换热,提升降温的效率。
12.进一步的,第一冷却结构包括上轧辊内部中空形成的容置冷却液的第一储液腔、于上轧辊上设置的供冷却液进出第一储液腔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分别设置于上轧辊垂直于其轴向的两侧上并与上轧辊密封转动配合,上轧辊、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同心设置。
13.采用上述方案,冷却液经第一进液管进入第一储液腔,流经第一储液腔与上轧辊换热后经第一出液管排出,对上轧辊进行降温,当第一储液腔内冷却液未完全蓄满的情况下,在冷却水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上轧辊能保证其与焊带的接触处始终与冷却液接触进行降温,上轧辊、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同心设置可保证上轧辊顺利转动。
14.进一步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分别设置于上轧辊和下轧辊远离驱动结构的一侧,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分别设置于上轧辊和下轧辊靠近驱动结构的一侧。
15.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设置于同侧,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设置于同侧,便于冷却液的输送和回收。
16.进一步的,驱动结构包括驱使上轧辊转动的第一电机以及驱使下轧辊转动的第二电机。
17.采用上述方案,第一电机驱动上轧辊转动,第二电机驱使下轧辊转动,对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的焊带进行压延加工。
18.进一步的,上轧辊的外环壁上凹设有环形三角凹槽,当上轧辊的外环壁和下轧辊的外环壁抵接时,环形三角凹槽和下轧辊的外环壁之间的横截面呈三角形设置。
19.采用上述方案,由于上轧辊的环形三角凹槽与下轧辊的外环壁之间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焊带经上轧辊和下轧辊转动压延后的截面也为三角形,即压延成三角焊带。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下轧辊中空形成第二储液腔,于第二储液腔内设置有喷液结构,冷却液经第二进液管进入喷液管,再经喷嘴喷出与第二
储液腔内环壁顶部碰撞换热后落入第二储液腔内,随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经第二出液管排出,对下轧辊进行降温,当第二储液腔内冷却液未完全蓄满的情况下,经喷头喷出的冷却液可直接对下轧辊与焊带的接触处进行临时降温,避免该接触处无法接触到冷却液造成的瞬时温度过高,引起下轧辊形变,随着下轧辊的转动,该接触处与第二储液腔内的冷却液接触,进行后续冷却降温。
附图说明
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的轴测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的主视图;
24.图3是图2中的a-a处剖视图。
25.图中:1、机体;2、上轧辊;3、下轧辊;4、第二储液腔;5、第二进液管;6、第二出液管;7、喷液管;8、喷嘴;9、第一储液腔;10、第一进液管;11、第一出液管;12、第一电机;13、第二电机;14、环形三角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实施例
28.一种三角焊带压延结构,参照图1至图3,包括机体1,在机体1内转动设置有一个上轧辊2,在机体1内于上轧辊2的正下方转动设置有一个下轧辊3,下轧辊3与上轧辊2平行正对设置,上轧辊2的转动受控于第一电机12,下轧辊3的转动受控于第二电机13,上轧辊2上设置有驱使上轧辊2升降的升降结构,该升降结构为现有技术,图中未标识,在此也不做赘述,当上轧辊2下降至其外环壁与下轧辊3的外环壁抵接或间隙配合即可进行焊带的压延,上轧辊2的的外环壁上凹设有环形三角凹槽14,当上轧辊2的外环壁和下轧辊3的外环壁抵接时,环形三角凹槽14和下轧辊3的外环壁之间的横截面呈三角形设置,焊带经上轧辊2和下轧辊3转动压延后的截面也为三角形,即为三角焊带。
29.上轧辊2内部中空形成一个第一储液腔9,用来容置冷却液,在上轧辊2远离第一电机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液管10,第一储液腔9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进液管10连通的第一进液孔,第一进液管10与上轧辊2同心设置且与上轧辊2密封转动连接,在上轧辊2靠近第一电机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出液管11,第一储液腔9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出液管11连通的第一出液孔,第一出液管11与上轧辊2同心设置且与上轧辊2密封转动连接,第一进液管10和第一出液管11与上轧辊2之间的密封转动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冷却液经第一进液管10进入第一储液腔9,流经第一储液腔9与上轧辊2换热后经第一出液管11排出,对上轧辊2进行降温,若第一储液腔9内冷却液未完全蓄满,冷却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始终回落至第一储液腔9底部,保证上轧辊2与焊带的接触处始终与冷却液换热降温。
30.下轧辊3内部中空形成一个第二储液腔4,用来容置冷却液,在下轧辊3远离第二电机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液管5,第二储液腔4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二进液管5连通的第二
进液孔,第二进液管5与下轧辊3同心设置且与下轧辊3密封转动连接,在下轧辊3靠近第二电机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液管6,第二储液腔4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出液管6连通的第二出液孔,第二出液管6与下轧辊3同心设置且与下轧辊3密封转动连接,第二进液管5和第二出液管6与下轧辊3之间的密封转动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冷却液经第二进液管5进入第二储液腔4,流经第二储液腔4与下轧辊3换热后经第二出液管6排出,对下轧辊3进行降温,若第二储液腔4内冷却液未完全蓄满,冷却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始终回落至第二储液腔4底部,下轧辊3与焊带的接触处无法冷却液换热降温,容易在高温下发生形变;
31.因此,在第二储液腔4内部设置有一喷液管7,喷液管7一端设置于第二进液管5内且与第二进液管5密封连接,喷液管7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进液孔延伸至第二储液腔4内部,喷液管7的轴向与下轧辊3的轴向一致,喷液管7远离第二进液管5的一端密封设置,在喷液管7上设置有连通喷液管7和第二储液腔4的喷嘴8,喷嘴8沿喷液管7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4个,4个喷嘴8的液体喷出端始终朝上,正对第二储液腔4内环壁顶部,即下轧辊3与焊带的接触处,冷却液经第二进液管5进入喷液管7内,进入喷液管7的冷却液经喷嘴8喷出与第二储液腔4内环壁顶部碰撞换热后落入第二储液腔4内,随第二储液腔4内的冷却液经第二出液管6排出,冷却液与第二储液腔4内环壁顶部换热从而对下轧辊3与焊带的接触处进行临时冷却降温,避免该接触处无法接触到冷却液造成的瞬时温度过高,引起下轧辊3形变。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