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底盘后横梁的冲孔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0042发布日期:2022-10-22 03:4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底盘后横梁的冲孔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孔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底盘后横梁的冲孔工装。


背景技术:

2.如图1至图2所示为汽车底盘后横梁的第一视角与第二视角的结构图,其包括长筒形的主体01,主体的截面呈回字形结构,位于回字形结构的三个侧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02,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多数冲孔工装设计简单,一般在进行冲孔工作时都是单面冲孔的,如果还想要对产品第二面或第三面的安装孔进行冲孔时,则必须通过人工将被加工产品翻转过来,同时还要配备适合加工第二面或第三面冲孔工作的工装,如此操作工艺,不仅速度缓慢、效率低,而且成本也急剧上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多工序的装夹定位,使得位于三个侧面上的各个安装孔之间的位置精度存在误差,严重的话,影响后续装配工作的进行,导致无法实现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底盘后横梁的冲孔工装,通过一次性装夹,实现对产品三个面的同时冲孔工作,避免了多次装夹所带来的误差,保证质量,有利于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底盘后横梁的冲孔工装,包括下模板,所述的下模板的上方设置有上模板,所述的上模板固定设置有四根导柱,所述的下模板设置有与四根导柱滑动连接的四个导孔。上模板通过四根导柱与四个导孔的配合,得以实现与下模板的相互组合与分离,保证上模板与下模板两者之间的组合顺畅与位置的统一性。
5.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模板设置有第一冲孔组件,所述的下模板设置有第二冲孔组件、第三冲孔组件、以及左靠模组件、右靠模组件,所述的第二冲孔组件与第三冲孔组件均设置有可推动各自移动的推动块,所述的推动块与上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左靠模组件与右靠模组件之间设置有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下端设置有左支承板、右支承板,所述的左支承板与右支承板均固定连接于下模板,所述的第二冲孔组件与第三冲孔组件分别设置于支撑柱的前侧与后侧。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冲孔组件设置有多根第一冲针,所述的多根第一冲针与上模板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以上结构设计合理,保证多根第一冲针连接稳固,同时可实现与上模板同步运动。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多根第一冲针紧配套设有缓冲套,所述的缓冲套为空心的圆筒形结构。缓冲套的第一个作用是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第二个作用是当多根第一冲针向上抽出脱离产品时,可以将产品抵住,防止产品被第一冲针带上来,避免产品变形。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二冲孔组件与第三冲孔组件均包括滑
块、导向板、后靠座、以及多根第二冲针、,所述的支撑柱的前侧、后侧、上侧均设置有沉孔,所述的第二冲针的一端穿过导向板后与滑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支撑柱中的沉孔滑动连接,所述的导向板、后靠座均与下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后靠座设置有l形的限位部,所述的位于限位部的竖直边与推动块的竖直边相贴合,所述的滑块与下模板通过第一滚针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一滚针活动插设于滑块内。以上结构设计合理,位于后靠座的限位部与推动块相配合,以保证推动块在向下运动时,有一个稳定的导向,不会引起偏向,再利用第一滚针的设置,以减小滑块与下模板滑动连接的阻力,使下模板与滑块滑动顺畅,有利于多根第二冲针在导向板的引导下进行平稳的移动,且对产品进行冲孔工作。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滑块设置有凹槽、斜面,所述的凹槽内插设有压簧,所述的压簧的一端与导向板抵接,另一端与滑块的凹槽底部相抵接,所述的推动块设置有与斜面相匹配的斜坡,所述的斜面与斜坡之间设置有第二滚针,所述的第二滚针活动插设于滑块内。位于斜面与斜坡之间的第二滚针,有利于滑块与推动块之间的顺畅滑动,从而保证滑块可顺利带动第二冲针实现冲孔,当冲孔工作完成后,通过压簧的设置,可将滑块顺利推出,实现脱离。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位于支撑柱中前侧、后侧、上侧的多个沉孔中均设置有耐磨件,所述的耐磨件的内圈分别与第一冲针、第二冲针相匹配且滑动连接。通过耐磨件的设置,有利于延长第一冲针、第二冲针的使用寿命,降低磨损的程度,同时可降低成本。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左靠模组件包括左靠板、左基准块,所述的左靠板与下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左靠板设置有穿孔,所述的穿孔与支撑柱插接且通过定位销锁定,所述的左基准块位于左靠板的右侧且与支撑柱插接相连。左靠板主要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利用穿孔与定位销的设置,保证支撑柱的左侧位置稳定,当被加工的产品安装于当中时,同样地保证产品的位置稳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右靠模组件包括移动块、移动轨、气缸、以及与气缸相连的顶块,所述的移动块与移动轨滑动连接,所述的移动轨固定连接于下模板,所述的气缸与移动块固定连接,所述的位于气缸前端的顶块运动方向与支撑柱的长度方向一致,且顶块的前侧面与支撑柱的左侧面可相贴合或分离,所述的顶块的外形与支撑柱的外形一致,并且顶块的前端设置有倒角。由移动块、移动轨、气缸以及位于气缸前端的顶块组合而成的右靠模组件,可保证被加工的产品右侧的位置稳固,同时推开移动块与气缸后,可将产品取下,再进行下一个产品的装夹,从而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分别设置有与各自相匹配的左压板、右压板,所述的左压板、右压板均与上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均设置有下凹形槽,所述的左压板、右压板均设置有上凹形槽,所述的上凹形槽与下凹形槽组合后与支撑柱的外圈相邻且间距一致。上凹形槽与下凹形槽相组合后,对被加工的产品实现包围夹紧状态,从而进一步的对产品的加工位置进行限定,保证产品的加工位置稳定,保证产品质量。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模板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多个模脚,所述的多个模脚平行排列设置。位于下模板下方的多个模脚,用于支撑本实用新型的加工。
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步骤:位于右靠模组件中的移动块带动气缸与顶块
先往后方移动一段距离,以便工人将被加工的产品插入支撑柱内,直至产品的前端与左基准块相抵靠为止,然后移动块带动气缸与顶块一起回到先前的位置,启动气缸推动顶块向前运动,直至顶块的前端面与支撑柱相抵接为止,此时被加工的产品处于一个稳定的工作位置下,上模板带动第一冲孔组件、推动块、左压板、右压板同时向下移动,在位于第一冲孔组件中的多个第一冲针未接触到被加工的产品上表面之前,左压板、右压板分别与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先接触,从而进一步的将被加工的产品抱住夹紧,与此同时,在左压板、右压板与左支承板、右支承板组合的过程中,位于第一冲孔组件中的多个第一冲针实现产品第一面的多个安装孔的冲孔工作,推动块分别推动第二冲孔组件、第三冲孔组件中的多个第二冲针,朝产品侧移动,从而实现产品的第二面与第三面的多个安装孔的冲孔工作,反之,上模板向上运动,多个第一冲针与第二冲针脱离产品,套设于多个第一冲针外圈的缓冲套可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还可顶住产品,防止产品的上表面被强行拉伸,气缸带动顶块往后退,再通过移动块向后方移动一段距离,以便工人将加工完成的产品取下以得到最终所需要的产品。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设计合理、保证结构强度,通过左靠模组件、右靠模组件、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支撑柱将被加工的产品装夹稳定牢固,再利用第一冲孔组件、第二冲孔组件、第三冲孔组件对产品的三个面同时进行冲孔加工,避免了多次装夹所带来的误差,保证质量,有利于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左靠模组件、右靠模组件、支撑柱三者将被加工的产品稳固的夹紧固定位置,左支承板与右支承板对产品的前后位置作进一步的限定,保证产品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均不会产生晃动,第一冲孔组件对产品的第一面进行安装孔的冲孔加工,第二冲孔组件与第三冲孔组件在推动块的作用下,分别对产品的第二面与第三面实现安装孔的冲孔加工,从而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对产品三个面的一次性冲孔加工成型,减少了原来采用多次翻转再装夹的工艺方案,避免了装夹的误差,提高各个安装孔之间的位置精度与尺寸精度,保证质量,有利于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为汽车底盘后横梁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汽车底盘后横梁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20.图4为第一冲孔组件与缓冲套的分解示意图;
21.图5为第三冲孔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2.图6为支撑柱与耐磨件的分解示意图;
23.图7为右靠模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4.图8为右支承板与右压板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汽车底盘后横梁的冲孔工装,包括下模板1,下模板1的上方设置有上模板2,上模板2固定设置有四根导柱3,下模板1设置有与四根导柱3滑动连接的四个导孔10,上模板2设置有第一冲孔组件4,下模板1设置有第二冲孔组件5、第三冲孔组件6、以及左靠模组件7、右靠模组件8,第二冲孔组件5与第三冲孔组件6均设置有可推动各自移动的推动块9,推动块9与上模板2固定连接,左靠模组件7与右靠模组件8之间设置有支撑柱11,支撑柱11下端设置有左支承板12、右支承板13,左支承板12与右支承板13均固定连接于下模板1,第二冲孔组件5与第三冲孔组件6分别设置于支撑柱11的前侧与后侧。
27.第一冲孔组件4设置有多根第一冲针40,多根第一冲针40与上模板2通过固定块41固定连接。
28.多根第一冲针40紧配套设有缓冲套42,缓冲套42为空心的圆筒形结构。
29.第二冲孔组件5与第三冲孔组件6均包括滑块52、导向板54、后靠座51、以及多根第二冲针55、,支撑柱11的前侧、后侧、上侧均设置有沉孔110,第二冲针55的一端穿过导向板54后与滑块5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支撑柱11中的沉孔110滑动连接,导向板54、后靠座51均与下模板1固定连接,后靠座51设置有l形的限位部510,位于限位部510的竖直边与推动块9的竖直边相贴合,滑块52与下模板1通过第一滚针57滑动连接,第一滚针57活动插设于滑块52内。
30.滑块52设置有凹槽521、斜面522,凹槽521内插设有压簧53,压簧53的一端与导向板54抵接,另一端与滑块52的凹槽521底部相抵接,推动块9设置有与斜面522相匹配的斜坡91,斜面522与斜坡91之间设置有第二滚针56,第二滚针56活动插设于滑块52内。
31.位于支撑柱11中前侧、后侧、上侧的多个沉孔110中均设置有耐磨件111,耐磨件111的内圈分别与第一冲针40、第二冲针55相匹配且滑动连接。
32.左靠模组件7包括左靠板71、左基准块72,左靠板71与下模板1固定连接,左靠71板设置有穿孔710,穿孔710与支撑柱11插接且通过定位销73锁定,左基准块72位于左靠板71的右侧且与支撑柱11插接相连。
33.右靠模组件8包括移动块82、移动轨83、气缸81、以及与气缸81相连的顶块84,移动块82与移动轨83滑动连接,移动轨83固定连接于下模板1,气缸81与移动块82固定连接,位于气缸81前端的顶块84运动方向与支撑柱1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顶块84的前侧面与支撑柱11的左侧面可相贴合或分离,顶块84的外形与支撑柱11的外形一致,并且顶块84的前端设置有倒角840。
34.左支承板12、右支承板13分别设置有与各自相匹配的左压板14、右压板15,左压板14、右压板15均与上模板2固定连接,左支承板12、右支承板13均设置有下凹形槽130,左压板14、右压板15均设置有上凹形槽150,上凹形槽150与下凹形槽130组合后与支撑柱11的外圈相邻且间距一致。
35.下模板1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多个模脚16,多个模脚16平行排列设置。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