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9644发布日期:2020-06-23 22:3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冷却淬火介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更换淬火介质的冷却方法:在弹簧淬火时不断地向淬火槽下部注入温度较低的淬火介质,而被预热的介质从淬火槽上部的溢流槽排出,流入大的地下专用淬火介质储存槽,或采用集中冷却的方法,使介质温度降低,循环使用;二是不更换淬火冷却方法。同时传统的淬火操作是,在固定的淬火槽中,利用多次吊起淬火工件放入淬火介质中实现对淬火介质的搅拌、使其温度均匀,从而达到较好的淬火效果,上述淬火介质预热和冷却方式均存在操作复杂、浪费能源等缺陷,因此需要一种更好的淬火冷却装置。

中国专利cn201721496446.3公开了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其是通过隔热板的设置,配合循环泵同时做到形成淬火介质的循环冷却和搅动介质使其温度均匀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淬火介质温度不均匀影响淬火效果的问题,以及淬火介质温度不好把控的问题,省略了传统的利用多次吊起淬火工件放入淬火介质中实现对淬火介质搅拌的步骤,使得操作更加简单,不需经常更换淬火介质,相较于传统方法十分节省能源。但采用循环泵配合喷管的方式对淬火介质的搅拌效果有限,并不能使弹簧处于均匀温度的淬火介质中,且采用滚轴传送带或链板传送带作为送料装置,在淬火时弹簧是处于自由接触或碰撞状态,易使弹簧件淬火后发生变形,同时不利于下料。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采用循环泵配合喷管的方式对淬火介质的搅拌效果有限,并不能使弹簧处于均匀温度的淬火介质中,且采用滚轴传送带或链板传送带作为送料装置,在淬火时弹簧是处于自由接触或碰撞状态,易使弹簧件淬火后发生变形,同时不利于下料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底座、冷却槽、淬火槽、上下料辅淬火组件、正反电机和轴承座,其中,所述淬火槽固定安装于底座的顶部,所述冷却槽安装于淬火槽上,所述冷却槽的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冷却槽内腔上下分隔为用于弹簧件淬火的淬火腔以及用于淬火介质冷却的冷却腔,所述正反电机和轴承座分别安装于底座上对应淬火槽的前后两侧,所述上下料辅淬火组件的前端连接于正反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上下料辅淬火组件的后端通过转轴与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上下料辅淬火组件包括前端圆板、后端圆板、定位杆、固定杆、套管、活动杆和气缸,所述定位杆设置有多个,多个定位杆均布于前端圆板和后端圆板的对应端面边缘之间,各定位杆靠近前端圆板的一端上均固定安装有一个固定杆,所述套管固定安装于固定杆远离定位杆的一端,所述套管用于套设弹簧件,所述套管远离固定杆的一端设有卡块,所述套管靠近卡块的一端内侧壁上设有开槽,所述套管的内部滑动配合有有滑块,所述活动杆贯穿开槽的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气缸固定安装于定位杆远离前端圆板的一端,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远离滑块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卡块卡接配合的卡槽。

所述正反电机驱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旋转至下方活动杆处于与水平面垂直状态时,所述套管上的弹簧件处于冷却腔的介质水位线的下方,所述隔板靠近前端圆板的一端顶部设有低于介质水位线的限位竖板,所述限位竖板与淬火槽前端内壁之间设有介质通道,所述隔板的顶部对应限位竖板远离后端圆板的一侧设有介质通孔,高于限位竖板顶端的淬火介质经限位竖板顶端、介质通道和介质通孔流入冷却腔内,所述底座的顶部对应冷却槽远离正反电机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端通过抽液管与冷却腔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液端通过喷液管与淬火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管与定位杆平行设置,各套管与相应的定位杆之间处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下料辅淬火组件中位于最下方的套管上的弹簧件处于最低位时,相应的处于最低位上的定位杆的水平高度高于介质水位线的水平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正反电机和气缸电性连接有plc控制器,淬火时,所述正反电机用于驱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以30°连续正反转,竖向端面上相邻的两个固定杆之间的圆心夹角大于6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管上相邻的两个弹簧件之间分别套设有一个间隔环。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通过上下料辅淬火组件的设置,利用正反电机驱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以一定角度进行正反转,对处于弹簧件周围的淬火介质进行搅动,在淬火介质循环冷却的过程中,保证弹簧件周围介质的温度均匀,使淬火效果更佳,且较之滚轴传送带或链板传送带作为送料装置的上料结构,更利于弹簧件的上下料,同时使弹簧件在淬火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使弹簧的淬火质量得到保障,淬火介质循环冷却,无需更换介质,满足节能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定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冷却槽;3、淬火槽;4、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01、前端圆板;402、后端圆板;403、定位杆;4031、开槽;4032、滑块;4033、连接杆;404、固定杆;405、套管;4051、卡块;406、活动杆;4061、卡槽;407、气缸;5、正反电机;6、轴承座;7、隔板;8、弹簧件;9、淬火腔;10、冷却腔;11、介质水位线;12、限位竖板;13、循环泵;14、抽液管;15、喷液管;16、间隔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弹簧淬火介质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底座1、冷却槽2、淬火槽3、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正反电机5和轴承座6,其中,淬火槽3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顶部,冷却槽2安装于淬火槽3上,冷却槽2的内部设有隔板7,隔板7将冷却槽2内腔上下分隔为用于弹簧件8淬火的淬火腔9以及用于淬火介质冷却的冷却腔10,正反电机5和轴承座6分别安装于底座1上对应淬火槽3的前后两侧,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的前端连接于正反电机5的输出端上,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的后端通过转轴与轴承座6转动连接,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包括前端圆板401、后端圆板402、定位杆403、固定杆404、套管405、活动杆406和气缸407,定位杆403设置有多个,多个定位杆403均布于前端圆板401和后端圆板402的对应端面边缘之间,各定位杆403靠近前端圆板401的一端上均固定安装有一个固定杆404,套管405固定安装于固定杆404远离定位杆403的一端,套管405用于套设弹簧件8,套管405远离固定杆404的一端设有卡块4051,套管405靠近卡块4051的一端内侧壁上设有开槽4031,套管405的内部滑动配合有有滑块4032,活动杆406贯穿开槽4031的一端与滑块4032固定连接,滑块4032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杆4033,气缸407固定安装于定位杆403远离前端圆板401的一端,气缸407的活塞杆端部与连接杆4033固定连接,活动杆406远离滑块4032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卡块4051卡接配合的卡槽4061。

正反电机5驱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旋转至下方活动杆406处于与水平面垂直状态时,套管405上的弹簧件8处于冷却腔10的介质水位线11的下方,隔板7靠近前端圆板401的一端顶部设有低于介质水位线11的限位竖板12,限位竖板12与淬火槽3前端内壁之间设有介质通道,隔板7的顶部对应限位竖板12远离后端圆板402的一侧设有介质通孔,高于限位竖板12顶端的淬火介质经限位竖板12顶端、介质通道和介质通孔流入冷却腔10内,底座1的顶部对应冷却槽2远离正反电机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循环泵13,循环泵13的进液端通过抽液管14与冷却腔10连通,循环泵13的出液端通过喷液管15与淬火腔9连通。

具体的,套管405与定位杆403平行设置,各套管405与相应的定位杆403之间处于同一平面上。

本实施例中,上述结构设置使由各套管405与定位杆403构成的圆形阵列杆件同轴,结构合理且美观。

具体的,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中位于最下方的套管405上的弹簧件8处于最低位时,相应的处于最低位上的定位杆403的水平高度高于介质水位线11的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正反电机5驱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旋转进行上料或下料过程中,当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中位于最下方的套管405上的弹簧件8处于最低位时,相应的处于最低位上的定位杆403的水平高度高于介质水位线11的水平高度,有效避免气缸407与淬火介质接触,在淬火过程中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处于以小角度正反转状态下,能够起到对淬火介质的搅拌作用,保证淬火效果。

具体的,正反电机5和气缸407分别电性连接有plc控制器,淬火时,正反电机5用于驱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以30°连续正反转,竖向端面上相邻的两个固定杆404之间的圆心夹角大于60°。

本实施例中,利用plc进行程序编程,在对弹簧件8进行淬火时使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以30°连续正反转,起到搅拌介质的作用,使其周围介质温度均匀,起到良好的淬火效果,竖向端面上相邻的两个固定杆404之间的圆心夹角大于60°,即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旋转的过程中不会使相邻的套管405上的弹簧件8受到介质影响。

具体的,套管405上相邻的两个弹簧件8之间分别套设有一个间隔环16。

本实施例中,间隔环16的设置能够起到阻隔弹簧件8之间接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工作时,首先控制处于淬火槽3上方的一个固定杆404上的气缸407工作,通过气缸407带动滑块4032滑动,从而使与滑块4032连接的活动杆406远离套管405,继而进行弹簧件8上料(可选择对所有套管405统一进行上料,也可只对单一套管405进行上料),上料时相邻的两个弹簧件8之间用间隔环16阻隔,上料完成后,控制该气缸407工作,通过气缸407的活塞杆推动滑块4032,使相应的套管405上的卡块4051与活动杆406端部的卡槽4061卡接,继而控制正反电机5带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旋转一定角度,将装载有弹簧件8的套管405置于淬火槽3的介质水位线11下方,并通过正反电机5驱动上下料辅淬火组件4以30°连续正反转,搅拌淬火介质,使弹簧件8周围淬火介质温度均匀,保证淬火效果,同时,plc驱动循环泵13工作,将冷却腔10内的冷却介质通过抽液管14抽出并通过喷液管15抽送至淬火腔9,淬火腔9内的淬火介质的介质水位线11高于限位竖板12时,处于顶层温度较高的淬火介质会由经限位竖板12顶端、介质通道和介质通孔流入冷却腔10内,进入冷却腔10内的淬火介质在冷却槽2的作用下快速冷却,快速冷却的淬火介质在循环泵13的作用下又回送至淬火腔9内,以此循环,达到快速冷却介质的目的,且无需更换介质,较之传统方法更利于弹簧件8的上下料,同时使弹簧件8在淬火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使弹簧的淬火质量得到保障,淬火介质循环冷却,无需更换介质,满足节能的要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