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9140发布日期:2022-06-17 21:3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辅助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


背景技术:

2.冲压模具在冲孔工序中,需要冲头和凹模套配合同时作用完成冲孔工艺,此过程中凹模套出现严重磨损或者损坏时,需要将凹模套拆卸下来进行更换。目前一般采用三种方式进行拆卸:一、将凹模套所在的镶块整体拆除,直接从底部将凹模套敲出;具体地,拆卸时,需先使用气动扳手拆出凹模套所在的模具镶块,再从镶块底部敲出凹模套,更换后再用气动扳手装回镶块,过程繁琐。二、使用螺杆伸入凹模底部,在底部将大于凹模直径的螺母拧入螺杆,通过对螺杆施力将凹模套拔出;具体地,拆卸时,需找大小合适的螺母、拉杆,将拉杆伸入凹模套内底部,再将手掌从其他避空位置伸入凹模套底部将螺母安装在拉杆上,再拉动拉杆取出凹模套,拆出拉杆底部螺母,取出拉杆。三、将螺杆焊接在凹模套表面,通过螺杆施力将凹模套拔出;具体地,拆卸时,需先准备焊机等设备,将拉杆焊接在凹模套上表面,再拉动拉杆取出凹模套,分离拉杆和凹模套,收回整理焊机设备。因此,上述三种拆卸方式需将凹模套所在镶块拆除,或借助其他设备利用螺杆施力将凹模套拔出,均存在拆卸不便、拆卸过程繁琐且效率低的缺陷,单个凹模套拆卸需要10分钟。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以解决现有的凹模套拆卸中,出现的凹模套拆卸不便、拆卸过程繁琐且效率低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所述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凹模套上下设置有相互贯通的凹模孔和卸料孔,且所述卸料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凹模孔的孔径,所述快速拆卸工装包括:
6.工装本体;
7.至少两个弹片,所述弹片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工装本体的下部,所述弹片的第二端沿所述工装本体向上且向所述工装本体的外侧延伸设置,挤压所述弹片可使所述弹片贴合在所述工装本体上;
8.所述工装本体插入所述凹模孔和所述卸料孔中,所述弹片的第二端可抵在所述凹模孔和所述卸料孔交界处的台阶面上。
9.优选地,所述弹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弹片相对于所述工装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
10.优选地,所述弹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弹片沿所述工装本体的圆周均匀布置。
11.优选地,所述工装本体包括连接凸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所述连接凸台安装在所述凹模孔中,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台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柱的顶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台的下表面,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下部。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周侧设置有外螺纹。
13.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14.优选地,所述连接凸台、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所述底座同轴设置。
15.优选地,所述连接凸台的直径为20mm,所述连接凸台的高度为10mm,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直径为10mm,所述第一连接柱的高度为30mm,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直径为15mm,所述第二连接柱的高度为27mm,所述弹片的第二端与所述弹片的第一端的竖直距离为25mm,所述弹片的厚度为1.6mm,所述弹片的曲率半径为86mm,所述底座的直径为20mm,所述底座的高度为5mm。
16.优选地,所述弹片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在工装本体上设置具有弹性的弹片,弹片自工装本体的下部向上且向外侧延伸设置,且挤压弹片可使弹片贴合在工装本体上。使用时,将工装本体插入凹模孔中时,弹片受到凹模孔的孔壁挤压作用贴合在工装本体上,使得工装整体可顺利插入凹模套的凹模孔中;当弹片通过凹模孔后进入卸料孔中时,弹片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向工装本体的外侧展开,弹片的端部可抵在凹模孔和卸料孔交界处的台阶面上,通过向工装本体施加向上的外力,工装本体可带动弹片向上同步移动,弹片抵在台阶面上,可带动凹模套整体向上移动,从而取出凹模套。本实用新型将工装插入凹模套内即可使用,向工装本体施加向上作用力即可将凹模套快速取出,且将凹模套取出后将工装自卸料孔内取出即可,方便快捷,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21.图中,1、工装本体;11、第一连接柱;12、连接凸台;13、第二连接柱;14、底座;2、弹片;3、凹模套;31、凹模孔;32、卸料孔;33、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的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用于快速拔取凹模套3。在凹模套3中上下设置有相互贯通的凹模孔31和卸料孔32,且卸料孔32的孔径大于凹模孔31的孔径,凹模孔31和卸料孔32在凹模套3内形成上小下大的阶梯孔,凹模孔31与卸料孔32的交界处形成一个台阶面33。
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压模具凹模套快速拆卸工装,包括工装本体1和设置在工装本体1上的至少两个弹片2,其中,所述弹片2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工装本体1的下部,所述弹片2的第二端沿所述工装本体1向上且向所述工装本体1的外侧延伸设置,使得弹片2相对于工装本体1展开呈弧状,挤压所述弹片2可使所述弹片2贴合在所述工装本体1上;所述工装本体1插入所述凹模孔31和所述卸料孔32中,所述弹片2的第二端可抵
在所述凹模孔31和所述卸料孔32交界处的台阶面33上。
25.将工装本体1插入凹模孔31中时,弹片2受到凹模孔31的孔壁挤压作用贴合在工装本体1上,使得快速拆卸工装整体可顺利插入凹模套3的凹模孔31中;当弹片2通过凹模孔31后进入卸料孔32中时,弹片2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向工装本体1的外侧展开,弹片2的端部可抵在凹模孔31和卸料孔32交界处的台阶面33上,通过向工装本体1施加向上的外力,工装本体1可带动弹片2向上同步移动,弹片2抵在台阶面33上,可带动凹模套3整体向上移动,从而取出凹模套3。
26.本实用新型将工装插入凹模套3内即可使用,向工装本体1施加向上作用力即可将凹模套3快速取出,且将凹模套3取出后将工装自卸料孔32内取出即可,方便快捷,提高效率。
27.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片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弹片2相对于所述工装本体1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以均衡凹模套3的受力。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片2可设置有多个,多个弹片2沿工装本体1的圆周均匀布置,一方面降低单个弹片2的受力,另一个方面可使向凹模套3施加的作用力周向均衡。
28.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片2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可增强弹片2的第一端的强度,且方便将弹片2的第二端抵在台阶面33与卸料孔32的内壁的交接处,利用卸料孔32的内壁挡止弹片2的持续压缩。
29.本实施例中,弹片2呈弧状,以便于在上拉工装本体时,弹片2可被压缩,避免弹片2折断。进一步地,以弹片2具有两个时为例进行说明,初始状态下的两个弹片2的第二端的间隔可大于或等于卸料孔32的孔径,弹片2进入卸料孔32中时,弹片2的第二端直接抵在台阶面33与卸料孔32的内壁的交接处;初始状态下的两个弹片2的第二端的间隔也可小于卸料孔32的孔径且大于凹模孔31的孔径,弹片2进入卸料孔32中时,弹片2的第二端抵在台阶面33,在上拉工装本体1时,弹片2的第二端可沿台阶面33向外侧移动直至抵在台阶面33与卸料孔32的内壁的交接处。
30.本实施例中,所述工装本体1包括连接凸台12、第一连接柱11和第二连接柱13,所述连接凸台12安装在所述凹模孔31中,连接凸台12可与凹模孔31间隙配合安装;所述第一连接柱11的底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台1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柱13的顶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台12的下表面,所述弹片2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柱13的下部,弹片2可贴合在第二连接柱13上,弹片2贴合在第二连接柱13上时,弹片2的厚度与第二连接柱13的半径之和小于或等于连接凸台12的半径,避免弹片2干涉连接凸台12插入凹模孔31中。第一连接柱11和第二连接柱13均竖直设置,优选地,所述连接凸台12、所述第一连接柱11、所述第二连接柱13同轴设置。将工装本体1分段设置,每段分别放置于凹模套3的不同位置,方便弹片2的安装,且方便通过第一连接柱11对工装本体1施加外力。
3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11的外周侧设置有外螺纹,第一连接柱11作为对工装本体1的施力端,通过设置的外螺纹,方便第一连接柱11与电动扳手等工具配合,达到防滑且省时省力的效果。
3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柱13的底部固定有底座14,所述弹片2固定在所述底座14上,从而方便对弹片2的固定。底座14可成圆柱状,底座14的截面半径与连接凸台12的截面半径相等,底座14的高度小于连接凸台12的高度。
33.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11、连接凸台12、第二连接柱13和底座14、弹片2一体成型布置,拆卸工装整体使用完毕后,无需拆分各个部件。第一连接柱11、连接凸台12和底座14的截面均呈圆形。第二连接柱13的截面可呈圆形或方形,也可呈腰型。例如,当弹片2设置有两个时,第二连接柱13的截面呈腰型,其中,第二连接柱13与两个弹片2分别贴合的面为平面,第二连接柱13未与弹片2贴合的面为弧面,该弧面的横截面半径与连接凸台12的半径相等,使得弧面与连接凸台12的外周平齐。第二连接柱13的两个相对的平面之间的间隔小于连接凸台12的直径,使得弹片2贴合在第二连接柱13的平面上时,弹片2与第二连接柱1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连接凸台12的半径,避免弹片2干涉连接凸台12插入凹模孔31中。
34.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凸台12的直径为20mm,所述连接凸台12的高度为10mm,所述第一连接柱11的直径为10mm,所述第一连接柱11的高度为30mm,所述第二连接柱13的直径为15mm(当第二连接柱13呈腰型时,第二连接柱13的两个相对的平面之间的间隔为15mm),所述第二连接柱13的高度为27mm,所述弹片2的第二端与所述弹片2的第一端的竖直距离为25mm,所述弹片2的厚度为1.6mm,所述弹片2的曲率半径为86mm。底座14的直径为20mm,底座14的高度为5mm。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36.初始状态下,弹片2相对于工装本体1向工装本体1的外侧展开,使用时,将工装本体1插入凹模孔31中,在工装本体1进入凹模孔31中的过程中,弹片2在凹模孔31的内壁挤压作用下贴合在第二连接柱13上,连接凸台12安装在凹模孔31中;当弹片2的第二端穿过凹模孔31进入卸料孔32时,弹片2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向工装本体1的外侧展开,弹片2展开至与卸料孔32的孔壁抵接时停止或弹片2展开至初始状态时停止;通过电动扳手与第一连接柱11的配合,向工装本体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弹片2的第二端抵在台阶面33上或台阶面33与卸料孔32的孔壁接触拐角位置处。继续上拉工装本体1时,工装本体1向上移动,弹片2的第二端同步向上移动,弹片2的第一端抵在凹模套3上,此时,弹片2被压缩;当工装本体1的上拉力与弹片2的弹性作用力均衡时,凹模套3将随弹片2同步向上移动,从而将凹模套3取出。
37.将凹模套3取出后,只需将工装本体1自卸料孔32内取出即可,无需对拆卸工装的各个部件进行拆分。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