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角用组合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84712发布日期:2021-09-18 01:13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角用组合磨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倒角用组合磨具。


背景技术:

2.磨具(abrasives)是用以磨削、研磨和抛光的工具。大部分的磨具是用磨料加上结合剂制成的人造磨具,也有用天然矿岩直接加工成的天然磨具。磨具除在机械制造和其他金属加工工业中被广泛采用外,还用于粮食加工、造纸工业和陶瓷、玻璃、石材、塑料、橡胶、木材等非金属材料的加工。
3.在机械加工中,通过磨具进行倒角作业是比较常规的工业加工程序。倒角指的是把工件的棱角切削成一定斜面的加工。倒角去除了零件上因机加工产生的毛刺,使工业零部件的棱角变得圆滑,更加有利于零件装配。倒角作业时,一般在零件端部做出倒角。
4.传统的倒角加工方式为槽内磨削,即在磨具上加工出凹槽,将待倒角产品卡于槽内,磨具旋转进行倒角作业。槽内磨削存在很多弊端:如槽内磨削散热困难、槽内磨削排屑困难,影响磨具的寿命及品质;只有磨槽内的磨料参与磨削作业,磨料利用率很低;且带槽磨具加工成本高,一旦磨槽变形、受损,修复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倒角用组合磨具,以解决现有的倒角磨具散热排屑困难、使用寿命短和磨料利用率低的问题。
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倒角用组合磨具,包括旋转支撑部和磨盘;
8.所述旋转支撑部包括旋转筒和支撑杆,所述旋转筒通过滚轴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磨盘设置在所述旋转筒上;
9.所述旋转支撑部的数量大于等于2,所述旋转支撑部之间以预设距离固定设置,在每个所述旋转支撑部的旋转筒上均设置有磨盘。
10.可选的,还包括导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所述导轨用于滑动设置所述支撑杆并固定。
11.可选的,所述导轨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支撑杆的两端,两个所述旋转支撑部的设置方向一致。
12.可选的,所述旋转筒的外壁设置有皮带卡槽,皮带的一端套设在电机的转轴,皮带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皮带卡槽上。
13.可选的,所述旋转筒的外壁圆周设置齿轮,电机的转轴与所述齿轮啮合。
14.可选的,所述磨盘为圆柱体或圆台体。
15.可选的,每个所述旋转支撑部上的磨盘数量为2个,为粗磨盘和精磨盘,入刀方向为粗磨盘先接触方向。
16.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两端设置外螺纹。
17.可选的,所述磨盘卡装固定在所述旋转筒上。
18.可选的,所述旋转筒沿所述支撑杆往复滑动并固定连接。
19.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20.本技术的倒角用组合磨具,采用了旋转支撑部和磨盘的结构,旋转支撑部的数量大于等于2,旋转支撑部之间以预设距离固定设置,在每个旋转支撑部的旋转筒上均设置有磨盘。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加工凹槽,生产工序简便且成本较低,磨盘的磨层全部参与磨削,磨料利用率极高,且后期容易修复。设置多个磨盘在旋转过程中依次参与磨削,有利于排屑散热,进一步提升磨具的加工品质及寿命。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示说明:
26.其中,1

旋转支撑部、11

旋转筒、12

支撑杆、13

皮带卡槽、2

磨盘、21

粗磨盘、22

精磨盘、3

导轨、4

外螺纹。
27.在图1中,示例性地以2个旋转支撑部的结构进行图示。2个旋转支撑部在图示中上下并排呈对称设置,因此,虽然在附图中只对其中一个旋转支撑部进行了标识,但附图标记所指示的特征在2个旋转支撑部中均可对应参考。在图2中,示出了两组导轨的情形,并不因为此附图而对导轨的数量进行唯一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据此图得知,导轨的数量可为一组、两组或多组,并不影响实现本技术的发明目的。在图3中,示例性地将两个旋转支撑部的支撑杆连接为一体,再延伸出一段,延伸出的一段可作为手柄部,从而更加清楚地体现本实施例的便携性。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29.参见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倒角用组合磨具,包括旋转支撑部1和磨盘2;
31.所述旋转支撑部1包括旋转筒11和支撑杆12,所述旋转筒11通过滚轴设置在所述支撑杆12上,所述磨盘2设置在所述旋转筒11上;
32.所述旋转支撑部1的数量大于等于2,所述旋转支撑部1之间以预设距离固定设置,在每个所述旋转支撑部1的旋转筒11上均设置有磨盘2。
33.本实施例中,为了实施产品的倒角作业,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使用倒角凹槽的结构
及方法。通过设置两组及两组以上的磨盘2,在不改变磨盘2本身结构的基础上,无需设置倒角凹槽,利用两组磨盘2的中部间隙进行倒角作业。本技术中的磨盘2,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片状结构,倒角作业的磨削面为磨盘2的侧面。通过在两组磨盘2的中部间隙进行磨削,磨削受力更加均匀,避免了倒角凹槽受力受热不均匀的弊病;同时更有利于排屑散热,进一步提升了倒角作业的加工品质,延长了磨盘2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改进了磨具的整体结构,磨盘2的磨层全部参与磨削,磨料利用率极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且磨盘2在使用后期更加易于修复和更换。
34.可选的,还包括导轨3,所述旋转支撑部1的所述支撑杆1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导轨3上,所述导轨3用于滑动设置所述支撑杆12并固定。
35.参考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加便利的调节不同旋转支撑部1上的磨盘与磨盘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加本技术的普适性,在旋转支撑部1的支撑杆12的一端设置导轨3,用于滑动设置并固定支撑杆12。由于磨盘2的规格存在大小的差异,同时被磨削工件或产品也需要匹配相应的磨盘2,另外,为了使磨削的性能和效果达到更理想的程度,磨盘与磨盘之间的距离也应该被设置在一定的预设值范围内。为了更加方便地调节磨盘与磨盘之间的距离,设置导轨3很便利地实现了这一技术目的。考虑到磨削加工对磨盘2的磨损减薄,客观上也需要便利的调节磨盘2与磨盘2之间的距离,导轨3的设置有利于高效调整,提升了加工的性能和效率。
36.示例性地,可通过设置自动控制模块,自动调节支撑杆12在导轨3上的固定位置,对磨盘2间距进行监控和自动调节,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功能自动化。
37.可选的,所述导轨3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1的支撑杆12的两端,两个所述旋转支撑部1的设置方向一致。
38.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在满足倒角磨削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本技术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设置2个导轨3,分别位于旋转支撑部1的支撑杆12的两端,有利于使本技术的受力更加均匀稳定,避免了一端受力造成的受力不均而产生结构变形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本技术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9.可选的,所述旋转筒11的外壁设置有皮带卡槽13,皮带的一端套设在电机的转轴,皮带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皮带卡槽13上。
40.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输出扭矩,再将扭矩通过皮带传送至旋转筒11,从而实现了旋转筒11的旋转功能和效果,进而带动磨盘2实施磨削作业。皮带传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后期易于修改和更换。
41.可选的,所述旋转筒11的外壁圆周设置齿轮,电机的转轴与所述齿轮啮合。
42.本实施例中,不同于上述的皮带传动,采用了齿轮传动的扭矩传输方式。齿轮传动动力传输效率高,相比于皮带传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占用更少的空间场地。
43.示例性地,通过设置独立的电源例如充电式电池,驱动电机,并通过齿轮传动带动旋转筒11旋转,可使本实施例的磨具更加具备便携性,有利于需要灵活操作的场合进行作业。参考图3,将两个旋转支撑部1的支撑杆12连接为一体,再延伸出一段,延伸出的一段可作为手柄部,从而更加清楚地体现本实施例的便携性。
44.可选的,所述磨盘2为圆柱体或圆台体。
45.本实施例中,磨盘2可选择圆柱体或圆台体,优选为圆台体,圆台形的侧面不同于
圆柱体的侧面,圆台形磨盘2的磨削面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有利于倒角作业平稳进行,循序渐进,从而使磨盘2磨削更加均匀,排屑散热效果更佳。圆柱体形的磨盘2由于磨削面垂直于圆柱体的上下底面,磨削均匀程度较差,不利于延长磨盘2的使用寿命。
46.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圆台形磨盘,待倒角产品流入方向的磨盘2组间距大于流出方向,随着待倒角产品的移动,逐渐增加磨盘2需要磨削的加工区域,避免流入方向的磨盘2磨削量过大,流出方向的磨盘2磨削量过小,而导致的磨盘2寿命不均现象。
47.可选的,每个所述旋转支撑部1上的磨盘2数量为2个,为粗磨盘21和精磨盘22,入刀方向为粗磨盘21先接触方向。
48.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磨削性能和效率,采用粗磨盘21和精磨盘22配合的两道工序结构,满足了实际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工业应用场景中,出于整体成本和效率考虑,设置粗磨盘21和精磨盘22相互配合,粗磨盘21的磨料粒度大,磨削量大,效率高,但磨削品质较差,磨削面粗糙,可能存在产品轻微崩边现象;待倒角产品流出的一端为精磨盘22,磨料粒度较小,磨削量小,效率低,但磨削品质较高,磨削面细腻,无崩口现象。粗磨盘21和精磨盘22配合的磨盘2,可以在保证磨削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加工效率。同时,先使用粗磨盘21磨削较尖锐的头部,磨损损耗后更换的成本进一步降低;磨削到预设程度后再通过精磨盘22精细研磨,由于精磨盘22的成本相对较高,精细研磨的磨损程度较小,延长了精磨盘22的更换周期,也同样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粗磨盘21和精磨盘22的粒度可以不同,也可以是相同的,优选粗粒度和精粒度不同粒度组合,入刀方向始终为粗磨盘21先接触方向,即磨削过程中,粗磨盘21先与被磨削物接触。
49.可选的,所述支撑杆12的两端设置外螺纹4。
50.本实施例中,为了固定本技术的倒角用组合磨具,在支撑杆12的两端设置外螺纹4,通过螺纹连接将本实施例的磨具固定在生产线或平台上。支撑杆12外螺纹4的设置有利于固定磨具,提升稳固性,满足工业化生产的实际需求。
51.可选的,所述磨盘2卡装固定在所述旋转筒11上。
52.本实施例中,磨盘2与旋转筒11实际上存在多种连接方式,本实施例示例性地给出了卡装的装配方式,卡装装配,一方面有利于快速装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拆卸和更换。
53.可选的,所述旋转筒11沿所述支撑杆12往复滑动并固定连接。
54.本实施例中,旋转筒11在支撑杆12上的固定位置可以进行调节,通过在支撑杆12上往复滑动旋转筒11,适当调节旋转筒11在支撑杆12上的位置,同步地,由于磨盘2与旋转筒11固定连接,相应地调节了磨盘2的位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磨削对磨盘2造成的磨损无法始终完全达到均匀且一致,随着磨削时间的增长,这种微小的磨削差异也终将变的明显。此时,通过调节磨盘2与磨盘2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利于提升磨削的品质和效能,也有利于排屑散热以及延长磨盘2的使用寿命。
55.本技术的倒角用组合磨具,采用了旋转支撑部1和磨盘2的结构,旋转支撑部1的数量大于等于2,旋转支撑部1之间以预设距离固定设置,在每个旋转支撑部1的旋转筒11上均设置有磨盘2。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加工凹槽,生产工序简便且成本较低,磨盘2的磨层全部参与磨削,磨料利用率极高,且后期容易修复。设置多个磨盘2在旋转过程中依次参与磨削,有利于排屑散热,进一步提升磨具的加工品质及寿命。
56.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
是本技术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技术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