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板压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1607发布日期:2023-03-29 17:12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板压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门板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板压弧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数量逐年增加,汽车配件这一相关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其中,门板是汽车配件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为适配汽车的身形,我们通常需要使用一种门板压弧装置对门板进行压弧。
3.相关技术中,门板压弧装置包括底座、可升降地设置于底座上的压板、设置于压板朝向底座的一侧的上模以及设置于底座朝向上模的下模,上模与下模内均设置有加热机构。使用时,将门板放置在下模上,使门板加热软化后,压板朝靠近底板的方向下降,从而使得上模向门板施加压力,门板得以成型。上模通过螺栓与压板连接固定,下模同样通过螺栓与底座固定连接。
4.在制作不同弧度的门板时,通常需要更换上模和下模。然而,相关技术中的上模与下模均是通过螺栓固定的,在更换上模和下模时,通常还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取下和打入多颗螺栓,从而导致更换上模和下模时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的上模与下模均是通过螺栓固定的,在更换上模和下模时,通常还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取下和打入多颗螺栓,从而导致更换上模和下模时较为不便的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门板压弧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门板压弧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门板压弧装置,包括底座、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压板、设置于所述压板朝向底座的一侧的上模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朝向上模的下模,所述压板朝向所述下模的一侧设置有两块连接板,两块所述连接板平行设置,两块所述连接板相互朝向的一侧均设置有用于承托上模的承托板,所述压板与所述承托之间配合形成有滑道;
8.所述上模的两个相背离的侧壁均设置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与两条所述滑道一一对应滑移配合,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固定板锁定在所述滑道内的锁定组件;
9.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下模的侧壁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定位柱贯穿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插接配合,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定位块压紧在所述底座上的压紧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更换上模时,先解除锁定组件对固定板的锁定,再将固定板从滑道内滑移出承托板。又处于固定板设置在上模上,从而使得固定板滑移出承托板时,上模从压板上取下。
11.再取出更换后上的上模,将更换后的上模的固定板滑移进滑道内,再利用锁定组件锁紧固定板即可将更换后的上模固定在压板上。
12.在需要更换下模时,先使得压紧组件不再将定位块压紧在底座上,此时直接将下模自上而下取出,以使得定位块远离定位柱即可。当定位块与定位柱分离时,下模即从底座上取出。此时,再取出更换后的下模,将更换后的下模放置在底座上,并使得定位柱贯穿定位孔,再利用压紧组件将定位块压紧在底座上,即可将更换后的下模固定在底座上。
13.由此可见,本技术在更换上模和下模时,无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取下和打入多颗螺栓,从而使得本技术在更换上模和下模时较为便捷。
14.优选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连接板上的滑移槽、滑移设置于所述滑移槽的安装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固定板的一侧的插接块,所述固定板朝向安装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插接块插接配合的插接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锁定固定板时,驱动安装板在滑移槽内朝靠近固定板的方向滑移,直至插接块插接进插接槽内时,锁定组件将固定板锁定在滑道内。
16.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滑移槽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内螺纹连接有用于驱动安装板在滑移槽内滑移,以使得所述插接块插接进插接槽内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伸入进所述滑移槽内,且所述螺杆伸入进所述滑移槽内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凸出于所述连接板。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杆与螺纹套螺纹配合,且螺杆与安装板转动连接,从而使得在转动螺杆时,安装板可在滑移槽内朝靠近或远离固定板的方向运动。当安装板在滑移槽内朝靠近固定板的方向滑移时,插接块插接进插接槽内。
18.优选的,所述螺杆凸出于所述连接板外的一端设置有便于转动螺杆的握持杆。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持杆的设置便于使用者转动螺杆,以此使得在将上模安装固定在压板上时较为快速。
20.优选的,所述承托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固定板的限位块,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限位块抵接配合;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限位块抵接配合时,所述插接块与所述插接槽呈相对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置用于限位固定板,以使得固定板不易在滑道内滑移出承托板外。并且,当固定板与限位块抵接时,插接块与插接槽呈相对设置,以令螺杆在推动安装板滑移,以使得插接块插接进插接槽内时对位更加便捷。
22.优选的,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固定板滑移进所述滑道内的引导面,两个所述引导面之间配合形成有引导区域,所述引导区域自靠近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朝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呈扩口设置。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面的设置使得在固定板在滑移进滑道内时对位更加便捷,以此使得在安装上模时较为顺畅。
24.优选的,所述压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固定轴以及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轴的压紧板,所述压紧板绕所述固定轴转动时,所述压紧板可抵接于所述定位块背离底座的一侧;
25.所述压紧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转轴,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转轴上,且用于扣合所述压紧板的扣合块,所述压紧板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扣合块及转轴穿过的条形孔。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下模时,将下模放置在底座上,并使得定位柱贯穿定位孔。将压紧板朝靠近定位块的方向转动,以使得压紧板抵接于定位块背离底座的一侧,在此过程中使得转轴和扣合块穿过条形孔。转动扣合块,直至扣合块与条形孔相错位时,扣合块扣合于压紧板,扣合块驱使压紧板将定位块压紧在底座上,以此将下模可拆卸地固定在底座上。
27.在需要更换下模时,转动转轴,以使得扣合块的长度方向与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一致时,再将压紧板朝远离定位块的方向转动,以使得压紧板不再抵接于定位块。此时直接将下模自上而下取出,以使得定位块远离定位柱即可。当定位块与定位柱分离时,下模即从底座上拆下。此时,再取出更换后的下模,使用上述安装下模的方式,将更换后的下模安装在底座上即可。
28.优选的,所述压紧板抵接于所述定位块的一侧还设置有弹性垫,所述扣合块扣合于所述压紧板时,所述弹性垫处于压缩状态。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垫的弹力不仅使得压紧板在将定位块压紧在底座上时更加稳定,而且使得扣合块扣合于压紧板时更加为稳定。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1.1.本技术通过固定板与滑道的滑移配合,再利用锁定组件对固定板进行锁紧,从而将上模可拆卸地固定在压板上。在更换上模时,先解除锁定组件对固定板的锁定,再将固定板滑移出承托板,即可将上模从压板上拆下。在安装更换后的上模时,先将更换后的上模的固定板滑移进滑道内,再利用锁定组件锁定固定板,即可将更换后的上模固定在压板上。本技术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的插接配合,再利用压紧组件将定位块压紧在底座上,从而将下模可拆卸地固定在底座上。在更换下模时,先使得压紧组件不再将定位块压紧在底座上,此时直接将下模自上而下取出,以使得定位块远离定位柱即可。当定位块与定位柱分离时,下模即从底座上取出。此时,再取出更换后的下模,将更换后的下模放置在底座上,并使得定位柱贯穿定位孔,再利用压紧组件将定位块压紧在底座上,即可将更换后的下模固定在底座上。由此可见,本技术在更换上模和下模时,无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取下和打入多颗螺栓,从而使得本技术在更换上模和下模时较为便捷;
32.2.本技术通过插接块与插接槽的插接配合,从而将固定板锁定在滑道内,进而将上模可拆卸地固定在压板上。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3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连接板、承托板、固定板以及上模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36.图4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承托板与限位块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37.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8.图中,1、底座;2、导杆;3、顶板;4、压板;5、液压缸;6、下模;7、定位柱;8、定位块;9、定位孔;10、压紧组件;101、固定轴;102、压紧板;103、转轴;104、扣合块;105、条形孔;106、弹性垫;11、上模;12、连接板;13、承托板;14、固定板;15、滑道;16、限位块;17、滚柱;18、引
导面;19、插接槽;20、滑移槽;21、安装板;22、插接块;23、安装槽;24、螺纹套;25、螺杆;26、轴承;27、握持杆。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0.一种门板压弧装置,参照图1,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1,底座1呈长方体状设置。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导杆2,导杆2呈竖直的圆柱状设置。导杆2远离底座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板3,顶板3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
41.参照图1,顶板3与底座1之间可升降地连接有压板4,压板4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压板4滑移套设于导杆2。本实施例中,导杆2的数量设置有四根,四根导杆2分别位于底座1的四角处。
42.参照图1,顶板3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压板4升降的液压缸5,液压缸5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伸出。顶板3上开设有用于供液压缸5的活塞杆贯穿的穿孔,液压缸5的活塞杆贯穿穿孔直至伸入到顶板3与底座1之间,液压缸5的活塞杆伸入到顶板3与底座1之间的一端与压板4的顶面固定连接。
43.参照图1与图2,底座1朝向压板4的一侧连接有下模6,下模6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下模6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底座1朝向压板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于定位下模6的定位柱7,定位柱7竖直设置。
44.参照图2,下模6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定位块8上开设有用于供定位柱7贯穿的定位孔9,定位柱7与定位孔9插接配合。本实施例中,定位柱7的数量设置有四根,定位块8的数量相应设置有四个,四个定位块8分别位于下模6的四角处。四个定位块8与四根定位柱7一一对应,且一一对应的定位块8与定位柱7之间的连接结构一致。
45.参照图2,底座1上设置有四组压紧组件10,四组压紧组件10与四块定位块8一一对应。压紧组件10用于将对应的定位块8压紧在底座1上,以此实现下模6与底座1的可拆卸连接。
46.参照图2,具体的,压紧组件10包括固定连接于底座1的固定轴101以及转动连接于固定轴101的压紧板102,固定轴101水平设置。压紧板102绕固定轴101转动时,压紧板102可抵接在定位块8背离底座1的一侧。
47.参照图2,压紧组件10还包括转动连接于底座1上的转轴103以及固定连接于转轴103,且用于扣合压紧板102的扣合块104,转轴103竖直设置。压紧板102上开设有用于供扣合块104及转轴103穿过的条形孔105,条形孔105与固定轴101呈垂直设置。转动转轴103,以使得扣合块104与固定轴101呈垂直状态。转动压紧板102,以使得压紧板102抵接于定位块8背离底座1的一侧时,转轴103和扣合块104穿过条形孔105。此时,转动扣合块104,直至扣合块104与条形孔105相错位时,扣合块104扣合于压紧板102,扣合块104驱使压紧板102将定位块8压紧在底座1上,以此将下模6可拆卸地固定在底座1上。
48.参照图2,压紧板102抵接于定位块8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弹性垫106,扣合块104扣合于压紧板102时,弹性垫106处于压缩状态。弹性垫106的弹力不仅使得压紧板102在将定位块8压紧在底座1上时更加稳定,而且使得扣合块104扣合于压紧板102时更加为稳定。
49.参照图1与图3,压板4朝向下模6的一侧可拆卸地连接有上模11,上模11沿压板4的
长度方向设置,上模11与下模6相适配。本实施例中,上模11与下模6的内部均设有加热机构(图中未示出)。具体的,压板4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的连接板12,连接板12沿压板4的宽度方向设置。
50.参照图3,两块连接板12相互朝向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承托板13,承托板13沿连接板1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承托板13与连接板12呈垂直设置。上模11的两个相背离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沿上模11的宽度方向设置,固定板14位于上模11的顶部。
51.参照图3与图4,压板4与承托板13之间配合形成有滑道15,两条滑道15与两块固定板14一一对应滑移连接。承托板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限位固定板14的限位块16,固定板14与限位块16抵接配合。连接板12远离限位块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引导固定板14滑移进滑道15内的引导面18,两个引导面18之间配合形成有引导区域,引导区域自靠近限位块16的一端朝远离限位块16的一端呈扩口设置。
52.参照图4与图5,承托板13朝向压板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滚柱17,若干个滚柱17沿承托板13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
53.参照图5,固定板14背离上模1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插接槽19,若干个插接槽19沿固定板14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开设。连接板12朝向固定板14的一侧开设有滑移槽20,滑移槽20沿连接板12的长度方向开设。滑移槽20内滑移连接有安装板21,安装板21沿滑移槽20的长度方向设置。安装板21朝向固定板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插接块22,若干个插接块22沿安装板2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若干个插接块22与若干个插接槽19一一对应插接配合。
54.参照图5,连接板12背离承托板13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23,安装槽23贯通滑移槽20。安装槽23内固定连接有水平的螺纹套24,螺纹套24内螺纹连接有用于带动安装板21滑移,以使得插接块22插接进插接槽19内的螺杆25,螺杆25的一端伸入进滑移槽20内。安装板21朝向螺杆25的一侧连接有轴承26,轴承26的外圈与安装板21固定连接,轴承26的内圈与螺杆25伸入进滑移槽20内的一端固定连接。
55.参照图5,螺杆25远离安装板21的一端凸出于连接板12外,且螺杆25凸出于连接板12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便于转动螺杆25的握持杆27,握持杆27与螺杆25呈垂直设置。
56.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本技术在需要更换上模11时,先通过握持杆27转动螺杆25,以使得螺杆25带动安装板21朝远离固定板14的方向滑移,直至插接块22与插接槽19分离。
57.当插接块22与插接槽19分离后,直接将固定板14从滑道15内滑移出承托板13即可。由于固定板14与上模11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当固定板14滑移出承托板13时,上模11从压板4上拆下。
58.取出更换后的上模11,将更换后的上模11的固定板14滑移进滑道15内,直至固定板14的一端抵接于限位块16时停止。此时,通过握持杆27转动螺杆25,以使得螺杆25带动安装板21朝靠近固定板14的方向滑移,直至插接块22插接进插接槽19内。当插接块22插接进插接槽19内时,更换后的上模11固定在压板4上,以此完成上模11的更换。
59.本技术在需要更换下模6时,转动扣合块104,直至扣合块104的长度方向与条形孔105的长度方向一致时,再将压紧板102朝远离定位块8的方向转动,以使得压紧板102不再抵接于定位块8。此时直接将下模6自上而下取出,以使得定位块8远离定位柱7即可。当定位
块8与定位柱7分离时,下模6即从底座1上拆下。
60.取出更换后的下模6,将下模6放置在底座1上,并使得定位柱7贯穿定位孔9。将压紧板102朝靠近定位块8的方向转动,以使得压紧板102抵接于定位块8背离底座1的一侧,在此过程中使得转轴103和扣合块104穿过条形孔105。转动扣合块104,直至扣合块104与条形孔105相错位时,扣合块104扣合于压紧板102,扣合块104驱使压紧板102将定位块8压紧在底座1上,以此将更换后的下模6固定在底座1上,以此完成下模6的更换。
61.综上所述,本技术在更换上模11和下模6时,无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取下和打入多颗螺栓,从而使得本技术在更换上模11和下模6时较为便捷。
6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