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成分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870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成分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成分及其制备工艺,属于合金钢【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C:0.25~0.45%,Si:0.4~1.2%,Mn:0.3~1.5%,Cr:2.0~3.5%,Ni:2.5~4.0%,W:2.0~4.5%,Mo:0.4~0.8%,V:0.1~0.4%,P≤0.005%,S≤0.003%,O≤0.002%,N≤0.0015%,Cu≤0.05%,余量:Fe。本发明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制备工艺,包括冶炼工艺、锻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本发明的钢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其力学性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专利说明】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成分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成分及其制备工艺,属于合金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超高强度钢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强度和一定的韧性,主要用于制造承受高应力、大冲击载荷且对疲劳性能要求较高的重要构件。在民用和军用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如高压容器、液压和机械压力机部件、车辆关键部件、桥梁结构架、高强度螺栓、冷挤和冷冲模具、飞机大梁和起落架、航空发动机轴、火箭发动机壳体、深侵彻弹体、枪械部件、装甲板等。但是,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可承受性的重视,要求超高强度钢在不断提高强度的同时兼具高韧性和低成本。
[0003]目前传统工艺中,为得到具有较高强韧性的超高强度钢,合金成分中必须采用大量的Co和Ni,二者除固溶强化外,Co能提高钢的再结晶温度(Ts )使位错结构保存下来,以便增加细小碳化物的形核点,析出更多的细小碳化物,这对于二次析出强化钢的超高强韧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Ni能使基体中的螺型位错不易发生分解,保证了交滑移的发生,这对提高的钢韧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AerMetl00、AF1410、M250、F175、G99等皆属于此类高合金钢。但是Co、Ni均为我国稀缺的贵重战略性元素,导致其成本十分昂贵,难以获得大量应用,仅用于部分国防尖端武器。而AISI4340、300M钢和30CrMnSiNi2等低成本超高强度钢,由于只含有少量Ni,而导致韧塑性较差,无法满足关键结构件的使用要求。因此,有效合理利用国内资源,开发出一种兼具超高强度和高韧性,并具有相对较低使用成本的超高强度钢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超高强度钢加工时,为提高韧塑性必须大量使用Co和Ni高成本材料的技术难题,而提供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及其制备工艺,兼具超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同时,又具有相对较低制造成本。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发明的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C:0.25?0.45%,S1:0.4 ?1.2%,Mn:0.3 ?1.5%,Cr:2.0 ?3.5%,N1:2.5 ?4.0%,W:2.0 ?4.5%,Mo:
0.4 ?0.8%,V:0.1 ?0.4%,P 彡 0.005%, S 彡 0.003%, O 彡 0.002%, N 彡 0.0015%,Cu ( 0.05%,余量!Fe。
[0007]C作为间隙固溶强化元素,能够有效提高钢的强度,但是,如C含量过高,合金钢的韧塑性很差,热加工变形及焊接等工艺性也较差,难以应用;如含碳量过低,通常合金钢的强度达不到超高强度要求。因此,本发明钢的含C量要求控制在0.25?0.45% Wt之间。
[0008]Si在具有固溶强化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钢的回火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Si的加入可抑制渗碳体形成,使部分富碳奥氏体首先析出ε碳化物和未转变的奥氏体一起沿着铁素体边界分布,可显著提高钢的韧性。但是,过高的Si加入,会促进C的石墨化,反而降低钢的韧性,同时,Si对钢的表面质量有害,会限制钢材在镀锌产品中的应用。因此,本发明钢将Si含量确定在0.4?1.2wt%之间。
[0009]Mn不但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而且可以显著增加钢的淬透性。Mn的加入还具有固溶强化、形成位错马氏体和残余薄膜奥氏体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形成残余薄膜奥氏体对提尚钢的初性非常有利。此外,Mn还能够抑制网状渗碳体的形成,也对提尚钢的韦刃性有利。但是,Mn含量过高会降低马氏体相变温度Ms点。综合考虑,将Mn含量范围定在0.3?
1.5wt%之间。
[0010]Cr与Fe能够形成连续固溶体,具有固溶强化作用,而且Cr的添加还可以提高淬透性和耐蚀性。同时,Cr也可形成合金碳化物,产生二次强化作用。Cr含量对二次强化反应温度和合金碳化物粗化行为有显著影响,Cr含量较高会促进合金碳化物粗化而降低钢的塑韧性,反之则会使二次强化反应温度过高,易于形成逆转奥氏体,使钢的强度下降。综合考虑,将Cr含量范围定在2.0?3.5wt%之间。
[0011]由于材料韧性取决于塑性变形时位错交滑移的难易程度,Ni能使螺型位错不易发生分解,保证了交滑移的发生,所以,钢中加入Ni能够显著提高韧性,如M250和AermetlOO具有良好韧性皆基于此。此外,Ni的加入还可以提高钢的淬透性、降低韧脆转变温度。但是,如果Ni含量过高,不但会显著增加钢的成本,而且会使马氏体相变温度Ms点下降。综合考虑,将Ni的成分范围定在2.5?4.0wt%之间。
[0012]在钢中,W除形成碳化物产生二次强化作用外,还部分溶入铁中形成固溶体,有一定的固溶强化作用,但必须采用高温奥氏体化才能获得良好的固溶强化效果。钢在时效过程中W的存在,能够阻止析出相沿原奥氏体晶界析出,也能够抑制杂质原子和非金属夹杂物在晶界偏聚,从而提高断裂韧性。此外,W还具有提高回火抗力和抑制高温回火脆性的作用。我国W资源储量丰富,能够有力地保障本发明新型超高强度钢的大规模应用。由于W的塑性低,大量加入会导致钢的韧塑性下降,并可能产生偏析。因此,本发明钢将W含量控制在2.0?4.5wt%之间。
[0013]Mo与W相似,既可形成碳化物产生二次强化作用,又可形成固溶体产生固溶强化作用。Mo也具有净化晶界、提高回火抗力和抑制高温回火脆性的作用。Mo与W复合应用时,上述效果更加显著。但是,Mo含量过高既降低钢的韧塑性,又提高了钢的成本。综合考虑,Mo的成分添加应控制在0.4?0.8wt%之间。
[0014]V是强碳化物元素。钢中添加少量的V具有显著的细化晶粒、析出强化等作用,有利于提高钢的强度和韧塑性。但V含量不宜偏高,偏高将降低韧性。因此,本发明钢将V含量控制在0.1?0.4wt%之间。
[0015]本发明钢有害杂质含量控制要求:P彡0.005wt %, S ^ 0.003wt %、O 彡 0.002wt%, N 彡 0.0015wt%, Cu 彡 0.05wt%。
[0016]本发明的一种采用上述配方加工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制备工艺,具体处理工艺如下:
[0017]I)冶炼工艺:所述冶炼工艺使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法,也可以采用电弧炉熔炼+炉外精炼,同时进行电渣重熔或真空自耗重熔。
[0018]2)锻造工艺:对冶炼钢锭,进行三镦三拔的锻造工序。具体步骤如下:工序1:始锻温度为1150± 1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2:回炉加热温度为1080± 1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3:回炉加热温度为1050±1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按产品要求锻造或轧制至相应尺寸的棒材或方坯。上述工序的终锻温度多850°C。
[0019]3)热处理工艺:锻件首先进行850 °C正火3h,随炉冷却;接着加热至900 °C?IlOO0C,保温I?2h,进行油淬至室温;然后冷却至_120°C?_70°C,保温2?3h,取出在大气中升至室温;最后加热至200°C?300°C,保温2?3h,取出空冷至室温。
[0020]有益效果:W、Cr、N1、Mo等合金元素的联合应用,经相应热处理后,使该材料在具有超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同时,成分不含Co,减少Ni的使用量,与AerMetlOO等高合金钢相比,大幅降低使用成本。本发明钢力学性能按照国家标准(GB/T 228.1-2010,GB/T 229-1994,GB/T 4161-1984)分别进行准静态拉伸、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测试满足:抗拉强度(Rm)彡2000MPa,屈服强度(Rpa2)彡1600MPa,延伸率㈧彡12%,断面收缩率(Z)彡45%,冲击韧性(Aku2)彡65J,断裂韧性(Kic)彡10MPa -m1/2?用于深侵彻模拟弹体,撞击速度较目前使用的高强钢弹体提高50 %以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实施例1得到的钢材料光学显微镜金相照片;
[0022]图2为实施例1得到的钢材料在透射电镜下的明场相微观组织形貌;
[0023]图3为实施例1得到的钢材料在透射电镜下的暗场相微观组织形貌。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实施例,示例性说明及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并不代表本发明构思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一些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非实质性改动,例如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或工艺微调等,均属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本发明的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制备工艺,具体处理工艺如下:
[0027]I)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法控制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以质量百分比记:C:0.26%, Si:0.73%,Mn:1.30%, Cr:2.62%, N1:3.44%,W:2.88%, Mo:0.45%, V:0.23%,P:0.0045%, S:0.0024%, O:0.0016%, N:0.001%, Cu:0.034%,余量:Fe,获得钢锭。
[0028]2)对冶炼得到的钢锭,进行三镦三拔的锻造工序。具体步骤如下:工序1:始锻温度为115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2:回炉加热温度为108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3:回炉加热温度为105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按产品要求锻造或轧制至相应尺寸的棒材或方坯。上述工序的终锻温度多850°C。
[0029]3)热处理工艺:锻件首先进行850 °C正火3h,随炉冷却;接着加热至900 °C,保温2h,进行油淬至室温;然后冷却至_70°C,保温lh,取出在空气中升至室温;最后加热至200 0C,保温2h,取出空冷至室温。
[0030]4)将实施例1得到的钢材料,按照国家标准分别进行准静态拉伸、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测试,结果如下!Rni= 2067MPa,Rpa2= 1607MPa,A = 13.5%, Z = 56%, Aku2= 73J ;Kic= 126MPam1/2。
[0031]实施例2:
[0032]本发明的一种尚初性超尚强度钢的制备工艺,具体处理工艺如下:
[0033]I)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法控制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以质量百分比记:C:0.32,Si:0.82,Mn:0.72,Cr:3.14,N1:3.36,W:3.79,Mo:0.66,V:0.31,P:0.0046,S:0.0023,O:0.0014,N:0.001,Cu:0.027,余量:Fe,获得钢锭。
[0034]2)对冶炼得到的钢锭,进行三镦三拔的锻造工序。具体步骤如下:工序1:始锻温度为115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2:回炉加热温度为108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3:回炉加热温度为105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按产品要求锻造或轧制至相应尺寸的棒材或方坯。上述工序的终锻温度多850°C。
[0035]3)热处理工艺:锻件首先进行850°C正火3h,随炉冷却;接着加热至1000°C,保温Ih,进行油淬至室温;然后冷却至-100°C,保温1.5h,取出在空气中升至室温;最后加热至260°C,保温2.5h,取出空冷至室温。
[0036]4)将实施例2得到的钢材料,按照国家标准分别进行准静态拉伸、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测试,结果如下!Rni= 2132MPa,Rpa2= 1685MPa,A = 12.5%, Z = 54%, Aku2= 70J ;Kic= 112MPam1/2。
[0037]实施例3:
[0038]本发明的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制备工艺,具体处理工艺如下:
[0039]I)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法控制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以质量百分比记:C:0.41,Si:0.99,Mn:0.74,Cr:2.82,N1:3.31,W:4.24,Mo:0.42,V:0.18,P:0.0046,S:0.0026,O:0.0015,N:0.001,Cu:0.039,余量:Fe,获得钢锭。
[0040]2)对冶炼得到的钢锭,进行三镦三拔的锻造工序。具体步骤如下:工序1:始锻温度为115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2:回炉加热温度为108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3:回炉加热温度为105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按产品要求锻造或轧制至相应尺寸的棒材或方坯。上述工序的终锻温度多850°C。
[0041]3)热处理工艺:锻件首先进行850°C正火3h,随炉冷却;接着加热至1100°C,保温lh,进行油淬至室温;然后冷却至_120°C,保温2h,取出在空气中升至室温;最后加热至300 0C,保温3h,取出空冷至室温。
[0042]4)将实施例3得到的钢材料,按照国家标准分别进行准静态拉伸、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测试,结果如下!Rni= 2108MPa,RpQ.2= 1642MPa,A = 12.0%,Z = 54%, Aku2= 67J ;Kic= 108MPam1/2o
【权利要求】
1.一种高韧性超高强度钢,其特征是: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c:0.25?0.45%, Si:0.4 ?1.2%,Mn:0.3 ?1.5%,Cr:2.0 ?3.5%,Ni:2.5 ?4.0%,W:2.0 ?4.5%,Mo:0.4 ?0.8%,V:0.I ?0.4%,P 彡 0.005%, S 彡 0.003%, O 彡 0.002%, N 彡 0.0015%,Cu ( 0.05%,余量!Fe。
2.—种加工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韧性超高强度钢的制备工艺,具体处理工艺如下: 1)冶炼工艺:所述冶炼工艺使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法,也可以采用电弧炉熔炼+炉外精炼,同时进行电渣重熔或真空自耗重熔; 2)锻造工艺:对冶炼钢锭,进行三镦三拔的锻造工序;具体步骤如下:工序1:始锻温度为1150± 1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2:回炉加热温度为1080± 1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拔至原高度;工序3:回炉加热温度为1050±10°C,镦至高度的一半,再按产品要求锻造或轧制至相应尺寸的棒材或方坯;上述工序的终锻温度多8500C ; 3)热处理工艺:锻件首先进行850°C正火3h,随炉冷却;接着加热至900°C?1100°C,保温I?2h,进行油淬至室温;然后冷却至_120°C?_70°C,保温2?3h,取出在大气中升至室温;最后加热至200°C?300°C,保温2?3h,取出空冷至室温。
【文档编号】C22C38/46GK104498834SQ201410776647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5日
【发明者】程兴旺, 周士猛, 张由景, 才鸿年, 王富耻, 赵双赞 申请人: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