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带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92251发布日期:2023-04-19 09:12阅读:33来源:国知局
铜带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铜带加工,特别是涉及一种铜带下料机构。


背景技术:

1、极耳,是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产品的一种原材料。例如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等都需要用到极耳。电池是分正负极的,极耳就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通俗的说电池正负两极的耳朵是在进行充放电时的接触点。这个接触点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电池外表的那个铜片,而是电池内部的一种连接。极耳分为三种材料,其中一种为铜镀镍(ni—cu)材料,它们都是由胶片和金属带两部分复合而成。胶片是极耳上绝缘的部分,它的作用是电池封装时防止金属带与铝塑膜之间发生短路,并且封装时通过加热(140℃左右)与铝塑膜热熔密封粘合在一起防止漏液。一个极耳是由两片胶片把金属带夹在中间的。

2、在铜片加工工艺中,铜带通过下料机构加工成铜片,然而现有的铜带下料机构传输辊轮与输料轨道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对于铜带的承托不够充分,并且辊轮与输料轨道之间存在高低落差,从而使得铜带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弯折褶皱,进而降低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铜带下料机构整体性不足,容易造成铜带弯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铜带下料机构。

2、一种铜带下料机构,该铜带下料机构包括安装座、输料组件、下料组件、驱动组件以及固定组件,其中,固定组件设置于安装座的顶侧表面,输料组件、下料组件以及驱动组件分别设置于固定组件,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输料组件的动力输入端,下料组件设置于输料组件的一端。

3、输料组件包括第一辊轮、第二辊轮以及输料导轨,其中,第一辊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输料导轨的一端,第二辊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输料导轨的另一端,第一辊轮的侧表面以及第二辊轮的侧表面分别与输料导轨的顶侧表面配合形成平整连续的输料通道。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辊轮、第二辊轮以及输料导轨分别通过固定组件连接于安装座的顶侧表面。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辊轮的转轴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第一辊轮转动,进而带动铜带依序通过第一辊轮、输料导轨以及第二辊轮进行传输。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辊轮以及第二辊轮均设置有环状导料槽,两导料槽分别对应环绕设置于第一辊轮的侧表面以及第二辊轮的侧表面,并且,每一导料槽与输料导轨对应配合。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输料导轨的顶侧表面设置有若干限位块,若干限位块设置于输料导轨靠近第一辊轮的一端。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若干限位块分别对应设置于输料导轨的两侧边缘,并且,每一限位块能够相对输料导辊进行转动,铜带在传输过程中由若干限位块之间通过,若干限位块能够配合铜带的宽度转动限定铜带的传输区域,从而保证铜带在输料导轨的顶侧表面进行稳定传输。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传动带、若干轴承以及轴承座,其中,驱动电机以及轴承座设置于固定组件,若干轴承分别对应设置于轴承座,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依序贯穿若干轴承并配合连接;主动轮套设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从动轮对应主动轮套设于第一辊轮的转轴,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传动带配合传动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下料组件包括检测探头、刀头以及接料框,其中,检测探头对应设置于第二辊轮的顶侧并连接于固定组件,刀头对应设置于第二辊轮背向输料导轨的一侧并连接于固定组件,接料框对应设置于刀头的底侧并固定于安装座的顶侧表面。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以及第四固定架,其中,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以及第三固定架以及第四固定架架设于安装座的顶侧表面,并且,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以及第三固定架沿输料导轨的设置方向依序排列,第四固定架相对输料导轨设置于第二固定架的对侧。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架支撑连接于输料导轨靠近第一辊轮的一端,第四固定架支撑连接于输料导轨靠近第二辊轮的一端,第二固定架支撑连接检测探头,第三固定架支撑连接刀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铜带下料机构还包括主控制器,主控制器设置于安装座的顶侧表面,并且,主控制器电连接驱动电机、检测探头以及刀头。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铜带下料机构通过一体成型的输料导轨以及连接于输料导轨的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对铜带进行传输。由于第一辊轮以及第二辊轮分别连接于输料导轨的两端,以形成与铜带配合的输料通道,从而使得该输料通道具有更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第一辊轮的侧表面以及第二辊轮的侧表面分别与输料导轨的顶侧表面对应配合,以此避免输料通道中存在高低差,从而使得铜带在通过传输组件进行输送时更能保证铜带的平整性,以免铜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弯折而产生褶皱。



技术特征:

1.一种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输料组件、下料组件、驱动组件以及固定组件,其中,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的顶侧表面,所述输料组件、所述下料组件以及所述驱动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输料组件的动力输入端,所述下料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料组件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辊轮的转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轮以及所述第二辊轮均设置有环状导料槽,两所述导料槽分别对应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辊轮的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辊轮的侧表面,并且,每一所述导料槽与所述输料导轨对应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料导轨的顶侧表面设置有若干限位块,若干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输料导轨靠近所述第一辊轮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传动带、若干轴承以及轴承座,其中,所述驱动电机以及所述轴承座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若干所述轴承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轴承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依序贯穿若干所述轴承并配合连接;所述主动轮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从动轮对应所述主动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辊轮的转轴,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通过所述传动带配合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组件包括检测探头、刀头以及接料框,其中,所述检测探头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辊轮的顶侧并连接于所述固定组件,所述刀头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辊轮背向输料导轨的一侧并连接于所述固定组件,所述接料框对应设置于所述刀头的底侧并固定于所述安装座的顶侧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以及第四固定架,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以及所述第三固定架以及所述第四固定架架设于所述安装座的顶侧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以及所述第三固定架沿所述输料导轨的设置方向依序排列,所述第四固定架相对所述输料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对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铜带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支撑连接于所述输料导轨靠近所述第一辊轮的一端,所述第四固定架支撑连接于所述输料导轨靠近所述第二辊轮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架支撑连接所述检测探头,所述第三固定架支撑连接所述刀头。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铜带下料机构,该铜带下料机构包括:安装座、输料组件、下料组件、驱动组件以及固定组件,其中,固定组件设置于安装座的顶侧表面,输料组件、下料组件以及驱动组件分别设置于固定组件,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输料组件的动力输入端,下料组件设置于输料组件的一端。输料组件包括第一辊轮、第二辊轮以及输料导轨,其中,第一辊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输料导轨的一端,第二辊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输料导轨的另一端,第一辊轮的侧表面以及第二辊轮的侧表面分别与输料导轨的顶侧表面配合形成平整连续的输料通道。本技术的铜带下料机构通过一体成型的输料导轨以及连接于输料导轨的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对铜带进行传输。

技术研发人员:代永臣,包雪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岩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0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