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台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2039发布日期:2023-03-29 17:19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工作台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一种新型基座结构的工作台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具有工作台交换装置的加工中心中,工作台交换装置多包括一能够旋转及升降的结构部件/组件,该结构部件/组件用于带动旋转板旋转及升降,从而将位于旋转板一预定位置上的工作台转移至另一预定位置上。
3.现有的工作台交换装置中通常包括一能够安装旋转及升降等结构部件的基座,在对旋转动作和/或升降动作的相关部件进行润滑时,多在基座上开孔并装设输送管件及相关器件等直接进给润滑油至待润滑位置处,然而此种结构使得基座中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结构不紧凑,不利于在基座中安装其他动作部件并对相应动作部件进行润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工作台交换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作台交换装置,应用于加工中心中,包括:
7.基座,具有主内腔及副内腔,所述主内腔与所述副内腔贯通;
8.升降旋转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内腔中,包括旋转套及旋转轴,所述旋转套的底部端面与所述主内腔底壁旋转密封配合;所述旋转轴可升降地设于所述旋转套中且同轴,所述旋转套的套内周与所述旋转轴之间具有润滑间隙;
9.传动轴系,设置在所述副内腔中,用于带动所述旋转套旋转;
10.在所述主内腔底壁中开设有升降润滑通路及传动润滑通路,所述升降润滑通路通向所述旋转套的套内周中,所述传动润滑通路通向由所述旋转套的套外周与所述主内腔侧壁所形成的腔隙中。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一底盖,所述升降润滑通路和所述传动润滑通路均设置在所述底盖中;
12.在所述底盖上设有支撑环体,所述旋转套的底部端面与所述支撑环体的环体上表面安装连接,所述支撑环体的环体下表面与所述底盖的盖面旋转密封配合。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润滑通路包括位于所述支撑环体的环形区域内的升降润滑开口,所述传动润滑通路包括位于所述支撑环体的环形区域外的传动润滑开口。
1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旋转套的套外周上还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一转动圈与所述旋转套的套外周安装连接,另一转动圈安装连接于所述主内腔侧壁上。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内腔侧壁上开设有上凹环槽和下凹环槽,所述主内腔与所述副内腔的贯通位置处位于所述上凹环槽与所述下凹环槽之间;
16.所述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上轴承的一转动圈与所述旋转套的套外周安
装连接,另一转动圈安装连接在所述上凹环槽中;所述下轴承的一转动圈与所述旋转套的套外周安装连接,另一转动圈安装连接在所述下凹环槽中。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旋转组件还包括液压升降驱动器,所述液压升降驱动器包括固定件和相对所述固定件升降设置的升降件,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升降件上;
18.在所述固定件上设有低位油进出口及高位油进出口,在所述主内腔底壁中还开设有与所述低位油进出口连通的低位油通路,与所述高位油进出口连通的高位油通路。
19.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主内腔侧壁中还开设有与所述低位油通路连通的低位油连接通路,以及与所述高位油通路连通的高位油连接通路;
20.所述低位油连接通路包括开设于所述基座外部侧壁上的低位油开口,所述高位油连接通路包括开设于所述基座外部侧壁上的高位油开口。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副内腔与所述主内腔均呈圆柱形腔体,所述副内腔的腔体轴线与所述主内腔的腔体轴线垂直;
22.所述传动轴系包括蜗杆,在所述旋转套的套外周上设有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旋转套同轴设置;所述蜗轮的轮齿与所述蜗杆的螺旋齿在所述主内腔与所述副内腔的贯通位置处啮合。
2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外部侧壁上还开设有贯穿至所述副内腔的观察窗通道,所述观察窗通道与所述副内腔的贯穿位置,同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的啮合位置等高。
2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外部侧壁上还开设有贯穿至所述主内腔的油镜通道。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台交换装置中,由基座提供主内腔及副内腔,且所述主内腔与所述副内腔贯通。所述主内腔中设置有升降旋转组件,而所述副内腔中设置有为所述升降旋转组件提供旋转传动的传动轴系,以带动所述升降旋转组件中的旋转套旋转。此外,在所述主内腔底壁中还开设有分别支持升降动作润滑及旋转动作润滑的升降润滑通路及传动润滑通路,无需单独设置管件输送润滑油对所述升降旋转组件中旋转轴相对旋转套升降进行润滑,以及对所述传动轴系带动所述旋转套旋转进行润滑。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台交换装置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满足工作台交换装置的占用空间小型化需求。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在一实施方式下,工作台交换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体现基座及其内的腔体位置、通路位置的半透视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盖在一具体应用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台交换装置在一实施方式下展示高位油通路及高位油连接通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工作台交换装置;
35.基座11;基座本体111;主内腔112;副内腔113;底盖114;升降润滑通路1141;传动润滑通路1142;低位油通路1143;高位油通路1144;支撑环体115;上凹环槽116;下凹环槽117;低位油连接通路118;低位油开口1181;高位油连接通路119;高位油开口1191;
36.升降旋转组件12;旋转套121;旋转轴122;液压升降驱动器123;固定件1231;升降件1232;
37.传动轴系13;
38.轴承14;上轴承141;下轴承142;
39.观察窗通道15;油镜通道16;观察窗17;油镜18;密封盖19。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时,其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元件时,其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
42.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中间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不见。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参见图1至图4,展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台交换装置及其的基座、底盖等部件的结构,所述工作台交换装置1可包括一基座11,所述基座11可包括基座本体111及形成于所述基座本体111上的主内腔112及副内腔113,所述主内腔112主要用于安装旋转部件,而所述副内腔113则主要用于安装传动部件。
44.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主内腔112中设置有升降旋转组件12,该升降旋转组件12可包括旋转套121及旋转轴122等主要部件,其中,所述旋转套121的底部端面与所述主内腔112底壁旋转密封配合,也即所述旋转套121的底部端面与所述主内腔112底壁可形成一所述旋转套121的内套腔,该内套腔与所述旋转套121外的主内腔112相互分隔,因而在所述旋转套121中的油液不能直接流至所述旋转套121外的主内腔112中,而所述旋转套121外的主内腔112中的油液同样不能直接流至所述旋转套121的内套腔中。与此同时,所述旋转套121可相对所述主内腔112底壁旋转。
45.所述旋转轴122可升降地设于所述旋转套121中且同轴,所述旋转轴122与所述旋转套121同步转动,且可在升降驱动器的升降驱动作用下,相对所述旋转套121升降。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内周与所述旋转轴122之间具有润滑间隙,因而当润滑油进入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内周中后,可在所述旋转轴122与所述旋转套121之间的润滑间隙中形成油膜,从而对
所述旋转轴122相对所述旋转套121升降进行润滑。
4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升降旋转组件12还包括液压升降驱动器123,所述液压升降驱动器123可包括固定件1231和相对所述固定件1231升降设置的升降件1232,所述旋转轴122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升降件1232上,因而,在所述升降件1232相对所述固定件1231升降的过程中,所述升降件1232带动所述旋转轴122升降。如图4所示,所述旋转轴122为轴筒,所述轴筒可在降至最低位置处时,将所述液压升降驱动器123收纳于所述轴筒筒内。
47.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副内腔113中还设置有传动轴系13,所述传动轴系13用于进行旋转传动作业,以带动所述旋转套121旋转,进而使所述旋转轴122随所述旋转套121同步转动。
48.在所述主内腔112底壁中可开设有通向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内周中的升降润滑通路1141,所述升降润滑通路1141与所述旋转套121的内套腔形成连通,因而润滑油可通过所述升降润滑通路1141流至所述旋转套121中,以支持对所述旋转轴122相对所述旋转套121升降进行润滑。与此同时,在所述主内腔112底壁中还可开设有通向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至所述主内腔112侧壁之间的传动润滑通路1142,也即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与所述主内腔112侧壁所形成的腔隙,与所述传动润滑通路1142连通,因而润滑油可通过所述传动润滑通路1142流至所述腔隙中,并在进入腔隙后流至所述副内腔113中,以支持对所述传动轴系13与所述旋转套121之间的传动进行润滑。
49.本实用新型中,由基座11提供主内腔112及副内腔113,且所述主内腔112与所述副内腔113贯通。所述主内腔112中设置有升降旋转组件12,而所述副内腔113中设置有为所述升降旋转组件12提供旋转传动的传动轴系13,以带动所述升降旋转组件12中的旋转套121旋转。此外,在所述主内腔112底壁中还开设有分别支持升降动作润滑及旋转动作润滑的升降润滑通路1141及传动润滑通路1142,无需单独设置管件输送润滑油对所述升降旋转组件12中旋转轴122相对旋转套121升降进行润滑,以及对所述传动轴系13带动所述旋转套121旋转进行润滑,由此可使所述工作台交换装置1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满足工作台交换装置的占用空间小型化需求。
5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座11可包括一底盖114,相应地,所述升降润滑通路1141和所述传动润滑通路1142均可设置在所述底盖1141中。所述底盖114可通过螺丝方式安装在所述基座本体111上。此时,所述基座本体111具有一圆柱通孔,而所述底盖1141盖设在所述基座本体111的底端,或者所述底盖1141的盖沿与所述圆柱通孔的内壁适配并位于所述圆柱通孔中,从而由所述底盖1141的盖面与所述圆柱通孔的内壁面形成所述主内腔112。
51.当然,所述主内腔112还可由所述基座本体111直接形成,因而,所述主内腔112的底壁也即所述基座本体111的内底部壁体。
52.在所述底盖114上还可设有支撑环体115,所述旋转套121的底部端面与所述支撑环体115的环体上表面安装连接,所述支撑环体115的形状与所述旋转套121适配,所述支撑环体115的内环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内周直径,而所述支撑环体115的外环直径大于所述旋转套121的外套直径。所述支撑环体115的环体下表面与所述底盖114的盖面旋转密封配合,所述支撑环体115具有由其内环所形成的环形区域,且环形区域内与所述环形区域外分隔设置。相应地,所述升降润滑通路1141包括位于所述支撑环体115的环形区域内的升降润滑开口(图未示出,为图3中靠近圆心位置处的开口),所述传动润滑通路1142
包括位于所述支撑环体115的环形区域外的传动润滑开口(图未示出,为图3中远离圆心位置处的开口)。
53.此外,在所述支撑环体115的下表面还可开设有一沿环体开设的凹槽,在所述凹槽中可设置有密封圈,以增强所述支撑环体115与所述底盖114之间的密封性。
54.为支持所述旋转套121在所述主内腔112中成旋转,在所述旋转套121的套体上还设有轴承14,所述轴承14的一转动圈用于与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安装连接,另一转动圈安装连接于所述主内腔112侧壁上。
55.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4,所述主内腔112侧壁上开设有上凹环槽116和下凹环槽117,所述主内腔112与所述副内腔113的贯通位置处位于所述上凹环槽116与所述下凹环槽117之间。所述轴承14可包括上轴承141和下轴承142,所述上轴承141的一转动圈与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安装连接,另一转动圈安装连接在所述上凹环槽116中。而所述下轴承142的一转动圈与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安装连接,另一转动圈安装连接在所述下凹环槽117中。此处,通过设置上凹环槽116和下凹环槽117,并分别对应设置上轴承141和下轴承142对所述旋转套121的上端侧及下端侧进行限位固定,从而形成对所述旋转套121的良好支撑,减小所述旋转套121在旋转过程中产生晃动的可能性,提升其旋转的稳定性。
56.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液压升降驱动器123中,所述固定件1231上设有低位油进出口(图未示出)及高位油进出口(图未示出)。
57.在所述主内腔112底壁中还开设有低位油通路1143、高位油通路1144,所述低位油通路1143与所述低位油进出口连通,因而液压油可经所述低位油通路1143流至所述低位油进出口并最终流至所述液压驱动器的液压缸低位端缸体中,或者,由液压缸低位端缸体中的液压油可经所述低位油进出口流至所述低位油通路1143中并流出。所述高位油通路1144与所述高位油进出口连通,因而液压油可经所述高位油通路1144流至所述高位油进出口病最终流至所述液压缸高位端缸体中,或者,有液压缸高位端缸体中的液压油可经所述高位油进出口流至所述高位油通路1144中并流出。
58.可以理解的是,在液压缸低位端缸体进油,其的高位端出油时,所述液压驱动器的升降件1232相对固定件1231升起。在所述液压缸低位端缸体出油,而其的高位端进油时,所述液压驱动器的升降件1232相对固定件1231降落。
59.如图2所示,在所述主内腔112侧壁中还开设有与所述低位油通路1143连通的低位油连接通路118,以及与所述高位油通路1144连通的高位油连接通路119。此处,所述低位油连接通路118可包括开设于所述基座11外部侧壁上的低位油开口1181,同理,所述高位油连接通路119可包括开设于所述基座11外部侧壁上的高位油开口1191。
6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主内腔112与所述副内腔113均呈圆柱形腔体,所述副内腔113的腔体轴线与所述主内腔的腔体轴线垂直。而设置在所述副内腔113中的传动轴系可蜗杆传动轴系,所述蜗杆传动轴系可包括蜗杆,相应地,在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上可设有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旋转套121同轴设置,所述蜗轮的轮齿与所述蜗杆的螺旋齿在所述主内腔112与所述副内腔113的贯通位置处啮合。
61.为方便工作人员观察所述蜗杆和蜗轮的啮合情况,在所述基座11外部侧壁上还开设有贯穿至所述副内腔113的观察窗通道15,所述观察窗通道15与所述副内腔113的贯穿位置所在的高度,同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的啮合位置所在的高度等高,因而工作人员可直接
通过所述观察窗通道15观察啮合情况,以根据不同的啮合情况对所述蜗杆的位置进行调整。当然,在所述基座11外部侧壁的所述观察窗通道15设置位置处,还可设置一观察窗17。
62.为方便工作人员观察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至所述主内腔112侧壁之间润滑油的油量,在所述基座11外部侧壁上还开设有贯穿至所述主内腔112的油镜通道16。同理,在所述油镜通道16中还可设置一油镜18。
63.此外,为防止由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与所述主内腔112侧壁所形成的腔隙中的润滑从所述顶侧漏出,或者,为防止外界的杂物落入该腔隙中,在所述旋转套121的套外周上还可套设有一密封盖19,以对腔隙进行遮盖。
64.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65.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