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0297发布日期:2022-07-01 21:3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泵体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


背景技术:

2.叶轮在铸造时需要通过射芯机制备出砂型,然后通过制备出的砂型进行铸造。射芯机包括射砂板,射砂板在射砂时会压接在模具的顶部,这样会导致射砂板温度升高,出现射砂孔粘砂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
4.本技术提供一种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射砂板包括:
5.砂板本体,砂板本体设有第一射砂孔;
6.密封隔热垫,密封隔热垫设置于砂板本体的第一侧,密封隔热垫设有与射砂孔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二射砂孔,第一射砂孔与第二射砂孔共轴设置且第二射砂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射砂孔的直径,第二射砂孔远离第一射砂孔的一端伸出密封隔热垫。
7.进一步地,密封隔热垫包括:
8.主体部,主体部位于砂板本体的第一侧,第二射砂孔位于主体部;
9.套设部,套设部套设于砂板本体的四周,套设部与砂板本体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套设部与砂板本体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螺栓螺接,套设部设置有供连接螺栓穿过的安装孔,安装孔沿砂板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
11.进一步地,连接螺栓的外周固定套设有顶推环,顶推环呈锥形且小径端靠近砂板本体设置。
12.进一步地,安装孔包括顶壁面,顶壁面呈锥形状且与顶推环的形状相适配。
13.进一步地,砂板本体的第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密封隔热垫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凸起与定位孔定位配合。
14.进一步地,在第二射砂孔的直径大于第一射砂孔的直径时,砂板本体的第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射砂孔对应的安装槽,安装槽为环状且环绕对应的第一射砂孔设置,第二射砂孔靠近第一射砂孔的一端伸出密封隔热垫并插设于安装槽。
15.本技术提供的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通过在砂板本体的第一侧设置有密封隔热垫,且密封隔热垫中的第二射砂孔远离第一射砂孔的一端伸出密封隔热垫,能够使得射砂板通过密封隔热垫直接压接于模具的顶部且第二射砂孔的一端伸入模具的注砂孔内,不仅能够阻止模具的热量传递至砂板本体,避免出现射砂孔出现粘砂现象,且还能够对射砂板与模具的顶部之间进行密封阻挡,避免有砂粒从射砂板与模具的顶部之间喷出,提高射芯机的作业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射砂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射砂板的剖视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螺栓与套设部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2.请参考附图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射砂板包括:
23.砂板本体100,砂板本体100设有第一射砂孔110;
24.密封隔热垫200,密封隔热垫200设置于砂板本体100的第一侧,密封隔热垫200设有与射砂孔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二射砂孔210,第一射砂孔110与第二射砂孔210共轴设置且第二射砂孔21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射砂孔110的直径,第二射砂孔210远离第一射砂孔110 的一端伸出密封隔热垫200。
25.在本实施例中,射砂板包括砂板本体100和密封隔热垫200,砂板本体100具有第一射砂孔110,且通过第一射砂孔110喷射出砂粒。第一射砂孔110的数量以及位置可根据砂型模具上的注砂孔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匹配设置。密封隔热垫200设置于砂板本体100的第一侧,砂板本体100的第一侧为射砂板压接于砂型模具时靠近砂型模具的一侧。密封隔热垫200设有与射砂孔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二射砂孔210,第一射砂孔110与第二射砂孔210共轴设置且第二射砂孔21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射砂孔110的直径,以使得第一射砂孔110喷出的砂粒能够通过第二射砂孔210然后喷射至注砂孔。第二射砂孔210具有第一伸出端211,第一伸出端211伸出伸出密封隔热垫200远离砂板本体100的一侧,其中在射砂板压接于砂型模组时,第一伸出端211 伸入注砂孔并与注砂孔的孔壁紧密贴合,以避免第二射砂孔210内的砂粒从密封隔热垫200和砂型模具之间渗出。
26.本技术提供的叶轮铸造用射芯机的射砂板,通过在砂板本体100 的第一侧设置有密封隔热垫200,且密封隔热垫200中的第二射砂孔 210远离第一射砂孔110的一端伸出密封隔热垫200,能够使得射砂板通过密封隔热垫200直接压接于模具的顶部且第二射砂孔210的一端伸入模具的注砂孔内,不仅能够阻止模具的热量传递至砂板本体100,避免出现射砂孔出现粘砂现象,且还能够对射砂板与模具的顶部之间进行密封阻挡,避免有砂粒从射砂板与模具的顶部之间喷出,提高射芯机的作业安全性。
27.其中,密封隔热垫200可以为具有一定弹性的耐高温塑料材质,例如聚酰亚胺等材质,其长期使用的工作温度可以高达300℃以上。密封隔热垫200在压接于砂型模具时能够有轻微的弹性压缩,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隔热垫200包括:
29.主体部220,主体部220位于砂板本体100的第一侧,第二射砂孔210位于主体部220;
30.套设部230,套设部230套设于砂板本体100的四周,套设部230 与砂板本体100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31.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隔热垫200包括主体部220和套设部230,套设部230连接于主体部220的一侧。主体部220位于砂板本体100 的第一侧,套设部230套设于砂板本体100的四周,套设部230与砂板本体100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以使得砂板本体100和密封隔热垫200之间可拆卸,便于对密封隔热垫200的更换。
32.其中,主体部220和套设部230之间一体成型。
3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套设部230与砂板本体100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螺栓240螺接,套设部230设置有供连接螺栓240穿过的安装孔231,安装孔231沿砂板本体100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
34.在本实施例中,套设部230与砂板本体100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螺栓240螺接,不仅连接强度和稳固性好且操作简单。
35.套设部230设置有安装孔231,砂板本体100设置有螺纹连接孔 120,连接螺栓240穿过安装孔231并螺接于螺纹连接孔120。其中,安装孔231沿砂板本体100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使得密封隔热垫200 相对砂板本体100能够上下调节,有助于使得密封隔热垫200和砂板本体100之间的紧密贴合。
36.请参考附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螺栓240的外周固定套设有顶推环241,顶推环241呈锥形且小径端靠近砂板本体100 设置。如此设置,连接螺栓240在旋进时顶推环241能够驱动密封隔热垫200向上移动,实现密封隔热垫200和砂板本体100之间的紧密贴合。
3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231包括顶壁面,顶壁面呈锥形状且与顶推环241的形状相适配。如此设置,能够使得顶推环241 在推动套设部230向上移动时能够与安装孔231之间为面接触,提高密封隔热垫200和砂板本体10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3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砂板本体100的第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130,密封隔热垫200设置有定位孔250,定位凸起130与定位孔 250定位配合。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使得密封隔热垫200精准安装于砂板本体100,且还能够使得密封隔热垫200和砂板本体100之间的精准装配效率。
39.其中,定位凸起130的长度小于定位孔250的深度,避免定位凸起130伸出定位孔250。
4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射砂孔210的直径大于第一射砂孔110的直径时,砂板本体100的第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射砂孔110 对应的安装槽140,安装槽140为环状且环绕对应的第一射砂孔110 设置,第二射砂孔210靠近第一射砂孔110的一端伸出密封隔热垫200 并插设于安装槽140。
4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射砂孔210的直径大于第一射砂孔110的直径时,砂板本体100的第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射砂孔110对应的安装槽140,安装槽140为环状且环绕对应的第一射砂孔110设置,第二射砂孔210靠近第一射砂孔110的一端伸出密封隔热垫200并插设于
安装槽140。如此设置,能够避免第一射砂孔110内的砂粒从砂板本体100和密封隔热垫200之间的间隙处喷出。
42.其中,第二射砂孔210插设于安装槽140内的一端为第二伸出端 212,第二伸出端212与安装槽140靠近第一射砂孔110的内壁面紧密贴合。
43.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4.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