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7873发布日期:2022-06-10 23:3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转炉炼钢中底吹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转炉炼钢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顶底复吹法,其特点是可以有效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高氧气和合金的利用率,降低铁耗,进而降低冶炼损耗;对于一些高品质钢,如超低碳钢,底吹系统的设计尤为重要。
3.在转炉的冶炼过程中,底吹的布局设计一般先采用水模实验设计一个初步的布局方案,但在投产冶炼过程中,转炉的实际工作环境往往与实验室有很大区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整实验,目前各大钢厂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在炉壳上重新开孔,这样做的弊端是审批流程复杂,实验效率低下,而且频繁对炉壳开孔,会对炉壳的整体性产生破坏,给转炉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可以实现在不增加炉壳底部开孔位置及数量的前提下,实现增加底吹数量或调整底吹位置的目的。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所述底吹砖在转炉底部的砌筑位置为0.3-0.6d之间,d为转炉炉底工作层上表面直径,同环底吹砖,两砖之间的环向夹角≥35
°
,非同环底吹砖,环向间隔2-3环布置;炉壳开孔位置0.3-0.6d之间;所述底吹砖与所述炉壳开孔不同位;所述底吹砖的数量为4-12个,所述转炉炉壳开孔数量为2-4个;
7.所述底吹砖包括枪体、转接管、气室、尾管,所述气室在所述枪体的底部,所述尾管连接气室的侧面,所述转接管为弯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连接尾管,转接管的另一端从转炉炉壳开孔引出,所述枪体内预埋有集束管,所述集束管底部连通气室。
8.所述集束管为16-28支,单支管外径4-6mm,壁厚0.5-1mm。
9.所述集束管成环形排布,环形直径范围为φ80-100mm。
10.所述底吹砖底部为与炉壳底部匹配的弧形,所述底吹砖上端也为弧形。
11.所述尾管和转接管的外部砌筑有保护层。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可以实现在不增加炉壳底部开孔位置及数量的前提下,实现增加底吹数量或调整底吹位置的目的。
14.本实用新型的底吹砖的位置布局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的最佳位置,该布局位置底吹搅动均匀,底吹部分局部波动小,在保证底吹效果的前提下保护了转炉的整体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是实施例底吹砖和炉壳开孔的砌筑位置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吹砖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吹砖的立体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尾管和转接管保护层的砌筑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枪体、2-气室、3-尾管、4-炉壳开孔、5-转接管、6-集束管、7-保护层、8-炉壳、9-耳轴、10-底吹砖。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21.见图1-图4,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所述底吹砖包括枪体1、转接管5、气室2、尾管3,所述气室2在所述枪体1的底部,所述尾管3连接气室2的侧面,所述转接管为弯管,所述转接管5的一端连接尾管3,转接管5的另一端从转炉炉壳开孔4引出,所述枪体1内预埋有集束管6,所述集束管6底部连通气室2。
22.底吹砖10采用分体式组装式设计,尾管3与枪体1采用气室2侧面连接的方式,气室2、集束管6、转接管3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23.底吹砖在转炉底部的砌筑位置为0.3-0.6d之间,d为转炉炉底工作层上表面直径,同环底吹砖,两砖之间的环向夹角≥35
°
,非同环底吹砖,环向间隔2-3环布置;炉壳开孔位置0.3-0.6d之间;底吹砖与炉壳开孔不同位;底吹砖的数量为4-12个,转炉炉壳开孔数量为2-4个;
24.所述集束管6为16-28支,单支管外径4-6mm,壁厚0.5-1mm。所述集束管6成环形排布,环形直径范围为φ80-100mm(以枪体1中心轴为圆心)。集束管6管距要求3-6mm。
25.所述底吹砖10底部为与炉壳8底部匹配的弧形,所述底吹砖10上端也为弧形。
26.所述尾管3和转接管5的外部砌筑有保护层7。底吹砖10砌筑时,尾管3及转接管5需要与炉壳8内表面贴合砌筑,由于其上部还需砌筑耐火内衬,为防止挤压变形影响使用,底吹砖10砌筑时,需为炉壳8内表面尾管3及转接管5砌筑保护层7。
27.实施例:
28.某钢厂210吨转炉,设计底吹开孔布局为:转炉炉壳开孔为4个在5环(0.36d)、耳轴10
°
夹角处。设计底吹砖10为8个,分别砌筑在4环(0.31d)、耳轴45
°
夹角(环向夹角90
°
)和8环(0.53d)、耳轴20
°
夹角(环向夹角40
°
)处。通过转接管5连接8个底吹砖10的尾管3,并将8个转接管5从4个炉壳开孔4处引出,在尾管3和转接管5外部砌筑保护层7,砌筑炉底砖。
29.实施例底吹砖10布局设计,是结合实验逐步调整到最佳底吹位置,底吹部位钢水搅动均匀,底吹效果最佳。本实施例调整底吹砖10位置不用改变炉壳开孔4位置,通过尾管3和转接管5调整即可,炉壳开孔4位置承受应力最小,数量最少,有效保护了炉壳的整体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吹砖在转炉底部的砌筑位置为0.3-0.6d之间,d为转炉炉底工作层上表面直径,同环底吹砖,两砖之间的环向夹角≥35
°
,非同环底吹砖,环向间隔2-3环布置;炉壳开孔位置0.3-0.6d之间;所述底吹砖与所述炉壳开孔不同位;所述底吹砖的数量为4-12个,所述转炉炉壳开孔数量为2-4个;所述底吹砖包括枪体、转接管、气室、尾管,所述气室在所述枪体的底部,所述尾管连接气室的侧面,所述转接管为弯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连接尾管,转接管的另一端从转炉炉壳开孔引出,所述枪体内预埋有集束管,所述集束管底部连通气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管为16-28支,单支管外径4-6mm,壁厚0.5-1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管成环形排布,环形直径范围为φ80-1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吹砖底部为与炉壳底部匹配的弧形,所述底吹砖上端也为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和转接管的外部砌筑有保护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一种转炉底吹砖砌筑结构,所述底吹砖在转炉底部的砌筑位置为0.3-0.6D之间,D为转炉炉底工作层上表面直径,同环底吹砖,两砖之间的环向夹角≥35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鹏 张程 战昱名 逄洪运 王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鞍山市和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0
技术公布日:2022/6/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