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1846发布日期:2021-09-25 10:38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不锈钢增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manufacturing,am)也称作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以及数字模型为基础,通过编程和数控系统把专用的打印材料,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无机材料等,通过挤压、烧结、熔融、固化、喷射等各种方式逐层堆积而成,制造出具有实体的新型制造技术。
3.增材制造(am)技术是依据三维cad数据将材料连接制作物体的过程,相对于减法制造,它通常是逐层累积的过程,对成型复杂结构零件有显着的优势。但以选区激光熔融技术为代表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固有的“粉末粘附”,“球化效应”所导致的毛糙表面,使零件难以满足使用要求。近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力于将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到实际的产品的制造中。其中,金属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增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与推广得到了十分的重视,而增材制造金属零部件一直是研究和应用的重点。金属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对使用的金属粉末的氧含量、球形度、粒径分布、流动性等性能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纯净度高、球形度好、粒径分布窄、氧含量低。
4.目前,应用于增材制造技术的金属粉末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钛合金、碳化钨陶瓷材料以及高熔点难熔金属材料等。其中,不锈钢粉末是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中最常使用的一类性价比高的金属粉末材料。不锈钢以其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和酸、碱、盐等化学介质腐蚀而得到广泛应用。3d打印的不锈钢件不仅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耐磨损性、抗蠕变以及良好的外观光泽度,而且3d打印的不锈钢成型件强度高,也能够满足大尺寸打印件的加工要求。这些特点使得3d打印不锈钢件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制造、汽车制造、日常生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5.不锈钢粉末是较早研发用于3d打印的不锈钢材料,如今已成为3d打印市场上较为典型的加工材料。现有的粒径控制装置采用的是封闭式的使用方法,使用者不能直观了解到碳酸钙粒经过处理后的处理情况,只能等待加完后出样品才能了解到碳酸钙粒经的处理情况,且一次性只能制造一种大小的质碳酸钙粒,降低了装置主体的实用性。
6.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7.(1)现有的粒径控制装置采用的是封闭式的使用方法,使用者不能直观了解到碳酸钙粒经过处理后的处理情况;
8.(2)一次性只能制造一种大小的质碳酸钙粒,降低了装置主体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
径控制装置。
10.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设置有:
11.壳体;
12.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进料斗,所述壳体下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所述进料斗设置有进料直筒,所述进料直筒下端与所述壳体焊接固定,所述进料直筒上端设置有进料漏斗;所述进料直筒内设置有两个挡料板,所述两个挡料板对称设置;
13.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出料口设置于所述通孔中部,第一出料口中部设置有电磁阀。
14.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挡料板能够是原料有序缓慢落入壳体内部进行研磨,有效避免了的原料的堆积,提高了研磨效率。
15.进一步,所述壳体内靠近顶部位置设置有粗滤网,所述壳体内中部设置有中滤网,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细滤网;所述粗滤网、中滤网、细滤网上端分别设置有研磨器。
16.本实用新型通过粗滤网、中滤网、细滤网三种不同的滤网,将不同大小的不锈钢粉末进行分离,以便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不锈钢粉末进行选择性使用,打破了现有的使用的单一性,提高了装置主体的工作效率。
17.进一步,所述研磨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部设置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设置与所述粗滤网、中滤网或细滤网的底部;所述支撑杆上端设置有研磨叶片。
18.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型号的研磨器将不锈钢粉末进行充分研磨,进一步提高了研磨效率。
19.进一步,所述壳体前侧设置有矩形通槽,所述矩形通槽内嵌装有透明玻璃;所述壳体后侧设置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出料口底部设置有出料板,所述第二出料口前侧设置有出料门。
20.本实用新型通过透明玻璃能够直观的观察不锈钢粉末的处理情况和使用者可以通过透明窗口观察壳体内的堵塞情况,以便及时的进行清理。
21.进一步,所述壳体右侧嵌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前侧嵌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下侧设置有控制按钮。
22.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23.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挡料板能够是原料有序缓慢落入壳体内部进行研磨,有效避免了的原料的堆积,提高了研磨效率;通过粗滤网、中滤网、细滤网三种不同的滤网,将不同大小的不锈钢粉末进行分离,以便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不锈钢粉末进行选择性使用,打破了现有的使用的单一性,提高了装置主体的工作效率。
24.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型号的研磨器将不锈钢粉末进行充分研磨,进一步提高了研磨效率。
25.本实用新型通过透明玻璃能够直观的观察不锈钢粉末的处理情况和使用者可以通过透明窗口观察壳体内的堵塞情况,以便及时的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料斗的粒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壳体;2、进料斗;3、透明玻璃;4、控制器;5、固定架;6、第一出料口;7、出料门;8、出料板;9、显示屏;10、进料直筒;11、进料漏斗;12、挡料板;13、粗滤网;14、中滤网;15、细滤网;16、研磨器;17、控制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3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不锈钢增材制造的粒径控制装置包括:壳体1、进料斗2、透明玻璃3、控制器4、固定架5、第一出料口6、出料门7、出料板8、显示屏9、进料直筒10、进料漏斗11、挡料板12、粗滤网13、中滤网14、细滤网15、研磨器16、控制按钮17。
36.本实施例的壳体1上端设置有进料斗2,壳体1下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6;进料斗2设置有进料直筒10,进料直筒10下端与壳体1焊接固定,进料直筒10上端设置有进料漏斗11;进料直筒10内设置有两个挡料板12,两个挡料板12对称设置;
37.壳体1底部设置有固定架5,固定架5中部设置有通孔,第一出料口6设置于通孔中部,第一出料口6中部设置有电磁阀。
38.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挡料板12能够是原料有序缓慢落入壳体1内部进行研磨,有效避免了的原料的堆积,提高了研磨效率。
39.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靠近顶部位置设置有粗滤网13,壳体1内中部设置有中滤网14,壳体1下部设置有细滤网15;粗滤网13、中滤网14、细滤网15上端分别设置有研磨器16;通过粗滤网13、中滤网14、细滤网15三种不同的滤网,将不同大小的不锈钢粉末进行分离,以便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不锈钢粉末进行选择性使用,打破了现有的使用的单一性,提高了装置主体的工作效率。
40.本实施例中,研磨器16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底部设置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设置与粗滤网13、中滤网14或细滤网15的底部;支撑杆上端设置有研磨叶片;通过不同型号的研磨器16将不锈钢粉末进行充分研磨,进一步提高了研磨效率。
41.本实施例中,壳体1前侧设置有矩形通槽,矩形通槽内嵌装有透明玻璃3;壳体1后侧设置有第二出料口,第二出料口底部设置有出料板8,第二出料口前侧设置有出料门7;通过透明玻璃3能够直观的观察不锈钢粉末的处理情况和使用者可以通过透明窗口观察壳体1内的堵塞情况,以便及时的进行清理。
42.本实施例中,壳体1右侧嵌装有控制器4,控制器4前侧嵌装有显示屏9,显示屏9下侧设置有控制按钮17。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原料通过进料漏斗11倒入,原料沿挡料板12缓慢下落至壳体1内,通过控制按钮控制研磨器16工作,研磨器16将原料进行逐步粉碎,经粗滤网13落入中滤网14上,经研磨器16进行进一步粉碎后落入细滤网15上,经再一步的研磨落入出料口,通过控制器4控制电磁阀打开;过程中,可通过透明玻璃3观察内部情况。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