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抛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4119发布日期:2020-08-18 19:5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型抛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丸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全型抛丸机。



背景技术:

抛丸机能够更快更有效的处理金属铸件的外表面,多应用于铸造业铸钢、铸铁件的表面粘砂及氧化皮的清除,是铸件质量检查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序,为了解决因离心力作用下筒内铸件和弹丸因下贴附在筒壁随转的情况,市面上提出多种抛丸机。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52885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滚筒式抛丸机,有效解决了因离心力作用下筒内铸件和弹丸因下贴附在筒壁随转的情况,使得滚筒在高速旋转下,依然具有很好的抛丸处理效果,但在驱动结构的作用下铸件和弹丸做有规律的圆周运动,撞击力度较小,抛丸效果较差,卸料时铸件和弹丸易留在机壳的拐角处,不便于卸出全部的铸件和弹丸,抛出的粉尘留在机壳内部,遇到高温易发生粉尘燃爆事故,且粉尘对机壳内部的零部件造成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安全型抛丸机,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型抛丸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抛丸机利用第一撞击杆和第二撞击杆提高撞击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垫料管的作用下便于将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快速卸出,在抛丸过程中排出粉尘,避免粉尘爆炸以及减少粉尘对其他零部件的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型抛丸机,包括机壳、驱动电机和抽气泵,所述机壳的内部开设有通气口,且通气口的内端和外端均粘贴连接有防尘网,所述机壳的内壁焊接有第一撞击杆,且机壳的底端合页安装有卸料门,所述机壳的内部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垫料管,且机壳的右侧面焊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内侧设置有轮盘,且第一支撑板位于轮盘的右侧,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右侧面,且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侧面焊接有第二撞击杆,且转杆的左侧面焊接有承接架,所述机壳的左侧连接有中间板,且中间板的左侧面焊接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承接辊,且承接辊的左侧连接有吸管,所述吸管的底端连接有处理箱,且处理箱的左端粘贴连接有滤网,所述抽气泵的输入端与处理箱的左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气口均匀分布在机壳的内部,且通气口内端粘贴的防尘网的内壁与机壳的内壁平齐。

优选的,所述垫料管的纵截面呈梯形结构,且2组垫料管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卸料门的长度大小。

优选的,所述轮盘的外端和连接环的内端均呈锯齿状结构,且轮盘与转杆固定连接,并且转杆的横向中心线与机壳的横向中心线相互重合。

优选的,所述中间板与机壳的连接方式为卡槽连接,且中间板的右端呈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承接辊贯穿于机壳的左端,且承接辊通过吸管与处理箱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安全型抛丸机,利用第一撞击杆和第二撞击杆提高撞击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垫料管的作用下便于将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快速卸出,在抛丸过程中排出粉尘,避免粉尘爆炸以及减少粉尘对其他零部件的影响;

1.设置有机壳、第一撞击杆和第二撞击杆,驱动电机通过转杆、轮盘和连接环带动机壳逆时针旋转,从而机壳内壁上的第一撞击杆逆时针旋转,转杆上的第二撞击杆顺时针旋转,当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在机壳的内部高速旋转时,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互相撞击,且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与第一撞击杆和第二撞击杆互相撞击,增强金属铸件的硬度,去除金属铸件上的粉尘,提高工作效率;

2.设置有机壳、卸料门和垫料管,垫料管的纵截面呈梯形结构,转动卸料门打开机壳的内部空间时,机壳内部的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沿着垫料管的倾斜面快速落向,便于卸料,避免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留在机壳的拐角处;

3.设置有机壳、承接辊、吸管、处理箱和抽气泵,在抽气泵的作用下,机壳内部粉尘通过承接辊和吸管流向处理箱的内部,在抛丸的过程中及时吸出粉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环与轮盘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间板与机壳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通气口;3、防尘网;4、第一撞击杆;5、卸料门;6、垫料管;7、连接环;8、轮盘;9、第一支撑板;10、驱动电机;11、转杆;12、第二撞击杆;13、承接架;14、中间板;15、第二支撑板;16、承接辊;17、吸管;18、处理箱;19、抽气泵;20、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型抛丸机,包括机壳1、通气口2、防尘网3、第一撞击杆4、卸料门5、垫料管6、连接环7、轮盘8、第一支撑板9、驱动电机10、转杆11、第二撞击杆12、承接架13、中间板14、第二支撑板15、承接辊16、吸管17、处理箱18、抽气泵19和滤网20,机壳1的内部开设有通气口2,且通气口2的内端和外端均粘贴连接有防尘网3,机壳1的内壁焊接有第一撞击杆4,且机壳1的底端合页安装有卸料门5,机壳1的内部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垫料管6,且机壳1的右侧面焊接有连接环7,连接环7的内侧设置有轮盘8,且第一支撑板9位于轮盘8的右侧,驱动电机10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9的右侧面,且驱动电机10的输出端连接有转杆11,转杆11的外侧面焊接有第二撞击杆12,且转杆11的左侧面焊接有承接架13,机壳1的左侧连接有中间板14,且中间板14的左侧面焊接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5,第二支撑板1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承接辊16,且承接辊16的左侧连接有吸管17,吸管17的底端连接有处理箱18,且处理箱18的左端粘贴连接有滤网20,抽气泵19的输入端与处理箱18的左端固定连接;

如图1和图2中通气口2均匀分布在机壳1的内部,且通气口2内端粘贴的防尘网3的内壁与机壳1的内壁平齐,避免防尘网3与机壳1之间产生缝隙,使得机壳1的内壁平整,垫料管6的纵截面呈梯形结构,且2组垫料管6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卸料门5的长度大小,利用2组垫料管6便于快速卸料,承接辊16贯穿于机壳1的左端,且承接辊16通过吸管17与处理箱18相连通,在抽气泵19的作用下通过承接辊16和吸管17吸收粉尘;

如图1、图3和图4中轮盘8的外端和连接环7的内端均呈锯齿状结构,且轮盘8与转杆11固定连接,并且转杆11的横向中心线与机壳1的横向中心线相互重合,利用轮盘8与连接环7的啮合连接传输驱动电机10的动能,使得机壳1旋转,中间板14与机壳1的连接方式为卡槽连接,且中间板14的右端呈环形结构,利用中间板14限制机壳1的移动,避免机壳1左右移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安全型抛丸机时,首先驱动电机10和抽气泵19的工作原理均为现有背景下成熟的技术,将图1中的驱动电机10接通外界电源,驱动电机10通过转杆11带动轮盘8顺时针旋转,如图3所示,轮盘8与连接环7啮合连接,从而与连接环7固定连接的机壳1逆时针旋转,在驱动电机10的作用下旋转机壳1,将卸料门5转动至第一支撑板9的上方,接着转动卸料门5,打开机壳1,向机壳1的内部投入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接着转动卸料门5关闭机壳1,再次打开驱动电机10,驱动电机10通过转杆11、轮盘8和连接环7带动机壳1逆时针旋转,且第二撞击杆12在机壳1的内部顺时针旋转,转杆11左侧固定连接的承接架13的左端等角度焊接有连接杆,该连接杆的左端呈球形结构,且该连接杆的左端嵌入式安装在机壳1的左端开设的环轨内,从而承接架13跟随转杆11在机壳1内转动,搅动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在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做离心运动时,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撞击到第一撞击杆4和第二撞击杆12,第一撞击杆4和第二撞击杆12的材质均与金属弹丸的材质相同,从而撞击金属铸件,增加金属铸件的硬度,且去除金属铸件外表面的粉尘;

同时打开抽气泵19,在抽气泵19的作用下,机壳1内部的空气和粉尘通过承接辊16和吸管17流向处理箱18的内部,及时处理机壳1内部的粉尘,在使用抽气泵19抽气过程中,外界的空气穿过通气口2和防尘网3进入机壳1的内部,利用防尘网3防止粉尘进入机壳1的内部,当需要卸料时,将卸料门5转动至第一支撑板9的底端,然后转动卸料门5打开机壳1,金属弹丸和金属铸件沿着垫料管6的倾斜面快速从机壳1的内部流出,以上便完成该安全型抛丸机的一系列操作,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