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包括模型本体,模型本体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模型本体的另一侧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部,模型本体的背面开设有燕尾槽,模具芯头上设置有与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销,填砂造型前使燕尾槽套在燕尾销上,即将模型本体安放在模具芯头上。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操作和使用方便,采用本实用新型造型得到的填砂槽组合砂芯时填砂粘连效果较好,砂芯组合固定牢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的成品率。
【专利说明】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砂模铸造的造型工具,具体是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
【背景技术】
[0002] 在铸造生产时,对于结构复杂的产品,在砂模造型时需要使用多种砂芯组合,砂芯 在砂模中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砂芯组合中的部分砂芯可通过吊 钩或螺杆固定,但大部分砂芯可以通过在砂芯及芯头上形成的填砂槽进行填砂固定,而填 砂槽是通过填砂槽模型在造型时形成的。常用的填砂槽模型直接设置在模具芯头的侧面, 呈上口小、下口大的锥形结构,下砂造型固化后,直接起模,即可在造型后芯头的侧面上与 填砂槽模型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上口大、下口小的倒锥形填砂槽。虽然上口小、下口大的锥 形填砂槽模型便于造型后起模,但这种填砂槽模型形成的填砂槽上口大、下口小,下口朝下 且表面光滑,砂芯组合时填砂粘连不牢固,导致砂芯固定不牢固,为使砂芯固定更牢固,往 往需要在填砂槽的底部或侧面人为敲打出缺口,以增强填砂的牢固性,这样不但费时费力, 并且由于敲打砂芯易造成较多散砂落入型腔,增加清理工作量,若清理不彻底会造成产品 不良。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 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采用该模型造型得到的填砂槽组合砂芯时填砂粘连效果较好,砂 芯组合固定牢固。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 型,包括模型本体,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另 一侧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背面开设有燕尾槽,模具芯头上设置有 与所述的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销,填砂造型前使燕尾槽套在燕尾销上,即将模型本体安放 在模具芯头上,做成活块方式。下砂造型后,起模时填砂槽模型随砂模一起带出,取填砂槽 模型时只要轻敲填砂槽模型的背面,填砂槽模型松动后即可取出,从而完成取模操作,操作 方便。
[0005]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数量相同,所述的第一凸起和 所述的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两侧。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数量相同 且对称设置在模型本体的两侧,有利于填砂槽模型起模时受力均匀,可更牢固地固定砂芯 组合。
[0006] 优选地,其中一个第一凸起部和一个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一 端。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数量较少的填砂槽模型,一般适用于小尺寸的砂芯的固定; 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数量较多的填砂槽模型,一般适用于大尺寸的砂芯的固定。对 于尺寸较大的砂芯,可在砂芯及对应的外模上均安放本实用新型填砂槽模型,以确保砂芯 组合牢固。填砂造型前将该设置有一个第一凸起部和一个第二凸起部的一端朝上放置,下 砂造型后,将砂箱翻过来,该端即变为朝下,只要在模型本体的一端设置一个第一凸起部和 一个第二凸起部,即可使造型后填砂槽的底部尺寸较大,从而组合砂芯填砂时可确保较好 的填砂粘连效果,使砂芯组合固定更牢固。
[0007]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数量均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 凸起部和一个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一端,另一个第一凸起部和另一个 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中部。设置有两个第一凸起部和两个第二凸起部 的模型本体适用于尺寸较大的砂芯的固定,在模型本体的一端和中部均设置第一凸起部和 第二凸起部,这样形成的填砂槽的中部和底部的尺寸较大,可起到较好的砂芯固定效果,同 时可简化模型的生产工艺和成本。
[0008] 优选地,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侧面与背面的夹角为45° ~85°,所述的模型本体的 正面和侧面以及正面和两端面之间均为圆弧过渡。这样造型后形成的填砂槽的棱角处均为 弧形,填砂槽的侧面为斜面,因此填砂槽模型的侧面具有较大的取模斜度,方便填砂槽模型 的取模,同时填砂粘连效果好,可避免棱角处的落砂,使砂芯组合固定更牢固、可靠。
[0009] 优选地,所述的模型本体的背面还设置有取模拉钩。由于下砂造型后,模具芯头取 出,在砂芯内形成型腔,钩住并轻拉取模拉钩,将模型本体钩向型腔即可取出,操作方便。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砂模造型用填 砂槽模型,其模型本体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模型本体的另一侧具有至少一个 第二凸起部,这样造型后形成的填砂槽的横向尺寸变化较大,在现场组合砂芯时不必再人 为挖砂以使砂芯锁芯牢固,避免了挖砂时对砂模造成的人为破坏以及清理挖砂产生的砂模 干砂造成的较大工作量,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不良,并可大幅节省操作时间,提高效 率;填砂过程中将砂填紧实,可确保填砂粘连效果,使砂芯组合固定牢固,有利于提高产品 的成品率;通过燕尾槽和燕尾销的配合将模型本体安放在模具芯头上,便于安装和操作,提 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砂芯的大小选择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数量,将模 型本体安放在模具芯头上。对于尺寸较大的砂芯,可以在砂芯及对应的外模上均安放本实 用新型填砂槽模型,以确保砂芯牢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3] 图3为实施例的右视图;
[0014] 图4为实施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6] 如图所示,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包括模型本体1,模型本体1的一侧具有 两个第一凸起部11,模型本体1的另一侧具有两个第二凸起部12,两个第一凸起11和两个 第二凸起部12对称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两侧,且其中一个第一凸起部11和一个第二凸起 部12对称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一端,另一个第一凸起部11和另一个第二凸起部12对称设 置在模型本体1的中部;模型本体1的侧面与背面的夹角为70°,模型本体1的正面和侧 面以及正面和两端面之间均为圆弧过渡;模型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取模拉钩13,模型本体1 的背面还开设有燕尾槽14,模具芯头(图中未示出)上设置有与燕尾槽14相匹配的燕尾销 (图中未示出)。
[0017] 填砂造型前,使燕尾槽14套在燕尾销上,即将模型本体1安放在模具芯头上;下砂 造型后,先使燕尾销脱离燕尾槽14,再将填砂槽模型与砂模一起取出,取填砂槽模型时只要 钩住并轻拉取模拉钩13或轻敲填砂槽模型的背面,即可方便地将填砂槽模型取出,完成取 模操作。
【权利要求】
1. 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本体,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一侧具 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另一侧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部,所述的模型 本体的背面开设有燕尾槽,模具芯头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销,填砂造型 前使燕尾槽套在燕尾销上,即将模型本体安放在模具芯头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凸起部 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数量相同,所述的第一凸起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的 模型本体的两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第一凸起 部和一个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一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凸起部 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数量均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凸起部和一个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 所述的模型本体的一端,另一个第一凸起部和另一个第二凸起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的模型本 体的中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模型本体的侧面与背面的夹角为45° ~85°,所述的模型本体的正面和侧面以及正面和两 端面之间均为圆弧过渡。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型本体的 背面还设置有取模拉钩。
【文档编号】B22C23/00GK203887173SQ201420306066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0日
【发明者】杨天祥, 范雷, 毛小林 申请人:宁波永祥铸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