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机罩发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46090发布日期:2022-12-21 04:42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机罩发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运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机罩发运工装。


背景技术:

2.发运工装是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等机动车辆的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艺器具,发动机罩等异形件由于结构复杂且不规则,在转运过程中难以固定,如果固定不当,在转运过程中很容易将表面的漆层碰伤,且普通发运工装占用空间大,转运效率低;发动机罩在转运至主机厂后,需要对其内部的零部件进行预装,而预装过程需要发动机罩处于稳定状态,且有进入其内部的通道和空间,以方便发动机罩内部零部件的预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支撑稳固,转运、存放占用空间小,发动机罩内部零部件预装方便的可折叠机罩发运工装。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可折叠机罩发运工装,包括支撑座,支撑座靠近其一端的位置处铰接有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支撑座靠近其另一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位置的支撑连杆。
6.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7.第一支撑装置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一铰接组件,第一铰接组件上铰接有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上固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8.进一步优化: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第一支撑板的底面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和第二支撑板的底面与第二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均焊接有螺母。
9.进一步优化:第一铰接组件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一铰接支撑板,第一铰接支撑板与支撑座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架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铰接支撑板铰接,两个第一铰接支撑板之间远离第二支撑装置的位置处固接有第一限位板。
10.进一步优化:第二支撑装置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二铰接组件,第二铰接组件上铰接有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上固接有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
11.进一步优化:第三支撑板上开设有两个第三安装孔,第四支撑板上开设有两个第四安装孔,第三支撑板的底面与第三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和第四支撑板的底面与第四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均焊接有螺母。
12.进一步优化:第二铰接组件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二铰接支撑板,第二铰接支撑板与支撑座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架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铰接支撑板铰接,两个第二铰接支撑板之间远离第二支撑装置的位置处固接有第二限位板。
13.进一步优化:第二转轴和第一转轴之间设置有高度差h。
14.进一步优化:第三支撑装置包括第六支撑板和呈对称布设的两个第五支撑板,第
六支撑板位于两个第五支撑板之间,第五支撑板和第六支撑板均与支撑座固定连接,第五支撑板上开设有四个第五安装孔和两个第六安装孔,第六支撑板上开设有两个第七安装孔。
15.进一步优化:第一支撑架上固接有第一安装座,第二支撑架上固接有第二安装座,支撑座上位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下方的位置处均固接有第三安装座。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化设计,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可以打开、折叠,转运、存放占用空间小,且在打开状态二者有支撑连杆连接、支撑,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打开状态稳固,对发动机罩形成了稳固的支撑,可对发动机罩的左前固定座进行预装减震垫,同时可以进入发动机罩内部对其内部零部件进行预装,预装方便可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企业的综合产能。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支撑装置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垫预装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叠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支撑座;2-第一支撑装置;201-第一铰接组件;2011-第一铰接支撑板;2012-第一转轴;2013-第一限位板;202-第一支撑架;203-第一支撑板;2031-第一安装孔;204-第二支撑板;2041-第二安装孔;205-第一安装座;3-第二支撑装置;301-第二铰接组件;3011-第二铰接支撑板;3012-第二转轴;3013-第二限位板;302-第二支撑架;303-第三支撑板;3031-第三安装孔;304-第四支撑板;3041-第四安装孔;305-第二安装座;4-第五支撑板;401-第五安装孔;402-第六安装孔;5-第六支撑板;501-第七安装孔;6-支撑连杆;7-第三安装座;8-铲套;9-螺母;10-发动机罩;1001-左前固定座;11-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7所示,一种可折叠机罩发运工装,包括支撑座1,支撑座1靠近其一端的位置处铰接有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支撑座1靠近其另一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位置的支撑连杆6。
28.支撑座1由多个矩形钢管拼接而成。
29.第一支撑装置2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一铰接组件201,第一铰接组件201上铰接有第一支撑架202,第一支撑架202上固接有第一支撑板203和第二支撑板204。
30.第一支撑架202由多个矩形钢管拼接而成,第一支撑架202的截面形状呈“h”形结构。
31.第一支撑板203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2031,第二支撑板204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2041。
32.第一支撑板203的底面与第一安装孔2031相对应的位置处和第二支撑板204的底面与第二安装孔2041相对应的位置处均焊接有螺母9。
33.第一铰接组件201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一铰接支撑板2011,第一铰接支撑板2011与支撑座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架202通过第一转轴2012与第一铰接支撑板2011铰接。
34.两个第一铰接支撑板2011之间远离第二支撑装置3的位置处固接有第一限位板2013。
35.第二支撑装置3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二铰接组件301,第二铰接组件301上铰接有第二支撑架302,第二支撑架302上固接有第三支撑板303和第四支撑板304。
36.第二支撑架302由多个矩形钢管拼接而成,第二支撑架302的截面形状呈“h”形结构。
37.第三支撑板303上开设有两个第三安装孔3031,第四支撑板304上开设有两个第四安装孔3041。
38.第三支撑板303的底面与第三安装孔3031相对应的位置处和第四支撑板304的底面与第四安装孔3041相对应的位置处均焊接有螺母9。
39.第二铰接组件301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的两个第二铰接支撑板3011,第二铰接支撑板3011与支撑座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架302通过第二转轴3012与第二铰接支撑板3011铰接。
40.两个第二铰接支撑板3011之间远离第二支撑装置3的位置处固接有第二限位板3013。
41.第二转轴3012和第一转轴2012之间设置有高度差h,高度差h略大于第一支撑装置2折叠状态时的高度,从而保证了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折叠后均可以处于水平状态。
42.第一支撑架202上固接有第一安装座205,第二支撑架302上固接有第二安装座305,支撑连杆6的截面呈“ㄇ”形结构,支撑连杆6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第一安装座205和第二安装座305内。
43.第一安装座205和第二安装座305均由矩形钢管制成。
44.支撑连杆6由矩形钢管拼接而成。
45.第三支撑装置包括第六支撑板5和呈对称布设的两个第五支撑板4,第六支撑板5位于两个第五支撑板4之间,第五支撑板4和第六支撑板5均与支撑座1固定连接。
46.第五支撑板4上开设有四个第五安装孔401和两个第六安装孔402,第六支撑板5上开设有两个第七安装孔501。
47.第五支撑板4的底面与第五安装孔401、第六安装孔402相对应的位置处和第六支撑板5的底面与第七安装孔501相对应的位置处均焊接有螺母9。
48.螺母9为焊接螺母。
49.支撑座1上位于第一安装座205和第二安装座305下方的位置处均固接有第三安装座7。
50.第三安装座7由矩形钢管制成。
51.支撑座1的横梁上固接有三个铲套组件,三个铲套组件沿支撑座1的宽度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
52.本实施例外,铲套组件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三个以上。
53.铲套组件包括两个铲套8,两个铲套8沿支撑座1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设,从而方便叉车叉装发运工装。
54.使用时,将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打开,使其竖直设置,将支撑连杆6插入到第一安装座205和第二安装座305内,从而保证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处于稳定状态。
55.将发动机罩10吊装到发运工装上,移动发动机罩10使发动机罩10的固定点分别与第一安装孔2031、第二安装孔2041、第三安装孔3031、第四安装孔3041、第五安装孔401、第六安装孔402和第七安装孔501对齐,拧入固定螺栓使发动机罩10固定安装在发运工装上。
56.然后转运至主机厂进行预装配,将支撑连杆6从第一安装座205和第二安装座305内取出,顺势插入到第三安装座7内,防止丢失及遗漏,将第一安装孔2031和第二安装孔2041对应的固定螺栓拆下,将第一支撑装置2折叠,如图7所示,可对发动机罩10的左前固定座1001进行预装减震垫11,同时可以进入发动机罩10内部对其内部零部件进行预装。
57.使用完毕后,如图5所示,将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折叠,如图8所示,可对发运工装进行叠放转运,大大减少了转运工具的运载空间,大大提高了转运工具的转载效率,并且运输时发运工装更加稳定。
58.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