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70110发布日期:2021-06-29 23:31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摩托车以其轻便、灵敏的特点成为我国乡镇地区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购买摩托车更注重其实用性能,发动机作为摩托车最重要的动力部件,成为人们购买的首要参考依据,发动机外壳铸造的性能成为重要衡量标准。摩托车的发动机是将气缸中的燃料混合点燃使其燃烧产生的热能变为机械能,并由曲轴将动力通过传动机构传给摩托车后轮而变为车辆行驶动力的机械。在气缸内燃料燃烧时,发动机外壳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下箱体作为发动机外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一般传统的工艺是采用实体毛坯,然后再通过机加工方法完成,此种工艺比较繁琐,而且机加工时尺寸精度不高,会给后续装配带来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工人通过该模具可一次性成型下箱体,无需后续的机加工,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滑块装置,所述的上模设置有上模仁,所述的上模仁设置有上模芯,所述的下模设置有下模仁、顶板,所述的下模仁设置有下模芯,所述的上模仁、上模芯、下模仁、下模芯合并后形成模腔,所述的上模设置有浇口套,所述的浇口套套设有隔热环、导流管,所述的滑块装置设置有引流件,所述的引流件设置有与导流管贯通的缺口部,所述的上模仁设置有主流道,所述的主流道与缺口部连通,所述的主流道为y形结构,所述的主流道设置有多条分流道,所述的多条分流道与模腔连通,所述的下模仁设置有多个排气槽和溢流槽,所述的溢流槽与模腔连通,所述的下模仁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所述的支撑脚设置有导气孔,所述的导气孔与排气槽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滑块装置包括左滑块组、前滑块组、后滑块组,所述的左滑块组、前滑块组、后滑块组均设置有油缸组件,所述的油缸组件包括油缸、连杆,所述的油缸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杆设置有卡位部,以及两个抱夹,所述的抱夹设置有限制部,所述的卡位部与限制部固定连接。油缸和连杆用于推动滑块前进或后退,抱夹用于限定卡位部,防止连杆在运动过程中脱离抱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左滑块组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所述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滑块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卡槽,所述的第一卡槽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滑块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贴合后构成空心圆柱体。第二滑块用于成型上箱体,当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整体位于第一滑块内时,第一滑块的体积必须增大后,才可以容得下,因此为了减小第一滑块的体积,将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滑块内,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二滑块内,同时可减轻模具的重量,第一卡槽方便连杆与第一滑块的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引流件底部位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所述的第一凹槽设置有止转部,所述的引流件设置有与止转部相匹配的凸部。引流件可将金属液引入主流道内,止转部与凸部相配合,防止引流件旋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后滑块组包括第三滑块、第四滑块,所述的第三滑块与第四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滑块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的第二卡槽与连杆固定连接。第四滑块用于成型下箱体,第二卡槽方便连杆与第三滑块的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前滑块组与后滑块组结构一致且对称设置在下模仁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工人通过该模具可一次性成型下箱体,无需后续的机加工,降低成本。隔热环防止金属液的热能快速流失,保证金属液不会快速冷却,影响流动性,引流件设有与导流管贯通的缺口部,保证金属液顺利进入主流道,主流道位于上模仁,可方便加工,如果将主流道设置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处,则必须两次加工后拼接而成,这样就比较麻烦,主流道为y形结构,可将金属液进行分流,多条分流道与模腔连通,可实现多处同时进液,快速将模腔充满,溢流槽用于储存最早进入模腔的冷金属液,保证后期进入模腔的金属液处于一个恒定的温度,避免产生夹渣或残缺现象,排气槽和导气孔可排出金属液中的空气,防止铸件产生气孔缺陷,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上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零件剖面示意图;

图5为上模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和滑块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第二滑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滑块装置,上模1设置有上模仁10,上模仁10设置有上模芯100,下模2设置有下模仁20、顶板,下模仁20设置有下模芯200,上模仁10、上模芯100、下模仁20、下模芯200合并后形成模腔3,上模1设置有浇口套11,浇口套11套设有隔热环111、导流管110,滑块装置设置有引流件112,引流件112设置有与导流管110贯通的缺口部112a,上模仁10设置有主流道4,主流道4与缺口部112a连通,主流道4为y形结构,主流道4设置有多条分流道40,多条分流道40与模腔3连通,下模仁20设置有多个排气槽21和溢流槽22,溢流槽22与模腔3连通,下模仁20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23,支撑脚23设置有导气孔230,导气孔230与排气槽21连通。

滑块装置包括左滑块组7、前滑块组5、后滑块组6,左滑块组7、前滑块组5、后滑块组6均设置有油缸组件,油缸组件包括油缸70、连杆71,油缸70与连杆71固定连接,连杆71设置有卡位部710,以及两个抱夹711,抱夹711设置有限制部711a,卡位部710与限制部711a固定连接。

左滑块组7包括第一滑块72、第二滑块73,第一滑块72与第二滑块73固定连接,第一滑块72设置有第一凹槽720、第一卡槽721,第一卡槽721与连杆71固定连接,第二滑块73设置有第二凹槽730,第一凹槽720与第二凹槽730贴合后构成空心圆柱体。

引流件112底部位于第一凹槽720、第二凹槽730内,第一凹槽720设置有止转部720a,引流件112设置有与止转部720a相匹配的凸部。

后滑块组6包括第三滑块61、第四滑块62,第三滑块61与第四滑块62固定连接,第三滑块61设置有第二卡槽610,第二卡槽610与连杆71固定连接。

前滑块组5与后滑块组6结构一致且对称设置在下模仁20的两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滑块装置,所述的上模设置有上模仁,所述的上模仁设置有上模芯,所述的下模设置有下模仁、顶板,所述的下模仁设置有下模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仁、上模芯、下模仁、下模芯合并后形成模腔,所述的上模设置有浇口套,所述的浇口套套设有隔热环、导流管,所述的滑块装置设置有引流件,所述的引流件设置有与导流管贯通的缺口部,所述的上模仁设置有主流道,所述的主流道与缺口部连通,所述的主流道为y形结构,所述的主流道设置有多条分流道,所述的多条分流道与模腔连通,所述的下模仁设置有多个排气槽和溢流槽,所述的溢流槽与模腔连通,所述的下模仁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所述的支撑脚设置有导气孔,所述的导气孔与排气槽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块装置包括左滑块组、前滑块组、后滑块组,所述的左滑块组、前滑块组、后滑块组均设置有油缸组件,所述的油缸组件包括油缸、连杆,所述的油缸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杆设置有卡位部,以及两个抱夹,所述的抱夹设置有限制部,所述的卡位部与限制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滑块组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所述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滑块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卡槽,所述的第一卡槽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滑块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贴合后构成空心圆柱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件底部位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所述的第一凹槽设置有止转部,所述的引流件设置有与止转部相匹配的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滑块组包括第三滑块、第四滑块,所述的第三滑块与第四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滑块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的第二卡槽与连杆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滑块组与后滑块组结构一致且对称设置在下模仁的两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下箱体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滑块装置,上模设置有上模仁,上模仁设置有上模芯,下模设置有下模仁、顶板,下模仁设置有下模芯,上模仁、上模芯、下模仁、下模芯合并后形成模腔,上模设置有浇口套,浇口套套设有隔热环、导流管,滑块装置设置有引流件,引流件设置有与导流管贯通的缺口部,上模仁设置有主流道,主流道与缺口部连通,主流道为Y形结构,主流道设置有多条分流道,多条分流道与模腔连通,下模仁设置有多个排气槽和溢流槽,溢流槽与模腔连通,下模仁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支撑脚设置有导气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工人通过该模具可一次性成型下箱体,无需后续的机加工,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薛丹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凯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30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