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

文档序号:325016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行业炼钢设备领域,特别是一 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 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连铸生产中,影响钢水收得率的主要因素是钢水罐在浇铸后期因涡流作 用而引起的下渣程度。随着冶金行业对钢水质量的重视及炼钢工艺对钢水质 量的更高要求,对钢水罐到中间包下渣量的控制更加严格。目前,连铸生产 中使用的钢水罐罐底没有采取任何阻止涡流流动的措施,由于钢水罐浇铸后 期涡流的形成高度与钢包出水口直径成正比,因此,涡流过早的形成增加了 钢水罐的残钢量。
现有抑制涡流的方法是在水口内附加阻流片或在水口处砌筑低于罐底的 凹槽,水口内加阻流片方式对于开浇初期引流沙填充使顺利开浇有很大影响; 在水口处砌筑低于罐底的凹槽的方法对初次浇铸有明显效果,钢水罐多次使 用后,渣将凹槽覆盖就起不到抑制涡流的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破坏出水口处旋转流动 状态,达到抑制巻渣,降低巻渣高度的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 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 方法,由钢水罐罐壁与罐底组成开口容器,在钢水罐罐底出水口两侧设置阻 流墙,阻流墙与上水口砖形成整体,并与罐底砖镶嵌砌筑,所述阻流墙高度 与宽度比为1:1 1:3,所述阻流墙厚度与高度比为1:1 1:2.5,所述水口直 径与阻流墙高度比为1:2 1:4。所述阻流墙高度与宽度比最优为1:2。 所述阻流墙厚度与高度比最优为1:1.8。 所述水口直径与阻流墙高度比最优为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减少钢水罐残钢量和下渣量,增加纯净钢 水收得率。在钢水罐注流后期,阻流墙破坏了出水口处旋转流动状态,可最 大限度地降低巻渣高度,减少残钢量,增加钢水收得率。


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钢水罐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应用于钢水罐的剖示图。
图中1-钢水罐2-阻流墙3-水口
a-阻流墙宽度b-阻流墙厚度h-阻流墙高度 (五)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模拟鞍钢一炼钢100t钢水罐1进行水模实验,钢水罐1壁与罐底组成开 口容器,阻流墙2紧贴水口3顶IJ。阻流墙与上水口砖形成整体,并与罐底砖 相嵌砌筑,阻流墙高度与宽度比为1:2,阻流墙厚度与高度比为1:1.8,水口 直径与阻流墙高度比为1:3。当钢包注流末期时,在水口 3周围钢水流动经 阻流墙2干扰,很难形成涡流,直至液面与阻流墙高度,才开始形成涡流。
平均巻渣高度与无阻流墙巻渣高度相比降低了 55.49%。即生产实际巻渣 高度由458mm降低到203mm,可增加纯净钢水8.95t。
权利要求
1.一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钢水罐罐壁与罐底组成开口容器,在钢水罐罐底出水口两侧设置阻流墙,阻流墙与上水口砖形成整体,并与罐底砖相嵌砌筑,所述阻流墙高度与宽度比为1∶1~1∶3,所述阻流墙厚度与高度比为1∶1~1∶2.5,所述水口直径与阻流墙高度比为1∶2~1∶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墙高度与宽度比为1:2。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墙厚度与高度比为1:1.8。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口直径与阻流墙高度比为1: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钢水罐下渣量的方法,由钢水罐罐壁与罐底组成开口容器,在钢水罐罐底出水口两侧设置阻流墙,阻流墙与上水口砖形成整体,并与罐底砖镶嵌砌筑,所述阻流墙高度与宽度比为1∶1~1∶3,所述阻流墙厚度与高度比为1∶1~1∶2.5,所述水口直径与阻流墙高度比为1∶2~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减少钢水罐残钢量和下渣量,增加纯净钢水收得率。在钢水罐注流后期,阻流墙破坏了出水口处旋转流动状态,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卷渣高度,减少残钢量,增加钢水收得率。
文档编号B22D41/00GK101549397SQ20081001081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31日
发明者丁丽华, 张晓光, 张晓军, 张海明, 徐向阳, 李德刚, 贾丽娣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