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9564发布日期:2020-05-20 00:5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



背景技术:

消失模铸造是泡沫塑料模采用无黏结剂干砂结合抽真空技术的实型铸造。国内主要的叫法有“干砂实型铸造”、“负压实型铸造”,简称epc铸造。消失模铸造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铸造工艺之一,被誉为铸造史上的一次“革命”,国内外称之为21世纪绿色铸造。

现有的叉车箱体铸造用消失模在铸造过程中都是单个铸造,这种消失模铸造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板,且支撑柱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第二安装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安装板一侧外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一侧外壁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和四个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有两个模箱机构。

优选的,所述模箱机构包括模箱,且模箱的一侧外壁设置有圆盘。

优选的,所述模箱远离圆盘的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模箱靠近第一通孔的一侧外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通过将两个叉车箱体模箱机构并列固定在支撑柱上的两个安装板上,便于一次铸造两个模箱机构,提高了铸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柱、2第一安装板、3第二安装板、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模箱机构、7模箱、8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圆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包括支撑柱1,支撑柱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板2,且支撑柱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安装板3,第一安装板2位于第二安装板3的正上方,第一安装板2一侧外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第二安装板3一侧外壁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板5,两个第一连接板4和四个第二连接板5分别连接有两个模箱机构6,模箱机构6包括模箱7,且模箱7的一侧外壁设置有圆盘10,模箱7远离圆盘10的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8,且模箱7靠近第一通孔8的一侧外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9,第一通孔8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9的直径。

工作原理:通过将两个叉车箱体模箱机构并列固定在支撑柱上的两个安装板上,便于一次铸造两个模箱机构,提高了铸造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包括支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板(2),且支撑柱(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安装板(3),所述第一安装板(2)位于第二安装板(3)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安装板(2)一侧外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二安装板(3)一侧外壁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板(5),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4)和四个第二连接板(5)分别连接有两个模箱机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箱机构(6)包括模箱(7),且模箱(7)的一侧外壁设置有圆盘(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箱(7)远离圆盘(10)的一侧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8),且模箱(7)靠近第一通孔(8)的一侧外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8)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9)的直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叉车箱体并列铸造用的消失模,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板,且支撑柱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第二安装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安装板一侧外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一侧外壁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和四个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有两个模箱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个叉车箱体模箱机构并列固定在支撑柱上的两个安装板上,便于一次铸造两个模箱机构,提高了铸造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曾冬珍;刘沁凌;韩东里;胡丽君;郭跃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龙工(福建)铸锻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