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盖压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6200发布日期:2023-03-07 19:06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尼器盖压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阻尼器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尼器盖压装机构。


背景技术:

2.阻尼器是一个构件,使用在不同地方或不同工作环境就有不同的阻尼作用,主要用于减振和防震,低速时允许移动,在速度或加速度超过相应的值时闭锁,形成刚性支撑。但是目前我们的阻尼器灌装完都是手工来进行套圈和套盖,具有操作不便、加工效率低和合格率不高的缺陷,急需改进,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阻尼器套圈套盖机,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在上的工装转盘、圈槽清理机构、内圈装配机构、压紧机构和封装机构;所述圈槽清理机构、内圈装配机构、压紧机构和封装机构沿工装转盘的转动方向依次布局在工装转盘周边的机架上;该设备操作方便,提升加工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3.但是,上述结构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因为压装技术多为单独压装设备,线下检测尺寸,因此生产效率低下,人员成本较高。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阻尼器盖压装机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将传统方式所需的两台设备合二为一,致使可以同时兼顾压装,力位移监控与尺寸检测功能,致使可以减少人员成本及周转成本,同时可以提升效率的阻尼器盖压装机构。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器盖压装机构包括:外壳、pc安全门、右侧按钮、左侧按钮、左侧机构和右侧机构,所述pc安全门设置在外壳上,所述右侧按钮设置在外壳上,所述左侧按钮设置在外壳上,所述左侧机构设置在外壳上,所述右侧机构设置在外壳上;
7.所述左侧机构包括有底板、两个第一支撑块、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块、第二安装板、第一移动块、两个第一挡块、第一气缸、安装环、第一滑轨、左侧上工装、第二支撑块、第一连接板、左侧下工装和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所述底板设置在外壳上,两个第一支撑块均设置在底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块上,所述第一安装块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块上,所述第二安装板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一移动块设置在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一挡块均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一移动块的顶部与两个第一挡块的底部相接处,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块的顶部上,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贯穿第一安装块并与第一安装块滑动连接,所述安装环设置在第一移动块的顶部上,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与安装环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滑轨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一移动块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左侧上工装设置在第一移动块的底部上,所述第二支撑块设置在两个pc安全门上,所述第二支撑块位于左侧上工装的底部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第二支撑块的顶部上,所述左侧下工装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顶部上;所述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外壳上,所述左侧下部位移
传感器与左侧下工装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支撑块和第一连接板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相适配,所述第一安装块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气缸的输出轴相适配。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右侧机构包括有固定板、两个第三支撑块、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第二气缸、第五安装板、两个第二挡块、第二移动块、第二滑轨、连接块、右侧上工装、两个限位筒、第六安装板、两个限位工装、旋转气缸和夹持工装,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外壳上,两个第三支撑块均设置在固定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块上,所述第四安装板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块上,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第四安装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贯穿第四安装板并与第四安装板滑动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五安装板设置在第三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二挡块均设置在第五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二挡块的顶部设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贯穿第三通孔并与第三通孔的内壁滑动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两个第二挡块的底部设有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二滑轨设置在第三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二滑轨与第二移动块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块设置在第二移动块的顶部上,所述连接块的顶部与第二气缸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右侧上工装设置在第二移动块的底部上,两个限位筒均设置在第二移动块的底部上,两个限位筒分别位于右侧上工装的两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六安装板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块上,两个限位工装均设置在第六安装板的顶部上,所述限位工装与限位筒相适配,所述旋转气缸设置在对应的第三支撑块上,所述夹持工装设置在第六安装板上,所述夹持工装与右侧上工装相适配。
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器盖压装机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方式所需的两台设备合二为一,并且同时兼顾压装,力位移监控,尺寸检测功能,致使可以减少人员成本及周转成本,同时可以提升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左侧机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右侧机构示意图。
20.图中:1、外壳;2、pc安全门;3、右侧按钮;4、左侧按钮;5、第一支撑块;6、第一安装板;7、第一安装块;8、第二安装板;9、第一移动块;10、第一挡块;11、第一气缸;12、安装环;13、第一滑轨;14、左侧上工装;15、第二支撑块;16、第一连接板;17、左侧下工装;18、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19、固定板;20、第三支撑块;21、第三安装板;22、第四安装板;23、第二气缸;24、第五安装板;25、第二挡块;26、第二移动块;27、第二滑轨;28、连接块;29、右侧上工装;30、限位筒;31、第六安装板;32、限位工装;33、旋转气缸;34、夹持工装。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左侧机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右侧机构示意图。阻尼器盖压装机构包括:外壳1、pc安全门2、右侧按钮3、左侧按钮4、左侧机构和右侧机构,所述pc安全门2设置在外壳1上,所述右侧按钮3设置在外壳1上,所述左侧按钮4设置在外壳1上,所述左侧机构设置在外壳1上,所述右侧机构设置在外壳1上;
22.所述左侧机构包括有底板、两个第一支撑块5、第一安装板6、第一安装块7、第二安装板8、第一移动块9、两个第一挡块10、第一气缸11、安装环12、第一滑轨13、左侧上工装14、第二支撑块15、第一连接板16、左侧下工装17和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18,所述底板设置在外壳1上,两个第一支撑块5均设置在底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一安装板6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块5上,所述第一安装块7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块5上,所述第二安装板8设置在第一安装板6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一移动块9设置在第二安装板8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一挡块10均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板8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一移动块9的顶部与两个第一挡块10的底部相接处,所述第一气缸11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块7的顶部上,所述第一气缸11的输出轴贯穿第一安装块7并与第一安装块7滑动连接,所述安装环12设置在第一移动块9的顶部上,所述第一气缸11的输出轴与安装环12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滑轨13设置在第一安装板6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一移动块9与第一滑轨13滑动连接,所述左侧上工装14设置在第一移动块9的底部上,所述第二支撑块15设置在两个pc安全门2上,所述第二支撑块15位于左侧上工装14的底部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板16设置在第二支撑块15的顶部上,所述左侧下工装17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6的顶部上;所述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18设置在外壳1上,所述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18与左侧下工装17连接。
23.所述第二支撑块15和第一连接板16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18相适配,所述第一安装块7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气缸11的输出轴相适配。
24.所述右侧机构包括有固定板19、两个第三支撑块20、第三安装板21、第四安装板22、第二气缸23、第五安装板24、两个第二挡块25、第二移动块26、第二滑轨27、连接块28、右侧上工装29、两个限位筒30、第六安装板31、两个限位工装32、旋转气缸33和夹持工装34,所述固定板19设置在外壳1上,两个第三支撑块20均设置在固定板19的顶部上,所述第三安装板21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块20上,所述第四安装板22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块20上,所述第二气缸23设置在第四安装板22的顶部上,所述第二气缸23的输出轴贯穿第四安装板22并与第四安装板22滑动连接。
25.所述第五安装板24设置在第三安装板21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二挡块25均设置在第五安装板24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二挡块25的顶部设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气缸23的输出轴贯穿第三通孔并与第三通孔的内壁滑动连接。
26.两个第二挡块25的底部设有第二移动块26,所述第二滑轨27设置在第三安装板21的一侧外壁上,所述第二滑轨27与第二移动块26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块28设置在第二移动块26的顶部上,所述连接块28的顶部与第二气缸23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右侧上工装29设置在第二移动块26的底部上,两个限位筒30均设置在第二移动块26的底部上,两个限位筒30分别位于右侧上工装29的两侧。
27.所述第六安装板31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块20上,两个限位工装32均设置在第六安装板31的顶部上,所述限位工装32与限位筒30相适配,所述旋转气缸33设置在对应的第三支撑块20上,所述夹持工装34设置在第六安装板31上,所述夹持工装34与右侧上工装29相适配。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器盖压装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29.第一步骤:使用时,将原料放置到左侧下工装17上,然后启动第一气缸11进行运作,使其通过第一气缸11的输出轴来带动安装环12、第一移动块9和左侧上工装14向下进行移动,而第一滑轨13则起到定位限位的作用,最后通过左侧上工装14将滤芯顶入小管内,而左侧下部位移传感器18则用于检测压入深度;
30.第二步骤:启动第二气缸23进行运作,使其可以通过第二气缸23的输出轴来带动连接块28、第二移动块26和右侧上工装29向下进行移动,而夹持工装34则起到对物品进行夹持的作用,最后再通过右侧上工装29来对原料进行下压装完成品;
31.第三步骤:人工将滤芯放置于专用下工装中,工装通过对射传感器探测滤芯是否安装到位,将小管放入上工装中,设备自动夹紧,同时通过对射传感器检测小管是否装反,按下左侧按钮4,pc安全门2关闭,设备自动下压,将滤芯顶入小管内,同时监控下压力与位移关系并输出致实时显示的电脑屏幕上,同时压入深度由下工装底部位移传感器实时传送至plc中进行判定,已确认压入深度符合要求。
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和附图主要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设计原理的技术上,装置的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描述清楚,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述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可清楚获知其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具体,申请文件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
33.其中所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34.尽管已经表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