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5638发布日期:2023-01-25 04:0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2.在五金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冲压模具对板材进行叠平,叠平工艺为一种,将已经折弯90
°
的加工板材继续折弯至180
°
的一种工艺名称。
3.加工板材由相互垂直的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组成,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厚度相同;在现有技术中,要完成加工板材的叠平工艺,需先后进行两个步骤:侧推步骤和下压步骤;具体的,在侧推步骤中:固定第一板材,侧推第二板材,使第二板材与第一板材之间的夹角呈45
°
;之后进行下压步骤,在下压步骤中,将第二板材抵至水平面上,向下挤压第一板材,使第一板材的下表面和第二板材的上表面接触,完成加工板材的叠平工艺。综上,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先进行侧推步骤,重新摆放加工板材,再进行下压步骤,两个步骤需要先后进行,即现有技术中,叠平一件加工板材所需要的时间,等于侧推步骤的加工时间和下压步骤的加工时间之和,即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存在叠平工艺花费的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中,叠平工艺花费的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
5.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还包括上模凹模板和卸料组件,其中,上模凹模板安装在上模座,卸料组件竖直可活动的安装在下模座;
6.还包括插刀和滑块,其中,插刀安装在上模座,滑块水平可活动的设置在下模座;插刀的底部成第一斜锲面,滑块的顶部形成第二斜锲面。
7.进一步的,卸料组件包括卸料板组件和卸料弹簧,卸料弹簧设置在卸料板组件和下模座之间。
8.进一步的,冲压模具还包括固定基座、螺栓、第一弹簧和限位套筒;
9.固定基座设置在下模座上,滑块位于固定基座与卸料组件之间,固定基座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通孔,螺栓的杆部穿过通孔与滑块相连,螺栓的杆部与通孔的内壁滑动接触;固定基座和滑块之间设置限位套筒;固定基座和螺栓的头部之间设置第一弹簧。
10.进一步的,插刀朝向上模凹模板的侧面为第一侧面,第一斜锲面分别与第一侧面和插刀的底面相交;
11.滑块背离卸料组件的侧面为第二侧面,第二斜锲面分别与第二侧面和滑块的顶面相交;
12.第一斜锲面和第二斜锲面分别与水平面呈预设锐角,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斜锲面位于第二斜锲面的正上方。
13.进一步的,冲压模具还包括固定块,固定块安装在下模座,固定块上形成条形凸起,条形凸起沿着预设水平方向延伸;
14.滑块的底部形成条形凹槽;
15.条形凸起的外表面与条形凹槽的内壁滑动接触。
16.进一步的,条形凹槽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由上到下向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倾斜;
17.条形凸起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与条形凸起的两侧面滑动接触。
18.进一步的,滑块朝向卸料组件的侧面为第一侧面,滑块的第一侧面与滑块的顶面之间形成圆弧过渡面。
19.进一步的,冲压模具还包括第一导向件;第一导向件设置在卸料板组件上;下模座设置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导向件活动设置在第一导向孔内;
20.和/或,
21.冲压模具还包括第二导向件,第二导向件设置在卸料板组件上;下模座设置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导向件活动设置在第二导向孔内。
22.进一步的,上模座设置有上模外限位,下模座上设置有下模外限位,至少一部分的第上模外限位位于下模外限位的正上方。
23.进一步的,冲压模具还包括导柱组件,导柱组件与上模座连接,下模座设置有第三导向孔,导柱组件的轴线与第三导向孔的孔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5.1、在本方案中,上模座同时带动上模凹模板和插刀向下运动,上模凹模板和卸料组件用于固定第一板材,并带动第一板材竖直向下运动,插刀推动滑块,滑块水平的推动第二板材,使第二板材相对于第一板材折弯;其中,上模凹模板和卸料组件共同带动第一板材竖直向下运动,构成了加工板材的下压步骤,插刀推动滑块,滑块水平的推动第二板材,使第二板材相对于第一板材折弯,构成了加工板材的侧推步骤;综上,本方案的冲压模具,能够同时进行侧推步骤和下压步骤,来完成加工板材的叠平工艺;换个角度说,本方案的冲压模具,对于叠平一件加工板材来说,可将加工板材叠平工艺中的下压步骤和侧推步骤同时进行,本方案完成下压步骤和侧推步骤的时间,小于现有技术中,完成下压步骤和侧推步骤的时间,即本方案的冲压模具,缩短了叠平工艺花费的时间,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存在叠平工艺花费的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滑块和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图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放置产品未冲压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上模座下行过程中的部分构示意图;
31.图6为另一个上模座下行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叠平完成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图中标记:上模座(1)、下模座(2)、上模凹模板(3)、卸料组件(4)、插刀(5)、滑块(6)、第一斜锲面(7)、第二斜锲面(8)、卸料板组件(9)、卸料弹簧(10)、固定基座(11)、螺栓
(12)、第一弹簧(13)、限位套筒(14)、固定块(15)、条形凸起(16)、条形凹槽(17)、第一侧壁(18)、第二侧壁(19)、圆弧过渡面(20)、第一导向件(21)、第一导向孔(22)、第二导向件(23)、第二导向孔(24)、上模外限位(25)、下模外限位(26)、导柱组件(27)、第三导向孔(28)、冲压板(29)、垫高板(30)。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还包括上模凹模板3和卸料组件4,其中,上模凹模板3安装在上模座1,卸料组件4竖直可活动的安装在下模座2;还包括插刀5和滑块6,其中,插刀5安装在上模座1,滑块6水平可活动的设置在下模座2;插刀5的底部成第一斜锲面7,滑块6的顶部形成第二斜锲面8。
36.具体的,上模座1和下模座2均为平板状结构,上模座1安装在冲压机构上,上模座1在冲压机构的带动下,可朝着靠近下模座2的方向运动,或者朝着远离下模座2的方向运动,冲压机构在图中未示出,上模座1与该冲压机构的连接方式,冲压机构带动上模座1运动的技术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37.上模凹模板3为平板状结构,上模凹模板3与上模座1可拆卸连接,例如,上模凹模板3与上模座1通过螺钉相互连接。
38.卸料组件4竖直可活动的安装在下模座2,卸料组件4与下模座2之间的竖直可活动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卸料组件4包括卸料板组件9和卸料弹簧10,卸料弹簧10设置在卸料板组件9和下模座2之间。
39.插刀5与上模座1可拆卸连接,例如,插刀5与上模座1通过螺钉相互连接。
40.滑块6水平可活动的设置在下模座2,滑块6与下模座2之间的水平可活动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冲压模具还包括固定基座11、螺栓12、第一弹簧13和限位套筒14;固定基座11设置在下模座2上,滑块6位于固定基座11与卸料组件4之间,固定基座11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通孔,螺栓12的杆部穿过通孔与滑块6相连,螺栓12的杆部与通孔的内壁滑动接触;固定基座11和滑块6之间设置限位套筒14;固定基座11和螺栓12的头部之间设置第一弹簧13。
41.第一斜锲面7和第二斜锲面8均为表面平整的斜面,插刀5朝向上模凹模板3的侧面为第一侧面,第一斜锲面7分别与第一侧面和插刀5的底面相交;滑块6背离卸料组件4的侧面为第二侧面,第二斜锲面8分别与第二侧面和滑块6的顶面相交;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斜锲面7位于第二斜锲面8的正上方,在本实施例中,全部的第一斜锲面7位于第二斜锲面8的正
上方;第一斜锲面7和第二斜锲面8分别与水平面呈预设锐角α,第一斜锲面7和第二斜锲面8的滑动接触长度为预设长度l,其中,l*cosα=s,结合背景技术,在本实施例中,s的长度应等于第二板材的长度,同时滑块6与卸料组件4之间的最小间距的长度,也应被配置为等于s的长度。
42.结合背景技术,附图1、图4~图7,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在使用时,将第一板材放置在卸料组件4上,第二板材伸出于卸料组件4,并位于卸料组件4和滑块6之间;上模座1带动上模凹模板3和插刀5一同向下运动,上模凹模板3接触到第一板材,并将第一板材压紧在卸料组件4上,第一板材的上下表面分别受到上模凹模板3和卸料组件4的摩擦力作用而无法水平滑动,从而使得第一板材被固定在上模凹模板3和卸料组件4之间,上模凹模板3继续下行,上模凹模板3通过第一板材向下推动卸料组件4共同向下运动;随着插刀5下行,插刀5的第一斜锲面7与滑块6的第二斜锲面8相互滑动接触,通过第一斜锲面7和第二斜锲面8,使得插刀5给予滑块6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转换为沿着水平方向的作用力,该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推动滑块6水平运动,滑块6水平的朝向卸料组件4运动,滑块6推动第二板材折弯,直至第二板材折弯至180
°
,此时第二板材的上表面与第一板材的下表面相互接触,完成叠平。
43.进一步的,卸料板组件9包括冲压板29和垫高板30,冲压板29和垫高板30均为板状结构,冲压板29的板面与垫高板30的板面均水平设置,且冲压板29的下表面轮廓与垫高板30的上表面轮廓相互重合,冲压板29和垫高板30可拆卸的连接,例如,冲压板29和垫高板30通过螺栓或者螺钉相互连接;垫高板30位于卸料弹簧10和冲压板29之间,卸料弹簧10的一端抵接于垫高板30;在前述提到的:第一板材放置在卸料组件4上,即第一板材放置在冲压板29上;在前述提到的:第一板材的上下表面分别受到上模凹模板3和卸料组件4的摩擦力,即第一板材的上下表面分别受到上模凹模板3和冲压板29的摩擦力;在上模凹模板3通过第一板材向下推动卸料组件4共同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卸料弹簧10处于收缩的状态。
44.进一步的,在滑块6水平的朝向卸料组件4运动的过程中,螺栓12的杆部在固定基座11的通孔内朝着卸料组件4所在方向滑动,第一弹簧13被压缩;在加工板材完成叠平时,滑块6的上表面与上模凹模板3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板材厚度的2倍,且上模凹模板3的下表面贴紧第一板材的上表面,滑块6的上表面贴紧第二板材的下表面。
45.在现有技术中,要完成加工板材的叠平工艺,需先后进行两个步骤:侧推步骤和下压步骤;具体的,在侧推步骤中:固定第一板材,侧推第二板材,使第二板材与第一板材之间的夹角呈45
°
;之后进行下压步骤,在下压步骤中,将第二板材抵至水平面上,向下挤压第一板材,使第一板材的下表面和第二板材的上表面接触,完成加工板材的叠平工艺。综上,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先进行侧推步骤,重新摆放加工板材,再进行下压步骤,两个步骤需要先后进行,即现有技术中,叠平一件加工板材所需要的时间,等于侧推步骤的加工时间和下压步骤的加工时间之和,即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存在叠平工艺花费的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效率较低。
46.在本实施例中,上模座1同时带动上模凹模板3和插刀5向下运动,上模凹模板3和卸料组件4用于固定第一板材,并带动第一板材竖直向下运动,插刀5推动滑块6,滑块6水平的推动第二板材,使第二板材相对于第一板材折弯;其中,上模凹模板3和卸料组件4共同带动第一板材竖直向下运动,构成了加工板材的下压步骤,插刀5推动滑块6,滑块6水平的推动第二板材,使第二板材相对于第一板材折弯,构成了加工板材的侧推步骤;综上,本实施
例的冲压模具,能够同时进行侧推步骤和下压步骤,来完成加工板材的叠平工艺;换个角度说,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对于叠平一件加工板材来说,可将加工板材叠平工艺中的下压步骤和侧推步骤同时进行,本实施例完成下压步骤和侧推步骤的时间,小于现有技术中,完成下压步骤和侧推步骤的时间,即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缩短了叠平工艺花费的时间,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存在叠平工艺花费的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并且本实施例的方案效率更高。
47.进一步的换个角度说,在现有技术中,叠平工艺需要先后进行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也可看做是两道工序,即侧推工序和下压工序,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冲压工序较多的技术问题;而在本实施例中,叠平工艺仅需进行一步冲压的工序,该工序中同时包括了侧推和下压两个动作,因此,本实施例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冲压工序,解决了冲压工序较多的技术问题。
48.进一步的参照图1,在上述叠平工艺完成后,冲压模具需卸料,卸料步骤如下:上模座1带动上模凹模板3向上运动,上模凹模板3与第一板材相互分离,卸料弹簧10受自身弹力而舒张,卸料板组件9将第一板材向上顶起,使第二板材与滑块6相互脱离,工人的手部可插入到第二板材与滑块6之间,方便抓取叠平后的加工板材,工人将叠平后的加工板材取下,完成卸料步骤。
49.进一步的,在上模座1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上模座1带动插刀5一同向上运动,插刀5与滑块6相互分离,插刀5对滑块6的推动力消失,第一弹簧13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舒张,第一弹簧13的一端抵接于固定基座11,另一端推动螺栓12的头部向着远离卸料组件4的方向运动,此时,螺栓12的杆部在固定基座11的通孔内滑动,螺栓12拉动滑块6向着远离卸料组件4的方向运动;当滑块6抵接至限位套筒14时,滑块6停止运动,即前述所提到的:滑块6与卸料组件4之间的最小间距的长度,应被配置为等于s的长度,是通过限位套筒14的设置而实现的。
50.进一步的参照图1,下模座2上设置有盲孔,卸料弹簧10的底端插入至盲孔内,盲孔的孔壁对卸料弹簧10的底端起到径向限位的作用,盲孔的设置,起到对卸料弹簧10的径向固定作用,同时也能避免卸料弹簧10在水平方向上窜动。
51.同时垂直于第一弹簧13延伸方向、竖直方向的方向为第一水平方向,见图2~图3中y方向;通常,螺栓12的杆部与固定基座11的通孔为间隙配合,仅通过螺栓12与滑块6相连,无法避免滑块6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窜动情况的发生;因此,如何避免滑块6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窜动,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技术问题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解决。
52.参照图2~图3,冲压模具还包括固定块15,固定块15安装在下模座2,固定块15上形成条形凸起16,条形凸起16沿着预设水平方向延伸;滑块6的底部形成条形凹槽17;条形凸起16的外表面与条形凹槽17的内壁滑动接触。
53.预设水平方向与第一弹簧13的延伸方向同向,由于条形凸起16的设置,使得条形凹槽17的移动路径受到条形凸起16的延伸方向限制,换个角度说,由于条形凸起16沿着预设水平方向设置,条形凹槽17的移动路径也仅能沿着预设水平方向,而预设水平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不是同一方向,这导致条形凹槽17无法沿着第一水平方向移动,而条形凹槽17形成于滑块6的底部,因此,滑块6也仅能沿着预设水平方向移动,无法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窜动;综上,本实施例解决了如何避免滑块6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窜动的技术问题。
54.进一步的,如何避免滑块6在竖直方向上活动,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
55.参照图2~图3,条形凹槽17具有第一侧壁18和第二侧壁19,第一侧壁18和第二侧壁19由上到下向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倾斜;条形凸起16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第一侧壁18和第二侧壁19分别与条形凸起16的两侧面滑动接触。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8的上端和第二侧壁19的上端相互远离,第一侧壁18的下端和第二侧壁19的下端相互靠近;条形凸起16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即条形凸起16的横截面轮廓和条形凹槽17的横截面轮廓均呈上宽下窄的形状,结合前述内容,条形凸起16设置在条形凹槽17内,若条形凹槽17向上活动,将受到条形凸起16形状的限制;因此,条形凹槽17在竖直方向上无法活动,而条形凹槽17设置在滑块6上,即滑块6在竖直方向上也无法活动;因此,本实施例解决了如何避免滑块6在竖直方向上活动的技术问题。
57.进一步的,在滑块6侧推第二板材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滑块6划伤第二板材的外表面,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
58.参照图1,滑块6朝向卸料组件4的侧面为第一侧面,滑块6的第一侧面与滑块6的顶面之间形成圆弧过渡面20。
59.由于滑块6与第二板材接触处为圆弧过渡面20,圆弧过渡面20可使得在滑块6与第二板材接触时的过程中,将滑块6与第二板材之间滑动摩擦的接触方式,转换为滚动摩擦的接触方式,进而避免第二板材的表面被滑块6所划伤;因此,本实施例解决了如何避免滑块6划伤第二板材的外表面的技术问题。
60.进一步的,如何避免卸料板组件9在水平方向窜动,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
61.参照图1,冲压模具还包括第一导向件21;第一导向件21设置在卸料板组件9上;下模座2设置有第一导向孔22,第一导向件21活动设置在第一导向孔22内;和/或,冲压模具还包括第二导向件23,第二导向件23设置在卸料板组件9上;下模座2设置有第二导向孔24,第二导向件23活动设置在第二导向孔24内。
62.进一步的,结合前述内容,第一导向件21、第二导向件23均设置在冲压板29上。
63.第一导向孔22沿竖直方向延伸,在卸料板组件9竖直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件21在第一导向孔22内活动,第一导向孔22的孔壁对第一导向件21的运动路径起到导向作用,而第一导向件21设置在卸料板组件9上,因此,第一导向件21和第一导向孔22的设置,使得卸料板组件9仅能沿竖直方向运动,无法在水平方向上窜动;第二导向件23在第二导向孔24的作用同理。因此,本实施例解决了何避免卸料板组件9在水平方向窜动的技术问题。
64.进一步的,如何避免上模座1下移过量,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
65.参照图1,上模座1设置有上模外限位25,下模座2上设置有下模外限位26,至少一部分的第上模外限位25位于下模外限位26的正上方。
66.在加工板材被叠平时,上模外限位25与下模外限位26相互接触,避免上模座1继续向下运动,即避免了上模座1下移过量。进一步的,由于上模外限位25与下模外限位26加工板材被叠平时相互接触,本实施例也同样避免了被叠平的加工板材,被上模凹模板3继续挤压而变形,产生报废件情况的发生。
67.进一步的,如何使上模座1相对于下模座2在水平方向上不窜动,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
68.参照图1,冲压模具还包括导柱组件27,导柱组件27与上模座1连接,下模座2设置有第三导向孔28,导柱组件27的轴线与第三导向孔28的孔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69.第三导向孔28沿竖直方向延伸,在上模座1竖直运动的过程中,导柱组件27在第三导向孔28内伸缩,第三导向孔28的孔壁对导柱组件27的移动路径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即第三导向孔28的孔壁限制导柱组件27在水平方向上无法窜动;而导柱组件27设置在上模座1上,第三导向孔28设置在下模座2内,因此,上模座1竖直运动的过程中,无法在水平方向上窜动,即本实施例解决了如何保持上模座1相对于下模座2在水平方向上不窜动的技术问题。
7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