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7422发布日期:2023-03-29 11:55阅读:56来源:国知局
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片生产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


背景技术:

2.散热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如侧面钻孔、正面钻孔、正面孔倒角、正面螺纹加工等工序,目前单条散热片的生产线上通常是通过每个工序一个人进行生产加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熟手员工操作更加熟练更快,而新手员工之间操作较慢,最后大量的散热片会堆积在新手员工处,这样会使得后续加工工位处的工人无事可做,从而最后导致散热片的生产效率极低,且由于每个工序都由不同的员工进行操作加工,这样容易导致散热片成品的质量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通过以上方式取代传统人工流水线对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的方式,这样可避免人工流水线上出现的物料堆积在某一个工人处而导致其他工人无事可做最后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的情况发生,且可使得散热片成品的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减少了流水线需要工人的数量,减少了工厂的人力成本。
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中部固定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工作台前后滑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匹配的第二限位板,所述工作台设有若干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漏水孔,所述工作台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设有第一调节组件,所述工作台滑动连接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安装座,四个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工作台之间均设有第二调节组件,所述工作台右侧还设有进料组件,所述第一限位板横向设有通孔,所述工作台下端设有支撑组件,所述第一限位板左侧设有向前延伸的第一l形安装板,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后侧固定设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设有暂存槽,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向前贯穿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后固定连接有第一推动块,且所述第一推动块与所述暂存槽相匹配。
6.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电机、螺杆以及滑动块,所述工作台设有由前至后设置的滑槽,所述螺杆转动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滑动块滑动设于所述滑槽内,且所述滑动块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所述滑动块上端伸出所述滑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于所述工作台前侧,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
7.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若干螺纹孔以及四个调节构件,若干所述螺纹孔从左至右依次排列设于所述工作台,四个所述调节构件分别与四个所述安装座后侧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于相对应的所述安装座后侧,所述固定板上端后侧设有与所述螺纹杆相匹配的通孔。
8.所述进料组件包括第三限位板、第四限位板、传输带、向后延伸的第二l形安装板、第二电机、第二气缸以及第二推动块,所述第三限位板竖向固定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端,且所
述第三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右侧,所述第四限位板与所述工作台阻尼滑动连接,且所述第四限位板与所述第三限位板位置相匹配,所述工作台设有通槽,所述传输带设于所述通槽内,且所述传输带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以及第二限位板的右侧,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固定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板右侧,所述第二气缸固定设于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右端,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向左贯穿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推动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于所述工作台右端,且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工作台与所述传输带传动连接。
9.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板以及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均匀分布设于所述工作台下端,所述底板固定设于四个所述支撑柱的下端。
10.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方式取代传统人工流水线对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的方式,这样可避免人工流水线上出现的物料堆积在某一个工人处而导致其他工人无事可做最后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的情况发生,且可使得散热片成品的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减少了流水线需要工人的数量,减少了工厂的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11.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13.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1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6.工作台1、第一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2、漏水孔13、安装座14、通孔15、第一l形安装板16、第一气缸17、第一推动块18、第一电机2、螺杆21、滑动块22、滑槽23、螺纹孔3、固定板31、通孔32、第三限位板4、第四限位板41、传输带42、第二l形安装板43、第二电机44、第二气缸45、第二推动块46、底板5、支撑柱51。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18.实施例一
19.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工序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中部固定设有第一限位板11,工作台1前后滑动连接有与第一限位板11相匹配的第二限位板12,工作台1设有若干位于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的漏水孔13,工作台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设有第一调节组件,工作台1滑动连接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安装座14,四个安装座14与工作台1之间均设有第二调节组件,工作台1右侧还设有进料组件,第一限位板11横向设有通孔15,工作台1下端设有支撑组件,第一限位板11左侧设有向前延伸的第一l形安装板16,第一l形安装板16后侧固定设有第一气缸17,第一l形安装板16设有暂存槽,第一气缸17的输出轴向前贯穿第一l形安装板16后固定连接有第一推动块18,且第一推动块18与暂存槽相匹配。
20.最初的实时根据工序需要可依次在四个安装座14上安装自动钻孔机、卧式自动侧
孔机、立式自动钻铣机以及自动攻牙机或其他现有的生产加工设备,然后通过第二调节组件对四个安装座14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这样可调整安装座14上安装的设备对散热片施工的位置,此时可通过第一调节组件调节第二限位板12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的间距,这样可根据具体的散热片的前后宽度调节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的距离,确保散热片能够正常的进入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后的同时,使得散热片在被生产加工时与左侧的第一l形安装板16相配合不会出现位移的情况;在使用本生产线对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时,先向通过进料组件导入四个无需生产加工的散热片,直到最左侧的散热片与第一l形安装板16相抵接,此时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中与四个安装座14对应的存放有四个散热片,此时再通过进料组件向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导入新的需要生产加工的散热片,在需要生产加工的散热片进入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时,启动第一气缸17,第一气缸17的输出轴带动第一推动块18从暂存槽内伸出并向前运动,这样第一推动块18将最左侧的一个散热片向前推出工作台1,散热片推出后第一气缸17的输出轴收回,带动第一推动块18重新进入暂存槽内,这样避免推动块18或第一气缸17的输出轴对散热片造成阻挡,第一推动块18进入暂存槽后右侧的新的散热片将被推入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此时启动右侧第一安装座14上的设备对需要生产加工的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然后重复上诉步骤,再次将新的一个散热片送入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此时启动右侧两个设备同时对上一散热片以及新的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再次重复上诉步骤即使得三个需要生产加工的散热片位于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这样即同时启动右侧三个设备对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之后再通过上诉步骤将第四个需要生产加工的散热片导入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此时即启动四个安装座14上的设备同时对四个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生产加工之后此时第一个需要生产加工的散热片将位于最左侧且已经生产加工完毕,继续重复上诉步骤即可实现连续对散热片的连续生产加工,需要停止对散热片的生产加工时只需反向的通过进料组件向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逐个导入四个不需要生产加工的散热片,并从右至左逐个关闭安装座14上的生产加工设备即可;生产加工设备在对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时会向生产加工处喷水,依次避免生产加工设备与散热片的接触部位温度过高而影响生产加工效果,这样通过落水孔13即可将工作台1上堆积的水排出;通过支撑组件将工作台1支撑在地面进行使用;通过通孔15使得设备能够正常加工到散热片后侧面;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方式取代传统人工流水线对散热片进行生产加工的方式,这样可避免人工流水线上出现的物料堆积在某一个工人处而导致其他工人无事可做最后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的情况发生,且可使得散热片成品的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减少了流水线需要工人的数量,减少了工厂的人力成本。
21.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电机2、螺杆21以及滑动块22,工作台1设有由前至后设置的滑槽23,螺杆21转动设于滑槽23内,滑动块22滑动设于滑槽23内,且滑动块22与螺杆21螺纹连接,滑动块22上端伸出滑槽23与第二限位板12固定连接,第一电机2固定设于工作台1前侧,且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与螺杆21传动连接。需要调节第二限位板12时,启动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将带动螺杆21转动,此时由于滑动块22滑动设于滑槽23内,且滑动块22与螺杆21螺纹连接,所以螺杆21转动将带动滑动块22在滑槽23内前后滑动,滑动块22前后滑动将带动第二限位板12前后移动,从而实现调节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的距离。
22.进料组件包括第三限位板4、第四限位板41、传输带42、向后延伸的第二l形安装板
43、第二电机44、第二气缸45以及第二推动块46,第三限位板4竖向固定设于工作台1上端,且第三限位板4位于第一限位板11右侧,第四限位板41与工作台1阻尼滑动连接,且第四限位板41与第三限位板4位置相匹配,工作台1设有通槽,传输带42设于通槽内,且传输带42位于第一限位板11以及第二限位板12的右侧,第二l形安装板43固定设于第二限位板12右侧,第二气缸45固定设于第二l形安装板43右端,第二气缸45的输出端向左贯穿第二l形安装板43与第二推动块46固定连接,第二电机44固定设于工作台1右端,且第二电机44的输出轴贯穿工作台1与传输带42传动连接。在进料时,通过滑动第四限位板41,从而调节第三限位板4与第四限位板41之间的距离,然后将散热片放入第三限位板4与第四限位板41之间,此时通过第三限位板4与第四限位板41之间的距离可避免人们放错不同大小的散热片,散热片被放入第三限位板4与第四限位板41之间时前端将与传输带42相接触,此时启动第二电机44,第二电机44启动将带动传输带42运作,使得散热片被传输带42向前传输,直至散热片前端与第二l形安装板43相抵接,此时停止第二电机44启动第二气缸45,第二气缸45启动使得输出端向左侧伸展,第二气缸45的输出端向左侧伸展将带动第二推动块46向左侧移动,此时第二推动块46将与散热片相接触,并将散热片向左推入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之间。
23.支撑组件包括底板5以及四个支撑柱51,四个支撑柱51均匀分布设于工作台1下端,底板5固定设于四个支撑柱51的下端。通过四个支撑柱51与底板51使得工作台1能够正常放置在地面进行使用,且在底板51上可安装收集盒对生产加工完成后的散热片进行收集,同时可安装其他收集盒对生产加工时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避免废水四处流动而影响生产环境。
24.实施例二
25.如图2所示,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若干螺纹孔3以及四个调节构件,若干螺纹孔3从左至右依次排列设于工作台1,四个调节构件分别与四个安装座14后侧固定连接,调节构件包括固定板31,固定板31设于相对应的安装座14后侧,固定板31上端后侧设有与螺纹杆3相匹配的通孔32。需要调节安装座14的位置时,左右平移安装座14,当调整到需要的位置后,使用螺栓穿过通孔32,然后将螺栓旋入对应的螺纹孔3内,需要再次调整位置时只需将螺栓旋出即可再次左右平移安装座14。
26.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