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水罐自动加盖取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29612发布日期:2019-05-11 00:01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铁水罐自动加盖取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冶炼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铁水罐自动加盖取盖装置。



背景技术:

高炉-转炉区段是钢铁生产过程中连接炼铁与炼钢两大工序的重要区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关于钢铁生产流程整体优化的关键区段。钢铁企业的铁水输送,一般采用铁水罐敞开输送。高炉出铁,铁水罐直接对受铁水运输,铁水罐对外散热占铁水在运输过程热量损失的绝大部分以及对空气污染很严重。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在铁水罐增加保温盖,从而可以显著减少辐射散热、减少铁水温降以及空气污染;同时还可以减少铁水罐内冷渣沉淀,另外,所述铁水罐内衬温度稳定能够提供耐材寿命,可以节省炼钢时铁水升温所需的升温合金用量和吹氧量,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使用的铁水车加盖装置,如中国发明专利(107803494A)公开了一种铁水包加揭盖装置,在铁包车上铁水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揭盖机构,加揭盖机构包括半圆形铁包盖、主动摇杆、连杆、油缸及底座,所述的主动摇杆上端两支杆与半圆形铁包盖铰接,下端两腿与底座铰接,两腿内侧各铰接一个油缸;所述的油缸另一端与底座铰接;所述的连杆两端分别与底座、半圆形铁包盖铰接。上述虽然安装方便,但是连杆结构在焊接时,由于容易变形,再加上罐盖本身比较大,就会导致所述罐盖的基准面不在同一高度上,从而不能准确的将罐盖扣合在罐体上。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罐盖不能准确的扣合在罐体上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以准确的将罐盖扣合在罐体上的铁水罐自动加盖取盖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铁水罐自动加盖取盖装置,包括第一加盖装置以及第二加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加盖装置与所述第二加盖装置以铁水罐的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所述铁水罐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盖装置包括第一油缸、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前盖,其中所述第一油缸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前盖相连,所述前盖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且所述前盖上设有第一通轴和第二通轴,所述第一通轴和所述第二通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轴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所述第二通轴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所述第二加盖装置包括第二油缸、第三连杆、第四连杆、以及后盖,其中所述第二油缸通过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后盖相连,所述后盖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所述后盖上设有第三通轴和第四通轴,所述第三通轴和所述第四通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三通轴与所述第三连杆相连,所述第四通轴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铁水罐的高度方向,所述后盖的高度低于所述前盖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铁水罐位于车架上,所述第一加盖装置位于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加盖装置位于第二底座上,且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均位于所述车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一连杆支座、第二连杆支座、以及第一油缸支座,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支座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支座上设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油缸支座上设有所述第一油缸,且所述第一连杆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摆动平面均在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杆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支座内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支座内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的一端均设有石墨铜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三连杆支座、第四连杆支座、以及第二油缸支座,其中所述第三连杆支座上设有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四连杆支座上设有第四连杆,所述第二油缸支座上设有所述第二油缸,且所述第三连杆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塞摆动平面均在第二平面上,所述第四连杆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杆支座内与所述第三连杆相连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四连杆支座内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的一端均设有石墨铜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缸与所述第二油缸均与液压驱动装置相连,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分别控制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油路口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油路口均设有单向节流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压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前盖的下方,且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的外部设有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铁水罐自动加盖取盖装置,所述前盖上设有第一通轴和第二通轴,所述第一通轴和所述第二通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轴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所述第二通轴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从而可以保证所述前盖两侧的耳孔同心,使所述前盖的基准面在同一高度上,从而准确的将所述前盖扣合在所述铁水罐上;所述后盖上设有第三通轴和第四通轴,所述第三通轴和所述第四通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三通轴与所述第三连杆相连,所述第四通轴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从而可以保证所述后盖两侧的耳孔同心,使所述后盖的基准面在同一高度上,从而准确的将所述后盖扣合在所述铁水罐上,最终可以保证将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准确的扣合在所述铁水罐上。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铁水罐加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铁水罐加盖装置开盖受铁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铁水罐加盖装置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前盖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底座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液压驱动装置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加盖装置,11-第一油缸,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前盖,141-第一通轴,142-第二通轴,15-第一底座,16-第一连杆支座,17-第二连杆支座,18-第一油缸支座,20-第二加盖装置,21-第二油缸,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后盖,30-铁水罐,31-车架,32-液压驱动装置,32A-油箱、32B-直流电机、32C-油泵、32D-电磁换向阀、32E-单向节流阀、32F-同步阀、32G-平衡阀、32H-溢流阀、32I-单向阀﹑32J-电磁截止阀、32K-手动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以及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铁水罐加盖装置,包括第一加盖装置10以及第二加盖装置20,其中所述第一加盖装置10与所述第二加盖装置20以铁水罐30的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所述铁水罐30的两侧,所述第一加盖装置10包括第一油缸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以及前盖14,其中所述第一油缸11通过所述第一连杆12与所述前盖14相连,所述前盖14与所述第二连杆13相连,且所述前盖14上设有第一通轴141和第二通轴142,所述第一通轴141和所述第二通轴14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轴141与所述第一连杆12相连,所述第二通轴142与所述第二连杆13相连,所述第二加盖装置20包括第二油缸21、第三连杆22、第四连杆23、以及后盖24,其中所述第二油缸21通过所述第三连杆22与所述后盖24相连,所述后盖24与所述第四连杆23相连,所述后盖24上设有第三通轴和第四通轴,所述第三通轴和所述第四通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三通轴与所述第三连杆22相连,所述第四通轴与所述第四连杆23相连。

本实施例所述铁水罐加盖装置,包括第一加盖装置10以及第二加盖装置20,其中所述第一加盖装置10与所述第二加盖装置20以铁水罐30的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所述铁水罐30的两侧,用于封闭整个所述铁水罐30的灌口,由于所述第一加盖装置10和所第二加盖装置20独立成套,方便更换,因此不会影响高炉受铁及转炉倒铁,其中所述第一加盖装置10包括第一油缸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以及前盖14,其中所述第一油缸11通过所述第一连杆12与所述前盖14相连,所述前盖14与所述第二连杆13相连,所述第一油缸11带动所述第一连杆12摆动,再由所述第一连杆12带动所述前盖14运动,所述前盖14带动所述第二连杆13摆动,按照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原理,从而使所述前盖14可以平稳连贯地置放在所述灌口上呈闭合状态或者远离所述灌口呈开盖状态,所述前盖14上设有第一通轴141和第二通轴142,所述第一通轴141和所述第二通轴14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轴14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2相连,所述第二通轴142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3相连,从而可以保证所述前盖14两侧的耳孔同心,使所述前盖14的基准面在同一高度上,从而准确的将所述前盖14扣合在所述铁水罐30上;所述第二加盖装置20包括第二油缸21、第三连杆22、第四连杆23、以及后盖24,其中所述第二油缸21通过所述第三连杆22与所述后盖24相连,所述后盖24与所述第四连杆23相连,所述第二油缸21带动所述第三连杆22摆动,再由所述第三连杆22带动所述后盖24运动,所述后盖24带动所述第四连杆23摆动,按照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原理,从而使所述后盖24可以平稳连贯地置放在所述灌口上呈闭合状态或者远离所述灌口呈开盖状态,所述后盖24上设有第三通轴和第四通轴,所述第三通轴和所述第四通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三通轴与所述第三连杆22相连,所述第四通轴与所述第四连杆23相连,从而可以保证所述后盖24两侧的耳孔同心,使所述后盖24的基准面在同一高度上,从而准确的将所述后盖24扣合在所述铁水罐30上,最终可以保证将所述前盖14和所述后盖24准确的扣合在所述铁水罐30上,避免铁水溢出。

本实施例中,沿所述铁水罐30的高度方向,所述后盖24的高度低于所述前盖14的高度,从而有利于将所述后盖24置于现场障碍物以下,准确的将所述加盖装置运输至所述受铁口,安全可靠的进行受铁。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铁水罐30位于车架31上,所述第一加盖装置10位于第一底座15上,所述第二加盖装置20位于第二底座上,且所述第一底座15和所述第二底座均位于所述车架31上。所述第一底座15上设有第一连杆支座16、第二连杆支座17、以及第一油缸支座18,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支座16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杆12,所述第二连杆支座17上设有第二连杆13,所述第一油缸支座18上设有所述第一油缸11,且所述第一连杆12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一油缸11的活塞摆动平面均在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杆13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如此以来,不但节省空间,而且有利于确保所述驱动杆和从动杆的同步性,保证了所述铁水罐30在常年运输的过程中的稳固性,实现牢固耐用的理想效果。所述第一连杆支座16内与所述第一连杆12相连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支座17内与所述第二连杆13相连的一端均设有石墨铜套,从而有利于润滑,保证转动的顺畅。

同理,所述第二底座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底座15的结构相同,具体地,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三连杆支座、第四连杆支座、以及第二油缸支座,其中所述第三连杆支座上设有所述第三连杆22,所述第四连杆支座上设有第四连杆23,所述第二油缸支座上设有所述第二油缸21,且所述第三连杆22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二油缸21的活塞摆动平面均在第二平面上,所述第四连杆23的摆动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所述第三连杆支座内与所述第三连杆相连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四连杆支座内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的一端均设有石墨铜套,另外,也可以再每个铰接转动处设有石墨铜套,从而有利于四连杆机构在频繁的工作状态下的耐磨度及转动的顺畅。

所述前盖14和所述后盖24均由不锈钢壳体以及位于所述不锈钢壳体内的保温材料组成,具有保温效果好,结构强度高,耐高温,变形小等优点。其中不锈钢壳体采用sus304板材组焊而成,具有耐腐蚀,高温强度高等优点,相比碳钢类材料寿命长,结构轻。所述保温材料使用陶瓷纤维耐火保温棉,采用锚固件固定在壳体上,既耐热又保温;罐盖独立成套,更换方便,不会影响高炉受铁及转炉倒铁。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盖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此时所述前盖14或所述后盖24与所述铁水罐30的罐口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由于铁水时间长了,罐口容易结痂,因此通过设定距离,即使所述铁水罐30的罐口结渣也不会接触到,可以方便地开启和关闭。

所述第一油缸11与所述第二油缸21均与液压驱动装置32相连,所述液压驱动装置32采用泵站形式,所述液压驱动装置32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分别控制所述前盖14和所述后盖24的运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30设置在所述前盖14的下方,有利于节约空间;且所述液压驱动装置30的外部设有防护罩,从而有利于避免飞溅铁水或其他物体对液压站的损害,安全可靠且具有保护泵站的功效,保证动力的可靠运行。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油路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油路并联,从而有利于保证两路驱动装置的同步性,确保连杆结构在运行中不卡滞,变形。

如图7所示,所述液压驱动装置32还包括油箱32A、直流电机32B、油泵32C、电磁换向阀32D、单向节流阀32E、同步阀32F、平衡阀32G、溢流阀32H、单向阀32I﹑电磁截止阀32J、手动泵32K,其中所述单向节流阀32E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运作速度的快慢或者压力的大小,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油路口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油路口均设有单向节流阀32E,从而可以保证上述两个油缸的运行速度相同。所述平衡阀32G是保证所述两个油缸的平稳运作。所述液压驱动装置32的工作原理为:当空载时,所述电磁截止阀32J的Y1不带电,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均不工作:打开所述直流电机32B,所述油泵32C开始工作,油会通过所述电磁截止阀32J的Y1回到所述油箱32A;当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工作,所述铁水罐加盖装置处于开盖状态时:此时所述电磁截止阀32J的Y1带电,所述油泵32C开始给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供油,所述电磁换向阀32D的Y2和Y4通电后,油通过所述电磁换向阀32D、所述单向节流阀32E、所述平衡阀32G进入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的小腔,从而推动活塞杆使得盖子打开;当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工作,所述铁水罐加盖装置处于关盖状态时:此时所述电磁截止阀32J的Y1带电,所述油泵32C开始给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供油,所述电磁换向阀32D的Y3和Y5通电后,油会通过所述电磁换向阀32D、所述单向节流阀32E、同步阀32F、平衡阀32G进入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的大腔,从而推动活塞使得盖子闭合;当所述第一油缸11以及所述第二油缸21出现异常,盖子不能打开或者关闭时,油压会升高,当大于溢流阀32H的设定压力值时,所述溢流阀32H就会打开,油就回到所述油箱32A;当所述直流电机32B出现故障时,利用手动泵32K手动操作,此时所述电磁截止阀32J和所述溢流阀32H处于失效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述铁水罐加盖装置还包括电控制箱,用于保证所述前盖14或所述后盖24启闭动作的实现。所述电控制箱包括远程遥控和手动按钮操作控制以及手动摇杆操作三种方式。其中所述远程遥控既可直观的看到罐盖的打开闭合情况,又可使操作人员远离铁水罐,因此操作更安全;所述手动摇杆操作是应急措施,从而确保高炉受铁水与倒铁水不受到影响,保证现场的可靠性。所述电控制箱中设有电气元器件,所述电气元器件包括充电线路、电瓶、电机、断路器、时间继电器、继电器组、限位开关、指示灯、电源、线路、管路等。所述铁水罐加盖装置采用两套操作系统:一套为车载固定手动操作系统,另一套为驾驶室(或驾驶室外)遥控远程操作系统,主要是通过遥控手柄操作。一般操作使用遥控远程操作手柄操作。如有断电或者固定操作箱或者遥控操作不能控制时,侧有应急装备,即采用手动摇杆操作。

所述电控制箱的操作流程如下:打开电闸,将转换开关拨至手动挡时,按下“左合盖”按钮,左盖(前盖14)开始闭合,“左合限位开关”指示灯亮,泵站停止工作;同样,按下“左开盖”按钮时,左盖开始降落,当“左开限位”指示灯亮时则表明左盖降到位,泵站停止工作;按下“右合盖”按钮时右盖开始升起,当“右合限位”指示灯亮起则表明右盖(后盖24)升到位,泵站停止工作;同样,按下“右开盖”按钮时右盖开始降落,当“右开限位”指示灯亮起时表明右盖降到位,泵站停止工作;紧急情况时,可以按下“急停按钮”停止工作。

所述遥控远程操作的流程如下:接通电闸,转换开关拨至自动挡;按下遥控器启动按钮后,按“左合”按钮则升起左盖,控制箱面板的“左合盖”按钮灯同时亮起,控制箱面板“左合限位”指示灯亮时则左盖升到位,泵站停止工作;同样,按下“左开”按钮则左盖开始降落,控制箱面板的“左开盖”按钮灯同时发亮,当控制箱面板“左开限位”指示灯亮时,左盖降到位,泵站停止工作;按下“右合”按钮,左盖开始升起,控制箱面板的“右合盖”按钮灯同时发亮,当控制箱面板“右合限位”指示灯亮时,右盖升到位,泵站停止工作;同样按下“右开”按钮,右盖开始降落,控制箱面板的“右开盖”按钮灯同时发亮,当控制箱面板“右开限位”指示灯亮时,右盖降到位,泵站停止工作。

应急操作的流程如下: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电路故障或是电源故障,导致遥控操作或手动电控操作时盖子无法打开到位或是闭合到位,此时需要采用应急手动操作来实现盖子的打开和闭合,其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手动打开手动系统液压油路的球阀,使球阀锁止手柄方向与球阀方向相同;第二步:顺时针方向调节换向阀手轮,使手轮顶针全部顶入阀芯内部;注意打开或闭合需要调整的换向阀手轮不一样;第三步:顺时针旋转回油阀时回油阀完全堵住油路,系统可以建立起来压力,此时手动操作手动泵手柄会感觉压不动;第四步:将手动泵摇杆插入手柄,上下摇动手柄,此时盖子即会打开或闭合;第五步:确认盖子到位后,尤其是开盖状态下,车辆后部的盖子必须完全到位后方可停止操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22、第四连杆23均采用夹心连杆,强度高,耐用、耐高温。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